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軍工2018年成績單:結束我軍"器不如人"時代
送交者: 三把刀 2018年12月27日23:59:3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001.jpg

  據中國軍網12月28日報道,2018年即將過去。歷史之軸上這段並不算長的時間刻度,卻因所處時代的不凡而分外精彩。年終回眸,這些足以載入史冊的軍工碩果,值得我們自豪、振奮和銘記。

  2018中國軍工,有一張亮麗的成績單。殲-20三機編隊掠過珠海上空,國產首艘航母海試歸來,嫦娥四號奔月,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完成部署,民企沐浴在軍民融合的春風中,“軍轉民”“民參軍”的熱潮更是如火如荼……

  心懷夢想的種子,終將成長為參天大樹。一件件軍品順利下線、成功列裝的時刻,時空中涌動的不僅有人們的讚許,還有軍工人滿滿的幸福。

  一年來,我們的朋友圈頻頻被接踵而來的“網紅”裝備刷屏。

  今年國慶節前夕,習主席來到第79集團軍,登上我國自主研製的直-10武裝直升機,佩戴專用頭盔,親自操控機載武器及觀瞄系統,了解有關裝備情況。這款被軍迷稱作“霹靂火”的新型戰機再度成為焦點。

  作為現代航空飛行器中的高精尖產品,直升機日益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防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搶險救援,它們是穿越高山深谷的“空中生命線”;萬裏海疆,它們架起守護艦艇的“空中警戒線”;茫茫原野上,它們是縱橫馳騁的“空中輕騎兵”……

  直-10武裝直升機是航空工業昌飛集團公司的得意之作。直-8創造了大型直升機9000米升限的世界紀錄,填補了我國高原直升機的空白。直-20的成功首飛,預示着它將成為我國未來通用直升機裝備的主力,為中國陸軍“插上翅膀”。

  我們將目光投向海洋。4月12日,南海雲飛浪卷,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隆重舉行海上閱兵,48艘戰艦鐵流澎湃,76架戰機振翅欲飛,1萬餘名官兵雄姿英發……鄭和下西洋船隊曾經踏浪前行的這片海域,見證了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挺進的雄姿。在這場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中,航母打擊群橫空出世,一大批新型潛艇、水面艦艇、作戰飛機集中展示。科技偉力托舉“國之重器”,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下餃子”是我國海軍艦艇列裝的一個特有標籤。這一年,國產航母進行多次海試、多艘導彈驅逐艦列裝部隊……國產新型戰艦的快速列裝,得益於我國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完備的造船體系,證明我國已具備建造一流戰艦的實力。

  極目遠眺,藍天同樣是軍工人的舞台。在第十二屆中國航展上,殲-10B完美飛出“眼鏡蛇”“落葉飄”等超機動動作,現場觀眾激動地在一面五星紅旗下歌唱祖國。他們有理由歡喜,一架單發戰鬥機能夠在飛行公開表演中飛出這樣高機動的動作,在世界範圍內屈指可數。

  此次航展的參展裝備,令觀眾目不暇接。航空工業集團“20系列”戰機、加裝了矢量噴口的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和“鯤龍”AG600等明星機型悉數亮相,航天科技集團展示的“天和”號空間站核心艙和科幻感十足的彩虹-7同樣令人矚目。一次轟動世界的航展,不僅是這一年裝備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軍工“井噴式”發展的一個縮影。

  探索“月背之謎”,是今年中國航天人的頭等大事。一直以來,人類只能看到月球的“正臉”,卻絲毫看不到月球背面。面對這個世界性難題,中國航天人給出了“中國方案”。

  12月8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將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按照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嫦娥家族的“前輩們”已經多次實現繞月,探尋“月之背”指日可待。

  我們將目光轉向北國邊疆。在海拔5000米的邊防線上,一輛巡邏車陷進雪窩,受困官兵利用北斗手持機迅速給連隊發送短信,短短幾秒鐘後便收到對方回復。時至今日,北斗導航系統已成為“中國智造”的閃亮名片。

  12月初,伴隨着第十八、十九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我國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將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導航服務,完成了中國北斗“三步走”戰略中第三步服務全球的重要一環。

  短短1年時間,中國航天先後完成11次發射任務,將19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和1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組網發射最短間隔17天,創造了北斗組網發射歷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紀錄。北斗系統建設創造了新的“中國速度”。

  曾幾何時,“器不如人”深深刺痛着國人的心。當一些國家四代驗證機首飛之時,中國甚至連三代機都沒有列裝。

  在一代代軍工人的不懈努力下,運-20、殲-20等先進戰機相繼問世。從二代機到四代機,從中小型飛機到大型飛機,中國軍工企業成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翻看歷屆中國航展的報道,有一句話耳熟能詳,那就是“創歷史新高”。回望首屆航展,停機坪上的96架飛機,有相當一部分還是模型。再看今朝,第十二屆中國航展上參展的各型飛機近150架,其中41架飛機進行了飛行表演。22年的高歌猛進,讓中國航展“圈粉”無數。

  如今,中國航展已成為我國武器裝備的重要展示平台,它見證着我國科技發展的騰飛崛起。從展會成交額到參展企業和裝備數量,這些數據記錄了航展從創辦之初的“初學者”,到躋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成為“國家名片”的過程。

  自主創新為軍工製造注入澎湃動力。從首屆中國航展殲-8ⅡM戰鬥機亮相,到第十二屆中國航展殲-20三機編隊掠過長空;從第八屆中國航展兵器工業集團首次開設“中國兵器館”,到如今VT-4 、VT-2B、VT-5坦克組團亮相……中國航展,見證了中國軍工的華麗蛻變。以第十二屆中國航展主辦單位之一的航天科技集團為例,本次展出的182項產品,全是近兩年來的新生科技成果。

  當然,航展不再是軍工企業獨領風騷的精彩。“瞭望者”號無人艇、“河豚”A2型無人直升機……這些民企“小兄弟”同樣奪人眼球。民企沐浴在軍民融合發展的春風裡,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風景。

  如今,日益成熟的高科技、更多的軍民融合成果,正在融入百姓生活。港珠澳大橋建造期間,中船重工集團某研究所為大橋研製了158個雙曲面球型支座。他們將艦船製造技術成功轉化到民用橋梁建造領域,為港珠澳大橋抵禦16級颱風、8級地震和30萬噸級巨輪衝擊提供更多的底氣。

  類似“軍轉民”和“民參軍”的產品比比皆是。此次航展上,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以“高德軍工集團”的全新形象亮相,所帶來的“陸戰之王”武器系統、多型導彈武器系統及無人機、非致命緩彈藥、綜合光電、數字化單兵等最新成果一經展出,便吸睛無數。對與會的企業來說,中國航展意味着實力、機遇、高新科技、影響力,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融合才能相互促進,一體方可形成合力。今年的第四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上,軍地176家單位集中簽約154個項目、總金額超過20億元,有效激發了各類創新主體投身軍民融合發展的熱情。

  複雜的戰場環境,對軍品的可靠性和實用性提出了巨大挑戰,也為“民參軍”帶來了時代機遇。一大批具有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的民營企業,在此次展會中首次亮相,他們有效實現了民用技術的成果轉化,打造出符合戰場需求、管用好用的裝備。

  在“民參軍”的征途中,民營企業尚處在起步階段,但不乏奮進步伐。綜合近年來的3屆中國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可以看出,從首屆參賽選手以國有企業為主、民營企業為輔,到第二屆民企選手占據半壁江山,再到今年第三屆民企選手占據70%——民企所占比例的變化,折射出民營企業在軍民融合發展的春風裡茁壯成長。

  登上軍民融合的大舞台,和諸多“國字號”企業並肩作戰,是對未來發展的自信,也是民營企業拔節生長的活力體現。在民企發展的這片新藍海,更多的浪花還將匯聚,縱有潮起潮落,也會澎湃向前。

  智士者,國之器。當我們為這些國之重器紛紛點讚、振奮不已的時候,更應該問一句:“誰托起了大國重器?”

  今年初,電影《無問西東》的熱映,引發了人們對青春奮鬥的思考。影片中,一位年輕人紮根西北荒漠,多年來無怨無悔,為共和國核工業發展默默奉獻的畫面,喚起了一代軍工人共同的記憶。

  告別故鄉,遠離都市,以孤島為伴,與黃沙共舞,要做出這樣的抉擇談何容易?回首崢嶸歲月,一大批軍工人響應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地奔赴大漠邊疆。其中,既有歷經千辛萬苦歸國的知名專家,也有剛剛走出校門的青年才俊,他們隱姓埋名,在戈壁荒漠、高山海島書寫了一段不平凡的歲月。

  在科技興軍的殿堂上,聳立着一座座高峰。其中,有我國核試驗事業創始人之一,領導、設計和主持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等試驗的“核司令”程開甲;有紮根馬蘭數十年,一生為國鑄“核盾”,去世前仍保持着戰士衝鋒姿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有奮戰在國防裝備建設第一線,以“鑄大國巨艦,助圓夢藍海”為目標,“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80後首艘國產航母總體副總設計師王碩威;有常年在“刀尖上舞蹈”,與危險時刻相伴,用生命鑄就國之重器,試飛航跡遍布祖國藍天的殲-20首飛試飛員李剛。

  劈波斬浪的航母編隊、風馳電掣的裝甲集群、驚艷世界的航展裝備……這些都記錄着中國軍工成長的足跡,見證了我國國防工業的發展。這份亮麗的成績單,是中國軍工人奮勇拼搏、自主創新的真實寫照。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載人深潛事業的代表人物,葉聰榮獲“載人深潛英雄”榮譽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長期從事載人潛水器的研究、設計和研發工作,通過不懈努力,終將“蛟龍”號從圖紙變為現實。出於對載人深潛事業的熱愛,他主動肩負起試航員的重擔,作為主駕駛員參與“蛟龍”號深潛作業共計50次,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

  當颱風“溫比亞”襲來,巨浪拍打着大連某碼頭,中船重工集團760研究所某國家重點試驗平台出現險情。危急時刻,副所長黃群帶領12名同志沖了上去,設備保住了,副所長黃群、試驗平台負責人宋月才、機電負責人姜開斌卻再也沒有回來……

  與共和國三代主戰坦克並肩成長,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首席焊接技師盧仁峰,經歷過8次手掌修正手術,用僅有的一隻右手舉起焊槍,在與病痛的抗爭中掌握了十幾種焊接方法,以最高標準焊接出最堅固的坦克和裝甲車,贏得“獨臂焊俠”的美譽。

  旌旗指引方向,使命催生力量。在廣袤無垠的科研戰線上,一大批軍工人甘做科技強軍路上的無名英雄。他們闖關奪隘,破解一大批制約戰鬥力生成的難題,打通科研成果走向戰場的最後一公里,追隨鮮艷的八一軍旗,向着軍事科技的高峰發起衝鋒。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中國連續發射偵察衛星 對周邊發警告全
2017: 未來海戰可能用不上導彈 中國軍艦用艦
2016: 12 月27日 落入塵埃
2016: 人心所向!- 全國人民熱烈紀念毛主席誕
2015: 奧巴馬與陸戰隊員比肌肉完敗 自嘆感覺
2015: 分析:印尼緣何對1965年屠殺保持沉默?
2014: 抗戰真相之——日本檔案及“蔣介石中正
2014: 鐵流:與李銳老人談論“雙料流氓”毛澤
2013: NASA:沒有證據顯示嫦娥3登陸月球?
2013: NASA衛星在距月表50公里高環繞,有何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