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幼河:只講科學的程開甲
送交者: 幼河 2014年08月18日23:39:02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只講科學的程開甲


程開甲(191883日-)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人,核武器技術專家,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歷任浙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第九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第九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吉林大學名譽教授。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程開甲只想讓人生無憾。“以前我與陳芳允(“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經常在一起討論存在的價值,我們都認為只要活着就應該有所價值。我們努力了,我們也就無憾了。”

立足於“新”

“我小時候就有當科學家的想法。”初中二年級時,程開甲曾畫了一張自己想發明的大船模型圖。“想法很幼稚,但是數學老師還是與我探討了很長時間。”至今,程開甲都很感謝老師對他那份敢於想象、敢於“發明”的童心的呵護。

1937年,程開甲以優異成績考取浙江大學物理系的“公費生”。在這所被譽為“東方劍橋”的大學裡,程開甲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陳建功和蘇步青4位教授嚴格的數理學習訓練和科學精神的訓練。在學習的過程中,王淦昌告訴他,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緊跟前沿,抓住問題,扭住不放。

1944年,程開甲完成了論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個質子質量的介子》,該論文提出了一種新介子的存在,並計算給出了新介子的質量為205個質子質量。王淦昌對此十分支持,並推薦給當時在湄潭訪問的李約瑟博士,李約瑟看了很高興,親自對文稿修改潤色轉交給狄拉克教授。狄拉克回信說,“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了,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使文章未能發表。後來,這方面的實驗成果於1979年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他當年粒子質量的計算值與實驗所測基本一致,他對自己沒有扭住不放感到遺憾。

1946年,經李約瑟推薦,程開甲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為“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教授的學生。一見面,玻恩就要求他每天去辦公室交流20分鐘。玻恩還常讓他一同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

在玻恩身邊的4年,程開甲選擇超導理論研究作為主攻方向,學到了許多先進知識,特別是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分歧,還結識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諤、謬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

在導師的指導下,程開甲先後在英國的《自然》、法國的《物理與鐳》和蘇聯的學術雜誌上發表了5篇有分量的超導論文,並於1948年與導師玻恩共同提出超導的“雙帶模型”。

1948年,在瑞士蘇黎世召開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程開甲與師兄海森伯就學術觀點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爭論,連主持人泡利都無法裁判。當玻恩聽到此事,非常高興,跟他講起自己與愛因斯坦長時間針鋒相對的爭論。玻恩說,愛因斯坦是一個“離經叛道”者,因而能對經典常規實施超越。這次談話,讓他終身受益。

“不管是學習、科研、任務,我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比較,總是立足於‘新’,最後採用最好的和最有效的。”程開甲說,創新是科學的生命之源。面對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首先要有科學的態度,決不能有束縛,不能跟着已有的跑,拿着現成的做些錦上添花的事;只有創新,才有突破,才有發展,才有成功。

“一切為了祖國需要”

常有人問程開甲對自身價值和追求的看法,“我的目標是一切為了祖國的需要,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是我的信念。”他說對回國的選擇一點也不後悔。

1948年,程開甲獲得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新中國成立,程開甲決定回來報效祖國。

回國前玻恩與程開甲長談,囑咐他“中國現在很苦,到了埃及,自己多買些吃的帶回去”。但他的行李中,全是收集購買的新中國建設急需的固體物理、金屬物理方面的書籍和資料。

回國時,中國在學習蘇聯的經驗,優先發展重工業。南京大學物理系確定要開展金屬物理研究,任務交給程開甲和施士元教授。為此他主動向青年教師學、向工人師傅學,還專門到瀋陽金屬研究所向著名物理學家葛庭燧先生學習。

19501960年,程開甲先後發表了《內耗熱力學研究》等10余篇內耗研究論文,開創了國內系統的熱力學內耗理論研究,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固體物理學》教科書。程開甲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的專業,從零開始創業。但他說:“我一直很愉快,因為這是祖國的需要。”

1958年至1960年,程開甲根據需要,與施士元一起創建南京大學核物理專業。同時,他還參與江蘇省原子能研究所的籌建。

程開甲和師生們自己動手,研製成功一台雙聚焦β譜儀,測得元素的衰變曲線,這是南京大學第一台核物理實驗儀器。不久,他們又完成南京大學第一台直線加速器,為南京大學核物理發展打下了基礎。

程開甲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的需要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19641016日,新疆羅布泊上空升起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些成功的背後是程開甲及其團隊的無私奉獻。

1960年,一紙命令,程開甲調入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長,分管原子彈攻關的狀態方程和爆轟物理方面的研究。

原子彈研製初期,他第一個採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彈爆炸時彈心的壓力和溫度,為原子彈的總體力學計算提供了依據。負責原子彈結構設計的郭永懷拿到結果時,高興地對他說:“老程,你的高壓狀態方程可幫我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1962年上半年,原子彈研製關鍵問題得到突破,試驗問題提到了日程上。中央適時作出“兩年規劃”,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1962年夏,程開甲成為核試驗技術的總負責人,擔任核武器試驗研究所副所長。

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素有“死亡之海”之稱的羅布泊,程開甲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在這裡他將全部精力投身到中國核武器試驗事業。

20多年中,作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的總負責人,程開甲成功地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增強型原子彈、兩彈結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豎井試驗在內的多種試驗方式30多次核試驗任務,並帶領科技人員建立發展了我國的核爆炸理論,創立了核爆炸效應的研究領域,領導並推進了我國核試驗體系的建立和科學發展。

1984年,程開甲離開核武器試驗基地,擔任原國防科工委(現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

除繼續負責核試驗外,程開甲開始進行戰略層面的思考謀劃, “假如打一場高技術戰爭,我們怎麼辦?”

程開甲提出必須提高我國戰略武器抗輻射能力的思想,開創了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新領域,促進了我國抗輻射加固技術的持續發展;他還倡導開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方向,為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同時,程開甲又開展基礎研究。他分析了國際上超導理論的研究現狀,進一步發展、完善了高溫超導和低溫超導普遍適用的雙帶理論,出版了Study of Mechanism of Superconductivity1991)和《超導機理》(1993)兩部專著。

程開甲還提出、發展了系統的TFDC電子理論,開展了材料的力學、電學等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取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1999年,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如今,他又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對於這些崇高的榮譽,程開甲有他自己的詮釋:“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功勳獎章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肯定,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對整個核武器事業和從事核武器事業團隊的肯定。我們的核事業是研究所、基地所有參加者,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們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去完成的。”

為共和國鑄造“核盾牌”

程開甲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兩彈”結合、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試驗、首次地下豎井試驗等30多次核試驗。近半個世紀以來,他對核武器內爆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與計算,為核武器爆炸威力與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他開創了中國系統核爆炸及其效應理論,為核武器戰場應用奠定了基礎。

鮮為人知的是,程開甲在神秘領域中默默堅守,隱姓埋名近40年。一直到19999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表彰大會,程開甲等23位科學家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才從幕後走向台前。當象徵榮譽和成就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掛在程開甲胸前時,全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錢三強“點將”,元勛“消失”40

1960年夏,經錢三強點將,南京大學教授程開甲走進了核武器研製的隊伍,從此在科學界銷聲匿跡幾十年。在我國原子彈研製初期,程開甲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1962年上半年,我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露出希望的曙光。為加快進程,錢三強等領導決定進行核試驗準備和技術攻關,程開甲成為我國核試驗技術總負責人。此後,他主持設計了第一顆原子彈百米高鐵塔爆炸方案。1963年,他前瞻性地籌劃了核武器試驗研究所的性質、任務、學科設置、隊伍、機構等。

196410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700多台(套)儀器全部拿到測試數據。據資料記載,法國第一次核試驗沒拿到任何數據,美國、英國、蘇聯第一次核試驗只拿到很少的數據,而我國首次核試驗中97%的測試儀器記錄數據完整、準確。

196612月,我國首次氫彈原理性試驗獲得成功,程開甲提出塔基的若干米半徑範圍地面用水泥加固以減少塵土捲入的效果很好。19676月,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成功,他提出改變投彈飛機的飛行方向,保證了投彈飛機的安全。19699月,首次地下平洞核試驗成功,他設計的回填堵塞方案,實現了“自封”,確保了試驗工程安全。

程開甲是中國地下核試驗的重要倡導人和重要的試驗主持人。19781014日,中國首次地下豎井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隨着地下核試驗技術日趨成熟,1980年後我國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試驗全部轉入地下。程開甲當年關於核試驗由大氣層向地下轉移的主張,不僅解決了大氣層實驗無法解決的許多核技術難題,也使我國核武器研製和試驗避免了可能出現的被動。

1962年籌建核武器試驗研究所到1984年離開核試驗基地,前後22年,程開甲先後成功籌劃、主持了30余次各種類型的核武器試驗,基本上都達到預定的目標。

20世紀80年代,程開甲又提出開展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主持開創了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所,倡導開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進入爆心去見“魔鬼”

許多人談核色變,說核是“魔鬼”。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鑄造“核盾牌”的科學家程開甲,就是跟“魔鬼”打交道的人之一。

遙想當年,每次開展核試驗,程開甲都會親身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去檢查指導。他多次進入地下核試驗爆炸後的現場,爬進測試廊道、測試間,甚至到最危險的爆心。

在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後,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程開甲和朱光亞等科學家決定進入地下爆心去進行考察。

到原子彈爆心作考察,在我國前所未有,在世界試驗史上也無先例。為了掌握準確、真實的數據,程開甲勇敢地穿上防護衣,戴上口罩、手套、安全帽,和幾百名工作人員冒着40度以上的高溫,向已被爆炸波擠扁的洞口前進。他們心裡非常清楚,這是深入“虎穴”追蹤考察,對於個人來說是有危險的。然而,他們顧不上身體的承受能力,抓緊時間查看着試驗中所發生的問題,仔細觀察、取樣、測試,取得了許多第一手珍貴的資料和數據。

程開甲對工作有着一種嚴謹的作風。如果說每次核試驗120%的把握,那他說把握只有80%,這種科學態度一直保持到現在。

多年來,不論在什麼情況下,程開甲始終主張和堅持按科學規律辦事。第一次核試驗前夕,挖好的一條又一條的電纜溝從核爆中心鋪向各個測試點,一貫嚴字當頭的他經過周密分析後提出:向所有的電纜溝鋪墊上細砂子。這需要動用數百輛汽車,是個不小的工程。有的同志說“沒有必要這樣干”,程開甲則堅持自己的主張。

作為核試驗測試技術的總負責人,他搞總體規劃,靠的是技術,依據的是可靠的數據。有一次,程開甲設計了抗電磁波干擾的“全屏蔽槽”,即給所有的儀器和設備都穿上“盔甲”,保證所有測試儀器都能在屏蔽的情況下測到準確數據。這遭到了包括當時的白斌司令員在內的許多人的反對。有人勸他說:“人家是司令員,你不要再和他爭了,出了問題由他負責。”程開甲則堅定地說:“我不管他是不是司令員,我只看講不講科學。要保證安全,就得按要求進行屏蔽。”結果,白司令員還是採納了程開甲的意見。在以後的測試中,這種方法一直沿用了下去。

作為核試驗的創始人之一和科研與測試的總負責人,程開甲以自己深厚、全面的理論功底,白手起家籌建了包括爆炸力學、光學、核物理、電子技術、放射化學、理論研究、試驗安全和技術保障等一系列學科,創建了專業配套的核武器試驗研究所,圓滿地完成了每一次核武器試驗任務。

在程開甲眼中,“我國的核試驗是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們,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完成的”。

作風嚴謹,身先士卒的好領導

對於程開甲來說,最讓他引以為榮的就是白手起家組建了核武器研究所,招募了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集智攻關,協同作戰,圓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核試驗的測試任務。

在程開甲身邊工作過的人都深知,他不但是一位勇於攻關、敢於創新、善於攀登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作風嚴謹、工作細緻、身先士卒的好領導。他在科研工作中注重實踐,尊重事實,經常深入第一線,想方設法獲取感性認識,在重大試驗的關鍵時刻,他又是一位奮不顧身的勇士。

幾十年來,程開甲一直把帶科技隊伍、育科技人才作為自己的使命,從試驗籌備起就開始培養。核武器研究所成立之初設在北京通縣馬蹄樓,他經常住在那裡。理論實驗需要用化爆原理測試獲取數據,他和研究所的同志經常到北京官廳水庫搞化爆實驗,從化爆力學參數計算出核爆力學參數。

程開甲深深懂得,核試驗是一項尖端的事業,也是一個創新的事業,必須要有人才。通過幹事業,帶出一支能吃苦、能戰鬥、能創新的人才隊伍,這是程開甲的又一大貢獻。核武器研究所成立之初,程開甲根據專業需求,從全國各地研究所、高校抽調了一批專家和技術骨幹。對於他們,程開甲給予充分的信任,做出了許多具挑戰性的工作安排。在選才用人上,程開甲始終牢記錢三強的一句話:“千里馬是在茫茫草原的馳騁中鍛煉出來的,雄鷹的翅膀是在同暴風雨的搏擊中鑄成的。”在第一次核試驗中立下大功的測量核爆炸衝擊波的鐘表式壓力自計儀,就是程開甲鼓勵林俊德等幾名年青大學生因陋就簡研製的。同樣,我國第一台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的研製,也與程開甲大膽將這一高難度項目放心交給邱愛慈不無關係。後來,林俊德、邱愛慈都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邱愛慈還是研究所10位院士中唯一的女性。對此,邱愛慈感慨地說:“決策上項目,決策用我,兩個決策,都需要勇氣,程老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氣、敢創新的人。”

時光如流,歲月如歌。如今,程開甲已是96歲的耄耋老人。雖然已離開戈壁灘30多年,但他仍保持着那個年代質樸的生活方式。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沒有計算機,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伴了他一輩子。現在計算機雖然代替了計算尺,但程開甲對黑板還是情有獨鍾。長期以來,他已經養成了一種獨特的習慣,總愛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課題。他的家裡有一塊茶几大的小黑板,辦公室里也放着一塊黑板。後來,他搬進了新居,裝修時,還專門空出了一面牆,裝上黑板。每當想起和思考問題,搞演算,總愛在小黑板上寫寫畫畫。有客人來訪,討論學術問題時,他就讓把想法寫在黑板上。

雖極富威望,程開甲為人仍低調謙和,素來淡泊名利。他曾說:“搞科研,不能急於求成,不能光想着出名,要重視平凡而艱巨的基礎工作,要有奉獻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求是、創新,才能超過別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作者: 草蝦 【天葬記】
2013: 請教:最近電腦毎24小時2-4次自發性內
2012: 獅子,VJ旁邊小飯館的飯是這樣的,
2012: 不知俺來後本壇罵人的減少了還是增多了
2011: 用古代人的理解方法,所以就是小學生的
2011: 杜詩新譯「嘆庭前甘菊花」
2010: 話說憨戇愣民的社會福利制度4我認為最
2010:
2009: 民主美國救災不及專制中國?用事實說話
2009: 人在美國,漫談空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