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從現代的角度看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群眾運動的幾個因素
送交者: 劉家欽 2005年06月29日10:14:1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群眾運動的幾個因素


作者: greatwall123 R , Jun 29,2005,14:07 回貼 論壇

--------------------------------------------------------------------------------

--------------------------------------------------------------------------------
劉家欽 


“大躍進”是一場全民廣泛參與、規模空前宏大的群眾運動。作為一個趕超型的
發展戰略,它主要表現為農業上大規模興修水利、深翻土地、競放高產衛星,工
業上“以鋼為綱,全面躍進”,並由此帶動了全民大辦機械、全民大辦電力、全
民大辦煤炭、全民大辦教育等幾十個“大辦”。它所動員的人力資源既包括幾乎
全部有勞動能力的男性公民,也包括廣大的婦女,既有年邁的老人,也有大量的
學生乃至部分兒童。

“大躍進”所展現的這種宏大場面和人民群眾的沖天幹勁,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
象歷久不衰。1958年6月“大躍進” 尚未完全展開之際,英國記者就撰文聲稱:
“我的確看過世界上五大洲的工人工作的情形,但是我從來沒有見過像紅色中國
工廠中呈現的那種人類的活力。”“這種景象不禁使人感到又敬又畏。”20年後
,美國學者在論述“大躍進”時仍不無吃驚地寫道:中國人“在1957年10月至1958年
9月短短的一年中完成了一批難以置信的規模巨大的公共工程。被動員起來的農民
所挖的土石方多達580億立方米,相當於300條巴拿馬運河。”1987年西方出版的
一本頗有影響的中國史著作也認為,人民群眾“從1958年年初到年中,對大躍進
的支持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對於這種用突擊隊的形式來完成工作任務以奔向
共產主義的普遍的勞動熱情,外國觀察家簡直驚訝得目瞪口呆。”

“大躍進” 的上述特徵為中外學者所公認,這裡無需再作進一步的描述。問題是
如何理解和認識這一特徵。換言之,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為何要採取這種大規
模的群眾運動方式?他在發動群眾時為何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功?在涉及這些問題
時,學者們一般都認為毛澤東沿用了革命戰爭年代早已駕輕就熟的發動群眾的經
驗和做法,並對這種做法的得失進行了評述。這一看法國內學術界以薄一波、李
銳等人的評說最具代表性。西方學者也認為:“從最基本的層次來看,促使‘大
躍進’戰略形成的動機還可以從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的一個非常根深蒂固的傾
向中去尋找。曾幾何時,當革命遇到難以應付的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時,軍事和
政治策略的中心環節便是放手發動廣大群眾來贏得勝利。”毫無疑問,這些看法
為人們認識“大躍進”的上述特徵提供了一個可取的研究思路,沿着這一思路所
做的分析也是較為深刻的。但這些看法畢竟是不全面的,其思路的狹窄單一,導
致了近年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闡釋幾乎都是雷同的。筆者以為,黨在建設時期同
革命時期所面臨的時代背景、國內外環境、歷史使命以及黨分別採取的方針政策
畢竟存在着很大差異,因此即便同樣是發動群眾,黨在建設時期的着眼點、所采
取的方式方法畢竟也不同於革命時期。這裡,筆者不打算比較二者的不同之處,
而是想從國際因素的視角探討:“大躍進”前夕毛澤東為何要大規模地發動群眾
?他採取了哪些方式來發動群眾?

一、蘇聯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使毛澤東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中
的關鍵作用

十月革命後,蘇聯人民勵精圖治,艱苦創業。他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所表
現出來的飽滿工作熱情和自覺獻身精神給世人留下了極為深刻和印象。1929年蘇
聯五年計劃剛啟動不久,工人們便自願將部分工資獻給國家作為工業化的資金,
並向全國人民倡議“五年計劃四年完成”,這一口號很快為全國所接受。與此同
時各種形式的勞動競賽蓬勃展開,1935年又掀起了一場以突破生產定額、創造新
紀錄、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核心內容的斯達漢諾夫運動,全國很快湧現出一
大批著名勞動模範。西方學者在談到 20世紀 30年代的蘇聯歷史時也指出:“外
國觀察家常常發現,新制度顯著的特點就是這種競賽或競爭,或者說,感到每一
個人都為創建一個社會主義祖國而在忙碌地勞動和奮鬥。工人們似乎真的相信他
們自己創造了新的工業奇蹟。人民把每一個新的進展看作自己的勝利而興高采烈
。觀看統計數字的增長、生產定額的完成或達到‘指標’這類事情,都成了一種
全民的娛樂。報紙的讀者不是看滑稽的連環畫,而是熱切地閱讀關於經濟戰線上
最新進展或失誤。甚至在美國的‘鍍金時代’,像蘇聯人那樣對物質和機器的進
步的純真樂趣也從未出現過。”甚至就連後來放棄社會主義制度的戈爾巴喬夫在
談到這段歷史時也不無感慨地承認:“千百萬蘇聯人參加國家工業建設的熱情使
全世界感到震驚……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常常是在遠離家鄉、缺少任何機
械的情況下,在所謂的空白點上,也就是說從零開始,在半飢半飽的狀況下創造
了奇蹟。”

蘇聯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創造力也深深地感染着毛澤東。1949年
6月他就指出:“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過
去蘊藏在地下為外國人所看不見的偉大的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
在列寧、斯大林領導之下,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出來了,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
人都另眼相看了。”毛澤東之所以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充滿了信心,一個
極為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從蘇聯人民的建設熱情中充分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可以
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由此聯想到中國人口比蘇聯多,其積極性和創造力一旦
被調動和發揮出來,必將成就更偉大的業績。從這一認識出發,毛澤東特別強調
和突出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作用。1949年9月他在駁斥艾奇遜關於中
國人口過多無法解決人民吃飯問題的言論時指出:“中國人口眾多是一件極大的
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辦法,這辦法就是生產。”因為“世間一切事
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也可
以造出來。”1957年2月他指出:“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
億人口這一點出發,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因為“這是我們的本錢。”1958年
4月他再次強調:“除了黨的領導之外,六億人口是一個決定的因素。人多議論多
,熱氣高,幹勁大。”同年5月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在解釋總路線為何省
略了主詞時指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這在外國人
看來恐怕不大懂。這裡頭也沒有個主詞,什麼人鼓足幹勁?本來想前邊加一句“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積極因素”當做個主詞。現在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
些怪事,不要主詞也可以。我們這個6億人口就是我們的主詞。所謂鼓足幹勁,大
家知道,就是6億人口的絕大多數的幹勁。由於特別強調人的主體作用,“大躍進
”期間的《人民日報》社論曾經這樣寫道:“國民經濟的發展,也不完全決定於
時間。時間是重要的。好事不可能在一個早晨辦完。趕上英國,趕上世界上一切
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也不是時
間,而是人。再長的時間,對於幹勁不足,甘居下游的人說來,也不可能有多少
作為,再短的時間,哪怕只有三天五天的時間,對於幹勁十足,力爭上游的人說
來,卻同樣可以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來。”

這裡還應該指出的是,毛澤東之所以特別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還因為他發
現斯大林時期的蘇聯似乎對人民群眾的重視還不夠充分,對群眾的發動還不夠徹
底,致使斯大林曾犯有相當嚴重的錯誤。換言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還可
以減少領導人的失誤,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更順利地展開。熟悉蘇聯歷史的人都
知道,1931年2月、1935年5月斯大林在蘇聯工業化過程中曾先後提出過兩個著名
的口號,即“技術決定一切”和“幹部決定一切”。這在毛澤東看來,似乎沒有
重視和強調人民群眾的作用。有鑑於此,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的講話提綱
中曾寫有這樣的字句:“我們不提‘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之類的
口號。”劉少奇在這次會議上所作的並經毛澤東審閱和多次修改的工作報告中指
出,領導幹部要克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還要克服官氣、暮氣、闊
氣、驕氣、嬌氣。這就是“大躍進”過程中人們一再批評的所謂“三風”、“五
氣”。劉少奇在報告中還指出:“要知道,機器是要人來創造和發動的,物質資
料生產是要經過人的努力才能實現的。事在人為,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是一個
偉大的動力。”

正因為強調要全面、廣泛地發動群眾,避免蘇聯過去只強調幹部、技術而忽視人
民群眾作用的弊端,在1958年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中,《人民日報》社論做出了
這樣的號召:“誰發動群眾最徹底,群眾運動的聲勢最大,誰就能飛得最快,跳
得最遠,奇蹟也就出現最多。”社論還這樣描述說:“廣大的群眾,不管是五、
六十歲的老太太,不管是十幾歲的小孩子,都能出一份力量,因而出現了男女老
少一齊動手的真正的群眾運動,出現了幾萬座土高爐鐵水齊流的興旺局面。真是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不難看出,從蘇聯的經驗和教訓中,毛澤東充分認識到了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
設中的關鍵作用。因此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肯定地說,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的過
程,實際上也是全面發動群眾、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二、帝國主義的狂妄自大、戰爭威脅等因素促使毛澤東以清除民族自卑心理、振
奮民族精神的方式發動群眾

近代中國百年史是一部屢遭列強侵凌、主權連續喪失、半殖民地化不斷加深的屈
辱史。帝國主義在長期侵華過程中的屢屢得手使它們形成了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的種族優越感,在他們心目中,“中國是‘老大帝國’,‘東亞病夫’,經濟落
後,文化也落後,又不講衛生,打球也不行,游水也不行,女人是小腳,男人留
辮子,還有太監,中國的月亮也不那麼很好,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清爽一點,總
而言之,壞事不少。”與帝國主義者的種族優越感相對應的是,近代中國在反侵
略鬥爭中一敗再敗,多次受辱,加上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的文化侵略,任中國
人民受到了極大的精神創傷,使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產生了比較濃厚而持久的民族
自卑心理。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為中華民族打破列強的種族優越感、消除民族自卑心理提
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
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然而這些成就很難完全消除人民群眾在100多年
的半殖民社會裡所形成的民族自卑心理。新中國成立至“大躍進”前夕,中國的
社會面貌雖然發生了重大變化,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發展水平仍很懸殊。這就為
民族自卑心理的存在和延續提供了現實的客觀條件。美國在中國一些周邊國家的
駐兵尤其是派軍艦從台灣海峽直接威脅中國,也使人民難以完全消除恐美心理。
更何況,抗美援朝勝利只能證明共產黨在軍事上富有經驗,而在經濟建設方面能
否使中國取得長足的進步並趕上歐美,不少人還心存疑慮,缺乏信心。直到1958年
5月“大躍進”即將全面展開之際,《人民日報》還指出:“在有些人看來,我國
建設只能慢一些、差些,不能快些、好些。他們有種種理由:什麼人口太多啦,
經濟文化太落後啦,農業長不上來啦,資金和技術力量不足啦,外國的速度也只
有那樣高啦,如此等等。這些人跟資產階級右派不同,他們是要建設社會主義的
,只是他們的精神不夠振作,反映了由於我們民族長期被壓迫而遺留下來的自卑
心理。”

毫無疑問,帝國主義的種族優越感,長期存在的民族自卑心理難免要使億萬群眾
背上或多或少的精神包袱,由此構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精神障礙。毛澤東清
楚地意識到,如果不徹底清除這一障礙,人民群眾就很難樹立建設社會主義的信
心。“大躍進”前後,他曾反覆強調,“勁可鼓而不可泄”。1958年1月他在南寧
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就怕6億人民沒有勁,不是講群眾路線嗎?6億人民泄氣,還
有什麼群眾路線?看問題要從6億人民出發。這些話雖然是針對“反冒進”而講的
,但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十分重視對人民群眾積極性的調動。實際上,為了鼓
舞人民群眾的建設熱情,樹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精神,毛澤東採取了一系列形式
和措施。就打破帝國主義的種族優越感、消除民族自卑心理而言,主要有以下幾
個方面:

其一,對“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的引申和發揮
,並得出了一系列新的論斷。眾所周知,早在1946年8月毛澤東就提出了“一切反
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指出歷史上的沙皇、希特勒、日本帝國主義、美
國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大躍進”期間,正值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西
方殖民勢力紛紛敗退之際。而美國在1957~1958年又爆發了戰後以來第三次經濟
危機,失業人數達到16年以來的最高峰。與此同時,社會主義陣營內絕大多數國
家都在掀起一場趕超資本主義國家的建設浪潮。正是在這種國際形勢下,毛澤東
對“紙老虎”理論作了新的引申和發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見解,主要有:“東
風壓倒西風”,“西方世界的太陽是傍晚的沒落的太陽,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的太陽是早晨的上升的太陽”,“帝國主義者的壽命不會很長了”,“敵人一天
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今等等。在毛澤東這些新理論的啟發下,一些領
導幹部也相繼撰文,進一步批駁帝國主義的種族優越感。有的文章指出:“帝國
主義的西方已經象沉舟和病樹一般地衰老了,腐爛了,但是社會主義的東方卻正
如千帆競發,萬木爭榮,蓬蓬勃勃,前途無限。”有的文章則說:“在中國人民
眼下,年產一億多噸鋼的美國,也不過是曹操‘煮酒論英雄’里所描畫的袁木一
類人物,雖然‘兵糧足備’,但是已經半截下土,只配叫做‘家中枯骨’而已。

其二,針對民族自卑心理形成的經濟根源,提出了“一窮二白”論。20世紀50年
代中後期,中國經濟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甚至在不少方面也落後於一些新興民
族獨立國家和版圖很小的國家,這實際上恰恰是民族自卑心理產生並長期延續的
根本原因。有鑑於此,大體上從構思《論十大關係》前後到“大躍進”全面發動
期間,毛澤東比較系統地提出了當時人所共知的“一窮二白”論。1956年2月他最
初提出“一窮二白”論,認為:“中國有兩條好處,一曰窮,二曰白,一點負擔
都沒有。美國在華盛頓時代,也是白,所以發展起來也是很快的。蘇聯開始也是
白。富了不行。”這一講話後來公開發表時改成了“一窮二白”論,並做了進一
步解釋:“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
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從
發展的觀點看,這並不壞。窮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難。科學技術水平高的國
家,就驕傲得很。我們是一張白紙,正好寫字。”1958年毛澤東就把“一窮二白
”論完全用做振奮民族精神和全面發動“大躍進”的號令了:“除了別的特點之
外,中國六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些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好事。窮
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
最美的畫圖……中國勞動人民還有過去那一副奴隸相麼?沒有了,他們做了主人
了。”顯然,這樣的話語意在消除民族自卑心理。

其三,針對人民群眾文化技術水平低下,對大規模經濟建設缺乏信心的狀況,毛
澤東提出了“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論斷。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
議號召在繼續進行經濟戰線、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要積
極地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但當時的中國人口有6億,農民占5億,文盲在70%以
上。人民群眾對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難免會望而卻步。針對這種情況,八大二次
會議期間,毛澤東在一份報告上寫了一段批語,並將批語的題目擬定為《卑賤者
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在這個批語中他要求中央各工業交通部門各自搜集材
料,編印一本近300年世界各國包括中國的科學、技術發明家的通俗簡明小傳或小
冊子。“看一看是否能夠證明:科學、技術發明大都出於被壓迫階級,即是說,
出於那些社會地位較低、學問較少。條件較差、在開始時總是被人看不起、甚至
受打擊、受折磨、受刑剹(戮)的那些人……如果能夠有系統地證明這一點,那
就將鼓舞很多小知識分子、很多工人和農民,很多新老幹部打掉自卑感,砍去妄
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奮敢想、敢說、敢做的大無畏創造精神,對於我國七年趕
上英國、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趕上美國的任務,必然會有重大的幫助。”

其四,通過炮擊金門來消除人民群眾的戰爭恐懼心理,振奮民族精神。這一點說
起來似乎有些牽強,因為一般的論著都認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做出這一決策是為
了反擊國民黨軍隊對大陸的騷擾破壞,反對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支持中東地
區阿拉伯人民的反美鬥爭。筆者認為,毛澤東做出這一決定確實也有消除人民戰
爭恐懼心理和振奮民族精神的考慮。因為當時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包括一些大國
領袖對未來的戰爭前景十分擔憂和恐懼,應該說中國人也不例外。但是正如 1958年
9月也就是在炮擊金門期間毛澤東所講的那樣:“氫彈、原子彈的戰爭當然是可怕
的,是要死人的,因此我們反對打。但是這個決定權不操在我們手中,帝國主義
一定要打,那末我們就得準備一切,要打就打。就是說,死了一半人也沒有什麼
可怕……既然是怕也打,不怕也打,二者選哪一個呢?還是怕好,還是不怕好?
每天總是怕,在幹部和人民裡頭不鼓起一點勁,這是很危險的。我看,還是橫了
一條心,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設。”事實證明,正是在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
7日炮擊金門期間,全體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得到了一次極大的振奮。針對美國的
戰爭威脅,“到9月16日為止,全中國已有三億零二百多萬人舉行了空前規模的反
對美國軍事挑釁的大示威。這一個驚人的數字,完全證實了毛澤東主席所說的,
美國製造的緊張局勢,已經真正起了動員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者的作用。運動的規
模是這樣巨大,十天以來全國範圍內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包括工農兵學商所有
行業的人,都已動員起來,遍地是示威的行列,到處是抗議的集會。”人們還提
出:“山可低頭,水可倒流,不打敗美國強盜不算英雄。”

三、蘇聯因素促使毛澤東以打倒奴隸思想、樹立獨創精神的方式發動群眾

(一)蘇聯領導人的“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作風使中國人民產生了屈辱感
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極富擴張傳統的帝國主義國家,十月革命後蘇聯一直以世
界革命的中心而自居。這對蘇聯的對外政策產生了消極影響。長期以來,蘇聯領
導人以本國利益為中心,把本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神聖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對兄弟黨的事務橫加指責,表現出了傲氣十足的“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作
風。就中蘇兩國而言,蘇聯領導人這種做法既嚴重損害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
也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這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
戰爭時期均有突出表現。毛澤東曾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這些時期先後四次“吃斯
大林的虧。”斯大林去世後,蘇聯領導人舊習重演,以至於赫魯曉夫後來居然公
開把兄弟黨比做“不懂事的小孩子”,把自己封作“母親”。這在對華關係上也
一再表現出來。在中共八大期間,50多個兄弟黨代表曾到會祝賀,絕大多數外國
代表的賀詞都以歌頌友誼、讚揚中國革命成就為主要內容,而米高揚代表蘇共所
作的致詞卻大講特講蘇共的成就,似乎中共的每一個進步,每一項成就,都是“
根據蘇聯的經驗”取得的。後來毛澤東回憶說:“我對米高揚在我們八大上的祝
詞不滿意,那天我故意未出席,表示抗議。”與此同時,蘇聯領導人還對中國的
內政橫加指責,並試圖以犧牲中國的利益和主權來服從於蘇聯利益。1958年 7月
蘇聯又提出要在中國領土、領海上建立中蘇共有共管的長波電台和共同艦隊,8月
,赫魯曉夫深恐中國炮擊金門會妨礙“蘇美合作”,又要求中國在台灣問題上承
擔不使用武力的義務。凡此種種,都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得不承受巨大的
壓力。正如後來鄧小平在談到20世紀50~60年代的中蘇關係時所指出的那樣:“
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

(二)“一五”計劃照搬蘇聯模式束縛限制了人民群眾的建設積極性

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內外各種條件的限定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選擇以蘇聯模式
作為經濟建設的範例,尤其在“一五”計劃期間,儘管在某些領域以借鑑為主,
但在工業化建設方面基本上搬用了蘇聯經驗。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計劃幾乎
是蘇聯1928~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翻版,人們指望,中國能在工業產量和就業
兩個方面都能獲得與蘇聯相似的發展速度。”應該說,蘇聯模式在中國確實也顯
示了良好的示範效應,1953~1957年中國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9%,超過了計
劃預定的8.6%。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超過了計劃預定的14.7%。即使按
照西方學者的保守估計,工業年均增長率也達到了16%。但是照搬蘇聯模式既暴露
了其固有的弊端,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其一,
“一五”計划過於強調重工業而忽視了農業、輕工業。在整個基本建設投資中,
工業占58.2%,農業僅占7.6%;在工業內部,重工業投資占88.8%,輕工業僅占11.2%。
由此導致“一五”期間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只有4.5%,大大低於國民經濟恢復時
期的年均14.1%的增速。這一時期重工業年均增長25.4%,輕工業僅有12.9%。其二
,“一五”計劃的實施也使中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使人、財、物
和產、供、銷均由中央各有關部門統管,導致地方和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其
三,“一五”計劃建設的重點是694個工業大中型項目,其中蘇聯幫助建設的156個
大工業項目又是重點中的重點,這樣便使人們開始迷信和信賴蘇聯的技術和管理
方法。其四,“一五”計划過於重視大型企業,忽視中小型企業發展,這不僅不
利於經濟的均衡發展,而且也忽視了中國工業發展的客觀條件,致使失業問題未
能解決。以上所列四點弊端或問題可以歸結為一句話,照搬蘇聯模式將無法發揮
中國人口眾多這一資源優勢,也不可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建設積極性。而這又
恰恰背離了毛澤東的經濟發展思路。

(三)為全面發動群眾,振奮民族精神,毛澤東一方面痛斥並批判了蘇聯領導人
的“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作風,一方面又強調要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
義,樹立獨創精神,並探索出了全面發動群眾的具體方式

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要全面發動群眾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一方面必須矯正長
期以來中蘇兩黨兩國之間所存在的不平等關係,拋棄民族屈辱意識,恢復民族尊
嚴;另一方面也必須打破蘇聯模式的神聖化地位,樹立民族獨創精神,探索適合
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和方針。事實證明,這些認識以及依據這些認識所採取的方
針政策,對於毛澤東全面動員群眾投身於“大躍進”運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第一,毛澤東對蘇聯領導人的“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作風予以嚴厲痛斥和批
判,以清除民族屈辱意識,力爭中蘇兩國獲得平等關係。

1958年7月21日,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向毛澤東轉達了赫魯曉夫和蘇共中央主席團關
於蘇聯同中國建立一支共同核潛艇艦隊的建議。次日,毛澤東便召見尤金,一一
歷數了蘇聯領導人的大國沙文主義行徑,再次怒斥了其“老子黨”作風。指出:
“什麼兄弟黨,只不過口頭上說說,實際上是父子黨,是貓鼠黨。”毛澤東鄭重
表示:“搞海軍‘合作社’,就是在斯大林活着的時候,我們也不干。”“要講
政治條件,連半個指頭都不行。你可以告訴赫魯曉夫同志,如果講條件,我們雙
方都不必談。如果他同意,他就來,不同意,就不來,沒有什麼好談的,有半個
小指頭的條件也不成。”“在此前後,毛澤東還在黨內的會議上多次批評了中國
屈從於蘇聯壓力、盲目迷信蘇聯的做法,號召人們擺脫不平等的感覺。1957年1月
他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指出:“在形勢的壓迫下,蘇聯那些頑固分子還
要搞大國沙文主義那一套,行不通了……這些人利令智昏,對他們的辦法,最好
是臭罵一頓。什麼叫利呢?無非是五千萬噸鋼,四億噸煤,八千萬噸石油。這算
什麼?這叫不算數。看見這麼一點東西,就居然脹滿了一腦殼,這叫什麼共產黨
員,什麼馬克思主義者!我說再加十倍,加一百倍,也不算數。”毛澤東的這些
講話,以大無畏的氣概,不僅號召人們要敢於頂住蘇聯的壓力,而且也明確告訴
人們蘇聯的那點東西“不算數”。這對於激勵人們挺直腰杆,振奮精神,樹立建
設信心,無疑起到了極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第二,鑑於“一五”計劃照搬蘇聯模式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和不良後果.為打破蘇
聯經驗的神聖化地位,毛澤東號召人們要埋葬教條主義,破除蘇聯迷信,樹立獨
創精神。這突出地體現在1958年3月他在成都會議上所作的講話中。會上毛澤東列
舉了照搬蘇聯一大批規章制度所帶來的各種危害。指出“那些規章制度束縛生產
力,製造浪費,製造官僚主義。”致使“工業上只見物不見人。”認為“把蘇聯
的經驗孤立起來,不看中國實際,就不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報紙,搬《真理報》
的一套,不獨立思考,好像三歲小孩子一樣,處處要扶,否則就喪魂失魄。”“
學習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專門模仿;一種是有獨創精神,學習與獨創結合。硬搬
蘇聯的規章制度,就是缺乏獨創精神。”他還批判了“總是蘇聯第一”的思想。
1958年5月他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的講話提綱中寫道:“沒有蘇聯就不能活(工業
、軍事),此論不通”,“蘇聯之前無蘇聯”。同年6月他又提出:“自力更生為
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
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
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從這些話語中不難看出,毛澤東
實際上是要求人們從思想上徹底打破蘇聯經驗的神聖地位,破除長久以來人們心
目中所一直存在蘇聯可敬而不可疑,可學而不可越,可望而不可即的觀念,這對
於“大躍進”運動中人民群眾敢想、敢說、敢幹、敢於破除一切迷信的風尚的形
成,無疑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正如羅茲曼所分析的:“為了超越蘇聯的榜樣
,並表示對蘇聯疑慮的蔑視,毛髮動了1958年的大躍進,直接向蘇聯的領導人發
起了挑戰。”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為了避免再搬蘇聯模式,繞開蘇聯走過的彎路,毛澤東
最終決定以“五個並舉”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來發動群眾運動實施“大躍進
”戰略。“大躍進”運動前夕,正是“由於對蘇聯模式所產生的社會效果的失望
,以及伴隨而來的發展過程中的尷尬境地,促使中國領導人去尋求用群眾運動的
途徑來代替原先的做法。”但問題是通過何種途徑或方式才能將人民群眾全面發
動起來呢?事實上,“一五”計劃照搬蘇聯模式的弊端逐漸暴露後,毛澤東一直
在不斷的探索和嘗試,試圖全面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設積極性。1956年4月他所
做的《論十大關係》講話,其核心思想也正是“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
,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1957年 2月他在《關於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論述到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時,首次明確提出了
“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思想。

1958年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所做的工作報告中,將上述“
一個並舉”擴展為“三個並舉”,即“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
同時並舉;在集中領導、全面規劃、分工協作的條件下,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
時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並舉”。在解釋為何實行這“三個並舉”時
,劉少奇指出:“為什麼工業和農業必須同時並舉呢?這是由於我國是一個農業
的大國,在我國的六億多人口中有五億多農民,他們無論在革命鬥爭中和建設工
作中都是一支最偉大的力量,我國工人階級只有依靠這個偉大的同盟軍,把他們
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地調動起來,才能取得勝利。農民同盟軍問題的極端重要
性,革命時期是這樣,建設時期仍然是這樣。”“為什麼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
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必須同時並舉呢?發展工業生產既然是全國人民的普遍需
要,這就必須執行全黨辦工業、全民辦工業的方針,徹底打破那種認為工業只能
由少數人包辦的神秘觀點。只有中央和地方各級直至合作社一齊動手,並且在大
中小企業方面實行分工合作,‘眾人拾柴火焰高’,事情才能辦得又多又快又好
又省。”“大躍進”運動期間,這“三個並舉”又進一步發展為“五個並舉”,
這“五個並舉”又被稱為“兩條腿走路” 的方針,即“規定了在重工業優先發展
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在集中領導。全面
規劃、分工協作的條件下,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
業同時並舉,洋法生產和土法生產同時並舉。實行這樣的‘兩條腿走路’方針,
不但是為了保持各個經濟部門間的必要的平衡,而且首先是為了最充分地動員各
方面的積極因素,開闢最廣大的陣地,使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和建設隊伍能夠展開
,使他們的力量能夠最充分地使用到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中來,從而使多快好省
要求的實現得到保證。”換句話說,為了實現總路線的要求,“必須貫徹執行一
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使英雄的廣大群眾都有用武之地。”

由此可知,正是為了避免再搬蘇聯模式,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先後形成了“一個並
舉”、“三個並舉”和“五個並舉”的思想。應該說,這些思想逐漸形成的過程
,恰恰也是毛澤東全面動員和發動群眾的過程。毛澤東通過批判蘇聯領導人的“
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作風,通過分析和抨擊照搬蘇聯模式所帶來的弊端,不
僅維護了民族尊嚴,打破了蘇聯模式的神聖地位,激揚了民族精神;而且也找到
了全面動員和發動群眾的具體方法。“大躍進”運動中的“五個並舉”或“‘兩
條腿走路”方針即是明證。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無論是美國因素,還是蘇聯因素,都深刻地影響了毛澤東
發動“大躍進”的方式。

(書摘)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劉亞洲:《大國策》
2004: 以今日視角審中國甲午海戰之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