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老幾:“禮”“儀”之辨
送交者: 老幾 2014年06月29日20:02:29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禮”“儀”之辨

老幾

華夏歷史上號稱禮儀之邦,然而“禮”“儀”是什麼,如今能搞清楚的人卻不多了。

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魯昭公去晉國朝拜晉平公。春秋時期,國家之間的迎賓儀式從郊勞開始,步步為禮,極其複雜。晉國在郊外舉行郊勞,包括饋贈等一連串繁雜的外交儀式,魯昭公都做得非常到位,居然一點都沒做錯。晉平公非常欣賞,對大夫女叔齊說:“魯國國君不是很知禮嗎?” 女叔齊卻並不認可,他說:“魯昭公擅長的只是儀式,而不是周禮。禮是用來守衛國家、執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東西。現在,魯國國君的大權旁落到了士大夫的手中。魯國公室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政治家族分成了四份。由於大權旁落,老百姓現在都不怎麼關注國君的處境。身為國君,禍難就快降臨到自己身上了,還不趕緊想辦法解決,卻還在瑣瑣屑屑地學習禮儀。這哪裡算得上是知禮呢?” 這就是歷史上典型的“知儀不知禮”的典故!

禮在西周是一套反映當時道德倫理的形式;這種表現的形式就是“儀”,它反映的內在倫理道德就是“禮”。禮者,理也。孔子寄希望通過“禮”的訓練,培養出一種道德習慣,也就是“修”“養”得“仁”。胡適修養到家,頗得孔子之仁,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反映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所以孔子論學,首倡禮樂。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在儒說儒。有禮無禮看用心。真君子出善心,當仁不讓,無“禮”即是有禮;偽君子存心不善,儀越多越無禮。

道家講和光同塵,超越善惡,清靜無為,又是另一番氣象。不提。

論儒用儒法,講道用道法,此亦道法自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寧攪千江水,莫動道人心
2013: 六月底了,我總結一下,六四開槍是不可
2012: 自由遠遠大於生命的價值
2012: 美國經濟很快就要崩潰了
2011: 從岡薩雷斯到賀梅
2011: 茅于軾的唯一經濟學“著作”是抄襲蘇聯
2010: 看來上海能米西的就是包子了:早晨小籠
2010: 小屋,我要去大上海了,不想看世博,能
2009: 三里屯後身: 總參大院算不算大院?
2009: 星光: 重新認識邁克爾·傑克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