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幼河:弗萊明和青黴素
送交者: 幼河 2015年05月21日23:02:04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弗萊明和青黴素

亞歷山大·弗萊明(188186日—1955311日)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首先發現了青黴素。後英國病理學家弗勞雷、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進一步研究改進,並成功的用於醫治人的疾病,三人共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青黴素的發現,使人類找到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藥物,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

亞歷山大·弗萊明生于于蘇格蘭基馬爾諾克附近的洛克菲爾德。13歲時隨其兄(開業醫師)去倫敦做工,由於意外地得到舅舅的一筆遺產,進入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學習,1906年畢業後留在母校的研究室,幫助其導師賴特博士進行免疫學研究。

1918年弗萊明返回聖瑪麗醫學院,加緊進行細菌的研究工作。1922年他發現了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發表了《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1929年弗萊明在《不列顛實驗病理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黴菌培養的殺菌作用》的研究論文,但未被人們引起注意。弗萊明指出,青黴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黴素的技術,致使此藥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1939年,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瓦爾特·弗洛里(18981968)和德國出生的鮑利斯·錢恩(19061979),重複了弗萊明的工作,證實了他的結果,然後提純了青黴素,1941年給病人使用成功。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很快找到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的方法,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1945年以後,青黴素遍及全世界。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1901年,在弗萊明20歲時,他的一個終身未婚的舅舅(或者是姑父)去世,留下了一筆較為可觀的遺產,弗萊明分到了250英鎊。有了學費,弗萊明通過16門功課的考試,獲得進入聖瑪麗醫院附屬醫學院的資格。學習期間,弗萊明獲得了學校提供的各種名目的獎學金,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1909年,弗萊明獨自開始了嘗試對痤瘡進行免疫接種的研究,並成功改良了梅毒的繁瑣檢測程序。

一戰爆發,弗萊明的導師賴特率他的研究小組奔赴法國前線,研究疫苗是否可以防止傷口感染。這給了弗萊明一個極其難得的系統學習致病細菌的好機會。

1921年,患重感冒的弗萊明堅持工作,在一培養基中發現溶菌現象,細究之下原來是鼻涕所致,由此發現了溶菌酶。

19287月下旬,弗萊明將眾多培養基未經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試驗台陽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3號,度假歸來的弗萊明,剛進實驗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來串門,寒暄中問弗萊明這段時間在做什麼,於是弗萊明順手拿起頂層第一個培養基,準備給他解釋時,發現培養基邊緣有一塊因溶菌而顯示的慘白色,因此發現青黴素,並於次年6月發表,最終使其獲諾貝爾獎的論文。不過當時青黴素極難提取,且活性不穩定,所有這些都是弗萊明自己所無法解決的。弗萊明所發現的青黴素在當時未引起重視。

弗萊明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不尚空談,只知默默無言地工作。起初人們並不重視他。他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實驗室工作時,那裡許多人當面叫他小弗萊,背後則嘲笑他,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蘇格蘭老古董”。有一天,實驗室主任賴特爵士主持例行的業務討論會。一些實驗工作人員口若懸河,譁眾取寵,惟獨小弗萊一直沉默不語。賴特爵士轉過頭來問道:“小弗萊,你有什麼看法?”“做。”小弗萊只說了一個字。他的意思是說,與其這樣不着邊際地誇誇其談,不如立即恢復實驗。到了下午五點鐘,賴特爵士又問他:“小弗萊,你現在有甚麼意見要發表嗎?”“茶。”原來,喝茶的時間到了。這一天,小弗萊在實驗室里就只說了這兩個字。不過儘管弗萊明勤勤懇懇,但如果沒有相關的科學家的努力,青黴素還是得不到廣泛的應用。

在青黴素被發現後,隨即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提煉單純的青黴素(盤尼西林)。後來,隨着磺胺類藥物的出現,人們普遍對青黴素的報告不感興趣。在1935年,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系主任弗洛里和旅英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研究青黴素的性質、分離和化學結構,解決了青黴素的純煉問題。此後以弗洛里為首的研發團隊從青黴菌中提取出了抗生素青黴素(又名盤尼西林),牛津病理學系主任的哈里斯(Henry Harris)曾說過:“沒有弗萊明,不會有錢恩;沒有錢恩,不會有弗洛里;沒有弗洛里,不會有希特利(下面會提到他的功績);沒有希特利,則不會有盤尼西林。”

青黴素研究全力以赴之時希特利加入。他解決了青黴菌培養的問題,錢恩有了大量的青黴素,可以研究如何才能提純出穩定的青黴素,經過一番嘗試,他改用乙醚提取,終於獲得了穩定的青黴素,至此,青黴素才有了藥用的可能。

19408月,錢恩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只有很少幾個人注意到了,其中包括弗萊明。他非常激動,因為這是十年來唯一的關於青黴素的動物實驗報告,更重要的是,這篇論文的作者解決了提純青黴素的難題。弗萊明知道弗洛里,在過去八年內,自己發表了14篇論文,而弗洛里發表了50篇。他馬上打電話找到弗洛里,通知說自己明日前去拜訪。弗萊明從牛津拿去了一小管青黴素,經過實驗,發現效果勝於磺胺,對此他激動萬分。

弗洛里團隊繼續改進青黴素培養和提純辦法,由於幾乎所有的年輕男子都被徵用了,他們只能招來年輕的姑娘培養青黴菌,這是著名的青黴素六姑娘。到19411月上半年終於有了足夠的青黴素,可以用於病人。結果效果令人滿意。

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製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製藥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

到了1943年,製藥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藥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

………………………………………………………………

您說了,怎麼忽然想到要講青黴素的發現者和應用者們的故事?因為我看到“弗萊明就了丘吉爾”的故事。說是弗萊明的農夫父親曾救過小時候的丘吉爾,丘吉爾之父出資讓弗萊明上學成才,而後丘吉爾本人又在二戰中因青黴素而從瀕死的疾病中獲救。不過在這個故事傳到弗萊明那兒時,他給朋友的信中證實,這是誤傳;而且後來挽救丘吉爾的藥物也不是青黴素,是磺胺類藥。

其實這個故事還是挺煽情的。下面是我的摘錄:

溫斯頓·丘吉爾家裡是貴族,而亞歷山大·弗萊明呢,家中世代務農。很難想象這兩個天差地遠的人會有所交集,然而“奇蹟”無處不在——據說丘吉爾小時候十分頑皮,他隨父親到農莊訪友時偷偷溜出去玩耍,一不小心掉進附近農民儲肥的大糞坑裡(一說是落水),他嚇得大聲驚呼。恰巧弗萊明的父親忙完地里的農活,扛着耙子經過。他聽到動靜,趕到糞坑邊一耙子將小丘吉爾撈了出來(如過是落水,就是弗萊明的父親跳入水中救起了丘吉爾。再,不知道英國人是否用農家肥,是否會有儲糞坑)。

丘吉爾的父親聞訊趕來,他想報答這個救了自己兒子性命的大恩人,但老弗萊明卻表示什麼也不要。正在這時,弗萊明出現了。丘吉爾的父親當即表示要送弗萊明到英國最好的學校,和自己兒子一樣接受最好的教育。這樣,弗萊明有幸深造,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並發現了青黴素。

二戰期間,丘吉爾到非洲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談,不幸患上了肺炎。他高燒達40℃,心臟劇烈跳動,面部充血,咳嗽不止,同行醫生束手無策。由於缺乏有效藥物,當時的肺炎幾近絕症。眼看丘吉爾生命垂危,這時弗萊明得知了消息。

當時以弗洛里、錢恩、弗萊明為代表的牛津小組努力下,當時青黴素藥物已研發出來,剛開始投入批量生產,不過限於技術原因,僅在美國小範圍內進行。對於這種藥物歐美都還沒來得及推廣,遑論比較落後的非洲國家。弗萊明大急之下,索性帶着剛研發的青黴素藥物趕到非洲。

不料丘吉爾非常反感使用青黴素,聲稱自己絕不做小白鼠。然而,當得知這是弗萊明專程從英國送來的時,丘吉爾大感意外,立即同意進行治療。藥效非常明顯,不久丘吉爾便恢復了健康。他拉着弗萊明的手感慨地說:“你父親救了我一次,現在你又救了我一次。”

下面是英文的有關資料:

Sir Alexander Fleming Twice Saved Churchill's Life

The Churchill-Fleming Non-Connection: The story that Sir Alexander Fleming or his father (the renditions vary) saved Churchill's life has roared around the Internet for years. Charming as it is, it is certainly fiction. We have cited later references, but in 2009 Ken Hirsch used Google Book Search to track what is likely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is myth: the December 1944 issue of Coronet magazine, pages 17-18, in the story, Dr. Lifesaver,by Arthur Gladstone Keeney.

Mr. Hirsch also tracked the author (1893-1955), a Florida and Washington D.C. newsman who served during World War II in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Since Keeney's story was published only a year after Churchill was stricken (prominently) with pneumonia, Mr. Hirsch writes, I think it may be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myth.

According to Keeney, Churchill is saved from drowning in a Scottish lake by a farm boy named Alex. A few years later Churchill telephones Alex to say that his parents, in gratitude, will sponsor Alex's otherwise unaffordable medical school education. Alex graduates with honors and in 1928 discovers that certain bacteria cannot grow in certain vegetable molds. In 1943 when Churchill becomes ill in the Near East, Alex's invention, penicillin, is flown out to effect his cure. Thus once again Alexander Fleming saves the life of Winston Churchill.

Dr. John Mather writes: A fundamental problem with the story is that Churchill was treated for this very serious strain of pneumonia not with penicillin but with M&B, a short name for sulfadiazine produced by May and Baker Pharmaceuticals. Since he was so ill, it was probably a bacterial rather than a viral infection as the M&B was successful.

Kay Halle, in her charming book Irrepressible Churchill (Cleveland: World 1966) comments (p. 196) that Churchill delighted in referring to his doctors, Lord Moran and Dr. Bedford, as M&B. Then, when Churchill found that the most agreeable way of taking the drug was with whisky or brandy, he commented to his nurse: Dear nurse, pray remember that man cannot live by M and B alone.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in the record that he received penicillin for any of his wartime pneumonias. He did have infections in later life, and I suspect he was given penicillin or some other antibiotic that would have by then become available, such as ampicillin. Also, Churchill did consult with Sir Alexander Fleming on 27 June 1946 about a staphylococcal infection which had apparently resisted penicillin. See Churchill: Taken from the Diaries of Lord Mora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66), p. 335.

Official biographer Sir Martin Gilbert adds that the ages of Churchill and Fleming (or Flemings father) do not support the various accounts circulated; Alexander Fleming was seven years younger than Churchill. If he was plowing a field at say age 13, Churchill would have been 20. There is no record of Churchill nearly drowning in Scotland at that or any other age; or of Lord Randolph paying for Alexander Flemings education. Sir Martin also notes that Lord Morans diaries, while mentioning M&B,say nothing about penicillin, or the need to fly it out to Churchill in the Near East.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愛情其實是很殘酷的冬冬,大多時候雙方
2014: 朝廷應該寧錯殺十個不放過一個維族兇徒
2013: 多重宇宙在三維空間是沒法理解的
2013: 沒人討論首頁的紐約華裔涉泄機密給中國
2012: 茶葉麼,還是要喝雲南的,其他地方的要
2012: 穿拖鞋上班固然不雅,只要老闆和公司容
2011: 推薦:聯儲的秘密。看完這個,如果你還
2011: 曹長青:桑蘭律師的惡作劇
2010: 阿潤典型女文青思維(法式思維) 習慣
2010: 不服不行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