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如何評價美國捲入的越戰
送交者: 幼河 2019年10月28日21:54:48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如何評價美國捲入的越戰

原名“越南戰爭的美國:贏了每一場戰鬥 卻輸了戰爭”

 

  越戰已結束四十多年了;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從未結束,在美國仍然一遍遍地被人談論。在世人(尤其是美國人)的心目中越戰變成了某種象徵和隱喻。越戰宣告了二戰之後的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自此,軍事手段無法解決戰爭帶來的問題,有時甚至適得其反,戰爭變成了一個全社會參與的政治議題。

 

如何結束一場戰爭

 

  這場“從未結束的戰爭”,對美國而言,其主要特徵之一,是各種“邊界”的模糊性:戰場上平民與游擊戰士難以區分;戰爭的前線和後方互相滲透;沒有明確的宣戰,戰爭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期間很少有決定性的戰鬥,而只是不斷升級,到最後又悄無聲息地結束了。將越戰稱為“戰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誤導人的,當時在越南的數十萬美軍士兵中有大部分從未投入戰鬥(據估計在任何一次戰鬥中,很少有5%以上的美軍士兵實際參戰),倒不如說越戰是由無數“打了就跑”的遭遇戰組成的一個政治行動。

  事實證明,這種模糊性極大地影響了越戰的成敗。作戰一方的越共游擊隊有着極其明確的目標,即驅逐美國人、擊敗美國扶植的南越政府並統一全國;但對美方而言卻不那麼明確。在越戰之前,“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大國,在一場戰爭尚在進行的時候,就對那場戰爭的必要性、正義性或打贏戰爭的可能性提出質疑。”當時許多人的心聲是:“我們為什麼到越南?”——這個問題迄今仍不時迴蕩在伊拉克、利比亞和阿富汗的上空。

  美國政府當然有自身的戰略考慮,但由於它是分階段一點點陷入越戰泥潭的,因此其的目標不時在變化。它最初是根據“多米諾骨牌理論”,從全球戰略出發,試圖阻止意識形態對手的擴張,同時“對一個垂危的政府用人工呼吸來搶救”,但在1965年3月,助理國防部長John McNorton就已提交了一份著名的備忘錄,指出美國在南越的目標是:“70%——避免一個使美國大丟臉面的失敗(對我們和作為保護者的名聲來講);20%——不讓南越(及其鄰國)落入中國之手;10%——允許南越人民享受一種更美好、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不止美國人苦於自問“我們為什麼去越南”,連南越人也困惑“你們為什麼在這兒”。1961年,喬治.艾布倫中校與其越南聯絡官阮文茂上校聊天,阮問起美國人為何待在越南,艾布倫答,美國人想幫助越南人打敗共產主義,並向越南人展示民主如何帶來經濟繁榮。阮聽後頓了下說:“是,我理解你所說的,但是你們到底為什麼要待在這裡?”艾布倫重申:“我們來這裡幫你們。”阮打斷他說:“不,說實話,你們到底為什麼要在這裡?”阮的問話代表了一種當地人的視角,他們能理解一種追求帝國利益的話語,但無法理解一種聲稱是利他的心理,那看起來總像是偽善。

  越戰時美國的主流民意(至今如此)是:除非贏得勝利,不然就快撤。但越南之所以被稱作“泥潭”,就是因為美國人雖然早就想脫身,但總是無法脫身,相反還越陷越深。開始一場戰爭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不知道如何結束它,那政治家是要倒霉的。

  問題在於,美國不可能為越南傾盡所有——為了拯救一個遠方的小夥伴而引發了國內國際的抗議,這值得嗎?越戰極大地惡化了美國的國際形象,為歐洲的反美主義添了一把火。在現代歷史上,戰爭的結果第一次不是由戰場決定,而是由印刷的報紙尤其是電視屏幕決定。這本身意味着一個現代戰爭的新模式:戰爭真正成了政治的延續,它最終往往是在政治上打不下去,而其決勝的關鍵也在於如何爭取各方面民意的支持。

  這樣,越到後來,美國政治決策者的焦慮就越集中於如何結束(尤其是體面地結束)這場戰爭,只不過初期的辦法是想通過轟炸北越、增兵或實施戰略村莊,後期的辦法則想使戰爭“越南化”,即通過培訓越南作戰人員來分擔戰鬥任務——但正如一位美國官員所說的,這僅僅意味着“改變屍體的顏色”。當美軍將領們提出通過增兵來解決問題時,約翰遜總統問了一個讓他們語塞的問題:“我們派遣增援部隊,敵人也會派遣,如果這樣,戰爭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越戰太重要了,以至於不能只交給軍官們。當時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說:“我認為,美國人在這裡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這一錯誤將自始至終伴隨我們在越南的歲月。這錯誤就是,我們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戰爭發生,這戰爭只是士兵的事情。”但這也不能全怪軍人。實際上美國媒體起初是支持以軍事手段解決所有問題的,1969年後漸漸開始反戰。尼克松就任總統後,美國的越南政策有了顯著變化,而這些變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收縮戰爭的同時尋求政治解決。最後越戰的真正終結,也並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在談判桌上以及毛澤東的書房裡決定的。

 

沒輸掉戰鬥,但輸了戰爭

 

  越戰早期階段任駐越美軍總司令的William Westmoreland在談到越戰時有一句著名的評語:“在整個戰爭中,我們從來沒有輸掉過一場戰鬥。”他堅持認為,自己領導的美軍打贏了每一次戰役,但文官們輸掉了應有的勝利。

  越南戰爭是一次經典的非對稱戰爭。北越和游擊隊一方,不論得到蘇聯和中國多少支持,要想在正規戰役中直接擊敗美軍,這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任務。1968年的溪山戰役中,北越首次出動坦克部隊進攻,卻遭遇重大傷亡。北越部隊在小規模游擊戰中可能是世上最好的游擊隊員,但在正規作戰中往往缺乏作戰經驗,而那卻是美軍最拿手的。美國人在整個越戰中最苦惱的一點在於:對手基本上始終不按美軍所期望的那樣出牌。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方式發動進攻,這一主動權基本掌握在北越游擊隊手中。美國軍事機器的強大威力毋庸置疑,但雙方的打法卻正如毛澤東所闡述的游擊戰爭真諦:“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越戰中,美軍執行的消耗戰也是正規軍的打法,但這在二戰中對付德國、日本效果明顯,對北越游擊隊卻顯得像是“大象同蚊子搏鬥”。雙方根本不是一場對抗戰,如果要拼軍需消耗,北越全無勝算。據五角大樓的數字:自1969年起美國軍隊每個月消耗的軍需品為128,400噸,炮彈75,600噸,而北越直至1972年每月軍需品和炮彈消費總和不足1000噸,即還不到美國人的1%。

  這場戰爭體現出美國的決策者身上那種強烈的工具理性:他們偏好將戰爭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從技術層面去考慮問題並判定得失。雖然一些將領們強烈認為,要打就要大打出手,最好將北越夷為平地,但具體到最後,都是明確按戰術計划進行的。這有時就導致戰術和戰略上的嚴重脫節。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1962年曾說:“我們掌握的各種定量分析數據都表明,我們正在贏得這場戰爭。”有人嘲諷道:“但是,東南亞的一些因素是不能被定量分析的。”依靠理論、統計、數據來對這場戰爭作出判斷和決策,有時反而離戰場上的真相甚遠。

  美國對越戰的理解是有限戰爭,但對北越而言,為了達到全國統一的目標,卻是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的。如果說北越耗不起軍需物資,那麼美國人耗不起時間——不可能在越南一直呆下去。和以往的一戰或二戰不同,越戰看起來每一次戰鬥都是美軍和越南政府軍贏了,但情況反反覆覆,總也無法好轉,類似的“里程碑”出現了很多次,戰爭卻總也結束不了。這樣的狀態馬基雅維利在《君王論》中早已指出:“你占領那塊地盤後發現被你傷害的人中到處都是敵人,你無法保持與幫助你實現占領的人們的友誼,因為你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正因如此,不論你的軍隊有多麼強大,要占領一個省,你總是需要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

  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的越戰經歷與此前日本的對華戰爭頗為相似: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戰役的勝利,但總是無法達成政治目的;對手看起來不強,但始終不肯求和,扶持的當地政權又不得民心,於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美國早先的歷史上並非沒有相似的經驗。1898年美西戰爭後,美軍為平定菲律賓的行動曠日持久的抵抗打了八年,耗費了巨大兵力,戰死者比擊敗西班牙時多了4倍。以至於支持擴張的老羅斯福總統不得不承認,這“成了我們致命的弱點,是造成目前……局勢充滿危險的全部癥結所在”。甚至到1909年,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它已結束很久之後,美國陸軍一位高級軍官在家書中仍這樣寫道:“我們已經建立了文官政府,儘管可以這麼說,但是所有人在一切場合手裡都會拿着武器,甚至在海里洗澡時也不例外……文官政府是安撫國內情緒的一個鬧劇,離開了軍事力量它一分鐘也維持不下去。”

  相比起半個多世紀前的菲律賓人,美國在越南遇到的對手要老練和強大得多,而面臨的國際國內局勢也複雜得多。的確,在每一場戰鬥的戰場上,美國人不會被打敗,但他們再待下去也不可能贏,到最後他們會發覺,即便一個糟糕的結局,也比這樣一直僵持着看不到結局要好,因為那至少是解脫。

  越南戰爭之後,一場戰爭如果不能在政治上贏得勝利,已變得毫無意義。由於美國軍事機器對任何潛在敵人的懸殊優勢,可預期的幾乎每一次戰爭都將是非對稱的。不誇張地說,近四十年來美國在每一次戰爭中的政治決策和軍事變革,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避免越戰那樣的結局。然而時至今日,在開戰後贏得民心的戰爭,始終比坦克機槍進行的戰鬥難打得多了。

 

……………………………………………………

  是的,對很多美國人來說,雖然越戰結束了四十多年了,但仍然記憶猶新。

  我想起小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那些年,我家裡有張越南南方的地圖,上面標示着越共控制的地區,看起來占據着南越五分之四的,絕大部分是鄉村(當然,到了1969年左右,越共控制的地區縮小很多,但越共仍能從“胡志明小路”滲透到南越進行游擊戰)。那時我就相信,越共方面有老百姓的支持(其實南越老百姓是分成兩派的)。

  現在看起來,如果沒有前蘇聯和中國大陸的物質支援,和越南民眾的支持,越共方撐不下去的。這是對越共而言。對美國政府來說,越戰後期國內日益高漲的反戰運動導致越戰的失敗。這裡也是人心背向問題。其實,據後來數據分析,一直到最後,支持越戰的美國民眾仍然是略占多數。然而反戰者,特別是年輕人在社會上掀起了太大的聲浪,讓美國政府不得不急於體面的結束戰爭。

  想到現在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港民怎麼能贏呢?他們的政治要求沒一點過分的地方,但他們必須逼迫中共大陸政府讓步;然而,現在大陸民眾絕對地站在中共一邊。

  我看到港民還在用各種方式希望美國和英國介入香港事務,以使自己孤立無援的境地得到改善;但在我看來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國和西方國家如能介入香港事務,國家利益,本國民眾支持和中共大陸政權在香港問題上的大陸民眾支持度,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缺一不可。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納粹和Nephilim的關係
2018: 從寄炸彈的就知道川普的鐵杆和他一樣,
2017: 習家軍二十大命運,會和胡團派十九大命
2017: 老江好牛!三個代表在黨章中置頂了!
2016: 餓死三千萬人的證據
2016: 禽獸同學,你家存35百斤糧,糧票從哪來
2015: 關於南海,我的預測是:中國繼續悶聲填
2015: 中國應該建造一些專門維護海島安全的鐵
2014: 加拿大歌手的影響力絕對是超過澳洲的,
2014: 正在看 北平無戰事。土共當年把自己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