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文明社會原理(連載21)
送交者: rongxiaojie 2018年05月05日09:25:29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第四節   市場律則之間的均衡

    正像在行政系統中,不同的行政定律之間,不同的行政法則之間要保持一種大致的均衡一樣,在市場系統中,也存在着類似的均衡關係。我們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來看一下第一市場定律(提供信息)和第二市場定律(不可反悔)之間的情況。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先來假設兩種極端的不均衡情況。第一種極端的情況是,全社會成員都強調要遵守第一市場定律,而無人強調要遵守第二市場定律。在這種情況下,誰都可以找種種藉口——例如藉口對方沒有提供某些微不足道、完全可以忽略的相關信息——來推翻已達成的交換協議。例如,某個人對其所購的服裝後悔了,他就會以“購買時商家未提供服裝重量”這個看似有關實則無關的信息為藉口來退貨。第二種極端情況是,全社會成員都強調第二市場定律,而完全忽視第一市場定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誰都會有意隱瞞某個重要的、但卻容易被忽視的信息,從而以欺詐的方式完成對自己有利的交換。例如,某個臨街商鋪的經營者甲通過某種渠道獲知了此地不久要拆遷的信息,於是他搶在信息公布前把商鋪轉讓給了毫不知情的外來商家乙,而有意隱瞞看似不相干而實則非常關鍵的有關拆遷的重要信息。當然,可想而知,在這兩種極端情況下,市場系統都會迅速瓦解。因此,我們說,兩條市場定律之間一定要保持大致的均衡,不能過於強調或過於忽視某一條定律,整個市場系統才能可持續發展。

一般來說,這兩條定律之間的均衡,在早期市場系統中相對來說容易達到。尤其在兩個最終消費者之間直接物物交換時,彼此只要分別拿出各自的東西讓對方觀看就可以了,甚至不用額外再說什麼。比如我用玉米交換你的大米,或我用白菜交換你的蘿蔔,不用你介紹,我用眼睛一看、手一摸、鼻子一聞,就知道你的大米、蘿蔔的質量信息了。滿意了就交換,交換後自然也不會後悔。但隨着市場系統的發展,隨着中介商人的加入,隨着所需交換的物品越來越複雜,要在“提供信息”和“不可反悔”之間保持均衡,相對就難一些了。例如在當代我們如果去商店買一台複雜的家用電器,我已經不可能再憑自己的有限的日常經驗用眼看、手摸、鼻子聞來判斷它的相關功能及質量信息了。此時只能依靠商家的介紹及產品說明書,而商家的介紹是真是假、是全面還是有所省略、掩蓋,我無法完全掌握。再加上要購買的家用電器價格不菲,如果一旦購買又不可反悔的話,我的損失將十分巨大且不可彌補。在這種情況下,在商家提供的有關商品的相關信息無法充分、完備的情況下,也就是在市場第一交換定律不能完全遵守的情況下,那麼,要實際完成交換,根據均衡的原理,市場第二交換定律也必須退讓,也就是不必完全遵守。這一點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商家往往會允許消費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無條件反悔退貨,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給消費者提供諸如維修方面的服務,等等。

總之,“提供信息”和“不可反悔”都屬於市場交換系統的第一層次的定律,不能過於強調某一條定律而忽視另一條定律。不過,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場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社會上的成員往往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人(主要是最終消費者)更傾向於遵守第一市場定律,另一部分人(主要是各種各樣的“中介”)則更傾向於遵守第二市場定律。也就是說,市場系統中兩條定律需保持大致均衡的道理以這種形式表現出來:在整個社會中,最終消費者的力量和所有中介商家們的力量之間要保持一種大致的均衡。

同樣,在市場經濟的實踐中,人們也逐漸發現,對於兩個市場經濟法則,即最終交換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完全信任並依賴交換中介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均衡,不能過於偏向其中的任何一個法則。一方面,如果過於強調信賴中介,任憑其操縱價格甚或完全不遵守第一市場法則、不顧最終交換者的生活改善,僅把私人所有制轉化成了實際上的資本家所有制,以致最終生產者變成了無產者,而生活水平卻沒有逐步提高,則不僅會產生激烈的階級鬥爭,而且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付給中介們的利益過大,從而導致交換成本過大,以致人們不得不放棄交換,而重返自給自足的小生產了,而這樣,實際上各個中介們的利益也必將最終受到損害。我們在前面討論市場系統類型時所列舉到的那些不可持續發展的交換類型,大多就是這種第一市場法則沒得到遵守的情況。正是基於此,在當代社會中,人們才嘗試規定了諸如職工持股制、諸如積累和消費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等等。

當然,另一方面,也不能過於強調要不斷改善最終交換者的生活水平,而完全放棄信賴中介的法則,不給中介們實際上較大的利益。那樣的話,社會只能維持在小生產的水平上,維持在近距離的簡單交換上,永遠無法發展出最終使全社會人都能受益的現代化大生產來。總之,在交換時,必須使“信賴中介”和“互利互惠”這兩條法則保持一種大致的均衡,不偏廢任何一方。實際上,對於這個道理,古人也早就模糊地認識到了。拿中國的歷史來說,春秋時期著名的經濟學家計然就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給越王勾踐及其大臣們講授商業課程時就指出:“……夫糶,二十(註:指糧食價格)病農,九十病末(註:商人)。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注①]再如,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曾出現過禁止高利貸的法規。道理就在於,高利貸過於偏向了某一方的利益而損害了另一方的利益。

當然,不僅兩條市場定律之間、兩條市場法則之間要保持一種大致的均衡,就是在那些由這兩條定律、兩條法則所分別派生發展出來的兩大規則系列之間也必須保持一種大致的均衡狀態,市場系統才能充分有效地運轉。這裡,我們就不再一一列舉,而只挑選一個西方的選舉規則來分析一下。

我們知道,普通勞動者(最終消費者)的利益和身處中介重要位置的大亨們(富人)的利益是不相同的(在這裡出於簡化討論的目的,我們暫時忽略不同行業的勞動者之間的利益衝突以及不同領域的中介們之間的利益衝突)。而窮人多、富人少,因此,在選擇行政領導人時,窮人必然傾向於一人一票制,而富人必然傾向於按財富多寡的不同比例來分配選票(一份財產一票制)。如果實行一人一票制,則必然導致第一市場法則(生活不斷改善)過強;如果實行按財富比例分配選票,則又會導致第二市場法則(信賴中介)過強。無論是哪個法則過強,都會破壞市場系統的均衡,從而導致市場系統不能正常運轉。因此,通過漫長歷史發展中的不斷試錯、不斷博弈,最終在當代西方市場系統占優勢的國家中,實行了這樣一種選擇行政領導人的程序:先由富人們以提供競選資金的方式推出候選人,然後再由窮人們每人一票在這些被限定的候選人中進行最終裁決。在這樣的選舉程序中,一般來說,富人和窮人的利益均能得到關注。例如,只關注富人利益的候選人,容易在最終的一人一票式裁決中失敗;而只關注窮人利益的人,容易在籌集競選資金中失敗(從而無法實際從事競選)。總之,通過這樣一種程序上的安排,最終使市場系統中的一人一票規則和一份財產一票的規則達到一種大致上的均衡,也就是第一市場法則和第二市場法則之間保持了平衡,從而保障了市場系統的正常運轉。

此外,市場經濟中人們非常熟悉的供求之間必須平衡的規律,也從反面證明了兩條市場定律之間必須保持均衡的道理。如,若市場上求大於供,物品奇缺,這時,人們就會無暇細看細問,先把物品搶購下來再說。此時,市場第一定律(提供信息)就大大弱化了。若市場上供大於求,物品過剩,這裡商家往往會推出免費試用、無條件退貨的促銷手段。此時,市場第二定律(不可反悔)就大大弱化了。因此,供求必須平衡的規律,本質上也從反面的角度說明了這個道理。

最後,正像行政系統中所有指揮者的總人數與所有服從者的總人數之間要保持一個合適的均衡比例一樣,在市場系統中,所有中介者的總數和所有最終交換者的總數之間,也必須保持一個合適的均衡比例。在本質上,這是市場第一法則和第二法則之間要保持均衡之理的又一種具體表現形式。這個均衡道理理解起來相對容易,因為,如果中介的數量過少,少到一個也沒有,那麼,整個市場系統將因交換成本過大而消失;而如果中介數量過多,多到所有的人都成了中介(就像圖4-3那樣),那麼,整個市場系統將因為生產成本過大而消失。實際上,這就和每個生命體中的營養物質和水分(中介)的關係一樣;如果有機體中只有營養化學物質而沒有一點水分(中介),那麼,這個生命將死亡;如果只有水分(中介)而沒有一點營養物質,這個生命同樣將死亡。當然,正像生命體中的水分含量圍繞着最佳標準值有一個可上下伸縮的幅度範圍一樣,一個市場系統中的中介數量除了有一個最佳標準比例值之外,也有一個可上下伸縮的幅度範圍。只有當中介的數量超過了上限或下限時,市場系統才會出現重大故障。不言而喻,因為中介可以占有巨大的物質利益,因此,中介過少的現象一般不會出現,而中介數量過大的情況則極易出現。也就是說,市場第一法則過強的情況不易出現,而市場第二法則過強的情況極易出現。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金三胖真怒了。zt朝鮮未刪減版討中檄文
2017: 川普醫保若成法律,誰人何時受傷害(自
2016: oops在嗎?這裡有一篇借魏則西事件讚揚
2016: oops,請看全球10大抗癌新藥,研發公司
2015: 貼首法國詩吧,哈哈
2015: 對對眼:釣魚島爭端的是是非非(完整版
2014: 天車邊上的茶樓
2014: 見識一下華人精明?
2013: 真是好玩真是愚昧,美國出生並不自動具
2013: 階級鬥爭的理論來源和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