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你吃了嗎?
送交者: 老牛爺 2019年02月09日16:45:35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你吃了嗎?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總要說:吃了嗎?甚者,有時候剛從廁所出來,有人碰見了也來上一句:吃了沒?有的人還是能反應過來,感覺到不是太合時宜,但也只是搖搖頭,笑一笑,因為這句“吃了沒”其實等同於“你好”。中國人不善於招呼人,就連“你好”,“謝謝”這樣的詞彙日常生活中都不好意思常用,因為這顯得太文明,太文明的語言,會讓人覺得關係疏遠,生分了。

  然而, 這個“吃了嗎“的問候語到底怎麼流行起來的呢?似乎沒人去考證過。為什麼中國人,尤其是有些年紀的人們習慣於用“吃了沒” 這樣一個問候語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生活在解放前後的那輩人,經歷過挨餓的人,都知道挨餓是怎麼個滋味,吃飽肚子是那個年代的人們最關心的事情。一句“吃了沒”不知代表了多少刻骨銘心的辛酸記憶。

  民國18年(1929),北方饑饉,尤其是陝西關中, 連續幾料莊稼顆粒未收,饑民遍地, 餓殍遍及鄉野路旁。我的伯父收留了一個逃荒女做媳婦, 可捨不得給她吃飯, 他的營生就是每天蒸一鍋包子去街上賣,一天就能賺幾個包子吃, 媳婦每天只給吃兩個包子, 一天, 媳婦餓的受不了, 將要賣的幾個包子扳開吃了餡又放回去, 讓男人在集市上丟了丑, 回家暴打媳婦一頓, 沒幾天連病帶餓就死了。伯父還講過另一件事,當時街上有一賣燒餅的,一個叫花子搶了一個燒餅邊吃邊跑,賣燒餅的就去追,叫花子跑不動跌倒在地,急中生智,見身邊有一陀牛屎,就將燒餅塞進牛屎里了,賣燒餅的一看無奈,踢了叫花子一腳走了,叫花子又拿出燒餅,衣襟上搽了搽接着吃。

  我父親是個孤兒,從小吃飯就沒有保證,當兵在中條山抗戰時,曾經有過幾天時間裡粒米未沾,1942年河南大饑荒,父親的38軍駐離鄭州不遠的黃河邊,趙壽山軍長用私款從陝西老家買糧濟慈災民,軍部常設粥棚,有一大眼睛的孤女常去領粥,便和父親相識,她死活叫父親娶了她,就是因為能有一口飯吃,但因軍紀不允,便無後果。父親始終把吃的事情看成高於一切的頭等大事。困難時期吃大灶,家裡所有糧食被充公了,父親緊張得不得了,生怕我們孩子們挨餓,千方百計買來高價糧食藏好, 娘怕人看見家裡開伙,常在夜裡推磨磨麵,做餅。所以那時候雖然吃的差,家裡好歹沒有斷炊。

   60, 70 年代在農村的生活經歷使我對吃也有很深的理解,尤其是困難時期,黃土高原天旱, 天天盼着下雨有個好收成,生產隊的玉米好不容易長起來,又架不住被偷。那一年秋,生產隊讓我和一個老頭看護玉米地,儘管她60 多了,我叫他二哥,隊長的意思是用我的腿, 因為偷玉米的多半是女人和孩子,兩人一天到晚在地里轉,只見玉米棒子被扳走,也很難看到賊的影子。 沒人的午後,坐在高高的窩棚里,看着淅淅瀝瀝的秋雨莎莎地吹打着玉米葉子,寂寞的田野里,偶爾我們倆自己也偷燒玉米棒子吃。

  老二哥嗜賭成性, 解放前就坐過國民政府的牢,解放後又坐過兩次新社會的牢,他說還是共產黨的牢好坐些, 第二次是他故意想去坐牢才去犯事的。牢裡雖然吃不飽,但總有口飯吃, 困難時期家裡經常斷炊, 他把家裡凡能變賣的東西糟蹋個精光, 弄來幾塊,幾毛錢,就邀幾個人在野地里執色子,就是看單雙賭錢。他對我說: 碎(小)兄弟, 賭錢這事害人, 他都多次想把自己的手剁了,可就是戒不了,不吃不喝不睡都成,三天不摸色子他就瘋了, 還是就共產黨能治這病。 勞改場的飯天天頓頓就是雜糧一鍋煮,一天兩頓,大約每人一碗,吃飯的時候就是搶,叫搶牢飯。他有一個絕招經驗,搶飯食先盛小半碗,三下兩下先扒了,再盛一滿碗慢慢吃,動作慢的人甚至一滿碗飯都搶不到。

   80年代以前,人們對吃是最關心的,大家都養成了非常節儉的習慣。什麼都捨不得花,什麼都留着,因為總是擔心萬一哪天又沒吃的了該咋辦?所以,家裡的破爛東西捨不得丟的,屋子常常顯得不是很不整潔。很多年輕人對老年人的這些“壞”習慣很是不理解。老人們也不理解年輕人這麼不會過日子,因為他們一輩子節儉習慣了,任何浪費都會心疼。 我從小就養成的習慣,打雞蛋時要把蛋殼裡殘留的蛋清都摳出來,怎麼也改變不了。

  咱家的小兒子現在吃飯,每回都要剩一大口在碗裡,老夫有些看不過眼, 多次嚴肅教育無濟於事,憶苦思甜無效,現身說法置若罔聞,我說非洲孩子,中東難民飢餓者無數,他雲我撐着吃了那口飯,對非洲孩子也沒有任何幫助,想想倒是也有些道理。這世道究竟怎麼了? 

  這句話“吃了沒”,現在人們還在用,可能用得少些了,僅僅是一句問候語,這有點類似於英語中的“How are you?”。我想, 這個“How are you?”,原本是問你的健康狀態如何?沒什麼毛病吧?其實老外們見面也不是真得要問你身體怎麼樣?也只是一個問候語而已。可能也代表了老外對身體健康很關心,吃沒吃飯原本就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

  曾經有過這樣的笑話,多年前,一幫美國人去中國訪問,中國朋友習慣性地跟他們打招呼“吃了沒”。這群老外理解成中國人要請他們吃飯,於是就一直等着。直到餓得受不了了,才問到底什麼時間吃飯?最後搞清楚,原來這句“吃了沒?”只是問候一下,沒有誰真要請客的意思。

  80年代初有一個留學生在中國某所大學學漢語,中文已經很好了,很快結交了一個中國學生朋友,是農村來的,每次見面都要問候洋朋友“吃了嗎”, 這位留學生朋友開始納悶,怎麼總是問我這個,最終他忍無可忍地爆發了: “你總問我“吃了嗎”幹嗎?我有錢”。原來他認為朋友瞧不起他,說他太窮,吃不起飯。

  說起老外的“一根筋”,大家都有體會,中國人都知道寒暄是什麼意思。很多老外卻分不太清什麼是寒暄,什麼是客氣。剛來美國不久,一次我午飯帶了一盒餃子。微波爐熱完後,那香味傳出去很遠。幾個鬼子湊了上來,我自然客氣一下,但是他們真不客氣,不過幾下子,餃子就沒了。我當時心裡想,這幫鬼子太沒教養,我小的時候都知道要推辭一下,才能吃點嘗嘗,這老美也太實在了些吧。

  “吃了沒?”——可謂中國經久不衰的問候語,實在是因為長期以來肚子問題乃是國人的第一要務,“民以食為天”、“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千里為官,為了吃穿”之類的俗語就是最好的印證。

  現在人們不再為肚子發愁,人們見面打招呼,自然而然也不太用“吃了嗎?”

  那麼,現在打招呼說什麼呢?

  買車了嗎?

  出國去了?

 

  但願中國人從此不再為吃發愁。

 

  不過,我仍然有些思念那鄉村原野、農民式的打招呼——“吃了嗎?”

70年代末,因為工作原因經常下鄉,常到老鄉家吃派飯,一天交一斤糧票,4角錢,農民們總是拿出家裡最好的東西招待客人。哪怕自己的孩子眼勾勾地看着。不論你從誰家經過,也不管認識不認識,總是這樣的場景——先是一陣狗叫,接着就有主人來到門口問你:“吃了嗎?”

這淳樸的鄉情,濃濃的人情味, 永遠是腦海里的一幅畫。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與美國簽署的第一個賣
2018: 從SpaceX到Hyperloop1,美國工業科技實
2017: 天道物:為什麼美華一代支持川普?
2017: 小思:習近平電話川普,中美關係真的友
2016: 湖南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區別
2016: 香港旺角騷亂已致超過80名警員受傷
2015: 我覺得吳胖子好看多了,楊瀾也難看多了
2015: 海東一直在誤導大家她是大學老師,其實
2014: yellow witch:一老美有趣的邏輯
2014: 周總理當年高瞻遠矚,把釣魚島歸給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