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跨國婚姻 > 帖子
李叔同:送別
送交者: 李叔同 2005年08月29日15:45:39 於 [跨國婚姻] 發送悄悄話

《送別》
李叔同作詞
曲調源自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轉載>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這首歌自1914年問世以來,被傳唱了將近一個世紀!它僅有十句唱詞,八個樂句,利用美國奧德威一首通俗歌曲的旋律填詞而成。就是這樣一首看似尋常的歌曲,差不多將近一個世紀,一直在人民(特別是青年)中流行、傳唱。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力量使它產生了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有一個重要因素不容忽視,就是這首歌的主題。它寫的是“送別”,生離死別是人生一件大事,“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杜甫《夢李白》);“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這些極言離別之苦的名篇名句,千百年來被人們徵引傳誦,因為他們寫出了離別者的一種通感。

  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六年間,他接受了西方寫實主義的繪畫教育,在審美思維和人生追求上也漸趨務實,一掃過去“學以致仕”的奮鬥目標,逐漸確立了“以美淑世”、“經世致用”的教育救國的思想取向。這段時間,李叔同的詩詞寫得很少,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術、戲劇,以及編輯《音樂小雜誌》中。留學歸國後,李叔同在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七年,是他實踐自己教育理想意氣風發的七年,也是他超前的美學思維遭到舊勢力抵制不斷迎接挑戰的七年。這時期他除了大力推進新型的美術教育外,還結合教學寫了許多校園歌曲,像著名的《送別》、《春遊曲》、《憶兒時》等。

  李叔同中年昄依佛門,號弘一。

  《送別》由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演繹後,至今仍是廣大學生用以喚起離別愁緒、觸動心靈深處的送別歌。

  電影《城南舊事》的導演吳貽弓從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說里“看到”了一顆赤子之心,“聽到”了一聲思念故土的輕輕的嘆息。他把“一縷淡淡的哀愁”和“一抹沉沉的相思”作為影片的基調,而貫穿在影片中的《送別》歌,正是以“淡淡的哀愁”表現了離情別意,以“沉沉的相思”表現了對故土的懷念,和傷逝懷舊的鏡頭緊密呼應,成為體現影片基調所不可缺少的一支主題歌。

  《送別》歌的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迴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曲調婉轉流利,幽揚入妙,分“起、開、合”三段,合段重複起段;但每一段的結句相同,構成A(a-b)B(c-b)A(a-b)的形式;b句的一再重複,使縈迴於懷的離情別意呼之欲出。他的作品充滿了哲人的智慧、憂思和悲憫,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

  歌詞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用來寫景;第二段時空交錯,以現在時“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它的高處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都是離人眼中所見,景物依舊,人在別時,聽起來就倍感淒涼。全歌緊扣主題,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迴蕩不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歡慶之餘,讀一篇醒腦好文吧,請進:
2004: “奧運迷”致老婆的信
2002: 福州的回憶 (專鐵),給肥兔的生日禮
2002: 我很醜,也很迷糊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