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問題多:過異族節日就是文化俘虜?
送交者: 問題多 2005年10月30日11:44:55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去年聖誕節,國外媒體大量報道中國年輕一代過聖誕節,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中國人不信基督教,怎麼可以過聖誕節。但是,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仿佛過聖誕節並沒有什麼,是大家找個藉口花錢、聚會、休息、娛樂而已。同時,有人開始擔心中國人過外國的節日將會導致中國文化的衰落。本問題多雖然除了春節和中秋節以外其他的節日一蓋不過,但仍然認為這種觀點是危言聳聽。中國人過異族的節日應該分成兩大類:海外中國人過異族的節日和在中國的中國人過異族的節日。兩大類中都有不同的動機,如果不對這些動機作出細分,則容易作出中國人盲目崇洋,從而中國文化的明天堪憂的結論。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恐怕就會得出大不相同的結論。

先看一下過節的意義何在。除了節日本身的紀念意義之外,節日還有很強的社會整合功能。人是社會的動物。從心理上看,人在社會中從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角度確立自己的歸屬感。各種不同的節日正是滿足了人們對歸屬感的心理需要。在過節期間,人們同時利用各種儀式表達分享價值觀、文化、歷史和社會道德準則的意願。從這個意義上看,過異族的節日,確實有接受異族文化和價值觀的內涵在裡面。

通過節日表達的歸屬感可以是不同層次的:有國際的(勞動節)、宗教的(基督教聖誕節、伊斯蘭教開齋節、猶太教贖罪日等)、民族的(春節等)、國家的(國慶節、美國感恩節等)、地區的(浙江的完滿福節、廣東招兵節等)、社會群體的(兒童節、教師節、殘疾人節)、社區層次的等等。這些類別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的。例如,同屬於一個國家的人,可能由於宗教信仰不同,會選擇慶祝不同的節日。例如,中國人中的佛教徒、穆斯林和基督徒必然會有不同的節日。又如,某一地區的人可能由於某一種宗教信仰居於主導地位,從而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很相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因此說中國人過中國的民族節日其實需要很清楚地界定哪些人過哪些人的節日。

海外中國人過異族節日的原因很多:了解異族生活、心理需要、社交需要、宗教信仰等。
一個身居異國他鄉的中國人,無論在哪個國家和地區,都會碰到當地的異族傳統節日。中國人通過參加節日的慶祝活動,了解相關的文化和歷史知識,有助於增加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出於這種心態的參與,往往不一定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且並不一定會真正增加一個人的歸屬感,相反很多人在看着別人熟練地執行節日的相關儀式時,反而會感到自己是局外人。例如,問題多剛到英國時,受到邀請參加英國人的聖誕節家庭聚餐。整個聚餐期間,主人儘量讓問題多感到就像在自己家一樣。但是,到了最後開禮物的時候,問題多意識到自己帶禮物是只考慮到了主人家裡的三口人,根本沒想到他的兄弟姐妹全家也都來。雖然問題多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禮物,但是感覺自己的沒想到還是因為不是一家人。

作為身居異國的中國人,在別人舉國慶祝時會感到有些冷清。聖誕節在英國是家庭聚會的時間。每到聖誕節倫敦萬人空巷。一次聖誕節從外面回來,走在大街上,看到人家窗戶裡面亮着的五彩燈,聽到裡面大人孩子的笑聲,一想到自己回家先要開暖氣,自己做飯,然後自己吃,問題多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哪怕在別人的節日裡招呼幾個中國來的朋友,買上一點好吃的,熱鬧一會兒也算是個氣氛吧。後來跟其他的中國人聊起來,有這個心氣兒的人不在少數。

在國外過節朋友和同事之間偶爾有機會互相邀請。如果別人邀請你去了,你卻不回請(當然了,本問題多認為,老闆就不用回請了。),等於把自己主動排斥在外。總不參與,時間長了人家就拿你當外人了。而逢年過節又是大家都有空的時間,正好利用。

出於上述兩種動機的過節,是人們對陌生環境帶來的心理衝擊的自我調整,是人本能地適應環境求生存的反應。屬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做法。如果因為過重的陌生感和社會排斥而造成精神抑鬱,或精神崩潰(這確實是很多新移民所面對的現實),那就不要奢望什麼做上等人還是下等人了。

有很多中國人在國外加入了宗教團體,就必然會像其他信教的人一樣慶祝宗教性的節日。而當某種宗教在當地文化中居於主導地位時,宗教和民族的節日就會有很多重合。因此,不能說這些人是文化俘虜。

身在西方的中國人面臨的一個巨大風險是下一代與家庭的不和諧和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認同。在國外土生土長的孩子到底是中國人還是所在國的人?當然從人種上看,他們個中國父母一樣,但是從歸屬感來看,恐怕父母是很難以任何形式逼迫他們做出選擇的。這一點可以從英國很多其他少數民族家庭看出來。很多印巴家庭的父母保持民族文化傳統的意願恐怕比中國人要強很多,甚至不惜對不聽話的孩子採取棍棒毆打,甚至在女孩子不服從家長指定婚姻時,認為家庭蒙羞而殺死孩子的現象屢有發生。這樣的家長根本算不上是文化的上等人,他們不過是拿自己的孩子做了文化的犧牲品。但是這樣做的結果並不能達到讓孩子認同文化的作用。相反,孩子逆反心理很強,往往感覺在家庭和社會之間人格分裂。根據猶太哲學家Isaiah Berlin傳記中的描述,猶太人家庭中多年來也同樣面臨着這個問題。

這並不是說少數民族家庭就應該因此而慶祝異族的節日,中國人完全可以像在中國一樣地慶祝自己的節日。而且本問題多認為,從教育下一代的角度看,確實應該不放棄家庭內部的傳統文化薰陶。但是,對於下一代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到底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倒是中國人如何保持海外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

身居中國的中國人這些年過外國節日越來越多。這裡面確實有對中國文化(這裡只以漢族為例)挑戰的因素。但是這是不是就說明中國人被異族文化俘虜了呢?我們且看中國人怎麼過聖誕節。請注意,這裡面不包括中國信教的人和世界其他教徒共同慶祝自己節日的情況。

首先,聖誕節只是在城市裡面才叫座,但並不是像春節那樣是家庭的節日。而是年輕人找藉口聚會花錢的機會。商家也利用這個機會大肆推銷產品。但是除了聖誕樹和禮品盒之外,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也就是說,在中國過慣了聖誕節的人,到了國外趕上聖誕節,照樣不會有歸屬感。因為在國外,聖誕節和宗教、家庭是緊密聯繫的。

其次,異族節日基本上還是青年人趕時髦,在中老年群體中並沒有特別大的市場。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是暫時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逆反心理和對洋玩藝兒的崇拜都會有所緩解。中國人畢竟生活在中國文化氛圍內,等到自己有了家室和下一代,生活的中心就會移到家庭,從而會很自然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國傳統的、以家庭為重心的節日上。

第三,中國對外開放時間畢竟有限。對外國文化的崇拜恐怕會在更多的人出國回國的過程中降溫。同時隨着中國人對自己文化自豪感的加強,會有很多人重新認識到中國文化的重要性。這一點已經在這幾年凸現出來。另外,當商家發現中國節日和外國節日一樣能夠成為商機,而且是更好的商機時,就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開發上。這自然就有助於文化時尚的回歸。

綜上所述,海外中國人慶祝異族的節日或多或少地對克服孤獨和社會排斥感有一定的益處。當然,克服這種感覺的方式有很多,過節製造氣氛只是其中之一。在中國的中國人過國外的節日,不過是一種流行的時尚,沒有國外節日的真正內涵,也不可能有。既然如此,根本不可能取代中國節日的地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君問歸期未有期 (六)
2003: 見識陝西“八大怪”
2003: 中國情歌之二:長江水
2002: 我記憶中的上海小吃 -- 1.芝麻湯糰
2002: 逛街識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