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航母使用電磁彈射有何優勢 彈射1架戰機僅需45元
送交者: 嵐少爺 2017年11月02日00:02:0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電磁彈射器(即所謂EMALS)是新一代航母的核心技術之一,對於提升其作戰效能有着巨大的價值。但長期以來,關於電磁彈射的發展應用存在一系列不準確、不全面的觀點,也帶來了諸多的誤解和人云亦云。本⽂旨在通過解讀分析我國科研團隊的相關論文,探討“電磁彈射”的基本技術原理和優勢,以及圍繞其的爭議和問題。

  在本文中所引用的信息,未特別標明的都來自於以下論文:1、馬偉明院士領銜署名,發表於2016年12月的《電磁發射技術》;2、同樣由馬院士為第一作者,發布於2016年10月的《電磁發射系統中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與發展》;3、來自馬院士團隊,發表於2013年10月的《飛機電磁彈射系統發展綜述》。而關於美軍電磁彈射器的相關照片,則多來自於其官方發布的相關資料。

  (一)電磁彈射的原理和技術門類

  首先需要明確,電磁彈射技術屬於廣義上的“電磁發射技術”的一種,其實質是將電磁能變換為發射載荷動能的一種能量變換裝置。除了電磁彈射外,目前發展中的軍用電磁發射技術主要還有“電磁軌道炮”和用於航天發射的“電磁推射”兩大類。但不管其用途如何,所有的電磁發射系統都是利用脈衝功率發生裝置產生的電磁力推動負載達到最大速度的裝置,其核心部分主要由儲能系統、脈衝功率變換系統、脈衝發射裝置和閉環運動控制系統四部分組成。

  在上圖中,電磁發射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儲能系統以較小的功率長時間地從電網吸收和存儲能量;當儲存的能量滿足發射所需後,一旦接收到發射命令,立即向脈衝功率變換系統釋放能 量;脈衝功率變換系統將儲 能系統釋放的電能變換為脈衝發射裝置工作所需的脈衝電能,產生電磁力推動發射體運動;閉環運動控制系統實時地控製發射體的運行軌跡,確保在預定的位置將其加速至設定的末速度,完成發射任務。

  按照其用途、發射軌道長度和末速度的不同,電磁發射技術可以區分如下:1、電磁彈射技術,主要應用於航母艦載機彈射,發射軌道長度一般不超過100米,其末速度可達100m/s (360公里/小時)的級別; 2、電磁軌道炮技術,主要用於軍用電磁炮和近防炮,其發射軌道⻓度⼀般在10⽶以內,末速度可達3km/s(8-9倍⾳速);3、電磁推射技術,主要⽤於航天器發射,其發射軌道⻓度在千米級別,其末速度可達8km/s(第一宇宙速度)。

  在具體討論電磁發射技術時,還有⼀個非常需要注意的技術指標:在其發射過程中產生的加速度,⼀般使⽤標準加速度g(約為10m/s2)來加以標稱。在很多時候,加速度G值是一個⾄關重要的指標。對於一般人來說,超過3g的加速度就難以忍受,即便是久經訓練的⻜行員也只能短暫承受不超過9g的加速度,超過限度就有可能產生短期或永久的身體傷害乃至死亡。⽽各種設備同樣有G值的限制,一般的⺠航客機不能超過2.5個g,否則就有空中解體和結構損壞的可能。即便是戰鬥機,其可承受的g值也相當有限,⽐如肥電F35在最初設計中,其可承受的最大結構加速度值也不過6.5g。

  在電磁發射領域,由於其可以實現相當穩定的加速過程,其發射過程可以近似簡化為牛頓力學中的零初速度勻加速過程。根據相應的運動公式,其發射過程中所需的加速度其實只受到發射軌道長度S和末速度V兩項的影響。更精確一些的說,其加速度和軌道長度成反⽐(軌道越長,所需的加速度越小);和末速度(最終速度)的平⽅值的一半成正比(要求的末速度越大,其所需的加速度越大,⽽且成平方式遞增)。由此,我們在附表中給出三種電磁發射方式的參數,及其所需的不同加速度。

  在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三類技術在g值數據上的巨⼤差異。在下⾯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穩定、可調、較低的g值成為了電磁彈射優越於傳統蒸汽彈射方式的最大優點。另一方面,儘管本文不會展開,但在實際發展中,動輒⼏千甚⾄4-5萬的超高g值要求成為了阻礙“電磁軌道炮”和“電磁推射”技術實用化的最大攔路虎。

  (二)電磁彈射VS蒸汽彈射:壓倒性的勝利

  要討論電磁彈射的優缺點,就必須將其和當前正在使用的蒸汽彈射技術進行對比。在馬院士團隊的相關論文中,給出了電磁彈射器與當前最成熟的蒸汽彈射器(MD的C-13型)的相關參數對表。將數據兩相參照,電磁彈射的壓倒性優勢一目了然:

  1、穩定的加速度g值 VS 劇烈的加速度變化

  首先,請注意表中第5項“加速度峰均⽐”。這⾥就是前⾯提到的電磁彈射的⼀項關鍵優點:穩定的加速度g值。前面已經提到,不論是電磁彈射還是蒸汽彈射,其加速過程中的平均加速度只和軌道長度和最終速度兩項有關。在這兩項相同的物理理條件下,其彈射過程中的平均加速度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其加速的穩定程度差異巨大:電磁彈射的加速過程⾮常穩定,最大加速度不過⽐平均加速度高5%而已;⽽蒸汽彈射的最大加速度,可達平均加速度的2倍以上!

  其實,MD航⺟飛行員早就注意到了蒸汽彈射加速不均的問題。他們經常吐槽,蒸汽彈射器在其後半段產生的加速度還不如飛機⾃己發動機的能力。但在蒸汽彈射器的啟動階段,其產生的加速度卻可達6g或以上!這麼高的g值,不但對飛機的結構設計和維護提出了了很大的挑戰,更對航⺟飛⾏員的健康帶來了相當大的潛在傷害。為此MD海軍對艦載機的設計檢修以及航⺟飛行員的彈射飛行次數都進⾏了嚴格的規定和限制。

  在電磁彈射方式下,這一問題迎刃而解。以美帝標準的300英尺(約91⽶)軌道,末速度約為130節(約240公⾥/小時)的彈射標準計算,其彈射過程中所需的平均加速度不過2.5g左右。以電磁彈射器不超過5%的峰值加速度計算,彈射過程中的最大加速度顯著低於3g。這是⼀個⽐許多過⼭車還低的數值,理論上來講,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也可以在後座上體驗一下電磁彈射的滋味,⽽基本沒有不適。

  這樣的穩定性,不但可以緩解艦載機的設計和維護壓⼒,更可以最⼤限度的保護艦載機飛行員,讓他們發揮出最⼤的能力。對此,馬院⼠團隊論文中認為:(電彈)推⼒可控,加速平穩,可⼤幅減⼩對艦載機和各部件的衝擊,有利於飛機結構的設計,並可使機體的使用壽命延飛31%,也能緩解飛行員的身⼼壓⼒。

  2、寬容的艦載機彈射標準 VS 嚴酷的結構設計門檻

  接下來,請注意第3項“彈射末速度範圍”和第4項“末速度誤差”。在前⾯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知道彈射所需的平均加速度取決於末速度和軌道速度兩項。通過這兩者的數據範圍,我們可以基本估計出電磁彈射允許的平均加速度範圍:0.5g到6g;⽽蒸汽彈射則是3g-6g左右。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峰均比問題,任何要上蒸汽彈射的飛機,最少也需要能承受6g以上的結構加速度。這實際上,就對可彈射飛機的種類和結構設計設置了了很⾼的門檻。尤其是對無人機上艦,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現代大型軍用無人機的起飛速度⼀般可以控制在100公里/小時(約30m/s)左右,這基本也就是電磁彈射器設計的起飛速度下限的由來。在這樣的起飛速度下,使用電磁彈射器所需的平均加速度不過0.5g,無⼈機基本無需大的修改就可以正常上艦。可如果使用蒸汽彈射器,就必須修改其基本設計,讓其可以承受6g以上的結構加速度。這樣的修改傷筋動骨不說,還必然要付出重量、成本、載彈/油性能⽅面的巨大代價。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艦載運輸機、預警機、反潛機、加油機⽅面。如果不考慮艦載起降的需要,這些類型飛機的過載要求基本上都只需要2.5g左右。可如果使用蒸汽彈射的話,就要進⾏大規模的結構強化,並為此付出相當⼤的性能代價。⽽如果使用電磁彈射,並配合採⽤用相應的電磁攔阻方式的話,可以大幅度降低這些艦載機的結構過載要求,從⽽相當大的提升這些飛機的使用性能。如果說這個問題對於已經有成熟機型的MD來說不過是錦上添花的雞肋的話,對於一切從頭來過,機載動力還常常不給⼒的TG來說,就不但算是雪中送炭還更是天作之合。

  3、艦載機:重的更重、輕的更輕 VS 高不成低不就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指標是“彈射飛機質量”和“最⼤彈射能量”。在馬院⼠團隊的相關論文中對此描述如下:蒸汽彈射器通過機械⽅法控制注⼊汽缸的蒸汽,推⼒無法精確控制,並且輸出的能量調節範圍也很有限,因此過重和過輕的飛機都無法彈射,這就是目前美國現役航母上無法裝備重型艦載機和輕型無人機的重要原因。EMALS的最⼤彈射能⼒⽐蒸汽彈射器高出約29%,最高達122MJ,並且EMALS輸出能量調節範圍大,因此其彈射能⼒是蒸汽彈射器無法⽐擬的。。。

  正如以前相關帖子中強調的那樣,航⺟戰鬥群的核心是艦載機!無論攻防兩端,飛機才是航⺟戰鬥群真正的武器和依靠。航母本身只是承載和⽀持這些利器的基地,艦載機才是航母的戰⽃力所在。要想打造出能和美軍在大洋上一較高低的航母,就必須擁有可以與之有效對抗並進行壓制的新一代艦載機。從我國戰鬥機的發展現狀來看,無論是當前唯⼀可用的艦載機J15,還是唯一成軍的四代隱形機J20,都是最⼤起飛重量在30噸以上的重型戰⽃機。再考慮到相比中型機的效率提升,下⼀代艦載機繼續⾛重型路線是最為合理和高效的選擇。

  電磁彈射器的⼤推⼒再搭配過載控制⽅面的巨⼤優勢,相信我國的下一代隱形重型艦載機,可以在⼏乎所有⽅面穩穩壓過MD當前發展的F35和F18組合,從而為我們的航母戰鬥群帶來世界上最強的⽭頭。⽽電磁彈射出色的能量和彈射質量調節範圍,也為艦載無人機的⼴泛運用提供了條件。這些越來越成熟、精密、智能的⽆人機,則⽆疑可以為航⺟戰鬥群提供銳利的眼睛和低成本、低風險的打擊工具。這兩者的組合,⽆疑遠超所謂中型多功能機的思路。讓其顯得低不成、⾼不就。

  4、⾼能量效率和快速作戰準備 VS 巨大能耗和緩慢預熱

  這裡需要關注的是“能量效率”和“準備時間”這兩項指標。關於電磁彈射的⼀個常見誤解是其消耗的能量巨⼤,⾮採用核動力不可云云。這說法不但⼴為流傳,還一度被很多人認為是國產常規航母只能採用蒸汽彈射的證據。但表上面的兩項數據告訴我們,事實恰恰相反:電磁彈射相對於蒸汽彈射的另一項重大優點就是節能高效和使⽤便利。

  蒸汽彈射器的能量效率僅為4%~6%,⽽EMALS的能量效率比蒸汽彈射高出10倍,可達60%左右,⼤大提⾼了能量利用率。。。。。。蒸汽彈射器一次彈射作業需消耗614kg蒸汽 ,耗用航母⼤量的淡⽔資源和加熱淡⽔所需要的能源。⽽EMALS在3S的彈射時間內功率約為100MW, 折算下來僅消耗約83kW·h電能。另外,對於潤滑油、冷卻水等其輔助需求,EMALS也具有很大的優勢。

  如其所述,一次電磁彈射的總耗電是區區83度,折合成目前的居民用電⼤約是45元⼈民幣不到。⽽把⼤半噸水燒成蒸汽,並讓其長期保持⾼壓高溫狀態,所需要的能源和成本可就海了了去了。而蒸汽彈射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準備時間太長,“蒸汽彈射器從冷態啟動時,正常預熱時間長達24小時,⽽EMALS的準備時間不到15分鐘,⼤大提高了戰場應急反應能⼒和作戰效率”。蒸彈的預熱準備時間這麼長,那使用中的應對辦法就只有一個:長時間的保持蒸汽彈射系統處於工作狀態。⽽這⼜進⼀步增加了耗能和系統維護的困難!

  這幾項數據其實也可以用來破除一個常見的誤解:所謂只有核動力才可以配置電彈。電彈本身對能源的利用效率遠比蒸彈高得多,其難度不在於船舶發電的功率大小,不管蒸汽輪、燃氣輪還是核動力,其電力水平都不難達到電彈系統的要求。其真正的難度在於對輸入的外部電源如何有效的放大,將其轉化為彈射時幾秒鐘所需要瞬時高密度能量。某種程度上講,其實蒸彈倒和核動力更為登對,反正反應堆一直燒着,蒸汽可以持續低成本的產出。

  5、高適裝性的更多可能 VS 維護困難的機械恐龍

  最後,讓我們看⼀下這幾項指標“系統質量”、“系統體積”、“⼈力需求”。這⼏項的數據,合起來其實就是說明⼀個問題:電磁彈射器的適裝性更為優秀。相⽐於蒸汽彈射器器,其在重量、體積、可維護性⽅面都有了質的提高。和電磁彈射相比,傳統蒸彈更像是維護困難的巨大機器恐龍:

  美國現役航母1座C13型蒸汽彈射器的總質量為538噸,體積超過1100m3 ,⽽EMALS的質量小於280噸,體積小於425m3。更為嚴重的是,蒸汽彈射的⼤部分質量位於上層甲板,導致船體重⼼升高,不利於航⾏穩定性,⽽EMALS可靈活布置的特性,能夠避免這個問題。

  蒸汽彈射器多個部件之間由⾼溫⾼壓的管路連接,並且彈射汽缸必須整體安裝,在航⺟上的總體安裝與布置難度相當大。但EMALS採用模塊化設計,直線電機可以分段安裝和拆卸,各個部件通過電纜或信號⽹絡連接,布置靈活,適裝性更好。

  蒸汽彈射器⼈力需求量大,維護保養耗時耗⼒一直是為美軍所詬病的難題,⽽且其全壽命周期費⽤高昂。EMALS採用電⽓化信息化手段,簡化了操作方法,並可實現全系統的狀態監控和故障自診斷,⼈力需求減小30%。。。,維護工作量⼤大降低,平均故障修復時間⼤大減少,並且節省了全壽命周期費用。

  電磁彈射⼤幅減少體積重量、模塊化的設計思路、便捷的安裝⽅式,其實還提供了更多腦洞洞⼤開的可能性。⽐如,是否可以在055這樣具有相對大直升機甲板的艦艇上安裝彈射器,以對應⼀一種可以采⽤用彈射重載起飛、垂直降落的有⼈/無人機?再比如,是否可以⽤模塊化的方式設計移動式陸上電磁彈射系統,支持實戰條件下的短距起飛?是否可以考慮在西藏這種高海拔機場,引⼊電磁彈射系統,輔助戰機在不利環境中重載起飛?不管最後答案如何,電磁彈射的⾼適裝性至少為這些思路提供了可能。

  簡單總結一下,電磁彈射技術的先進性是無可匹敵的,其各方面的預期指標完爆蒸汽彈射技術。其相關優點,尤其適合於中國海軍這樣沒有歷史包袱,又需要從頭進行體系建設的新興力量。在不遠的將來,電磁彈射技術必將徹底取代傳統彈射方式。

  今年7⽉28日,美國海軍在福特號航⺟上成功完成了了首次載⼈戰鬥機電磁彈射起飛和降落。這不但標誌着電磁彈射器在世界範圍內正式成軍,也代表着其工作狀況開始符合設計要求,可以開始實際的運作使用。但伴隨着的這一標誌性進展前後的,卻是一系列對電磁彈射的質疑和批評。其中最重量級也影響最大的,來自貴為一國之首的川普大統領。

  在今年中接受美國《時代周刊》的採訪時,川普強烈抨擊了美國海軍的掌上明珠---新型高科技航母福特號上面的電磁彈射器。其原話是:“這對我來說很糟糕,數字化,他們都是數字化的。什麼是數字化?就是非常地複雜,你必須像愛因斯坦一樣才能搞得懂。我說‘他們想購買更多的航空母艦’。我問‘他們將使用什麼樣的系統?’他們回答我‘我們還將使用數字化的系統’。我說‘不,你們不可以這樣做,你們必須完完全全地用蒸汽彈射系統,數字化的系統要花費上億美元,而且還不好使’。”

  這裡有段據說是引發川普雷霆大怒的小插曲:在其三月份訪問福特號期間,參觀到電磁彈射器時,領導習慣性的的問了一聲“Ah,How is it going?”(嗯,運行的怎麼樣?),有一位未辨明其身份(an unidentified person)的吃瓜群眾回答到:“總統先生,不行啊,不怎麼樣,沒什麼力量。您知道蒸汽的一直很強悍,你可以看到那混球東西(That Sucker)一直跑,蒸汽冒的到處都是,然後飛機就給扔上了天。”之後,川普就被刺激出了上面的那一段話。

  不過,大領導的震怒,看來沒有影響到美國海軍對電磁彈射器的信心和決心。在今年初,即便福特級的第三艘“企業號”還沒有開始切割鋼板,美國海軍已經將為其提供電磁彈射器的價值5.32億美元的合同,授予了其開發商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即便在大統領震怒之後,也堅決的表示沒有任何改換回傳統蒸汽彈射器的計劃和想法。

  在對電磁彈射器的眾多批評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一篇發表在非政府組織POGO(Project On Government Oversight,以針對軍事和政府項目爆料出名)網站上面的文章:How Not to Build a Ship: The USS Ford(如何不去造好一條船:USS福特)。這篇文章被廣泛的轉載,並被國內的某軍事雜誌選用編譯,成了反對電彈人士的一劑強心針。由於翻譯很不靠譜,找到MD的原文一看,除了如延誤和超支嚴重這些非技術問題(MD的軍事開發項目最近有不延誤超支的嗎?),和技術與工程有關的主要是以下幾條:

  工作負載問題:MD海軍低估了電彈帶來的工作量和維護負載,導致必須改變原有設計、擴展相關空間,以容納增加了的人員編制;

  彈射應力問題:按照原設計指標,電彈應該可以有效降低飛行器彈射時的結構應力負載(即前文中討論的g值),但在陸地上實際測試中,F/A-18的主結構應力負載是增加了的。(這裡雜誌上面的翻譯錯的離譜!)

  獨立維護問題:電彈的維護設計方式有問題,MD海軍發現其無法隔離某一條彈射器進行獨立檢修,從而顯著降低了系統可靠性和運作能力;

  彈射可靠性問題:目前電彈的故障率已經降到了400分之一,即大約每400次彈射有一次故障,但距離其設計目標4166次還差的很遠;

  在進一步討論電彈的現存問題和挑戰前,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對於汽車的發展前景也曾經有過廣泛的爭論。汽車的批評者將其和已經非常成熟的馬車進行對比,認為其技術太複雜、性能不可靠、操作難可控、購置成本高、駕駛很危險等等。在當時來看,這些批評算得上非常合理和中肯。

  當卡爾·弗里德利希·本茨於1885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使用內燃機的汽車時,這輛車只有三個輪子,而且不太容易操縱,經常在圍觀的人們鬨笑中撞到牆上,唯一敢於駕駛這輛車的人是本茨的太太。直到1903年,美國密歇根州儲蓄銀行總裁還建議他的客戶不要投資創辦福特汽車公司。當時他說:“馬車將繼續保留下去,但機動車只會是很快消失的新奇玩意。”

  但這些非難和指責只是新事物發展時遇到的一點小浪花而已,那輛笨拙的本茨三輪車最終演化成了奔馳,而亨利。福特則永久的改變了世界工業和交通的格局。電彈面臨的問題其實與之類似:儘管其技術本源非常先進,帶來的優勢一目了然,其未來前景同樣可以預期,但在短期內,其的確面臨技術成熟度不足的問題,也需要時間進行迭代升級,先進的技術也對相關人員的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電磁彈射的相關技術還在成熟發展的過程中

  從工程發展的角度來看,電磁彈射技術還處於其生命周期的非常前端。從所謂新技術引入的澡盆曲線來看,還是一個故障多發、性能成熟和穩定率不足的時期。但即便如此,目前實現的400分之一的故障率指標,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已經發展了半個多世紀,迭代改進了5-6代的蒸汽彈射器的同等水平(最新的C-13型彈射器的故障率同樣是400次左右)。如果一個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學徒,在其實習期就可以做到和工作了三四十年的老工匠的同等水平,人們大約會認為他是天才。

  回頭扒一扒蒸汽和其他類型彈射器的早期發展史,更是慘不忍睹。不但故障率遠高於現在的電彈,更發生過多次嚴重的事故:包括蒸汽彈射器相關的多次鍋爐爆炸和發生在1954年一次性導致103人喪生,並促使美國海軍永久放棄該類型彈射器的班寧頓號液壓彈射器爆炸事故。比較一下:由於沒有任何高壓蒸汽和易燃易爆部件,電磁彈射器的實現原理,已經基本杜絕了此類事故的發生。電磁彈射器需要的,其實只是更多的改進時間,讓其最終實現技術的穩定與完善。

  2、電磁彈射也需要經歷必要的技術迭代改進

  鑑於實際需求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當代的任何先進工程產品都需要進行不斷的迭代改進與進化。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當其第一代產品於2007年發布的時候,同樣存在諸多的不足和缺陷:信號不好、電池續航短、軟硬件配合有問題等等。但是,在其開發者堅持不懈的一代代改進之下,這些缺點最終被一一有效克服。在其發布時冷眼旁觀的傳統手機廠商,隨之一家家的或倒閉或轉型。

  對於電磁彈射器來說,同樣會有一個迭代改進的過程。POCO文章中所指出的對於工作負載估計不足,獨立維護困難之類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都來源於相關開發者對用戶需求的了解不足,並不是什麼解決不了、無法改進的技術問題。隨着實際運作經驗的不斷累積,這樣的問題會不斷的暴露,也會被持續的加以解決。相信在福特級的後幾艘艦中,類似這樣的問題便會大大減少。

  3、電磁彈射的應用對相關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到川普大統領的言論上來,儘管不少人對其關於“太多數字化”的言論冷嘲熱諷,但我倒是覺得他說對了一點:電磁彈射這種新技術的引進,確實對相關操作維護和使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科學技術知識和能力方面的要求。相比於結構不算複雜,但需要幾百個人圍着轉,不斷拆卸潤滑、維護伺候才能玩得轉的蒸汽彈射器,電磁彈射器需要的人員肯定大大減少,費時費力的體力勞動同樣大幅減少,但對其人員的知識水平要求確是急劇提升的。

  打個不一定合理的比方,蒸汽彈射器需要的更像是管道工,需要不怕髒不怕苦,有一把子力氣又認真肯干;而電磁彈射器需要的是汽車工程師和電腦維修員合體,需要會用現代化的數字監測工具,需要能夠有效的檢查、監控系統的運作,需要學會合理的配置參數和必要的設置工序。這樣的人,儘管估計不需要川大統領所說的“愛因斯坦的腦子”,但也肯定不是現有的只會擦管道上油的老黑老墨們能夠搞的定的。

維護中的蒸汽彈射器,原有的艦員的技能多數難以滿足電彈要求維護中的蒸汽彈射器,原有的艦員的技能多數難以滿足電彈要求
  講句題外話,最近所謂“美國同意向印度出口電磁彈射技術”的消息不少。且不說老美到底是要訛錢還是真心要扶持阿三,但就從印度海軍一貫以來的工作態度和能力,以及其整體的國民科技文化程度來說,就算是美國把相關產品賣給它,並且手把手的交上個幾年,我也不覺得印度人玩得轉。現代化的國家,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現代科學知識並有組織紀律性的國民,阿三無論哪一條都難以滿足。

  4、對於中國海軍來說,蒸汽彈射器同樣需要成熟

  最後需要特別指明的是,川普大統領可以要求返回使用蒸汽彈射器,是由於對於美軍來說,蒸汽彈射器是一個使用了幾十年、進行了幾代迭代的成熟技術,相關的配套體系和人員非常健全。但對於中國海軍來說,情況則完全不一樣。蒸汽彈射對我們同樣是新技術、新產品,一樣要經歷一個完整的故障率澡盆曲線。而且,考慮到工業科技樹的點亮方式,我國在電子電力方面明顯技術更為成熟進步,和世界領先水平的整體差距更小。相應的,採用電彈方式也讓人更有信心。

  最後,除了希望本文能夠有助于澄清一些常見的誤解和訛傳外,還是要表達個人的一貫觀點:採用電磁彈射技術,是在高起點上建設航母戰鬥力的關鍵舉措,是基於我國科技和工業發展的合理選擇,是儘快形成與美軍有效對抗力的重要基石。讓我們一起期待,裝備電磁彈射器和相關先進飛行器的中國航母003型馳騁在大洋上的英姿!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血壯山河》之3113 大戰狼子湖 3
2016: 沒有了李光耀後的新加坡還能做些什麼?
2015: 祝賀中國大飛機項目的階段性勝利
2015: 敦促中國糾正錯誤, 停止南海軍事化
2014: 我國航母計劃從一開始和貪腐緊密交織(
2014: 中國成功研發萬瓦級“低慢小”目標激光
2013: 日艦入侵我軍演區,網民為何不譴責日軍
2013: 中國軍方召見日本武官 先禮後兵為動手
2012: 日稱中國正成世界級造艦國 長興島晝夜
2012: 華裔政壇新星任羅姆尼軍師 主張強硬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