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談中國人為名所累
送交者: 蘇小白 2017年11月23日08:56:57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談中國人為名所累

 

 

國人很重視“名”的。

小孩子一出生,做父母的,便要很匆急與很慎重地給取個“名字”;上學了,考試要爭“名次”;混世道要博取好“名聲”;戀愛的姑娘們一定要爭“名份”;幹事一定要有“名義”;做人一定要顧及“名譽”;好男人叫“名士”,好女人稱“名媛”,好作品為“名著”,好商品是“名優”;聽戲的做“名票”,搞學問當“名流”,作畫鈐“名款”,作文署“名號”;如果不是“名家”混個“名人”即可,若非出身“名門”拜個“名師”也行;一生廝混“名利場”,要不“功成名就”、要不“身破名裂”,都接受,怕只怕呀,人這一輩子“寂寂無名”!

 

因此,可以好不誇張地說,中國人大多是累死的。——

為“名”所累!其實,我認為大不必。浮名為何物?衣裳罷了。光鮮華美,穿著不適,如西裝,扔了它勞什子的。破衣爛帽,棉衣麻布,眼球效應不好,穿戴貼心,何不穿上身呢。當然,苦夏也可裸身,一絲不掛,清清白白,倒也爽快。名,也如此,或八面玲瓏、左右逢源,或機關算盡、周轉浸潤,或萎萎縮縮,瞻前顧後,只為賺得當世好名望、好名聲與老好人,也實在為難自己。更何況這“名”的好與壞,式微與盛隆,皆為相對的,也多是會隨朝代更替,人事滄桑而轉變的!為名忙則瞎,為利忙者亂。不是麼?遙想當年和珅,何等的名蓋群臣,及至嘉慶即位,又是何等的身破名裂。王熙鳳,於《紅樓》前半部書中,是何等的名壓群芳,及其後來,又是何等的聲名掃地。名之高尚卑劣,美好敗壞,也多是時人說說算了,與生命本真,與真切幸福,到底有多大意義?要叫我來看,也實在是很少。

 

孔聖人講,名不正,言不順。

這討名頭的古怪心理,實在是為當權者所喜歡。試想,一個人要做事,須討得一頂別人給予的名份,必當要遵循人家意志,便失去了自我。中國人在內心裡,往往是不把自己當人看,一而貫之是奴才心思。然而大聰明人,卻不了。許是聰明,往往覺醒。她們看明白了那騙人把戲,不需要別人贈予“帽子”,比如劉邦,比如朱元璋,行動起來,開始打制“劉家”或“朱家”帽子給別人。這些人看明白了,裝糊塗,趁勢把孔夫子捧為“聖人”。於是乎,“匯仁腎寶——她好,我也好”了。

 

有一句話,“坐不改名,行不改姓”,實不能當真。

為了革命事業,化名何妨一用?那些出戰必報姓名者,看着是好漢,死得也可憐。當然,若張飛當陽橋上斷喝——“我乃燕人張翼德”——卻是聰明的手段了。名,這東西,符號而已。可以叫魯迅,也可以叫周樹人嘛。不能名字一變,就大驚小怪的。名聲,是比名字更虛妄的東西。雖然名器大,當然會給自己帶來實際利益,我也認為沒必要費心。“出來混,都是要還的。”朝來夕往,周而復始,人生事也如此。這邊搭來那邊失去,“半江瑟瑟半江紅”,看起來絢爛,到底是暫且的,在我看來,究還不比一抔淡水來得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Al Gore這些人就是世紀大盜,碳稅都交
2016: 虎咬女:其母親沒有法定救助義務,下車
2015: 這主意如何?用遼寧艦奔襲IS帶動中國軍
2015: 歷史書上永遠不可能看到的
2014: <滿漢全席>菜譜 (ZT)
2014: 我問過一個問題:為啥女留學生特別容易
2013: 有些事兒很難明辨是非了
2013: 點評金馬獎紅毯影星:
2012: 高玉寶:也談固定利率、固定月付的貸款
2012: 感恩節真應該取消了,這種靠殺掠吞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