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幼河:“猶太自治州”
送交者: 幼河 2015年04月25日23:33:23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猶太自治州”

黑龍江左岸現在已經是俄國領土了。那是當年沙皇俄國迫使清朝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結果。打開地圖看,屬於俄國境內的黑龍江邊上竟然有個猶太自治州。此自治州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此地是俄羅斯唯一一個自治州,屬於遠東聯邦管區,與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阿穆爾州和中國黑龍江省接壤。



“猶太自治州”的地理位置

這個“自治州”2002年人口是19萬,可猶太人只占總人口的4.2%,其餘是俄羅斯族、烏克蘭族等民族。現在據說只剩不到兩千猶太人。其首府是比羅比詹。

上個世紀20年代,斯大林考慮到俄羅斯遠東地區與清朝歷史上的關係,急需增加人口,且建立猶太自治州對於生活在原蘇聯的200多萬猶太人來說具有客觀必要性。1921年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民族問題主席團委員會的領導下,創立了由斯米多維奇領導的猶太勞動者土地制度委員會,其任務是為猶太人的遷移尋找地點,而原蘇聯境內的猶太人希望去克里米亞,那裡地理環境非常優越,適合耕懇。

1927年,當時黑龍江沿岸的南部地區被稱為比勒斯科-比詹斯基。在調查之後,以普魯科教授為團長,在維里亞姆斯仿沸的領導之下的考察團確認,此地區適宜作為猶太人遷移地,但與克里米亞相比,這裡天氣顯然比較寒冷。

1928328日原蘇聯蘇維埃會議主席團通過《關於加強猶太勞動者土地制度管理委員會工作,需要給予所有猶太勞動者在遠東黑龍江沿岸地區安置閒置土地》的命令。猶太自治州開始創建。這不僅在原蘇聯,在整個世界是第一個,而且也是唯一的一個國家地區性猶太人自治州(以色列是根據聯合國決議在1948年建立的)。不過在此之前這裡沒有一個猶太人。

19285月來自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中心地區的城市、村莊和鎮市的第一批移民來到了比羅比詹移民點所在的蒂科霍尼喀亞站。同時根據國家的決定調撥來了車輛和必需的物資。

他們在不大的居民點創建了猶太人居民點,並將西伯利亞交通幹道和黑龍江連接了起來。蒂科霍尼喀亞站(即後來的比羅比詹市)成為了猶太人遷徙的中心地點。

當時在比拉菲里德、阿穆爾捷、瓦爾蓋穆、達尼洛夫卡和其它地點由移民建立了大的集體農莊和公社。不能不指出的是,儘管是以自治的形式出現,在世界上,尤其在流亡美國的猶太人中間,對恢復猶太國家的前景產生了自己的一定響應。這些人的委託組織給遷徙者提供了無償的物資援助。

雖然距離實際發祥地很遠,並且以自治的形式出現,但猶太人領土主權恢復的事實使誠摯相信蘇聯是人民民主國家的移民從國外向這裡湧入積極起來。帶着這樣的想法的移民從阿根廷、立陶宛、法國、拉脫維亞、德國、比利時、美國和波蘭,甚至從巴勒斯坦來到這裡將近700人。

遷徙來的移民當時對農業不了解。俄羅斯居民給他們提供了全面的幫助。許多村莊、集體農莊提供了教導移民農業勞動的指導員。從1928年到1933年來到這個州2萬人左右。

1930820日蘇維埃會議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關於建立比羅比詹民族區歸入遠東邊區》的命令。考慮到比羅比詹民族區經濟的快速發展。193457日該區被改造為猶太自治州,作為俄聯邦的組成部分。1938年隨着哈巴羅夫斯克邊區的建立猶太自治州成為了它的組成部分。

歷史演變到今天,這個“猶太自治州”居然成了沒幾個猶太人的“自治州”,真讓人匪夷所思。下面有篇網上找到的有關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

附錄:“猶太自治州”的由來

比羅比詹計劃的原因

猶太問題是困擾俄國社會的頑固性問題,十月革命後,儘管蘇維埃政府廢除了沙皇時期限制猶太人的法令,但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猶太問題。革命、內戰和戰爭期間的反猶屠猶行為給柵欄區的猶太經濟造成嚴重破壞。3萬猶太人在1918-1921年屠猶事件中喪生,12萬猶太人死於屠殺造成的創傷或疾病,50萬猶太人無家可歸,成千上萬的猶太兒童流離失所。1921年開始的新經濟政策雖然有助於整個國家經濟復甦,但卻不能挽回猶太經濟衰落之勢。在工農掌權的社會主義社會,商人、手工業者居多的猶太人繼續在政策上遭受歧視。1918年憲法剝奪了從事非生產性行業者的公民權利。除猶太商人、神職人員和靠干雜活為生的 (沒有固定職業的人)外,僱傭一個或多個學徒的猶太手工業者也被歸人 (被剝奪權利者)之列。他們沒有選舉權,不能享受醫療和社會服務,其子女不能到國立學校上學。19251926年,81.5%的烏克蘭猶太人成為被剝奪權利者。在整個蘇聯範圍內,將近100萬猶太商人被剝奪選舉權。

對這些人來說,革命不僅沒有給他們帶來平等的生存權利,反而剝奪了他們的謀生手段。在國家對物資和貿易的壟斷下,大批猶太人失去生活來源。1923年是猶太人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日托米爾鎮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這裡40%的人口是猶太人。1922年,日托米爾鎮62%的猶太製鞋匠和49%的猶太裁縫沒有工作。白俄羅斯戈梅利地區的情況更為嚴重,這裡70%的失業者是猶太人。1925年,當共產黨猶太局定在猶太小鎮建立蘇維埃並考慮給這裡的勞動人民與農村勞動者同樣的權利時,發現猶太小鎮已陷入經濟崩潰、極端貧困和悲觀絕望的泥潭中。20年代中期,將近100萬猶太人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到20年代末新經濟政策快結束時,仍有1/23/4的猶太青年被排除在教育和職業框架之外。

前柵欄區的經濟狀況迫使猶太人向柵欄區外的大城市遷移。一戰前,只有3040萬猶太人在柵欄區外居住,到二戰前夕,將近130萬猶太人定居柵欄區外。在現代工業無法吸納更多人口時,進入城市的猶太商人重操舊業,從事黑市貿易,這不僅給國家經濟帶來損失,還引發了城市居民的反猶主義。為一勞永逸地解決猶太問題,政府決定改變猶太人的階級屬性,將他們從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破壞的“小資產階級”轉變成具有生產力並為社會主義做貢獻的農民。從1922年起,政府有意識地將前柵欄區的貧困猶太人引向農業領域,將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幾十萬英畝土地分給猶太人耕種。然而,猶太人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的墾殖活動引起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應。為了平息土著居民的反猶情緒,蘇聯政府開始為猶太人尋找無主的或人口稀少的土地,最終將目光轉向了比遠東地區的羅比詹。

作為一場旨在將蘇聯一個民族遷移出去的運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蘇聯並不受政府歡迎。然而20年代初,蘇聯政府對境內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態度可以說相當克制,有時甚至稱得上寬容。這一方面是由於猶太復國主義組織與蘇聯政府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利益衝突,另一方面是由於蘇聯政府對世界猶太輿論的顧忌。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20年代中期,在政府縱容下,青年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獲得長足發展並不停地為共產黨猶太局製造麻煩。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在猶太小鎮中非常有影響,經常利用小鎮青年人,特別是姑娘們對猶太局發起的會議進行搗亂,這使猶太局在民眾中的宣傳活動屢屢受挫。蘇聯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能被投入監獄,這為青年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這個時期青年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獲得發展的另一個原因是猶太小鎮的貧困和失業問題,沒有工作、沒有生活來源的猶太青年,因為出身原因既不能加入共青團組織,也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種福利,處於社會邊緣的他們很容易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吸引,有人是為了找到一個容身之地,有人則追求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提供的目標和歸屬感。正如猶太局官員所說,小鎮經濟衰敗不只是經濟和社會問題,還是嚴重的政治問題,因為糟糕的經濟形勢很可能被共產主義的敵人利用,以實現其政治目的。

1925年秋,烏克蘭國家政治保衛局副主席愛德華·卡爾森在給烏克蘭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拉扎爾·卡岡諾維奇遞交的秘密備忘錄中寫道:

如今,我們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我們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行政手段並沒有起作用,因為猶太復國主義力量正在猶太民眾中快速崛起,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年輕人。毫不誇張地說,烏克蘭沒有一個猶太人口集中的地區沒有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或據點,它們活躍在地方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對當地人民的影響和領導權威超過共產黨組織和政府機構。

來自安全部門的報道使蘇聯政府開始關注猶太復國主義問題。蘇聯政府可以容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發展,但這種發展絕不能威脅其統治秩序。比羅比詹計劃的提出,不無打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目的。蘇聯政府認為,以政府名義給予猶太人土地,不僅能夠轉移他們對巴勒斯坦的熱情,還能贏得世界猶太人的好感。這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宣傳角度考慮都對蘇聯十分有利。

蘇聯選擇比羅比詹作為猶太墾殖地還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有關。20年代後期,中、日、蘇三國在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路權問題上衝突不斷。蘇聯既要提防日本崛起,又要防備中蘇交界地區中國移民不斷增多。清朝初年,為保護滿人的人參收益,保護滿清王室的御用獵場,清政府在遼河流域和今吉林部分地區修築柳條邊,禁止漢人進入東北和內蒙古。這一政策直接導致清朝後期東北地區人煙稀少,以致後來沙俄輕而易舉地進入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割走中國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民國時期,軍閥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用火車將大量中原人民運到東北,東北地區人口開始快速增長,1930年東北三省人口已達2600萬。作為邊境省份,比羅比詹經常出現越過阿穆爾河而來的中國人,這使蘇聯領導人感到憂慮。特別是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後,南京國民政府同蘇聯的關係逐步惡化,蘇聯既要應對日漸脫離控制的中國政府,又要提防對蘇聯遠東土地虎視眈眈的日本。所以,蘇聯選擇比羅比詹作為猶太墾殖地更多的是出於戰略安全考慮,面對日本的軍事威脅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蘇聯不得不加強它在遠東的現實存在。

另外,蘇聯將比羅比詹劃給猶太人還有利用外國資本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考慮。比羅比詹蘊藏豐富的林木和礦產資源,但苦於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進行開發。蘇聯政府認為,比羅比詹項目能夠為蘇聯吸引到更多的外國資本,美國猶太聯合農業公司(Agro-Joint)在克里米亞的活動使它看到希望。如果允許猶太人在比羅比詹建立共和國,實現其兩千年復國夢想,那麼這一項目必然得到世界猶太人的支持。1926年,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猶太農業墾殖運動的主要支持者米哈伊爾·加里寧告訴《消息報》記者:“移民、安頓工作需要很多錢,而這些錢可以在國外募捐,猶太人肯定會出錢的。”共產黨猶太局書記迪曼施泰因也建議:“具有國際影響的猶太人能夠成為莫斯科的重要盟友。”

比羅比詹計劃的提出及其實施情況

比羅比詹計劃的提出,與20世紀20年代蘇聯政府按照領土原則解決猶太問題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為了支持猶太人的墾殖活動,蘇聯政府曾將大塊大塊的土地劃給猶太人耕種。但是隨着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墾殖活動的成功,猶太人開始設想在這些土地上建立猶太民族家園。1923年,蘇聯農業政策專家亞伯拉罕·布拉金和著名記者米哈伊爾·科利佐夫聯合出版名為《蘇聯猶太民眾命運》的小冊子,提出了在烏克蘭南部、克里米亞北部和高加索北部建立猶太共和國的想法。192312月政治局接受了布拉金提出的在克里米亞建立猶太自治州的建議,但在農業部委員A.P.斯米爾諾夫的勸說下,19242月政治局又收回了這一決定。19248月和19251月,蘇聯政府先後建立KOMZET(猶太勞動者土地定居委員會)OZET(在蘇聯土地上安置猶太勞動者協會)兩個組織,指導猶太人墾殖工作。隨着大規模墾殖運動開展,在克里米亞建立猶太共和國的提法再次出現,並且得到OZET主席尤里·拉林、亞伯拉罕·布拉金和一些蘇聯領導人支持。192611月,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加里寧在OZET大會上發表演講,他不僅支持在克里米亞建立猶太自治體,還鼓勵猶太人通過農業定居保持自己的民族性。然而,克里米亞計劃很快破產,主要是因為在最高領導層遭到抵制。OZET會後不久,斯大林明確告訴猶太局秘書亞歷山大·切梅里斯基,猶太人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但不是克里米亞。這個時期,蘇聯領導人已經將目光轉向遠東地區,最終選擇比羅比詹作為猶太墾殖地。19283月,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通過在比羅比詹建立猶太民族共同體的決議。值得注意的是,提出比羅比詹計劃的不是猶太人,而是蘇聯農業部和國防部。當時的猶太組織大多反對這一計劃,尤里·拉林等人認為比羅比詹氣候惡劣,土壤不適合耕種,而且與猶太人口中心距離遙遠。共產黨猶太局也不贊同這一計劃,一些猶太局成員仍執着於克里米亞,而白俄羅斯的猶太局領導則通過呼籲增加白俄羅斯共和國的猶太移民來顯示他們對該計劃“具有建設性的抗議”。

1928年夏,654名猶太移民在政府資助下來到比羅比詹。很快,他們發現這裡的狀況與政府的宣傳相距甚遠。首先是道路不暢、沼澤連片,移民要經過艱難跋涉才能到達政府安排的定居點。其次,政府並沒有為他們提供像樣的住房、食物和工作條件,甚至有的移民不得不在戶外露宿,因為他們的居住區還沒有被清理出來。而一心想成為農民的猶太人發現,政府分給他們的土地並不適合耕種,因為這裡的土地既沒有經過仔細調查也沒有排乾水分,有些定居點甚至缺乏建築用的木材和飲用水。此外,當地醫療條件落後,基本醫療設施通常離定居地有幾十英里遠。

比羅比詹的艱苦條件使許多猶太移民望而卻步。1929年,只有1000名猶太人來到這裡並有相當一部分人離開。1930年,比羅比詹猶太人的數目達到1500,占總人口(37000)8%。1931年,政府呼籲猶太退役軍人前往比羅比詹。這顯然是受遠東局勢影響,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並建立偽滿洲國。這年3231名猶太人來到比羅比詹。1932年移民人數達到14000人,但離開的人數也急劇增加。其中有870名來自國外的猶太移民,他們大多因忍受不了比羅比詹的惡劣氣候和艱苦環境而於次年離開。1933年,3005名猶太人移民比羅比詹,但這年離開的人數比移民來的人數多。19345267名猶太人移民過來。19358344人來到比羅比詹,其中包括820名非猶太人。1935年底,比羅比詹的猶太人口達到14000人,占總人口的23%。這是該地區猶太人口所達到的最高比例。1936年,6758名移民到達比羅比詹,但許多人很快離開。1937年,蘇聯政府將運送猶太人到比羅比詹的任務交給秘密警察。這一年猶太自治州的大部分領導因被指控為民族主義者和外國間諜而遭到逮捕,在大清洗的陰影下,只有3000多名猶太人移民比羅比詹。1938年,KOMZETOZET等墾殖組織先後被政府關閉,這給移民活動和比羅比詹的發展帶來沉重打擊。1940年,910個猶太家庭移居猶太自治州,大部分來自被蘇聯吞併的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蘇德戰爭爆發後,猶太移民活動基本停了下來。

二戰後,蘇聯政府決定恢復向比羅比詹移民,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有:烏克蘭當地居民與返鄉猶太人之間的衝突、比羅比詹急需補充新人口、轉移蘇聯猶太人對猶太復國主義和以色列的關注。同時,蘇聯政府一直想向世界證明猶太問題在蘇聯找到了解決途徑,他們希望利用恢復猶太移民來爭取猶太世界和西方大眾的支持。

1945年恢復移民到1946年底,移民活動一直處在無組織狀態並且人數很少。194610月,政府開始用火車專列運送猶太人到比羅比詹。19471948年,12列火車將6500名猶太人送到比羅比詹。這兩年通過這種方式移民比羅比詹的猶太人大約有1萬人。1948年底,蘇聯境內再次掀起反猶運動,比羅比詹也未能倖免,遭到清洗的主要是公務員、作家和藝術家。

1949年上半年,用專列運送猶太移民仍在進行,儘管數量減少。但後來(主要是1952年和1953年早期),猶太自治州逐漸成為猶太經濟犯的流放地,他們被送到這裡勞動改造。斯大林去世前幾個月,蘇聯歐洲部分的猶太人將被遷徙到比羅比詹的謠言甚囂塵上。

1959年人口普查顯示,比羅比詹共有14269名猶太人,占總人口(162856)8.8%;其中83.9%住在城市,16.1%在農村。至此,在比羅比詹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計劃基本宣告失敗。赫魯曉夫在同法國記者瑟奇·格魯薩爾的訪談中承認了這一點,他說計劃失敗的原因是猶太人不喜歡集體工作,不喜歡組織紀律,他們是個人主義者,總是熱衷於流散生活。

考慮到比羅比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猶太慈善組織對比羅比詹計劃態度不一。蘇聯猶太墾殖運動的主要支持者美國猶太聯合農業公司和猶太墾殖協會(Jewish Colonization Association)對比羅比詹計劃持中立態度。世界ORT聯盟(World ORT Union,簡稱WOU)直到希特勒上台後才對比羅比詹產生興趣,其最初目的是將受納粹迫害的德國猶太人轉移到比羅比詹。

19342月底,ORT聯盟中央委員會同意將比羅比詹置於ORT在蘇工作安排的中心位置。除1933年中期動工的單板工廠外,ORT還計劃建立鋸木廠和編籃作坊,增加ORT在比羅比詹工業中的投資比重。到1935年早期,ORT聯盟將它為蘇聯工作籌資的最大份額用在發展猶太自治區上。1936年上半年,對比羅比詹的投資占ORT總支出的48.7%。這兩年間,ORT為比羅比詹建造了膠合板廠、家具廠、鋸木廠、大理石廠、雪松油廠、磚廠、木材化工廠、製衣廠和縫紉用品廠,這些工廠為超過1500名猶太定居者提供了工作。除投資工業外,ORT還為比羅比詹的農民提供直接幫助,為農民提供拖拉機等農用機器,挑選鮮花和蔬菜種子,幫助他們戰勝破壞性極大的昆蟲。19351936年,ORT模範農場的耕作方法成為其他農場效仿的對象。

ORT外,另一個為比羅比詹計劃做出突出貢獻的猶太慈善組織是ICORICOR192412月成立的幫助蘇聯猶太人實現農業定居的美國組織。與聯合農業公司和猶太墾殖協會的謹慎態度相比,ICOR從一開始就大力支持比羅比詹計劃。1928年,ICOR停止在克里米亞的工作,將精力轉移到比羅比詹。同年底蘇聯政府同意給與ICOR在比羅比詹開發新土地、建立集體農場、工廠以及組織各種形式文化援助的權利。1930-1933年,ICOR主席查爾斯·孔茨親自駐守比羅比詹指導工作。這個時期,ICOR在美國猶太人中籌資30萬美元,為比羅比詹購買了美國製造的森林清理機器、拖拉機、挖土機、柴油機、築路機器、孵化器、卡車、汽車、裝罐機械以及建立木材廠的全套裝備。1933-1938年,ICOR的活動主要集中在文化領域,給比羅比詹安裝了現代印刷裝置、開辦畫廊和圖書館、分發意第緒語打字機等等。

比羅比詹計劃失敗原因探析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沒有為大量吸收猶太移民做好準備。蘇聯政府既沒有為猶太人定居比羅比詹制定詳細規劃,也沒有為這個項目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1929年,陪同美國集資組織到比羅比詹參觀的蘇聯記者維克多·芬克描述他所看到的狀況:在提克宏卡亞火車站(比羅比詹市的前身),猶太移民住在臨時搭建的營房裡,條件簡陋到“連監獄都不如”;儘管營房只是移民被送到定居地之前的臨時住所,但許多猶太人在這裡待了兩到三個月,因為他們的定居地還沒整理好或是無法越過沼澤地到達政府劃給他們的居住區;也有人因為定居地工作和生活條件太過惡劣而回到提克宏卡亞,例如一些移民跋涉30英里來到政府分給他們的土地,發現根本沒有人對這裡做過調查,他們連基本的飲用水都無法獲得;許多家庭很快用完分配給他們的食物、補給品和貸款,陷入赤貧狀態;乞討人數激增,一些女人為了生存而成為妓女。芬克總結說,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政府對如何

吸納移民缺乏規劃:“比羅比詹墾殖活動是在沒有準備、沒有計劃、沒有經過調查的情況下進行的,所有的不幸都源於行動倉促。”

地方官員在接受、安置移民方面準備不足。由於政府通知比較晚,1928年夏,當第一批移民來到阿穆爾河沿岸的大米種植園時,種植園工作人員幾乎沒做任何準備。定居者不得不睡在戶外,直到帳篷從哈巴羅夫斯克運來、住宅區建好為止。最近的醫療設施在種植園20英里以外,缺乏基本的醫療設備和日常用品。此後10年,移民的持續湧入不斷考驗着地方政府的工作能力。人員缺乏、供應不足。設備有限,再加上糟糕的規劃,負責猶太移民安置的地方機構往往不能完成政府交託的任務。另外,猶太移民本身也沒有為比羅比詹的工作和生活做好準備。來比羅比詹的猶太移民大部分沒有任何農業生產經驗。據KOMZET報道,1932年前六個月移民比羅比詹的6200名猶太人大部分來自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大中城鎮,他們之前是鐵匠、木匠、錫器匠和裁縫,很少有人當過農民。1935年來比羅比詹的烏克蘭猶太人中26.6(962)是建築工人、6.1(223)是裁縫和製鞋匠、4.7(171)是裝配工和鐵匠、4.4(159)是木材工人,沒有農民。這裡有政府的原因也有猶太人自己的原因。畢竟,普通猶太農民不會捨棄烏克蘭的肥沃土地而選擇貧瘠的比羅比詹。來這裡的人大多懷有民族主義的夢想,既想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又想改變自己的階級出身。而比羅比詹計劃的指導方針是將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猶太商人、店主、失業人員轉變成具有生產力的蘇聯公民。所以政府主要關注的是柵欄區貧困的、沒有工作的猶太人,而不是已屬先進階級並過上定居生活的猶太農民。另外,急於改造猶太人、實現猶太經濟轉型的蘇聯政府完全低估了轉型的困難程度,直到比羅比詹計劃開始幾年後,政府才意識到培訓猶太人的重要性。正如一位觀察家所說:“建設比羅比詹最重要的問題是這裡的骨幹人員沒有技術、沒有經過培訓,也沒有為比羅比詹的工作和生活做好準備。儘管比羅比詹官員試圖對剛到的移民進行培訓,但他們也注意到只在這裡培訓是不夠的,在移民來比羅比詹之前就應該進行類似的學習。”

比羅比詹計劃確立時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工業化潮流很快動搖了政府通過農業解決猶太問題的決心。到30年代早期,實現猶太人農業定居的目標已被政府加快比羅比詹經濟多樣化發展的決定所沖淡。政府在1932年和1933年經濟規劃中承認“比羅比詹地區不能被認為是單一農業區”,一位參與制定1932年政府經濟規劃的官員說:“早期定居者是專為農業招募的,但今年比羅比詹工業發展占主導地位,許多工業行業都需要熟練工人。”迪曼施泰因也在1931年後期寫道:“比羅比詹最重要的特點是它不僅是農業區,還擁有成為遠東工業中心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在重工業方面。”1932年和1933年的檔案驗證了這一轉變。經濟規劃師指出這兩年比羅比詹的工業部門需要增加29935人,農業部門需要增加18882人。1932年前六個月的統計數字表明,在工農業領域找到工作的4531名猶太人中,1982(44)在集體農場或國家農場工作;2549(56)受僱於工業部門。1933年來比羅比詹的2876名新移民中1061(37)進入農業領域,其他人則在工業部門、服務部門和政府機關任職。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30年代末。

政府政策多變還表現在對待非猶太人移民比羅比詹的態度上。一開始蘇聯政府禁止非猶太人移民比羅比詹,致力於將該地建設成為純粹的猶太定居地。然而在屢屢完不成猶太人移民目標後,為鞏固遠東邊疆地區,政府開始歡迎不用政府負擔旅費的非猶太人移民。伴隨工業化而來的是全國各地用工需求增長,比羅比詹也不例外。由於自治區勞動力嚴重短缺,地方官員急於讓有能力的人進入,而不在乎他們的民族身份或宗教背景。於是,猶太自治州中外族人的數目很快超過猶太人。到1939年,猶太人只占自治州人數的17%,而且大部分住在城市和鄉鎮。所以,猶太自治州名不副實,比羅比詹計劃既沒有使猶太人大量移民該地,也沒有使他們過上定居生活。

如前所述,比羅比詹計劃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猶太組織的支持。OZET領導人尤里·拉林在1932年去世前一直公開反對比羅比詹計劃。共產黨猶太局也因比羅比詹計劃而發生分裂,直到1930年仍有人支持克里米亞,而白俄斯猶太局則支持猶太人在白俄羅斯的墾殖活動。這個時期,克里米亞和烏克蘭的墾殖活動仍在如期進行,很少有人會捨棄克里米亞的優越自然條件而選擇貧瘠的比羅比詹。而KOMZET在招募移民方面也不能兩頭兼顧,儘管政府已經將重心放到比羅比詹,但許多人心理上更傾向於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比羅比詹距離猶太人口中心過於遙遠,對向如此遙遠、陌生、令人生畏的地方移民,猶太人大都持謹慎態度。19284月,《埃姆斯》報一名記者抱怨道:“很容易讓猶太人贊同比羅比詹,卻很難讓他們移民過去。”更重要的是,猶太人和比羅比詹之間缺乏民族、歷史以及感情上的聯繫,這是比羅比詹最終輸給巴勒斯坦的重要原因。

總的來說,條件惡劣、準備不足、國家政策缺乏連續性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比羅比詹計劃最終歸於失敗。也許它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蘇聯決策集團中支持比羅比詹計劃的主要是農民出身的布爾什維克領袖加里寧,只有他一直宣揚猶太民族主義、號召猶太人移民比羅比詹。1934年,加里寧在猶太自治州成立儀式上說,自治州的建立將賦予猶太人民族特徵,而自治州的存在將使猶太文化獲得更好發展。他呼籲猶太人向比羅比詹移民,說如果每年有4000名猶太人移民過來,那麼十年後比羅比詹的猶太人數將相當可觀;如果有10萬猶太人在這裡定居,那麼蘇聯政府將考慮在這裡建立猶太共和國。

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加里寧的看法,事實上,政治局很多成員稱加里寧的比羅比詹計劃為“奇思妙想”。1936年底,斯大林對建立猶太共和國的想法做出回應。他在“關於蘇聯憲法草案”的著名演講中談到自治州成為共和國的必要條件,其中之一是人口不能少於100萬。如此說來,按加里寧的設計比羅比詹要想成為猶太共和國至少需要250年。所以,斯大林從一開始就宣告了比羅比詹計劃的破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各位早晨好,一星期過得真快,假期就剩
2014: 各位,我的屁股,剛拍的,還新鮮吶
2013: 重要嚴肅提問,非主流同學莫入!
2013: (ZT)思羽:仁者與小資 - 送別蘭冠雲
2012: 一個基尼指數世界前茅的國家,是繼續做
2012: 也說說薄熙來這樣的人在美國會怎麼樣
2011: 美國要是對家庭年收入逾25萬元的加稅,
2011: [轉貼]轉自張顯律師微博:關於藥家鑫父
2010: 世博會和國力:美國實力真的衰退了嗎?
2010: 反對三綱的聲音非常微弱,我對此深表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