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南海關鍵時刻:德國總統對華伸出援手
送交者: 嵐少爺 2016年03月20日19:07:1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據外交部網站3月11日消息,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宣布,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統約阿希姆·高克將於3月20日至24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在中美新一階段博弈如火如荼之際,德國總統率先訪問中國,無疑是篤定中國能贏了。


德國總統高克將於近期訪華
  德國人這麼選擇是明智的,美國人的失敗不是中國強加給他的,實在是美國人不自重。經濟上拼不過中國,就想整點軍事動作,在南海如此微妙的時刻,德國總統來中國,一方面體現了中德兩國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另一方面也確實對中國是一股強有力的外力支持。

美軍“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在南海被中國艦船“包圍”
  海牙仲裁南海沒實際效果 德國專家表示不用期待
  在分析人士看來,仲裁庭做出這樣的裁定並不奇怪。2013年,菲律賓單方面將南海爭端提交國際海洋法法庭,庭長柳井俊二隨後提名任命5名法官擔任仲裁員,大都是西方人士。中國海洋問題學者劉鋒30日對媒體記者說,海牙常設仲裁法院深受美國與日本的影響。
  此外,菲律賓在訴訟過程中聘請了多名擅長國際領土爭端的美國律師。而中國則因秉承“不參與、不接受”的立場,對法庭所能施加的影響相對有限。這意味着明年的最終仲裁結果也可能對中國不利。
  這次裁決出爐的時間也頗為微妙。當月27日,美國“拉森”號導彈驅逐艦闖入我南沙島礁12海里以內,南海問題再次急劇升溫。一名一直在密切跟蹤南海仲裁案進程的中國專家對記者說,仲裁庭是否擁有管轄權的仲裁結果原計劃是12月底出,或者11月中旬出,結果這麼快就公布了。


美軍拉森號驅逐艦曾闖南海
  “美軍行動和這個裁決一前一後,明顯像約好的”。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郁志榮30日說,南海仲裁的實質是菲律賓與美國聯手搞的“政治遊戲”,儘管此次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做出裁決與此前美軍艦巡航南海可能並無直接聯繫,但從實際效果上來看,美國與菲律賓卻藉此得以在南海問題上“一手硬、一手軟”地對中國進行聯合施壓。

不過,無論菲律賓、美國怎麼算計,國際仲裁除了讓中國難堪,並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美國媒體評論說,和軍事對峙不一樣,中國可以很容易地對仲裁案件視而不見,至少拒絕參與。對中國來說,菲律賓提請國際法庭強制仲裁,並不是軍事事件,儘管中國對任何海上挑戰都悄悄做好準備。
  德國媒體今年8月曾就此採訪波恩大學國際法專家塔爾蒙。他表示,對裁定結果不要有過高期待。從原則上說,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某爭議方從仲裁法庭的管轄權排除出的某部分爭議可以進入調解程序。“不過,在我看來,南海仲裁案不具這種可能性。因為調解程序的前提是,相關爭議是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後才發生,而南海爭議遠在該文件生效前很久便已存在。”

 劉鋒對記者表示,早在2006年,中國政府就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規定提交了排除性聲明,將涉及海洋劃界、歷史性所有權等爭端排除在包括仲裁在內的強制爭端解決程序之外。
  因此,中國拒絕接受此裁決有着充分的法理依據。劉鋒說,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做出這個裁決之後,菲律賓等國可能會藉此對中國施壓,繼續在南海問題上挑事並在國際社會上抹黑中國,但不會對中國在南海的利益產生實質影響,中國更不會因此而在南海主權問題上有所退讓。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30日下午在記者會上就南海仲裁案再次做出回應。

 他表示,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中國堅決反對濫用《公約》強制爭端解決機制的行徑,呼籲各方共同努力,維護《公約》的完整性和權威性。
 
  中國敦促菲律賓遵守自己的承諾,尊重中國依據國際法享有的權利,改弦易轍,回到通過談判和協商解決南海有關爭端的正確道路上來。“這才是正道,才是陽關大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我軍狙擊手教頭批傳統單眼瞄準方式:無
2015: 深度:淺談果敢地區的前世今生 中國應
2014: 已經刷好舷號052D新驅再曝猛圖(圖)
2014: 外媒:普京對西方算賬 表明“多麼瞧不
2013: 傳徐才厚因谷俊山案被調查 入選湯燦的
2013: 海攀:我在美軍航母上的八年(48)
2012: 小日本叫囂按50年時效取得理論 2022釣
2012: 內幕:中國在釣魚島低調收拾小日本
2011: 給支支招,利比亞破局迫在眉睫
2011: 利比亞戰爭讓我想起60年前的朝鮮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