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母親百年冥誕日的思念和追憶(上)
送交者: 一草 2019年12月25日16:51:52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母親百年冥誕日的思念和追憶(上)

母親的生日,正好與我來美的日子重合。85年底離國的那天,正是母親66歲生日。南方有些地方有母親66歲生日那天、女兒為母親燒66塊紅燒肉的習俗。而我卻在那天,離開了家鄉和母親,來到了這美利堅合眾國。待我帶着女兒,重踏故鄉土地時,已是八年多後了。雖後幾年常來往於兩地間,有講課、有學術交流、有為母校商學院與我所在的美國大學商學院牽線搭交換學生之橋,但當我完成了從留學生到我任教的大學正教授的過程後,母親已離開了我們。留給我們幾個在外的子女“子欲孝、親不在”的遺憾和痛感。

母親離開我們已十多年了。曾寫過一些回憶母親的文章。在這母親百年冥誕日的一周里,將那些文章歸納一下,補充些細節內容,來寄託我這小女兒的深深思念。母親的一生中有很多色彩斑斕的章節可書可寫,讓我先回憶一下母親對我們子女的影響,再來講述母親所經歷的那套有些傳奇叢書背後的故事。

 

提到蔡明,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家喻戶曉的影視明星,而與蔡明同名的我母親,是那套共發行了7395萬冊,改變了幾代人命運的《數理化自學叢書》的策劃人和首版編輯組的負責人。母親的原名是蔡明美,我父親那邊的我們叔伯姑的子女都稱她為“明美孃孃”。蔡明這名字是母親在抗戰中期入共後用的。

 

寬鬆的子女教育女教育


和周圍熟悉的同代人相比,我一直認為父母(尤其是母親)給予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挺高明並有成效的。就結果來看,還屬於較成功的。五個子女中四人有上山下鄉經歷。文革中經歷了艱辛,但逆境中無一人消沉。恢復高考後,學成的有一大專、兩碩士和兩博士。三人留學美國。後有一人成為美國某公司在中國地區的財務總監,三人成了教授或副教授。父母的引導和關愛,家裡寬鬆民主的環境和努力奮發向上的氣氛,成了我們的力量源泉,激勵着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退縮不放棄。
 

多年從事教育、當年亦曾參與組織學運的母親一向十分重視子女教育。比較高明的例子有:


--家裡孩子不以哥姐弟妹相稱,而是連名帶姓地直呼其名(都是單名)。這似乎有助於培養我們早年的獨立性。


--從不打罵孩子。堅持講道理且有理不在聲高。最嚴重的責罰就是面壁思過了。


--一旦識上百來個字,就要求我們寫周記(可夾帶拼音),一小段也行。並給講評和鼓勵交換着看。


--家中書籍很多。孩子們每人可定一份雜誌或報紙:有《小朋友》,《兒童時代》,《少年文藝》,《人民文學》,《少先報》,《青年報》,《電影畫報》等等。父母還訂了《譯文/世界文學》,《旅行家》等,使我們的視野從小就相對比較開闊。


下面這點相當獨特。文革前,自我上幼兒園大班起,家裡就開始了周日家庭民主生活會,由仨姐們輪流作會議記錄。父親雖工作忙,但也儘可能參加。會上講評孩子每個人一周來的表現,可擺功邀賞(多得幾顆糖什麼的),可批評檢討申訴解決爭議,也可向爹媽提意見。會後全家出遊或大掃除或打上幾副牌。當年有時會因心懷小鬼胎(犯了什麼錯)而不想參加那會,如今回想起來就只有溫馨的感覺了。


舉個向爹媽提意見的例子吧。那時候的暑假期間,若不去川沙鄉下外公家的話,就很漫長無聊。完成每日作業後,我們五人(有時還有堂表兄姐加入)常用排練節目當遊戲來打發時間。將被單裹身上成戲裝,學唱越劇滬劇,或將課本和《少年文藝》中有趣的故事,編成對話短劇來演。印象較深的,是將有個二流子在寺廟裝神弄鬼騙吃供果的故事,編成一小劇。二姐當仁不讓地飾演了那二流子,躲在道具"供桌"下面念念有詞。在全劇最後一句台詞 —— "原來是個屢教不改的二流子"的笑嚷中,被我們飾演民兵或求神拜佛的愚民們"齊心協力"地從桌下拖了出來。


母親開始對我們學唱戲不贊成,覺得有點封資修的味道。經幾個姐姐在家庭民主生活會上力爭,說那也屬於祖國文化和百花齊放。母親認可了她們的說法,還允許我們在向父母作匯報演出的那周,免寫周記。


兄弟姐妹2.jpg

圖一. 1961年漫長暑假中的我們片中三個閉眼/半閉眼的後來都留學美國


子女擇校子女擇校

 母親特別反對幹部子女特殊化,堅持要我們就近上普通小學,而不去幹部子弟集中、條件好一些的學校。我那屆同齡孩子特別多。我一年級入學時,附近公立小學爆滿,就進了匆忙加辦的民辦小學(可不是如今那類貴富私立學校哦),父母也不着急。母親的觀點是小學不怎麼要緊,平時能注意抓緊語文和算術,課外多讀各種書就行。這個觀點在我們後來為自己孩子擇校中也起了作用。可到了孩子們先後報考中學時,母親就十分重視了。

 

大姐和三姐都如願考進了母親看好的離家較近的市重點中學。比較有趣的是二姐上了外院附中。63年外院附中建立,二姐她們是首屆。據二姐回憶她所聽說的,當時是由全市各小學推薦總共800名相貌端正、品學兼優的學生,參加考試後從中錄取120人。那時已開始講出身,各小學推薦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工人子弟和幹部子弟。二姐的班主任老師來我們家告知,二姐已被學校推薦參加考試,是當作喜訊來報的。可我母親對這等好事不以為然。一是母親不願意讓我們上幹部子弟比例較高的學校,覺得會助長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二是母親特別強調女孩子的獨立自強,覺得以外語為專業,日後跟在什麼首長後面當翻譯沒意思。

 

經過那老師光榮啊重要啊一番話的說服,母親才答應考慮。那外國語學校的校長,和母親有着曾在地下工作中並肩戰鬥過一段時間的交情。母親向校長打聽後,方知那學校是國家下力氣要辦好的,數理化文史各科的師資力量都很強。於是在二姐通過了考試後,便同意了二姐入讀。

 

入學前學校來通知說二姐被分在法語班。因外公曾擔任多年英語教學,母親自己的英語也很強,母親當然清楚,若真要以外語為專業,英語肯定比法語的用途寬廣。思前想後,考慮再三,還是去找校長打聽將女兒換到英語班的可能性。說來也巧,正好分在英語班的學生里,有一人不知何原因要求換到法語班,校長便順水推舟,將兩人作了對換。母親一生中極少利用關係網,僅有的兩三次都是為了子女。這是頭一回。二姐至今十分感激母親當時的英明舉措。

 

 

母親的婚姻觀母親的婚姻觀

 

母親早年生性耿直,敢說敢做敢當。小時候不顧當地有女孩子不能上屋頂的忌諱,帶着弟弟妹妹爬房頂。青年時有着組織領導罷課、罷工、遊行的英姿,也有不顧外祖母反對,嫁給我父親那窮小子的毅然。

 

因爺爺早逝,父親家中原來可帶來出租收入的房屋,又在日寇1932年轟炸上海閘北區中被毀,從此家境貧寒。父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初中畢業後,考進那在當時被視為銅飯碗的某局,挑起了養家重擔。抗戰初期加入地下黨,從事抗日工運。父親愛好較廣,喜歡集郵、音樂、文學、藏書,還有一手好字。且由於嗜書好學而顯得知識廣博,並有較好的文學功底。

 

母親出身於上海郊縣一殷實農戶,也可算是教育世家。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就讀時,因與我奶奶家是遠房親戚而走訪中,與我父親相識。雖說家境和學歷都優於父親,可母親被父親的英俊和學識所吸引,交談中共同語言甚豐。四十年代初,母親在參加抵制日偽勢力進入大學等抗日活動中加入了中共。當年地下黨員(尤其是女黨員)若要成親,是要由組織上調查對方根底,經過組織批準的。母親從知道父親喜歡魯迅的書籍文章、參加過魯迅的葬禮來判斷他很可能是革命同道。當這點經組織證實後,母親那時的喜悅和對自己眼力準確的得意可想而知。外祖母說:你圖他什麼?他家除了兄弟多,什麼也沒有。母親回答:圖什麼?當然是圖他這個人(一個志同道合可相伴終生的人)!

 

母親這種重人不重學歷、不重家庭貧富背景的戀愛婚姻觀,對我們子女後來的擇偶很有影響。


(待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聖誕節”本來就是假設的節日,如今徹
2018: 以色列聖誕節發動3戰
2017: 回國見聞 2017 烏鎮
2017: 文革風席捲而來,為何要抵制聖誕節?
2016: 冬冬是不是要慶幸沒有被美國當小白鼠去
2016: 老禿:台灣人民早晚成為漢奸
2015: 革命後問題的解決與毛澤東被迫選擇“終
2015: 幼河:舅舅的婚姻
2014: 來段法語朗讀,根據伊沙貝爾於貝爾在電
2014: 楞哥的英文朗誦,怎麼講呢,有點央視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