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美對抗 (一)
送交者: 智商128 2014年11月26日02:50:0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中美對抗 (一)  


今天的中國和美國是分別排列世界第二和第一的經濟大國。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讓世界普遍認為中國即將在不遠的未來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在蘇聯崩潰之後,一直就有鷹派觀點認為需要拿中國代替蘇聯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加以打擊和圍堵,以保證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和國家的絕對安全。然而在過去三十多年當中,因為種種中美兩國各自外部的環境和內部的發展,令到美國尋求以中國作為敵人的觀點一直沒能成為美國的主流國策。


過去三十多年雖然中美關係一路撞撞跌跌發展不平順,但大致上還算平穩沒鬧翻決裂,合作當中有對抗,但以合作為主,和平共處,生意來往熱絡。用中國當局的話說,中美關係好不到哪裡也壞不到哪裡。因此,當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2009年7月21日在曼谷國際記者發布會上宣稱“美國(現在)重返亞洲”,中國幾乎完全忽略了這個宣言的意義。事實上美國的勢力特別是軍事力量從來沒有離開過亞洲,因此也說不上返回亞洲。希拉里的說法近似一句空話廢話。當奧巴馬的第一任任期接近尾聲的時候,希拉里宣言的內容已經明顯地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美國已經十分明顯地將中國擺在了一個對抗的位置上,除了高調宣布美軍將六成的軍力由歐洲、中東等地轉往亞洲,並公然地挑動和鼓動中國的鄰國甚至遠到非洲國家疏離甚至挑戰中國利益、權威和影響,激化中國與鄰國的領土爭議,中日、中菲、中越的領土紛爭紛紛在這種背景下被激化。在中日釣魚島爭議當中,美國首次公開宣布釣魚島屬於美日安保條約覆蓋範圍,明確站在日本一邊,使日本有底氣擴大爭議勢態,並公開明確不惜在釣魚島爭議上動用武力。客觀上,算不上是鷹派的奧巴馬政府如此這樣對待中國,對中美兩國都是一個極有指標性意義的轉變。


中美對抗已經成為了在中美雙方國內和全世界國際事務觀察圈子裡一個放在檯面上的現實議題。


中國和美國是一對非常不同的大國。中國號稱有五千年歷史,是世界大國(甚至是所有國家)當中持續文明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地球上唯一一個民族和文明能活怎麼久而沒有滅亡,總有它非常優秀的地方和原因。而相比之下,美國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大國之中最年青的。一個民族和文明僅僅有短短的近代史現代史,而短短的歷史當中其中最後四分之一的時間到今天是作為地球最強大和超強大的國家,當然也有它非常優秀的地方和原因。


美國在它兩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基本上是看着中國從衰敗走向崩潰邊緣。中國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時代當中再多走一兩步就不復存在。這種危亡狀態一直維持直至到共產黨革命勝利為止。中國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幾乎就面臨在失去外蒙古後,再失去東北、新疆和西藏等地區危機。即使漢族主要集聚地也面臨軍閥武裝割據,所謂中央政府的政令,往往只能在三幾個省內可以得到貫徹,有時甚至出不了京城城門。清末到民初三四十年當中,中國再往崩潰的方向前進一步就很可能土崩瓦解。在經濟上,當時的中國也走到了谷底,人均產值僅有當時印度的六七成,同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處於同一個水平。今天中國國歌,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當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形容中國當時的狀態完全沒有藝術上的誇張成分。固然,大一統的中國歷史上並非沒有分裂的記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都各有百年上下的大分裂狀態。但中國古代周邊沒有強大外力,中華民族可以靠自己內部力量重新恢復統一。而近代中國強敵環繞,一旦進入大分裂格局,重新統一恐怕無望,就算不是絕望,希望也極低,因為統一的中國不符合除了中華民族自己之外世界其他各個強弱民族的利益。跨度長於中國任何一個朝代壽命的奧斯曼帝國才崩潰幾十年的今天已經消蹤匿跡,世人難以看到多少這個超過六百二十年歷史地域龐大人口眾多帝國的痕跡就是極佳的例證。樂觀者或者能指出奧斯曼帝國多民族結構同中國人口主要由漢族組成非常不同,但僅僅的民族向心力是不足以克服強大的外力阻撓分裂民族重新統一。今天分裂的民族在世界上比比皆是,我們的鄰居高麗民族、地理距離稍遠點的庫爾德民族、阿拉伯民族、日爾曼民族等等。而且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也未必一定追求統一,人們可以從台灣獨立活動推進模式當中看到即使是“純種”漢人,要求分裂的態度的決絕不下於異族的民族離心心態。近代中國一但分裂必然不再容易恢復原狀。今天同屬正宗日爾曼民族的奧地利人、德裔瑞士人、盧森堡人、列支頓士登人以及日爾曼民族支流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島人、法羅人、英格蘭人(即美利堅民族主要主流部分的所謂昂格魯撒遜人也屬於日爾曼民族的支流),在日爾曼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後,就再沒有意思和德國的族人重新統一在一起。要知道,廣東人同陝西人的差異可能比奧地利人和丹麥人的差異更大。如果整個日爾曼民族無望再統一成為一個單一的民族國家,那麼近代或現代中國如不幸分裂的話,漢族(更不用說中華民族其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無法再統一是一個可料的結局。


然而中國畢竟沒有分裂而最終生存下來,沒有變成一組燦爛古代文化歷史的活化石供世人憑弔哀嘆。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要歸功於美國。而美國要在中華民族最面臨危亡的時刻出手協助保存中國的統一完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制衡在明治維新後表露出高度豺狼兇惡侵略性格並對美國造成威脅的工業化日本,並且同時還可以平衡當時蘇聯、英國和法國在亞洲和世界的影響力。美國更因此在戰後強力推動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在美國看來,一個龐大體弱而對外溫和無力的中國同強大的美國聯手制衡短小精幹惡毒的日本是一個再合理不過的安排。


不過世事往往人算不如天算。


有說物極必反。當中華民族走到最霉運的同時,民族渴望生存下去的民心民意也推動千年古老的中國走進歷史長河中對本身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最徹底革命的一個磐涅。“新中國”浴火重生。新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成了美國的對手,並在朝鮮戰爭中擊敗美軍,讓美國簽訂了立國以後第一沒獲得勝利的停戰協定。在毛逝世兩年後,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告別革命,一心一意走向經濟發展,一個以奇蹟般速度走向工業化的中國開始屹立在世界東方。新中國以短短六十年時間從一個大致同世界最貧窮的非洲國家人均產值持平的最落後級別的農業國,一舉超躍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其中號稱工業血液的鋼鐵產量相當於全世界包括工業大國美俄日等其餘國家的總和!(工業革命發生兩百多年裡面,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在鋼鐵產量方面領先世界如此懸殊。)


不管中國是否準備好,美國已經視中國為美國利益的最大挑戰者,當年美國的戰略安排當中,中日位置基本完全對調。


其實中國並沒有要挑戰美國的心思。一方面固然是中國目前根本沒有這樣的實力。但最主要的是中國這幾屆政權仍然遵循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的指示,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內,全力提升自己仍只是處於世界中等偏下的人均收入,或所謂初步“小康社會”的國民經濟水平。中國離開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目標還太早。中國不願意在國際上招惹是非,破壞自己和平發展的環境,尤其是同美國對着幹。中美這些年來各種糾紛,大部分是美國逼上門來的叫板,中國只是被動的反應,往往最後結局都是中國本着斗而不破的原則,作某種退讓而息事寧人,吃小虧賺大便宜。韜光養晦並不是一個權宜之計,而是確實中國發現實際符合自己發展需要的一個正確面對世界的態度。中國曾經為了主義奮鬥幻想自己能解放和造福全人類,狂熱過後發現自己才是最需要被解放被造福那部分人類,在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剝削壓榨下的歐美無產階級的日子很多都比自己過得好。中國已經深刻明白光喊口號不發展經濟什麼都解決不了,連吃飯都成問題,中國的國力已經到了無光多晦的局面,根本沒什麼值得張牙舞爪的理由和本錢。


但美國不願意放過中國。用習近平的話說,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西方。美國是吃飽了撐着沒事幹。其實不然。


就算中國拿定主意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低調只求悶聲財,中國向發達國家目標邁進的本身就已經無可避免地侵犯美國利益。按照某些計算,如果中國要達到美國的生活水平,在未開發出新科技去利用目前還未能利用的資源之前,人類需要另外五到六個地球來滿足中國的的資源需求和容納中國所產生的污染排放。這意味着美國要不就享受不到目前規模水平的地球資源,要不就要付出更加昂貴的代價。這個結構性的的矛盾只會隨着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嚴重。美國人民不會高興,而美國政客不會不利用美國人民的這種不高興。因此我們看到這次美國大選奧巴馬同羅姆尼異口同聲地拿中國來說事,互相競爭誰才是能對中國更強硬的領袖。


中國同美國,甚至從某種角度說來中國同全世界,都有一個結構上的矛盾。說得淺白一點,就是中國的規模太大,發展的“太”快。地球就這麼大,眼下能利用的資源就這麼多,從石油煤炭到大米小麥,不管是拿錢買還是動刀槍搶,中國占多了,留給別人的就少了,窮人富人都不喜歡。其實當年日本在崛起的時候就遇到類似的問題。那時日本人不服氣,二戰給打服氣了(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二戰之後,三千萬人口的韓國、一千六百萬的台灣、五百萬的香港、二百萬的新加坡算是“崛起”發了財,有五十多億人口的地球基本感覺良好,那點人口比例太小,沒人感到有衝擊。毆美富人們還多了幾個度假旅遊購物的目的地。當今天地球人五分之一,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人崛起,全世界窮富國家都感覺到震憾。拿破崙曾經說過,當中國這隻沉睡的雄師覺醒的時候,全世界都為之震動,說得一點沒錯。中國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個單位,實在太、太巨大了。


對於美國來說,中國的崛起還有更加多一層更難接受的壞處,就是它必然將美國從世界霸權的寶座上擠下來,讓美國失去許多世界霸主才能獨享的好處。在這之上,讓美國政客能拿上檯面和拿不上檯面去扇動對中國敵意的的話題還更數不清,共產黨獨裁專制、不民主自由、反宗教、踐踏人權、侵略西藏新疆、黃禍....,美國看着中國就總覺得哪兒都不順眼。


中美對抗已經完全不可避免。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中國沒早已經成為美國的頭號眼中敵是一系列意外事件影響的結果,其中最關鍵的兩個事件是一九八九年發生在中國的六四事件和二00一年發生在美國的九一一事件。前者讓美國和世界認為中國會再次沉睡過去發自己的春秋大夢而讓世界恢復平靜,後者讓美國感到這個地球上對美國最有惡意的還是另有其人,因而讓美國扔下所有事情去尋賓拉登大叔的晦氣。當然中國在這些時候刻意的低調(至少比俄國要低調)不能說沒有影響。不過,中國的韜光養晦在實踐上越來越難奏效,用某專家學者的話說,一頭大象想躲在螞蟻后頭能藏得住嗎?!中國除非睡覺,醒來不管願意不願意,只能是這個地球村裡的頭,至少也是最大的塊頭,一頓飯就吃了聯合國大部分成員國一年的口糧。現在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撤軍已成定局,美國回頭看到中國的存在和威脅就是必然的。美國不會不來找中國的麻煩的,對抗不再可避免。


既然對抗不可避免,我們不妨看看對抗雙方的情況來推測對抗的形式和結果。


先說中國


新中國的出發點,用共產黨的習慣用語,是“一窮二白”,這句好像是傳統中國成語的說法,實際上是來自毛澤東自創的對共產黨接管中國時現狀的描述。如果用點現在比較“IN”的話解釋就是當時的中國硬件軟件全都沒。不同意的人能指出日本人在東北的工業架構尤其是重工業廠礦戰後還留下了多少(當然蘇聯人也拉走了不少)。國民黨方面中央和地方派系在內戰抗戰時期所建立的兵工業,人員和設備也留下了不少。最重要的是中共建政後蘇聯大規模援助中共建立一百五十多個集中在重工業方面的項目。另外中共建政初期回歸一批特別是來自於歐美的世界級高精尖科技人才。因此,中共要學崔建唱“一無所有”,反對的人認為有誇張的成分。不過,用一組比較中印發展數據或者能比較客觀地說明當時中國的狀況:


1949-------------------------------中國-----印度-----中/印


人口-----億(1953/1951 )---------6.02----3.57----1.6863


鋼產量---萬噸-----------------------15.8----137.4---0.1150


發電量---億度-----------------------43.08---49.09---0.8776


鐵路-----公里-----------------------21800--54754---0.3981


當然,中國當時剛剛經歷了一場緊接着抗戰後的全面內戰,經過長期戰爭蹂躪的工業各類數據偏低應該不出奇。不過就算是因為抗日戰爭和接下來的內戰摧毀了中國的經濟,共產黨接手的中國比當時另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大國印度情況更糟是一個客觀事實。譬如當時上面中國鐵路通車里程理論上數據超過兩萬公里,但事實上由於戰亂的破壞和缺乏維護,實際能用通車的里程低於一萬公里,內戰結束數年後才恢復全部里程的通車能力。因此,同世界各國狀況比較,中國在經濟層面的貧困和科技能力層面上的空白是一個符合客觀情況的描述。中共當時唱“一無所有”並非造作誇張。


一九五0年六月朝鮮戰爭(韓國戰爭)在三八線暴發,北方的朝鮮金日成的人民軍先勝後敗,先將南方李承晚的韓國國軍打到朝鮮半島最南端的一個小角落,然後又讓美國韓國為主的聯合國軍戲劇性地反攻到朝鮮半島的最北端鴨綠江邊,中共派出部隊以志願軍名義參戰,迅速將美韓等十六國部隊打回到三八線以南,三年後在三八線同美國簽訂停戰協議,成為中國近代史以來第一次同外國強敵,甚至是世界第一軍事強權作戰以勝利者的姿態班師回朝,讓中國人贏回喪失了百年的民族自信心。但事實上,中國仍遠遠未改變一窮二白的實際國力地位。或者正是因為朝鮮戰爭的勝利,誤導了毛澤東和中共,認為在國力上“趕英超美”也是指日可待,甚至是舉手之勞。中共贏得朝鮮戰爭的勝利是一個奇蹟,某種意義上中共以一小撮左翼知識分子和熱血青年創立之後二十八年就能以百萬雄師揮軍席捲全中國也是一個奇蹟。用毛澤東的話是當時的中共從勝利走向勝利,沒有什麼事中共是辦不成的,沒有什麼目標中共是達不到的,這或者能為後來中共進入經濟上瘋狂的大躍進以至到政治上瘋狂的文革等一系列大動盪大混亂埋下了引子。但信心所帶來精神力量的提升顯然並不相等於物質力量的發展。中共或者真的可以做到某種程度的移山倒海,但發展經濟和科技實力不是單憑一個領袖的想象和動員起全國億萬百姓狂熱就能成事。雖然毛澤東時代的確取得了以歷史角度來說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比方說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中央有效統一政令貫徹到最邊遠的屬地(像西藏或雲南土司領地等)的政治結構和大陸全境內無土匪和武裝割據的治安環境;有效的全國性基礎教育;有效穩定統一的貨幣系統;初步但全面和系統化的重工業國防工業等等為後來經濟高速發展所奠定的軟硬件基礎。但也經歷了六十年代初的全國性大饑荒和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全國性政治動亂。以中國歷史縱向比較,毛時代的中國國力應該說客觀上有不小的進步,從世界尺度橫向比較,毛時代的中國點綴着矚目的成功和失敗,整體上在發展中國家當中基本屬於中等進步水平,或中等偏上一點的水平。比方說同印度相比,中國明顯發展的比較快,我們可以從同樣的一組1970的數據,從中可以對比1949年數據看到中印差異變化。


1970-------------中國-----印度---- 中/印


人口-----億-------8.3------5.34----1.5543


鋼產量---萬噸-----1223----641----1.9080


發電量---億度-----1159----599----1.9349


鐵路-----公里-----41000--59800--0.6856


不過,印度在發展中國家當中的發展勢頭,至少說在1990年代之前實在不能算是突出的。用一些中國網民的話說,拿印度比有點自降身價。的確,如果拿中國同其他發展比較快的發展中國家比較的話,國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速度是比較緩慢的,不僅僅是同發展速度的佼佼者東亞四小龍相比較差很多,即使同南美和東南亞甚至一些非洲的中等發展速度的國家相比也明顯低。中國人民的生活顯得日益有點寒酸,以至當時訪華的海外來客看在中國人的眼裡全是富得流油的闊爺們。更突出的是中國在這段時間裡,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比重中是降低而不是提升,意味着中國的發展速度比全世界平均速度低,換句話說,中國距離發達國家的整體實力差距並沒有改善,甚至可以說還有所惡化。或者這個現象不能全算是中國的錯,科技的發展讓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財富積累加速,而中國當時仍然只能算作是世界科技水平中的小學生,還在搞清楚一些說來還相當基礎的概念。比方說,1970年代美蘇已經先後開始研製並陸續裝備第三代(蘇聯標準第四代)戰鬥機,中國還在生產山寨版的蘇聯標準第二代戰鬥機米格十九,並同時琢磨怎麼山寨人家蘇聯已經停產的(1960~62版)早期型米格二十一。


七十年代後期開始的鄧小平時代,中國告別激情回歸理性並走向改革開放,毛時代所建立的工農業和教育基礎以及數量巨大成本低廉但質量還不錯的勞動人口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提供了非常合適的條件,十二億中國人開始奔小康。三十多年下來,中國製造的低端產品,從服裝衣帽到玩具家具在最開頭那十來年橫掃世界,中端產品,從家用電氣到消費者電子消費品在後來那十來年橫掃世界,最近這幾年,中國製造的高端產品,從智能網絡路由器和通訊衛星到先進戰鬥機、軍艦和全球導航系統,開始同西方傳統工業大國直接競爭,是否也能橫掃世界,是中國人期待而歐美俄日都在恐懼的事情。


我們再次用中國和印度同一組數據來說明1970年代後中國的發展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中國改革開放十年後的1990年代也開始了經濟改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各種經濟發展指數都呈現跳躍性增長,世界經濟界將其同中國、俄國、巴西列在一起作為經濟發展的明日新星的“金磚四國”。但即便如此,中國的發展更為驚人,除了人口增長率,中國在其他三個工業化程度的關鍵指標的發展速度都遠遠拋離了印度。鋼產量從1949年印度是中國的近十倍,變化誇張到2010中國成為印度的近十倍。


2010-------------中國-----印度-----中/印


人口-----億-------13.43---12.05--1.1145


鋼產量---萬噸-----68330--7220---9.4640


發電量---億度-----46040--8800---5.2318


鐵路-----公里-----91000--65000--1.4000


中國是世界上在工業革命後唯一一個全方位在經濟和工業科技領域同時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而且是最大的那一個。西方以至到世界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相同的經歷。日本的崛起時的規模有限,而且由於對於當時的科技來說的地理局限,對歐美的影響也有限。蘇俄的崛起對歐美的影響主要在政治意識形態和科技重工業,經濟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在某種程度上韓國甚至台灣的崛起也有點經濟和科技雙崛起的意味,不過,相對於西方和世界,它們的規模還是太小,比日本還要小了太多。另外它們的工業和科技雖然對世界消費市場形成了一些影響,特別是韓國更為突出,但對高精尖關鍵科技的掌握如果不算沒有,也極有限和局面,說不上全面。比方說韓台的自製軍用飛機,美國如果不提供關鍵部件就沒可能完工。比方說韓國的太空火箭,即使大部分部件購買俄國和其他國家現成產品,也頻頻失敗,甚至比不上世人印象中的科技不怎麼樣的大國印度和北方的窮兄弟朝鮮,讓科技強國的光鮮外表露了餡。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經濟規模翻了七翻,是原來的三十多近四十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科技上,中國也明顯在部門齊全方面超越俄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全面手。從原來科技落後的局面,達到已經基本上沒有什麼不造,或沒有什麼造不了,並開始向着只有中國可以造的層次進發。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遠超乎世界的預料。以軍用的戰鬥機發展最為典型。七十年代中國還在專注如何山寨蘇聯五十年代末推出的米格二十一的生產技術。八十年代還依賴美國人協助改進米格二十一,並在八十年代末胎死腹中。九十年代末中國才初步掌握美國六十年代末所開創三代機技術的殲十,而且還缺關鍵的發動機技術。2010年美國國防部長在正式報告中宣稱在十年內不會看到中國的四代機(俄國標準五代機)面世,幾個月後就在該國防部長訪華抵達北京時,中國四代機殲二十高調首飛亮相。再過一年多,中國第二款四代機殲三十一也首飛成功,而美國的第二款四代機F-35仍然未全部完成所有開發科目。中國在短短三十多年當中,從同美國在先進作戰飛機技術處於四五十年差距的局面追趕到只有幾年的差距,在世界科技發展史當中絕無僅有。美國的震驚和不解是自然合理的反應。美國民間和政客普遍認為中國的科技進步是來自於對其他科技強國,尤其是對美國科技的盜竊。無論這個說法有多少事實根據,依賴盜竊去發展科技實力尤其是一個龐大國家的科技實力是脫離人類任何知識獲取、吸收和積累最有效方法的客觀認知的。就好比靠抄作業永遠無法造就出一個好學生,更無法成就出一個好學者。印度一直可以光明正大地從東西方集團各國購買技術,讓西方和蘇俄手把手地去教印度人掌握某些科技手段,但仍沒有讓印度成為一個科技大國。靠零星獲取西方科技情報就能造就中國的科技進步完全是西方一些人腦子裡脫離實際的天方夜譚式的臆想。世界上各國之間當然完全免不了有各種各樣的情報刺探,包括科技情報刺探,這種刺探必然是雙向的,也是無法預測的。依賴一種無法預測、更重要的是無法充分交流的知識來源去學習知識是一種完全不可行的途徑。中國的科技發展只能立足於自我的研究和開發。作為科技發展的後進國,中國當然有明顯的後發優勢,也就是有前人發展經驗的樣板可以借鑑,避免了走彎道錯道,節省了時間和資源。比方說六七十年代美國花費了大量的資源試圖將原子能動力裝置縮小到可以放進汽車,至少能放進火車坦克,但後來證實構想脫離實際可行範圍。當時蘇聯和現在的中國看到美國的結果,當然不會再貿然展開這類研究項目。(不過美國的研究也產生了少量實用的結果,比方說美七十年代發射,目前已經脫離太陽系、人類第一個飛入星際空間的無人太空飛船“航行者”,就是靠核能提供電源。)借鑑遠不等於偷竊,西方自己也有諺語說“何必要重新發明輪子?”。但西方特別是美國心裡憤憤不平中國的發展可以省工省料省時間是可以理解的。中國其實只是有能力利用,也實際利用了後發優勢的便利而已。


中國目前仍然在享受後發優勢的便利。這種便利可以讓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利用已經成形的新科技,跨越發達國家所經歷的新舊科技更新換代的步驟而直接採用新科技快速提升生產力,同時也可以讓中國的科技發展節省嘗試和摸索的時間,直接借鑑世界各國成功的案例作為追趕目標進行鎖定開發。許多學者,包括了前世界銀行總經濟師林毅夫就認為中國仍有約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機遇。

0%(0)
0%(0)
  excellent article! - proreader 11/27/14 (163)
  沒有貼全。在哪可以下載全文?  /無內容 - Dyuan 11/26/14 (174)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美方不承認中方的防空識別區,中方也可
2013: 美兩架B-52飛臨釣島,進入中方防空識別
2012: 美媒稱遼寧艦有嚴重短板 不屑殲-15能力
2012: 蔣介石反思內戰失敗:對中共太寬大
2011: 中國航母擱淺內幕曝光:俄用心險惡竟百
2011: 被俘德軍的最悲慘影像
2010: 江夏:中國的騎牆政策 再次激起南韓人
2010: 朝鮮人開創了不說只干的偉大時代,偉大
2009: 清醒點吧,藏南已經不可能收回來了!
2009: (圖文)美軍承認:大陸導彈可以消滅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