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如何評價? 劉老莊連殉難過程考證(姜克實)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7年04月05日19:47:5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作者按】此文是利用日軍史料的研究,敵我之稱重視於原文,不代表筆者立場。    

一、劉老莊連事跡和所謂“新發現”    

關於《劉老莊戰鬥》,以下為《百度百科》詞條的文章    【新四軍在蘇北劉老莊抗擊日軍進攻的戰鬥。1943年3月16日,日軍第17師團駐江蘇省淮陰、漣水步騎兵3000餘人,分十一路突然合擊在淮陰縣六塘河沿岸一帶的淮海抗日根據地黨政領導機關,企圖一舉摧毀。為掩護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轉移,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2營第4連主動在劉老莊阻擊敵人。18日,第4連與敵1000餘人激戰,先後打退敵五次衝鋒,斃傷日軍170餘人。最後,彈盡援絕,就與敵進行白刃格鬥。連長白思才、政治指導員李雲鵬等全連82人全部犧牲。戰後,新四軍第3師命名第4連為“劉老莊連”】。    

比此更詳細的介紹還有《淮安劉老莊紀念園》的解說,稱此次戰鬥,“擊斃日偽軍170多人,傷200多人”。      

《國防部網》稱“連續打退日偽軍5次進攻,斃傷日偽軍300餘人”。      新四軍第19團4連與1000餘敵人激戰。打退敵五次衝鋒,斃傷日軍170餘人至300餘人,最後白刃格鬥全連82人全部犧牲,是國內各媒體宣傳主張的要旨。此內容在抗戰勝利70年之際,更有了新的飛躍。      

今年(2015)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式前一天的9月2日,全國各媒體又同時轉載了來自《新華日報》記者陳月飛的文章《日方史料還原劉老莊戰鬥細節》,報道了南京市方志辦胡卓然等“獨闢蹊徑”,從日本找到《步兵第五十四聯隊史》,考證了劉老莊連戰鬥過程,“還原出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的新聞。其新研究證實了:     

 1.敵我懸殊:作戰對手“54聯隊(約為團的編制)主力也趕到了。日軍一個聯隊有約三千人,與我軍82人可謂眾寡懸殊”。所以從來的見解“4連連續打退日偽軍1000餘人的五次衝鋒”,的說法並不準確,“從日軍記述看,可能來襲日偽軍人數更多”。    

2. 漢奸勸降,我軍誓死不降: 發現了翻譯“申得瑞”勸降的新證據。    

3. 發現了“日軍發射大量炮彈”的證言,即消耗步兵炮彈63發。    

4.“證實了白刃戰中勇士全部犧牲”, 並發現死者中一名是“第九中隊長船越正大尉”。      如此,“我軍戰史記載,斃傷敵170餘人”至300人的紀錄中又增加了一名大尉指揮官。82勇士力戰1000日軍的神話,也擴大到82勇士力戰3000的〝新階段〞。“勇士們在交通溝中和日軍拼刺刀,無人退縮,除一人跳出交通溝中彈犧牲外,其他在肉搏中全部殉國”,雲[1]。      

此被事先安排好的適時報道,和全國媒體的同時轉載,無疑,為翌日在天安門廣場亮相的“劉老莊英雄連”的英模方陣又增添了一層光彩。   

二、糾正錯誤還是為錯誤添彩?      

發現日本的戰史紀錄,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利用它是為了糾正從來政治宣傳中的錯誤,還是為了加重其錯誤色彩?從資料提供者“南京市方志辦”和媒體報道者的解說中看,其採用的是後者立場。即不是利用日軍歷史記錄來糾正宣傳中的錯誤,而是以“從來的見解”為基礎,選擇日軍資料中的有利內容為原來的錯誤基礎添枝加葉。      

如此,研究者提供的歷史資料,被宣傳者惡用與政治。研究者出賣了良心,卻買到“愛國者”們的喝彩。換到了國家的褒獎。此褻瀆學術的尊嚴,屈從於政治的現象可謂現在國內被體制所玩弄的現代史研究者們的悲劇。      

下面是利用同樣史料的筆者之解說。作為一個獨立的歷史研究者,當然筆者不會以共產黨的宣傳材料為前提。   

三、史料的介紹和批判      

劉老莊的“新史料”《劉老莊的戰鬥》,來自步兵第54聯隊史《六塘河作戰》的一節[2],作者是本書編者池田八郎。當時是參加作戰的第一大隊的步兵炮小隊長。關於“聯隊史”的價值,筆者在《日軍的戰史檔案資料》一文中已有過詳細介紹。即聯隊史類的記述不屬於第一手史料,但可稱為第二手的加工史料。所以作為歷史學研究的利用價值並不太高。不像戰鬥詳報那樣準確,不能過分信用。必須順藤摸瓜,尋出其使用的資料之源。使用此類史料時,必須先判斷所記述部分的材料是來自於“回顧”談類,還是來自於戰鬥詳報,日記等文獻;是編者的敘述,還是當時的記錄。若是前者,即使是當事人的話也絕不能輕信。

從此點判斷,本文不是戰鬥詳報,缺乏許多重要內容,如作戰時間(資料甚至沒有標明作戰日期),具體地點,地形,命令文,作戰部署,人數,敵情報告(部隊番號,指揮官姓名,數量),敵遺棄死屍數量,消耗彈藥等。      

但又可以說此材料也不是個人的回顧錄,有一定代表性,提供了一定重要情報。執筆者池田八郎前言中記載到,“副史(戰鬥記錄部分)是我借用了田坂聯隊長收集,記錄,保存的戰鬥詳報等文件,經長期精心的編輯作業集成。因作為史實價值連城,所以儘量保持不改變其原貌”(48頁)。所以其原資料是可信的,問題就出在池田“精心的編輯作業”過程中。此殲滅戰鬥,從戰術面講是一個模範戰例,所以聯隊應有過戰例記載。問題在現在不能去順藤摸瓜。據筆者調查,防衛廳戰史資料中心的日軍檔案中,現在並沒有任何有關《六塘河作戰》的記錄。聯隊史編輯者也早已去世,無從去追查資料之源,所以此資料形態雖科學性不高,源泉可信,又可謂獨一份,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四、考證一:部隊數量      

按常識講,此處要把握的是敵方當天實際上投入戰鬥的部隊數量。而不是敵方所有的兵力總數。按資料內容判斷,從始至終,日方投入戰鬥的部隊只是一個大隊,即步兵第54聯隊(平島周平大佐)第一大隊長(照沼清松大尉)指揮的4個中隊。資料中雖然記載了“聯隊主力”後來到達的事實,但從部署上看,並沒有被投入戰鬥。因為敵手(第四連)數量微小,所以不需要更多兵力。    

步兵第54聯隊屬於岡山鄉土聯隊之一,和筆者所在大學有很深的關係。屬於第17師團,是1938年4月由第十師團(磯谷廉介中將)負責再建的三單位制的地方守備師團(乙師團),前身是1924年裁軍時解散的同番號部隊,曾駐紮在岡山市津島兵營。即筆者所在大學校內。1924年解散後,步兵第10聯隊(滕縣,台兒莊作戰部隊)從姬路進駐其舊營房。並由此地赴大陸作戰。      

17師團在姬路再次組建後,下屬步兵第53,54,81三個聯隊,第54聯隊的兵員來自於岡山,鳥取,松江。即步兵第10,第63,第40聯隊的補充隊(後備兵部隊)。武器裝備也比較薄弱。編制上的大隊戰鬥員為871名,一中隊編制112名[3]。實際上還不足於此數。比如圖二(《步兵第五十四聯隊史》182頁)記錄了1942年8月同聯隊第三大隊編制現狀,共人員765名,聯隊炮一門,大隊炮兩門,重機槍4挺。此編制應該說和當天與第四連作戰的第一大隊人員裝備總數接近。    

此外有沒有“偽軍”?亦是一個爭議問題。國內的宣傳機關為宣揚戰果,總願意擴大偽軍數量。好像偽軍,漢奸越多,中華民族越光榮一樣。可實際上機動作戰的主力部隊(甲師團)絕不會有偽軍配合。相反,地方守備部隊的討伐中經常有當地日偽組織,武裝的協助。這點在本聯隊史的記述中也可確認。比如209頁出現的“李東海大隊(歸順兵800名)”的記載,212頁出現的 “和平軍與縣警百名”的記載, 218頁中出現的 “自衛團”的記載等,不用說,肯定都是協力的偽軍組織。而只要參加戰鬥,肯定也會留下記錄。比如1942年5月11日至14日山本登中尉指揮的“三岔河的戰鬥”序列中就有“和平軍約30名”的記載,人數也算入討伐隊編成總數中(191頁)。但劉老莊戰鬥中記錄的只有“苦力約200名”。並且也沒有任何苦力去參加作戰的紀錄。此200名,可以看作是日軍的協力者或被迫協力者,但不會是軍人,也不會有武器。最多只能稱“偽民”,很可能是作戰中僱傭,或被強迫的民間人。其作用,在戰鬥圖上標註的也很清楚,即於“平地前進”,作為“誘敵目標”。當然,會有車馬,推拉着部隊的部分行李。所以此次戰鬥中有偽軍參戰的說法並不正確。    

四、考證二:日軍部署    

從下圖的部署看,日軍是在進行拉網式討伐。按本資料記載,《六塘河作戰》是17師團警備區域中的統一作戰,從1943年3月16日至4月6日實施。目的是“徹底掃討洪澤湖東北地域的新四軍”。部隊從涇河鎮出發經孫家圩,劉老莊,指向沭陽,從南向北,實行拉網式大掃蕩。聯隊分為幾個縱隊同時前進,第一大隊在最左端(西端)。每一大隊又散開在東西約3-500米、南北約800米-1000米的範圍內。為了不讓敵方察覺,大部隊都在壕內行軍。各隊除一名在平地負責聯絡的士兵外,全體只有一小部分炮隊(炮身也在壕內)和“200名苦力”在平地誘敵。    

交通壕是戰時蘇北地區的一種形於道路的特殊工事,四通八達。據聯隊史記載,作戰地段深寬達各5米。       

在接近劉老莊前,池田八郎的大隊炮小隊 “兵士10名和支那人苦力約200人”,拉開距離在平地前進。大隊炮(92式步兵炮)在平地行進的理由,估計一是有馬匹車輛不便入壕。二是有炮兵觀測器具,可藉以偵查敵情。實際上首先發現敵情的就是炮兵的眺望鏡。此時濃霧瀰漫,視界約100米前後,從此點判斷時間應是早晨。之後濃霧逐漸消散。在視界可達600米的時候,平地行進的大隊炮隊發現了“由右向左”進軍的敵大部隊。可考慮,此從東向西急行的大部隊即是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主力部隊。第一大隊位於第54聯隊的大拉網最西端,也就是說第19團已經基本脫出了日軍的布網。       

在大隊炮小隊發現敵情準備作戰的同時,在壕內前進的尖兵小隊(第二中隊的一部分)與一部分新四軍在壕底遭遇,隨即進入戰鬥。遭遇地點記載為壕內的拐角部。       從地圖判斷,拐角部是一個複雜的十字路口。遭遇戰將19團部隊分截為兩段。大部隊向西退走(圖左方F)一小部分(第四連,圖中部F)被堵在壕內拐角部路口,形成對峙。在對峙的同時,第一大隊迅速展開,從地面對第四連形成包圍。此時被截斷的第四連退入一條沒有出口的死壕,日軍稱“袋冢”。當日軍發現第四連進入死路後,寬下心來,在包圍封鎖的狀態下,大隊長召集部下,商討如何“料理”(處置)這瓮中之敵。 

五、考證三:突擊過程       

商討後,大隊長決定先以炮擊將敵一步步壓至死壕盡頭,最後展開突擊。從作戰圖看,此時第一,第三中隊和大隊本部,在死壕東端展開。封鎖壕頂並預備截擊突擊時向反方向突圍的第四連殘部。第二中隊堵在拐角處壕口。重機槍和大隊炮也配置在此。目的是封鎖壕口,並炮擊壕內之敵迫使其退向死壕盡頭。第九中隊(第三大隊所屬)配置在壕的西面擔任突擊任務。       

使用的作戰部隊為四個步兵中隊(合計450名左右),大隊重機槍中隊(92式重機槍4挺),一個步兵炮小隊(1-2門九二式步兵炮),還有一門警備用的聯隊炮(RIA,41式山炮),炮口對向後方。預防新四軍主力的回援。       

此為典型的殲滅戰部署,在此狀況下被包圍壓制的第四連沒有任何突圍的可能。所以突擊前,日軍先通過翻譯申得瑞勸降“在此繼續抵抗沒有任何意義” “放下武器自動站出來投降的可保住一命”。可是第四連的回答,卻是對申得瑞射擊的槍聲。見此大隊長命令突擊開始。此時,聯隊主力也聞槍炮聲趕來。但沒有部署、展開而停留在後方一線觀戰。因為靠第一大隊的750名人員早已穩操勝券。    

實際上參加突擊的部隊僅僅為第九中隊的110餘名。按步炮協定,在支援炮火的第五發炮彈剛炸裂後,第九中隊在隊長船越正大尉的率領下沖向敵壕內,展開肉搏。但船越本人在進入壕前中彈倒斃。此後情況,聯隊史記載為“除一名能脫出壕外被我攔截火力擊斃者外,壕內之敵全部成為我刺刀之血鏽”。       

此日戰鬥結果聯隊史紀錄死亡兩名。一名就是指揮突擊的船越正大尉,倒在壕外。另一名死亡者是聯隊本部的書記(文書)中地政美曹長(205頁)但不能確定他死於何處。因為是聯隊的文官,所以不會是此突擊戰鬥中的死者。日軍對每一名戰死者記載的都非常準確[4],沒有戰鬥詳報也能按死亡記錄(行政文書)確定死者的姓名,死亡時間,地點,死亡原因等。看來中地政美死亡情報的來源不是戰鬥詳報,所以只能知道死者的姓名,死亡日期,但不能了解具體死亡原因。    

資料不僅沒有記載作戰日期,時間,對敵部隊人數也沒詳細統計數字。稱敵為“約200”名。最終記載的“敵遺棄屍體”數,也是《六塘河作戰》全體的統計,284名。對己方部隊的負傷者數也稱“不詳”。此處是資料的最大弱點。若是戰鬥詳報,戰後肯定會清點屍首,不會有這種記載遺漏。因為記錄者是步兵炮小隊長,所以對自己消耗的彈藥63發記載的很清楚。紀錄稱此戰例如同《步兵操典》的理想戰例一樣,打的非常成功。

若參考《步兵操典》有關步炮協同突擊的部分,可見190-191款雲:       

「中隊長應使部下全體徹底理解炮兵射擊要領,在最後突擊前的支援射擊開始時,命第一線小隊前進,位於我炮彈集中部位後,在最後一發炮彈發射後,不失時機緊接炮火突入敵陣」「中隊長應身先士卒在最先頭全力指揮突擊。此時中隊長的勇敢作為,是鼓舞部下奮起取勝的第一步 」[5]。       

可見聯隊史所指的模範之處是默契的步炮協同,和中隊長身先士卒的突擊行為。    

六、劉老莊戰鬥再評價       

此資料雖不精確,但基本記錄了從前不為人所知的劉老莊戰鬥的一些細節。具有不少參考價值。從中可得知:       

1.日軍協力者約200名的存在,但不是偽軍,而是搬運苦力,並沒有參加戰鬥。   

2.四連部隊是新四軍19團後衛部隊,轉移時遭遇日軍不幸被與主力截斷,退入死路。不是為掩護主力不撤,而是無路可撤。   

3.從地形,人數,火力面看,第一大隊的750名戰鬥員,兩門炮,4挺重機槍對死壕內第四連82名的包圍具有絕對優勢。穩操勝券。所以日軍進行了勸降。   

4.拒絕投降被證明是一個明確的事實。   

5.突擊部隊為第九中隊的兵士約110名。如同照步兵操典規定一樣打的很成功。一次即突入。從第九中隊的損失僅為壕外一名死亡的紀錄看,壕內的“肉搏”對第四連來說是個十分悽慘的紀錄。數十名第四連的生存者在未能形成有效抵抗的情況下被全部殘殺。而日軍在肉搏中無一死亡。   

6.第九中隊長船越正大尉率領突擊時死亡於壕外。另一名死亡者是聯隊文書,死因不會和突擊戰鬥有直接關係。估計此外肯定還會有幾名負傷者。      

紀錄不是精確的戰鬥詳報,不能準確地考證出作戰細節。但可以判斷出作戰部隊為一個大隊約750名,死亡者為船越正,中地政美2名。這個基本情報不會生錯。所以如果利用此資料重新解釋,考證劉老莊連事跡時,應指出從來記載中的斃傷敵軍170或300名[6]的錯誤。怎能不糾正舊錯,反而得出對戰敵軍總數為1000名(舊說)+聯隊主力﹦3000名(新說),斃傷敵軍170(舊說)+1名大尉的新結論呢?      

像日軍死亡2名,劉老莊連死亡82名的數字一樣,日中雙方都對自己部隊的損失瞭如指掌。自己記載自己的傷亡這才是正確記錄戰史的方法。在沒有取得全勝(殲滅戰)不能打掃戰場的情況下,怎能知道敵方損失細情?何況劉老莊連是全部殉難,死人亦不能開口,到底是誰按照什麼方法計算出劉老莊連斃傷的敵軍為170或300名?      

從來對劉老莊連的表彰可考慮價值有二,一是以寡少斃傷眾多(170-300名)的成功,二是寧死不屈的殉國精神。      

在利用日軍資料澄清了劉老莊連“打退敵五次衝鋒,斃傷日軍170餘人”的神話後,若繼續表彰其英雄行為,剩下的只有一條了,那就是不接受勸降的殉國精神。      

這也只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時性的價值。若在世界各國大半能遵守日內瓦公約(保護優待俘虜,救護傷病)的今天(中國於1956年加入此公約),這種沒有軍事價值的抵抗是否值得讚美,那還是另一個問題。若不對兵士進行日內瓦公約教育,在今日還繼續鼓吹讚美殉國精神的話,弘揚的只是一種時代的錯誤,象徵的也只是國家和軍隊的殘酷,野蠻。      

劉老莊的“新資料”為何只宣傳不公開?短短兩頁。想怕是公開後又戳穿一個神話。但此回卻是一個封鎖不住的檔案。對宣傳部門來說,也許“不發現”比發現更好。   

注釋:   

[1]《日方史料還原劉老莊戰鬥細節》《新華日報》2015年9月2日。    

[2] 『歩兵第五十四連隊史』歩兵第五十四聯隊史刊行委員會編、1989年,201頁。    

[3]「歩兵(乙)聯隊(車輌)編制表」、JACAR:Ref.C01007658600 №105.    

[4] 比如步兵第54聯隊在1941年6月至1943年九月間在長江以北地區的討伐作戰的全部死亡者為217名(實名記載)。    

[5]『歩兵操典』川流堂,昭和15年,98-99頁。    

[6] 劉老莊園的解釋為殲滅170,擊傷300名。 看法: 1. 交通壕深5米,寬5米。這基本應該是扯談 2. 這個作者缺乏基本的軍事常識,對日軍的戰史的真實情況盲從。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史上影響最大的洩密案:巴拿馬檔案
2016: 巴拿馬文件醜聞屬實冰島總理下台
2015: 中國武直10疑在巴基斯坦開始訓練 巴軍
2015: 俄媒稱中國有能力對亞太任何地區發動攻
2014: 王偉遺體已經找到,背後黑幕驚天曝光(
2014: 中方黑匣子搜尋儀偵聽到脈衝信號
2013: 深度解讀中國為何再購俄潛艇:為引進單
2013: 八國聯軍侵華時的另一面
2012: 菲律賓想“玩火” 竟逼中國軍事“訓誡
2012: 中國不愧為大國:沒想到北京竟來這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