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宿淮徐:海外華人都應該起個洋名
送交者: 宿淮徐 2016年08月19日18:34:58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雖然經常聽說中華民族的同化能力很強,但華人到了海外卻是最想融入西方主流社會的一族。多數華人一踏入北美就會很快給自己起一個洋名。有的甚至在入籍時把護照上的中文名直接改成John zhu,David Liu什麼的。最初的目的當然是給老外用的。為的是他們使用名字的時候有一種熟悉親近的感覺,縮短融入西方主流社會的時間和過程。


  我來國外也很多年了,但一直沒有洋名。這倒不是因為我多愛中華文化,而是十幾年前我做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一個老黑同事在聽說我剛給自己起的first Name是Paul的時候,就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為什麼起個西方的名字?你應該保持自己的文化,自己的Identity。你看我,就叫Muhamuda。你的名字Suhuai就很好,一聽我就知道你是中國人。我一聽也對。雖然我的名字平庸無奇,但那也是父母用了幾個晚上給我起的,它承載了父母對我這唯一男孩的愛和期望。幹嘛為了某種目的給自己起個沒有感情的名字呢。周圍的老墨,老印,老黑,老穆都用的是自己的本名,比我的名字念起來拗口難聽多了,他們也不願改成Gorge或Tom。 從那以後我就一直只有一個英文名: Suhuai Xu。


  其實西方人並不喜歡華人移民有個西方化的洋名,聽起來總感覺有點不倫不類。即使當時有幾個老外同事知道我起的洋名是Paul,他們也從來不用。而是更喜歡叫我Suhuai。 有些甚至在email中把我的名字寫成Su Huai, 因為他們知道中文是字組成的,所以儘量做到原汁原味。我的膚色,口音,習慣和中文名一起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我。


  直到近年來我才為沒有洋名感到不便和困惑。而這不便和困惑卻是來自華人社區。隨着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國外,海外華人之間的交往也增多起來。而這種交往卻大多是鬆散和短暫的。一次同鄉會活動就可以結識十幾個人,其中多數很快成了一面之緣,只有少數還能偶爾聯絡一下。中文名的記憶在這裡成為了一種負擔。儘管我每次都把姓名解釋的很詳細:徐州的徐,宿舍的宿,淮河的淮。但仍然避免不了再次偶遇時別人張口結舌的尷尬。真正能記得我的名字的就只有同鄉會中做保險的John,教會裡賣房子的Martin,和基金銷售Karen了。


  就是因為接觸多中文名被記住了,還有如何稱呼的麻煩。我的鄰居有幾戶東北人家。女主人們也都不大不小的。喊你宿淮吧有些太近乎了,直呼徐宿淮又有些生硬。稱徐先生對於鄰居而言有點顯得太客氣,但叫老徐又怕你會聽了不高興。最後不知怎麼的她們都喊我姐夫。難道在東北姐夫的地位比大哥高?


  而洋名就不同了,不管遠近親疏男女老少,誰都可以喊我Paul,易記易用,沒有感情色彩。特別適於目前海外華人的新型關係。最近在泳池和一個華人偶遇互相自我通報了下名字,我立刻從他的臉色上看到了為難。我突然立刻改變了主意,把我塵封多年的洋名又報了出來。


  從此我又有洋名了。接着我發現事情簡單多了。Paul就像中文的隔壁王二,非常流行,給自己給別人都帶來方便。鄰居大妹子不用再喊我姐夫了;電話中我也不是Sara的老公了。當今社會,誰在意一個屌絲曾經生活在淮河邊宿城中和徐才厚500百年前是一家啊!


  前幾天一個遠親小女孩來溫哥華讀初三,按輩分她媽媽讓她叫我姑爺爺。小女孩扭捏着不願開口。當得知可以稱呼Paul才歡喜地如釋重負。現在我又有了一個中文名一個洋名。中文名給洋人用,洋名給華人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各位美國海黃們,希瘌痢的美國總統夢好
2015: 八路軍冀魯豫抗日英雄譜披露日軍殘忍殺
2014: 片片來源:
2014: 石破天驚: 小陳是誰?
2013: 幼河:只活在自我中--感嘆詩人海子
2013: 世上居然有這種垃圾, 真噁心。
2012: 居然還有傻X,坐飛機幾個小時,對鄰座
2012: 為什麼除去薄熙來是中國人的福音?
2011: 蘇哥拉帝到底是因為他的婦太悍而成就其
2011: 從電飯鍋看幼幼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