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飛雨流花: 戰略方法論與台海統一
送交者: 飛雨流花 2005年05月02日11:12:5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原創首發】戰略方法論與台海統一
--------------------------------------------------------------------------------

2005-05-02 00:11:51 點擊:183

作者:飛雨流花

【原創首發】戰略方法論與台海統一

戰略是目標思維的理論表達,方法是戰略目標的實施策略。

戰略可分層次,有最高戰略和階段戰略之分。對於當前中國的最高戰略來說,就是持續長遠穩定地發展。階段戰略是解決國土統一與爭議;壓制腐敗;創建民主與法制社會;農、工、商等問題。最高戰略是綱,階段戰略是目。綱與目是辯證的統一,綱中有目,目不離綱。綱是長遠目標,目是階段目標。最高戰略是階段目標的總的概括,階段戰略是最高戰略的組成部分。故在制定階段戰略時應始終圍繞最高目標進行。

階段戰略目標也要分輕重緩急,不能總是要求齊頭並進。判斷輕與重的原則就是相對於最高戰略來說,那一個是當前最主要的矛盾。比如經濟發展應該是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最緊迫的矛盾,但環境的變化可使其退為次要矛盾。如台灣鬧獨立,你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必將影響國家的穩定,國家不穩定了,經濟又怎麼可能發展?這個時候,反獨促統就成了主要矛盾。必須先於其他矛盾採取措施。再如腐敗問題,當他數量較少時,它還是排在經濟發展後面的次要矛盾;當它數量變多,由量變而產生了質變就必將影響到國民經濟運行,甚至造成社會動盪等不穩定因素,這個時候它就上升為主要矛盾。通常來說,總是抓主要矛盾是比較正確的、能夠事倍功半的做法。


在同一個戰略目標中採取有所取捨的實施辦法就是方法論。
戰略是方法的理論綱領,方法是戰略的實施策略。可能有沒有方法的戰略,但沒有沒有戰略的方法。這是因為要制定方法就必須要先有戰略目標,但有戰略目標以後可能會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好的戰略不等於好的方法,好的方法也不能夠證明該戰略的正確。故好的戰略必須要有好的方法來實施,否則也可能失敗;好的方法也應為好的戰略來服務,否則就是實施成功也可能是錯誤的。

通常來說,最高戰略一旦制定後,在該戰略未實施完備前是不能輕易變更的。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始終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核心,所以經濟發展就是最高戰略目標。而其他的農業改革、國企改革、政府改革、銀行改革、腐敗治理、環境保護等等問題都是圍繞着經濟的長遠穩定發展來進行的,這些都是階段戰略目標。放眼到更廣闊的範圍,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比較低調,在聯合國投的棄權票最多,對一些小國提出的領土爭議也一直採取低調的處理,目的是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空間,同樣是為最高戰略服務。後來蘇聯垮台了,中國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被推到了國際鬥爭的最前沿,不得不加強了軍事鬥爭的準備,不得不在國際上有進有退地‘表現’,同樣還是圍繞着經濟發展來進行的。周邊不穩,發展何談?

方法服務於階段戰略目標,不應該一成不變。正確的方法都是順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關鍵是怎麼有利於戰略目標以最短的時間、最佳的效果來實現。方法是戰術手段,要善於出奇,要善於趨勢;不考慮時局、環境的變化的方法是教條式的僵化方法。

就台灣問題而言,統一就是我們的戰略目標。這是不可更改的。但在統一的方法上要善於因勢導流,即不能放棄武統,更不能輕棄文統。從效果上來看,文統必然好於武統。文統對台灣同胞的傷害最小,便於國土統一後的‘心統’,大陸要付出的經濟代價也最小,從而對大陸也最有利。從國際政治來看,文統的後果也要大大好於武統,被制裁、受打壓、授人以口實的可能都被剔除了。但文統的時間難以確定,有許多的變數,從而也是有風險的。從時間上來看,武統比較短,但經濟付出較大,而且容易授他國以口實,從而陷入國際政治上的孤立。而且武統的過程中,同樣也有外國敵對勢力的介入的風險;再之,武統對台灣同胞的傷害也比較大,不利於統一後的管理。

台灣問題這個階段戰略目標是有許多內涵的,遠非一個‘統’就能概括。‘統’是形式,做到了這個形式不等於實現了這個階段戰略目標的全部。‘統’不是一統了之,還包括統後的治理,既有土地的統一,更有政治、經濟、人心等各個方面的統一。如果做得不好,造成車臣那樣的長期紛亂不但達不到我們的階段戰略目標,還會損害我們的最高戰略目標。故在方法上要以更加靈活的方式來處理。

靈活是方法的一種策略表現,但應以不喪失原則為前題。喪失了原則的靈活就是對統一這個階段戰略目標的背離。比如有人提出‘邦聯’的政治解決方案,筆者私下裡認為就是靈活過度。什麼是‘邦聯’?簡單地說就是兩邦(多邦)聯合。聯合的前題是‘兩邦’,‘兩邦’實際上就默認了‘兩國’。這是根本違反了我們的統一戰略內涵的。

實際上在武統和文統的選擇外還有很多方法。比如以文統先行,最大可能地拉攏台灣最廣大的同胞,時機成熟時則對頑冥不化的台獨分子給予堅決打擊。這樣既能最大可能地爭取台灣不台獨的同胞的支持,也能在較短的時間上給予實施,在經濟付出上也相對較小。再如也可以先武后文,即在一定的政治、軍事、經濟準備下,先行對台獨核心部分的武力打擊(如斬首),以武力威懾使其內部分離瓦解,然後再以文的方式收斂民心,最終達到統的目的。當然,在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上,應該順應當時的國際、國內的政治、軍事、經濟等環境。如果有敵對外國勢力進駐台灣,這個時候就必須實施堅定不二地武統。

在實施統一這個階段戰略目標的方法上還要有內、外之分。兩岸間是內,兩岸外是外。在內要盡最大可能地爭取和平解決,對外則須以毫不動搖的武力相威懾。

在具體的方法上除了軍事方法、政治方法還有經濟方法、輿論方法等等,分別可以達到威懾、拉攏、利誘、攻心等目的,在不同的階段對不同的對象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從而在整體上服務於階段戰略目標。對頑固台獨分子要以武相威懾,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對大多數不極端的政客要拉攏;對商人要利誘;對大眾要攻心。

當前國民黨代表團正在大陸訪問,開創了50餘年來兩岸無往來的新局面,這個變化是可能促進文統的一個機會。筆者試論如下。

一是從台灣島內的政治格局來看,連戰的‘聯共制台(獨)’的言論必將給所其島內所有的政客們以衝擊,在這個大的衝擊下,何去何從成了他們必須做出的選擇。在這個問題上實際上是沒有‘中間派’一說的,所謂‘中間派’實際就是投機政客,目前他們還拿不準,一旦形式明了就必將做出選擇。故在現階段只要我們採取持續有力的政治輿論攻勢,是可能促成部分中間派早作選擇的。

二是從島內各黨派的內部來看,也因國民黨與大陸的交流而產生了內部分歧,像李登輝就毫不掩飾地公開了批評了陳水扁。李是頑固的台獨份子,陳是投機的政客。胡總說: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不管他以前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都歡迎到大陸來談。這話肯定不是對李登輝說的,但對陳水扁是一個拉攏。同時也是對民進黨內部的一個瓦解策略。不管陳最終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但在當前的政治氣候下,他也給自己留了一手:在連戰大陸行前與連戰的談話中說‘並不反對九二共識的內涵,只是汪辜會談中並沒有九二共識這個提法’。

一些犯了形而上毛病的朋友習慣慣性思維,其思維模式是‘以前他是那樣的,所以他以後也不可能這樣’。殊不知世間萬物都在運動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才是相對的。以靜止的、孤立的思維來考慮問題,而不去細分事物內、外環境的變化和聯繫當然不可能全面地掌握和分析問題。

三是對國民黨我們要重視,但不能當救命稻草那樣高估。這是因為首先國民黨是在選舉中落敗的在野黨,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其次台灣島內的下一次選舉還要假以時日,即便是國民黨能當選,在此過程中也有變數;其三是國民黨即便是當選,反對台獨也並不等於全力支持統一,在‘統’的認知上有可能和大陸‘不統一’;故我們在重視國民黨的同時也應該在當前環境下盡棄前嫌對待其他台灣黨派,其中對民進黨要更加地重視,因為他是執政黨。對陳水扁本人也要給予其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拉攏和利誘,促使其轉變。如果陳及民進黨能在下屆選舉前明確轉變,那麼文統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這是最有利於兩岸同胞的結果。即便是努力了未能促使陳的轉變,也做給其他人、其他黨派看了,對下一步要採取的行動也是在輿論上、民心上、政治氣候上有利的。不要把陳看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菩薩’,要以政客來定位他。政客和商人都是趨利的,故利誘是可行的。

四是要特別肯定國民黨的民族大義之舉,不管其以後怎麼發展,起碼他已經從事實上推動了兩岸的交流。交流就是運動,運動就有機會。要儘可能地給予國民黨以更多的政治資本,從而給其他政黨以示範作用,最大可能地團結所有可能團結的政客、政黨,把台獨政客、台獨政黨孤立起來。

綜上,在統一這個階段戰略目標上,我們要着眼與有利於最高戰略目標來考慮;在具體實施的方法上要靈活而有原則,善於因勢制導,做到有禮有節、有文有武。雖然筆者以前也是徹徹底底的武統派,但看見中央第四代領導人的高屋建瓴的執政風格所帶來的一系列內外變化,不禁又對文統產生了一線期望。畢竟這是國內的事,畢竟海峽那邊是我們的同胞。畢竟我們渴望的不僅僅是國土的統一,我們期盼的中華民族真正的復興與昌盛!

蒼天在上,吾心可鑑!

(本文完全原創,無任何參考資料,歡迎拍磚。鑑於我的赤子之心,還請不要使用太過激的語言。謝謝。)
編輯:龍芯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2008年台海戰爭預測
2004: 南海地區戰略形式縱論
2003: 冷戰遺腹子張召忠
2003: 從美國侵伊戰爭模式看中國該如何處理朝
2002: 解放軍一代名將陳光生平與悲慘結局
2002: 中國應該邀請美國來華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