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在洞郎衝突中的軍事選擇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7年08月04日20:28:4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開戰在我,終戰在彼,這是軍事戰略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但也是常常被忽視的軍事原則。這是瘋子少校約翰?博伊德提出的.他在早年提出能量機動理論,極大地影響了美國戰鬥機的研發,奠定了F-15、F-16、F-18的成功基礎。博伊德在晚年專注於戰略問題研究,對現代美國軍事戰略有很大的影響。開戰在我、終戰在彼的原則是博伊德研究了大量戰史(尤其是美國捲入的歷次現代戰爭)後得出的,要點在於:誰都可以發動戰爭,但只有敵人才能確保戰爭在你的既定條件下結束。確實,只要敵人堅持不投降,戰爭就無法在你的既定條件下結束,而不管你取得多少戰術勝利。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就是典型例子。

      莫迪顯然沒有聽說過這一原則,或者是忘記了,在挑起洞朗衝突之前,沒有想過中國堅決不讓步的話,印度怎麼收場的問題。至於眼前的冷衝突是否會演變成熱衝突,這是一個越來越大的問號。

      說起來,莫迪可能是在學中國在南海的做法,製造既成事實。最低限度,用“雙方同時撤出”作為條件,製造邊界劃分未定和中國行為必須考慮印度安全關注的新的既成事實。莫迪的錯誤在於:製造既成事實作為一個戰術手段,只有在對手在短期內來不及反應、在長期內無法有效反應的情況下才能奏效。中國顯然不是這樣的情況。且不說中國的短期反應能力,在長期內,中國對印度的相對國力差距還在拉大,中國的國內民族主義壓力在增加,中國無法也沒有理由不做出有效反應。

    

     莫迪也可能在打擦邊球,或者溫水煮青蛙,越境只有100多米,印度畢竟是核國家,邊境地區印軍享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在所有與中國的領土爭端中,“國際社會”通常站在反對中國的一邊,因此估計中國大動干戈不方便,以此迫使中國吞下苦果。最低限度,喜馬拉雅山上適合築路的時間一年裡只有那麼幾個月,拖一拖,時間就過去了,下台的台階悄悄地自然就來了,明年再故伎重演。在印度心目里,衝突是可以控制的,立刻無控升級是不可能的,拖下去對印度是有利的,中國只有默認無法在洞朗修路的現實,和印度對南亞事務的決定權。

      印度從一開始就提出要和平解決,中國則強硬回應:印軍首先無條件撤出是和平談判的前提。8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布《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的文件,同一天深夜,國防部發言人表示,中國軍隊始終保持高度克制,但克制不是沒有底線,印方要打消任何以拖待變的幻想。向來作為中國半官方發言人的新華社也發表評論,告誡印度一不要強詞奪理,不要胡攪蠻纏;二儘快老老實實退回去,“無論印度方面怎麼狡辯,都不能改變印軍賴在中國領土上這一事實,一切有意義的對話必須以印軍無條件撤回為前提”,“中國向來講究先禮後兵,中國珍視邊境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一直本着最大善意,保持高度克制。外交部的文件已充分表明了中方的立場,意味着中方把該說的話都說了,已經仁至義盡,球在印度那邊,且看新德里如何踢”,重點在“先禮後兵”和“仁至義盡”,這些通常是軍事行動前的辭令;三是印度不要執意挑釁中國,與中國為敵沒有好下場。8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四次強調,印軍越界“絕不是為了和平”。8月3日,《解放軍報》發表評論,警告印度“不要心存僥倖,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很清楚,中國沒有打算拖,更不打算吞下苦果,外交辭令只差“是可忍孰不可忍”和“勿謂言之不預也”了。

      從法理上來說,外交部提到的中英條約明確規定了事關地域屬於中國領土,因此中國有充足的國際法依據。從印度角度來說,中國公路修到離邊境只有100多米的地方來了,印度有權表達安全關注,且中不邊境劃界談判並未完成,中英條約需要中不重新確認才有效,何況中國也提出由中不就中英條約重新簽署,因此事關地域屬於劃界未定的爭議領土,印度有權“應不丹要求”以行動表達安全關注。

      在洞朗事態兩個月後突然升級之際,國際上對中印衝突保持奇怪的沉默,比如BBC主頁難覓蹤跡不說,亞洲新聞版上也隻字不提,關於中國還在惦記某獎獲得者的事情,關於印度則是“印度總統是幹什麼的”。只有BBC中文版上還有一些報道。這畢竟是中國與不丹之間的邊境,但沒有見到不丹官方有任何表示。事實上,不丹民間和輿論不乏對印度迫使不丹背鍋不滿的聲音。

      但口頭的升級畢竟是口頭的,人們最關注的是中國會不會武力解決洞郎衝突。

      中國具有漫長而複雜的陸地邊界,但經過幾十年不懈的努力,現在只有中印邊界尚未劃定,其中包括中國與外交上受印度“指導”、國防上受印度包辦的不丹之間的邊界。根據中印政治走向來看,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像有能談判劃定的樣子。另一方面,中國保持對山南(印度稱為阿魯納恰爾邦)的領土訴求,印度保持對阿克賽欽(大部在新疆和田地區境內,小部在西藏阿里地區境內),還有另外幾塊較小的爭議地域。除非奇蹟發生,山南回歸中國或者阿克賽欽回歸印度都是不大可能發生的事情,再打一場中印戰爭都難以改變這一事實。要注意,阿克賽欽不是中國在1962年奪回來的,而是多年來在中國實際控制中;同樣,山南也不是在1962年被印度奪走的,同樣是多年來在印度的實際控制中。兩地的移民和公路更使得改變現狀基本不可能。

      那中國會為了洞朗這100多米被占領縱深同印度再打一仗嗎?一方面,為了這點領土爭端在核大國之間大動干戈確實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也正是印度的算盤;另一方面,1962年中印戰爭最大的成果並不只是打出了50年的和平,而是打掉了尼赫魯的政治信用,打斷了印度的崛起過程。印度在歷史上是一個文化概念,並不是一個民族概念,這是具有眾多語言、傳統、文化、經濟、志向的部落的政治集合。甘地或許是現代印度之父,但甘地的印度教背景使得他很難成為將印度整合成現代多民族國家的領袖。尼赫魯的印度教色彩大大淡化,政治手腕嫻熟,他才是整合現代印度的當然領導人。他在美英和蘇聯之間遊走自若,在國際上成為與鐵托、納賽爾齊名的不結盟運動領導人,憑藉英屬印度留下來的良好底子,他是有可能成功的。但1962年的中印戰爭打得尼赫魯身敗名裂,印度的現代化整合和崛起進程被嘎然打斷,這才是印度的不可承受之痛。
在尼赫魯之後,國大黨的英迪拉·甘地曾經是政治女強人,此後印度一直缺乏能統一民心並有足夠執政能力的政治領袖,直到莫迪。與世俗的國大黨不同,莫迪藉助印度教和民族主義整合印度,在某種意義上可算是政客化的甘地。換幣和稅改體現了莫迪的執政能力,抵制和破壞一帶一路則凸顯了莫迪的政治抱負。與高調、傲慢的尼赫魯不同,莫迪在洞朗衝突中一直保持低調,一直在強調要和平解決,但條件是中國停止修路,體現了莫迪的政治智慧。

      1962年中印戰爭的間接成果是打亂了南亞“印度治下的和平”的政治走向,鞏固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對抗態勢和資本,引導尼泊爾擺脫印度影響。如果洞朗問題處理好了,這才是最有意思的成果:打掉莫迪和印度人民黨的政治信用,打亂印度崛起的進程,進一步鼓勵南亞國家甚至部落地區“去印度化”,誘導出印度政治的碎片化。印度作為經濟高速增長並且即將在人口上超過中國的大國,作為與中國具有深刻對抗情節的鄰國,阻止印度崛起是符合中國利益的,儘管這有點自私。

      或許這正是這幾天中國的壓力驟然升級的原因。按照外交部文件,印軍越境人員從270餘人開始,高峰時達到400餘人,但7月底(8月初依然如此)已經降低到40餘人。這是印度有意淡化衝突的跡象,儘管有報道說洞朗地區周邊中印雙方都集結了至少3000人的兵力。中國的壓力或許在於迫使印度不得悄悄地撤回了事。在中國壓力下高調撤回對莫迪絕對是公關災難,不顧中國警告繼續高調對抗則引來印度並未準備好的軍事衝突。

      但這一切取決於中國是否有能力在軍事上打敗印度。

      在1962年中印邊境槍聲響起來之前,除了北京和駐藏部隊,幾乎沒人有信心中國能在遙遠的高原上打敗印度。今天則相反,人人(至少在中國)信心滿滿。但中國是否有能力在軍事上打敗印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開戰在我、終戰在彼的問題對中國同樣存在。1962年,中國出人意料地在戰場大勝之後單方面停火撤軍,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今天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印度的估計可能沒錯,僅僅為了洞朗這100多米縱深,中國難以下定大動干戈的決心。但誰規定了中印衝突上升到了軍事層面就一定要限制在洞朗這100多米的縱深之內?中印邊境上摩擦不斷,地點廣布,可打擊的地方多的是,要找理由總是找得到的。眼光放遠點,棋局就活了。

     這要從洞朗開始。這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地處高山。更要命的是,印度一側漸次低平,補給和增援都相對容易。另外,印度吸取了1962年和1967年的教訓,放棄對機動作戰的幻想,老老實實地在山南堆積重兵,據報道。印軍東方司令部屬下有3個山地軍,另加一個正在組建中的山地打擊軍,共有10個山地師和1個獨立山地旅,另加正在組建的1個山地師和1個獨立裝甲旅,計有17萬之眾,這還不算可以從內地迅速增援的更多部隊。中國方面,西藏軍區下屬3個作戰旅(包括兩個山地旅、一個機步旅)、6個邊防團、5個獨立邊防營,當然,西藏軍區在戰時也會得到西部戰區的增援。另外,此17萬不同於彼17萬,這些印度山地部隊以輕步兵為主,而且基本上是畫地為牢的守備部隊,缺乏機動作戰和主動進攻的能力。在理論上,高度機動、火力強大的突擊可以分割包圍這些靜態的守軍的;在實際上,高原的地形和補給的困難使得這樣的高消耗機動作戰很困難,少量精兵又難以消化如此龐大的守軍。印度的戰術正是這樣:“打不死你,噎也要噎死你”。

      僅就洞郎來說,印度的戰術確實可以奏效。即使擴大到整個山南,印度的戰術依然穩妥。但中國的邊境自衛反擊戰從來就不被問題地域的邊界所束縛手腳,1962年就差不多打到提斯普爾;在中越這邊,中國軍隊也占領了高平,打開了通往河內的大門;兩地都遠遠超過了問題地域的範圍。如果洞郎衝突軍事化,中國軍隊同樣不一定受到邊境線限制,而根據戰術需要,突入印軍縱深,或者對印軍有生力量分割包圍,或者對印度內地戰略目標形成緊逼威懾。但山南當面的7個印度山地師就像不怕燙的半死豬,既不便一口吃掉,又不能丟在一邊而徑自突進。1962年時,印軍前重後輕,中國軍隊抓住這個弱點,縱深突破、分割包圍,取得奇效。現在的印軍實行全縱深聯防,這個機會已經失去了。

      但是擴大到達旺甚至更大的山南,甚至西段,在軍事上,文章就活多了,但衝突的規模也迅速增大,而且顯得與衝突性質“不對稱”,成為中國任意擴大衝突、有意進攻印度了。更重要的是,任意擴大衝突規模帶來更大的收場問題,中國在什麼情況下、如何終結這樣的大規模衝突呢?全面征服印度對中國是不可承受之重,哪怕軍事再征服山南都是難以消化的難題,那700萬移民將形成人道災難。
印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更重要的是,中國也同樣不再是1962年的中國。在印軍重兵抱團守望的情況下,在中國的打擊手段早已不再以步兵突擊為主的現代,中國不必拘泥於當年的分割包圍、聚殲有生力量的思路,而是應該重點考慮中國易於調用而印度難以對等還擊的打擊手段

      比如說,印度在東線修造了至少5個前線機場,其中部分可以部署蘇-30MKI,有些距離邊境只有100公里。中國可以大規模出動空軍,用頻繁的邊境巡邏和摩擦迫使印度空軍大舉增援前線機場。為了最大的公關效果,大量印度戰鬥機可能會靠前部署在上述前進機場。考慮到面對空中打擊異常敏感的輕步兵為主的東線印軍,印度空軍簡直無法無視中國空軍的壓力,而除了蘇-30MKI,大部分印度戰術飛機的航程有限,只能前出部署。這就是機會。解放軍在對台作戰準備中,早已對打擊機場的作戰演練嫻熟,印度這些還是缺乏加強機堡的簡易機場,屬於軟目標。DF16甚至遠火都具有打擊能力。通過火力突襲摧毀大量印度戰鬥機和前進機場,對印度的心理震撼將是巨大的,也將是印軍難以對等反制的。這對打擊莫迪和印度人民黨的政治信用十分重要。另一方面,這也是中國易於控制衝突烈度和延續時間的打擊手段,說打就可以打,說停就可以停,而印度只有被動接受。

      印度蘇-30MKI和“美洲豹”、米格-27在理論上可以對西藏目標發動攻擊,但中國已經在西藏的大量戰鬥機嚴陣以待,印度空軍毫無便宜可占。有說法印度在東線開始部署“布拉莫斯”陸攻巡航導彈,但“布拉莫斯”的射程只有450-600公里,這還是在海平面使用的情況下,高原對地攻擊時射程會有所損失,降低戰術效果。

      印軍在理論上也可以發動地面攻擊,利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粘住西藏軍區的有限兵力,形成壓倒優勢。但西藏軍區不可能單獨依靠自己的兵力與印軍開打,原成都軍區13軍和原蘭州軍區21軍(兩家在改編後應轉入76、77軍?)的增援兵力都會前出占位。更重要的是,印軍在本質上是防守態勢,主動進攻西藏十分不利。

      山南海拔低,氣候溫換,雨水充足,但這也反襯出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險要。如果把中印邊界比作諾曼底戰場,青藏高原好比諾曼底的大地,喜馬拉雅山脈好比海灘上的懸崖,而山南好比海水和懸崖之間的灘涂。這片美好的灘涂被印度占領確實可惜,但在軍事上卻是難以防守的死地。即使在今天,中國依然難以在短時間內越過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大量運輸人力物力,穩固防守這片地域。

      但反過來,印軍要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攻青藏高原,就好比從諾曼底的灘涂仰攻了,中國將占盡一切主動。印軍出於技術水平和山地現實,以輕步兵為主,這也決定了火力和機動的欠缺。高原運輸和補給的困難使得構建堅固工事都困難,在西藏軍區和援軍的遠程炮火(尤其是遠火)的打擊下,在96A和新輕坦(如果時間來得及的話)的分割包圍下,會死得很難看。離開既設陣地和補給體系進入機動作戰的輕步兵大集團向火力和機動占絕對優勢的精幹對手進攻,這是自尋死路。

      印度也可以從海上向中國發難,利用中國海上運輸線(尤其是中東原油)經過印度洋的弱點要挾中國,但這就把戰爭引向完全不同的性質了。這不再是局部戰爭,而是全面戰爭。這樣,中國就有100%的正當理由從山南、阿克賽欽和任何有利方向全面進攻,聚殲印軍有生力量。同時,中國海軍也將在海上打擊印度艦隊,攔截印度商船,甚至攻擊印度海岸線。印度海軍的水面戰力遠遠不及中國,驅護艦幾乎沒有可以與中國盾艦相提並論的,唯一的航母本身與載機水平也不及“遼寧”號,儘管“遼寧”號還以科研和訓練為主。印度海軍的水下戰力除了一艘從俄羅斯租借的“阿庫拉II”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外,也乏善可陳,其“基洛”級都是老型號,從近年的事故率來看,訓練和維修也很成問題。“阿庫拉II”是一個威脅,但還不清楚俄羅斯對於租借的使用有什麼限制,保衛印度領海肯定是可以的,但到中國沿海發動攻擊就不一定了,只要有可能,俄羅斯未必願意開罪中國。

      如果中印衝突持續甚至升級,巴基斯坦的態度值得關注。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不乏爭議,利用中國壓力乘機發難,迫使印度在部分爭議地區讓步,這是巴基斯坦絕對喜聞樂見的。被巴基斯坦“凌辱”將極大地侵蝕莫迪和印度人民黨的政治信用,激化印度政治內鬥。

      不管怎麼說,洞朗是中國與不丹之間的事情,最終要由中國和不但來解決。通過衝突,凸顯印度干預的荒謬,促使不丹在政治和外交上獨立,與中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啟動“去印度化”,這是符合中國和不丹利益的。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係正常化和近期的良好發展勢頭就是從俄羅斯影響淡化開始的。

      另一個可能是印度在政治和軍事上始終聰明地保持克制,將摩擦控制在低烈度,不給中國以大動干戈的理由,達到以拖待變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山作戰就是很好的先例,通過長期的低烈度戰鬥和擴軍備戰壓力,給對方軍隊和經濟製造不可承受之重。印度不是越南,但山南的17萬印軍是很好的機會。在邊境軍事壓力下,印軍不可能縮減兵力,只能增兵(不管是兵員、裝備還是其他資源)。這是中國軍隊難以下口的刺蝟,但也可以成為印度難以承受的負擔。出於民族主義壓力和軍事鬥爭現實需要,印度將被迫不僅大量增援東線印軍,甚至被迫轉入擴軍備戰的軌道。

      按照不同統計,中國軍費開支是印度的3-4倍。印度經濟增長速率已經超過中國,達到7.1%,但中國的6.7%且不說算法上沒有算入很多在其他國家都算入的經濟活動,還在絕對增量上依然大幅度超過印度(約5倍)。印度的“賬面增長”用來粉飾是可以的,用來撒出真金白銀的時候,就要現原形了。按照不同統計,2017年中國的軍費增長約為1.7%,而印度約為2.5%,已經超過中國。但算入基數,情況就完全變了。即使印度軍費增長率達到5%左右,增長率三倍於中國,但實際增幅依然不超過中國。三倍於中國的軍費增長對印度絕對是不可承受之重。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軍事裝備的技術水平和自給率與中國完全不能相比,大量關鍵甚至非高科技的裝備和彈藥、器材機器維修、升級都依靠進口,導致成本高企和軍費效率低下,也無法從國民經濟循環中得益。印度以從美歐大量進口先進裝備為榮,不僅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和優越感,也有把美歐拉入印度政治軌道的用意,儘管美歐對於中印孰輕孰重十分清楚,否則也不會在洞朗衝突中保持曖昧了。如果中國能迫使印度把軍費開支從GDP的2.5%提高到4%,甚至更高,那就是巨大的成功。這對中國在戰術上造成近期的壓力,但在戰略上必然迫使印度偏離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軌道。這樣的轉型在近期里甚至可能幫助莫迪和人民黨,但對印度的遠期傷害則是深刻和持久的,這才是扼殺印度崛起最兇險的殺招。中國甚至可以慢火燉着的洞朗衝突為由,向西部增兵,提高裝備水平,加強演習強度,以迫使印度加速向錯誤的方向轉型。

      與印度的高調對抗會損害中國在東海、南海的利益嗎?過度強勢的中國對所有周邊國家都是敏感話題,但在洞朗衝突中,中國占理,中國的反制是對印度的頑固無理的合理反應。印度的體量夠大,不存在中國“以大欺小”的問題,這是從印度下手、高調對抗的另一個有利之處。中國也可以藉此發布明確信息:1、不要試圖占中國的便宜,與中國高調對抗沒有好處,2、與中國保持合作是雙贏的。過去中國高度強調第二點,現在是平衡強調第一點的時候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得罪中國的下場 韓國蒸發3615億
2016: 中泰聯手開挖大運河 李顯龍狗急跳牆
2015: 文革打砸搶燒殺的到底是誰?請看戚本禹
2015: 洪秀柱成敗的關鍵,諸葛亮破台獨妙計
2014: 原創 - 黃俄新歌1:我的俄國心
2014: ZT 塵封的悲壯—1946中蘇血戰外蒙古史
2013: ZT 紅太陽下的罌粟花——鴉片挽救了中
2013: 國家的或缺及不可或缺律
2012: 戴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美對日戰
2012: 第三艘塢登舷號艦名確定:989號長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