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幼河:癌症能否治癒?(上)
送交者: 幼河 2016年05月26日23:16:56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癌症能否治癒?(上)

現在醫學界還無法確切地回答這個問題,但這些年治療癌症的研究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友人發現早期癌症。大夫建議進行化療。我陪他去了一次腫瘤醫院(因為要先做個小手術為靜脈注射用。手術要麻醉,醫院規定,病人術後回家必須有人陪同,以防萬一)。以往,對於我們這些外行人來說,覺得早期癌症應該馬上切除,然後進行化療。可大夫對友人的治療方案卻是先化療。等化療結束後再看癌腫是否必須切除,也就是說大夫如果見療效很好(本來就小的癌腫縮小了很多),很可能就不動切除手術了。不過這裡要着重指出的是,大夫只是根據病人個方面的情況選擇治療方案;治療癌症先化療不帶有普遍性。

在友人被確診早期癌症後,大夫便對其身體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檢查。檢查手段相當準確和先進,很快確定病人癌症的發展狀況。治療方案初步確定後再和病人和家屬詳談,介紹病情和治療方案。這並非說大夫胸有成竹;癌症的治療不是簡單的事兒。大夫之所以這樣開誠布公,是因為病人有知道病情的權利。

友人在做小手術時我在候診室里等待。見到前來治療的病人很多精神狀態都還不錯,估計早期癌症的居多。畢竟現在癌症早期發現的手段比原來先進了很多。候診室里有癌症的簡單介紹,隨便拿起一份一看,上面赫然寫道:在人的一生中,平均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被告知“你長癌了”。接下來寫如何面對癌症。

我在想,其實自己對癌症個方面的的認識很少,而且也很落伍。那好吧,在網上找些有關資料看看吧。下面是摘編:

當正常細胞發生無法修復的損傷時,會進行細胞凋亡,但癌細胞並不受到控制,反而持續進行生長複製。癌症又名為惡性腫瘤,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且這些增生的細胞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癌細胞除了分裂失控外,還會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會癌化,有些細胞增生不會侵犯身體其他部分,稱為良性腫瘤。癌症常見的徵象與症狀包括新發生的腫塊、異常的出血、慢性咳嗽、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以及腸胃蠕動的改變等等,但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因此發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表示得了癌症。在人類身上,目前已知的癌症超過一百種。

癌症有許多類型,因吸煙而罹癌者佔了癌症死者中的22%,肥胖、飲食不佳、運動不足、飲酒則共占了10%。其他可能造成癌症的因素還包括某些感染、暴露於游離輻射、以及環境汙染因子。在發展中國家約有20%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如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等)造成。約5到10%的癌症是由於遺傳自雙親的基因異常。癌症可以由症狀和徵候或透過篩檢的方式發現,然後再以影像檢查和切片檢查來確診。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將細胞引入到癌變狀態,但主要還是因為一些與控制細胞分裂有關的蛋白質出現異常,如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

許多癌症有預防措施,預防的方式包括戒煙、多吃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食品、減少肉類食物與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維持健康體重、多運動、減少陽光曝曬、以及施打疫苗預防感染症等等。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對於部分的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和子宮頸癌等)有用,但乳癌篩檢的價值則有爭議性。對癌症的治療方式通常結合化學療法、放射療法以及手術等。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是癌症治療中重要的一環,而安寧緩和醫療對於疾病已進展到較晚期的病人來說相當重要。

在已開發國家兒童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高達80%,在美國的成年癌症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則有66%。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着科學研究的進步,現已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

世界上每年大約1億人死於癌症。男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包括肺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以及胃癌;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則是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和子宮頸癌。美國每年逝世的5個人當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癌症在發達國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隨着人類越來越長壽及開發中國家生活習慣的改變,全球的罹癌率整體而言在上升中。

雖然幾乎各類型的細胞都有可能轉變成為腫瘤細胞,但是人類的癌症絕大部分都是源自於上皮細胞所產生的惡性腫瘤,這個類別包含大多數和許多常見的癌症,包括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和肺癌。惡性上皮細胞腫瘤又可進一步分成惡性鱗狀上皮細胞腫瘤(一般的上皮細胞所轉變),與惡性腺瘤(來自於構成腺體的上皮細胞)。

其他並非源自於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有:

肉瘤:由結締組織或來自中胚層的細胞所轉變而成的腫瘤。

淋巴瘤和白血病:源自血液或骨髓細胞的腫瘤。

間皮瘤:從位於腹膜或肋膜上的間皮細胞轉變的腫瘤。

神經膠質瘤:由神經膠質細胞變化成腫瘤,神經膠質細胞也是最主要的一種腦細胞類型。

生殖細胞瘤:腫瘤來自生殖細胞,通常位在睾丸及卵巢。

胎盤瘤:從胎盤細胞變化的腫瘤。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癌症治療的進步建立在改進並標準化現有的治療方法。進一步則是要利用流行病學的研究與國際合作找出新的療法。癌症研究目的在了解癌症的發生與過程的原因,並且希望能借着對癌症了解程度的增加,找出能夠治療癌症的有效方法。雖然20世紀末的十年裡,科學界對癌症的形成原因和惡性腫瘤細胞的運作情形的研究有極大的進展,但是目前仍然沒有發現有效的新療法。

腫瘤在其生長過程中,雖然能夠暫時通過建立新生血管解決自身給養問題,但是快速的增長一樣會將之推向資源和空間匱乏的邊緣。隨着腫瘤細胞持續生長,在這樣競爭的壓力下,這時腫瘤就會擴散。而這種腫瘤在生長過程中侵略性不斷增加的過程則被稱為演進(progression)。具體的行為則是生長的加快,並且開始入侵周遭的正常組織(癌症浸潤),並且通過血管轉移到遠端(癌症轉移)。

生活方式和癌症密切相關。肺癌發生率與抽煙有高度相關。現吸煙與肺癌的關連性大約相差二十年,也就是說吸煙的影響是潛在的而非立即發生,但此兩者的相關性是確定的。最近幾十年的研究中,最為確定的發現就是抽煙和癌症間密切的相關性,許多流行病學研究也已經證實這樣的關係。根據美國的數據顯示,隨着吸煙人數增加,肺癌的死亡率急劇升高。隨着近年來廣為宣導抽煙對身體的傷害之後,抽煙人口的減少,也反映在肺癌死亡率降低上。生活方式對於癌症發生確實是有影響,例如香煙、飲食、運動、酒精、曬太陽以及性病等。大部分癌症都與已知的生活和環境因子有關。同時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癌症發生也和體內褪黑激素的量相關,當需要長時間待在明亮的環境下,例如晚班的工人。或是睡眠時間較短的人,褪黑激素表現量也會偏低,而癌症的發病率較高。

每個人在基因上的不同,使得每個人對不同物質的反應都不相同。所以並沒有所謂絕對健康的生活方式,坊間許多生機飲食和眾多號稱防癌的健康食品,所能得到的效果並不大。不需要杞人憂天的飲食及生活,即使是癌症病患,只要保持正常生活,適當補充養分即可。但是有些高危險因子是所有人都應該要小心避免的,例如抽煙、喝酒、進食快餐和嚼檳榔等。

在一些西方國家,例如美國,目前所有死亡人數的25%是因癌症死亡。而每年約有0.5%人口診斷出癌症。癌症已經超過心血管疾病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癌症發病率卻反而較低(根據目前可得知的數據),可能因為傳染病、缺乏醫療資源等造成的高死亡率所導致。隨着瘧疾和肺結核的控制,第三世界國家的癌症發生率則可望上升。這個現象在流行病學中稱作疾病轉型。

癌症流行病學的研究反映在各個國家中致癌的危險因子並不相同。在西方國家,肝上皮細胞惡性腫瘤是很罕見的,而在中國與其周邊國家則是主要常見的癌症之一。可能是因為B型肝炎的流行或黃麴黴毒素的常見所引起。同樣的因為吸煙在第三世界國家日趨普遍,使得肺癌的發生率在這些國家中也有逐漸升高的趨勢。

癌症也會發生在幼兒和青少年,但較為罕見。有些研究認為小兒癌症,特別是白血病,一直在增加中。兒童癌症發生的高峰期是出生後一年間,白血病(通常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主要發生在兒童上的惡性腫瘤,接着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癌症和神經母細胞瘤。

許多預防癌症的想法是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而來,分析病患的資料可發現生活方式或是接觸一些環境危險因子的確與特定癌症的發生機率相關。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所提出的建議改善,確實可以讓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

接觸危險因子而增加癌症風險的例子包括飲酒(增加罹患口腔、食道、乳房等癌症的機率),吸煙——但大約20%得到肺癌的女性從未吸煙,相對僅有10%男性肺癌病患是非吸煙者,目前推測這樣的差異是來自廚房油煙或是吸入家中其他抽煙男性的二手煙,缺乏運動(與結腸癌、乳癌或其他癌症有關),肥胖(與結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及其他可能的癌症)。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推測,避免過量飲酒,經常運動,保持適當體重的確有助於減少某些癌症的風險。不過這些因子的影響遠小於抽煙所產生的致癌風險。其他已知會影響癌症風險的因素(無論好或壞)還有性病、服用荷爾蒙、輻射線、紫外線、化學物和某些傳染疾病等。

飲食習慣與癌症的相關性很早就被研究。而各國間特別的飲食習慣差異,使得不同癌症間的發生率差別很大。例如常吃生食及醃漬食物的日本常見胃癌的發生。飲食習慣主要是煎烤肉類,多油高糖的美式飲食,有可能是美國常見結腸癌的原因。同時也有研究顯示,外國移民的確會受到所移民地區的飲食影響,而有產生當地常見癌症的傾向。

儘管現在經常報導某些物質(包括食品)對於癌症有利或不利的影響,而實際能確定與癌症相關的並不多。這些報導通常根據在人工培養細胞或動物上的研究報告。但是以公共衛生的立場,我們建議應該對於這些報導保持保留態度,直到這些物質的影響在人體實驗中能夠證實。

大致上癌症的症狀可分為三類:

局部症狀:異常腫塊或腫脹(腫瘤),出血,疼痛和潰瘍。因為腫瘤壓迫周遭組織所引起的症狀,如黃疸。

惡性轉移的症狀:淋巴結腫大、咳嗽、咳血、肝腫大、骨頭疼痛、骨骼因腫瘤轉移影響發生骨折以及神經系統的症狀。雖然癌症末期會出現疼痛的現象,但疼痛往往並不是惡性轉移發生的症狀。

全身性的症狀: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惡病體質、大量出汗(夜間盜汗)、貧血。

治療癌症

癌症可以經手術切除、化療、放射線治療、免疫治療、單株抗體治療或其他方法治療。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於腫瘤的位置、惡性程度、發展程度以及病人身體狀態。一些實驗性治療癌症的方法也在發展當中。目前對於癌症治療方法的尋找,均是基於徹底清除癌細胞而不損害到其他的細胞的想法。而手術切除的方式,常因為癌細胞入侵蔓延到鄰近組織或遠端轉移而效果有限。化療則受限於對於體內其他正常組織的毒性。輻射也同樣會對正常組織造成傷害。因為“癌症”這個疾病包含許多不同種細胞產生的腫瘤,因此不會像治療一般疾病時會有單一的治療處方,也就是說單一的“癌症治療法”是不存在的。目前治療癌症通常都是依據病程的發展而綜合使用各種療法,以求達到最大的效果。例如,若是腫瘤是可藉由手術切除,通常醫生仍會並用放射線照射患處,讓癌細胞能徹底被消除。或者是因為腫瘤擴散過大,無法用手術切除,此時也可先使用化療縮小腫瘤後再尋求手術切除。

癌症的治療無論是化療、手術或放療都是對身體有極大負擔,並且在發生惡性轉移後,無論是何種方式都是很難徹底治癒。所以在癌症的治療仍然是人類面對的極大考驗。在目前對於年老的癌症患者,或許找出能維持生活品質並讓其能平靜走向生命旅程的終點的治療方式,會是比積極消除癌細胞而使用副作用極大的治療方式要來的實際且重要。

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是利用人體內的免疫機制來對抗腫瘤細胞。已經有許多對抗癌症的免疫療法在研究中。目前較有進展的就是癌症疫苗療法和單株抗體療法,而免疫細胞療法則是最近這幾年最新發展的治療技術。

癌症疫苗

癌症疫苗為免疫療法中的其中一種,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工作投入開發癌症的疫苗,希望藉此避免傳染性致癌物的影響(例如病毒)或是讓身體能對癌症的特有抗原產生免疫反應。其主要的原理是活化體內免疫細胞的所具有的專一性免疫能力,能提高免疫細胞辨識特定癌細胞的能力,強化並誘導出細胞毒殺性T淋巴球(CTL)攻擊特定癌細胞。主要功能是作為癌症手術、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之後的輔助治療,幫助預防癌症的復發與轉移。過去在日本,針對多數固體腫瘤,已有癌症疫苗被發展使用。

免疫細胞療法是最近這幾年開發的最新技術,原理是直接將大量未分化的樹狀細胞投入腫瘤中或腫瘤周邊的血管中,能迅速且大量的強化樹狀細胞辨識特定癌細胞的能力,使樹狀細胞可在短時間內幫助輔助型T細胞(helper T cell)快速誘導出大量細胞毒殺性T淋巴球(CTL),以攻擊特定癌細胞。目前此項研究已在日本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標靶治療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在治療某些類型癌症上得到明顯的效果,與化療一樣可以有效治療癌症,但是副作用與化療相較之下減少許多。在目前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這項治療的原理是使用具有專一性對抗癌細胞的不正常或失調蛋白質的小分子,例如,酪氨酸磷酸酶抑製劑伊馬替尼和吉非替尼,以及單株抗體。此外也有使用小的氨基酸結構來結合細胞表面上的受器或影響腫瘤周圍的細胞外基質,經由結合同位素與小氨基酸結構,使其專一的結合到癌細胞上,再利用放射線殺死癌細胞。

癌症症狀的治療並不被視為是癌症的治療方法,但對於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有重要的幫助,也能用來評估病患是否能進一步接受其他治療。儘管所有醫師都能夠使用藥物來減輕或抑制疼痛、噁心、嘔吐、腹瀉、出血及其他癌症患者常見的症狀,舒緩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對於有這一方面的需求的病患仍然是相當重要的。止痛藥,如嗎啡、羥可酮、止吐劑及其他藥物用來抑制噁心和嘔吐,都是常用來減輕癌症患者症狀的藥物。

由癌症引起的慢性疼痛幾乎都與癌症本身或治療過程(手術、放射線治療、化療)所持續造成的組織損傷有關。癌症患者的疼痛並沒有明顯的產生原因。許多發生嚴重疼痛症狀的癌症患者常常已經接近生命的終點,這時進行姑息療法會是比較好的選擇。雖然社會上普遍對使用鴉片類麻醉劑的觀感不佳,但在癌末病患的治療上,主要的考量是儘量使患者感到舒適,無論使用鴉片類麻醉劑、手術或物理療法,甚至不應考慮醫療資源的支出,而要盡力使病患能得到最好的照顧。

實驗療法

臨床實驗,是在癌症病患身上進行新的治療方法的實驗,希望找出更好的方法治療癌症,協助癌症患者恢復健康。臨床實驗測試範圍包含新的治療藥物,新的手術方法或放射治療方式,重新組合不同的療法,或發展全新的療法,如基因療法。

臨床實驗是抗癌研究長期研發實驗的最後一個階段。找尋新的治療方法通常是在實驗室里開始進行,研究員不斷測試和實驗新的對抗癌症的想法。如果找出有潛力的治療方式,首先要先進行動物實驗,觀察此新療法實際施行在生物體上是否確實有效,或是帶有未知副作用等問題。在實驗室與動物實驗都很有效並不能代表同樣的方法在人體身上能夠成功,因此要等臨床實驗結束,才能確定新的治療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參加臨床實驗的病患有機會得到其所參與實驗的新療法的幫助,但是新的治療方式並不保證會有良好的結果,新療法也可能有未知的風險,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死亡。但如果新療法成功的話,接受實驗的病人可能會最先受益。臨床實驗在美國有相當嚴格的進行規範,無論是在人選的選擇以及藥物劑量都有標準操作原則。以避免研究者為了加速研發新藥物,不顧病患的權益,貿然在人體上進行高風險的新療法測試。實際上有許多例子也顯示,即使是通過嚴格標準篩選出可進入臨床實驗階段的抗癌藥物,在臨床上的結果並未如預期的有效。這樣的結果也反映癌症的多原性以及人體系統的複雜度,在抗癌藥物的研發上仍有漫長的路途要走。

雖然癌症常給人一種致命疾病的印象,在某方面來說的確如此,但這樣的觀念隨着醫學研究的進步正逐漸的被改變。有些癌症在早期發現後預後情形相較於一些嚴重疾病,如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等反而更好。癌症病人會隨着病情加重而逐漸失能,對家庭生活品質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許多癌症治療方法(如化療)也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造成病患的極大痛苦。尤其是癌症晚期的患者,不但需要密切的照顧,往往也得面對無法康復的事實,對於周遭的親人心理上也造成很大的壓力,尋求一個能夠提供心靈支持的方式,例如宗教等,或許能夠減輕一些在照顧病患上的心理負擔。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現在國內大學生就業真特麼難啊。
2015: 說說這幾天的感情進展
2014: 看了學生在微信上的照片,俺也騎車跑到
2014: 在arte上下載了一個6集的紀錄片,關於J
2013: 回答直言同學的問題:
2013: 朱令案,必須給天下一個真相!
2012: 直播呢?前些日我隨口說的關於三級胺的
2012: 帖一張我的胳膊的照片。
2011: 三明治(一)(圖)土納魚罐頭
2011: 連環爆炸策劃人錢明奇生前揭露區紀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