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送交者: 中國海軍 2020年11月12日14:41:0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台海制空權是戰爭成敗的關鍵。解放軍在歷史上並沒有在奪取制空權的條件下作戰過,甚至常常是相反,要在沒有制空權的條件下打贏。但時代不同了,奪取台海制空權無疑更加有力地保障解放軍的勝利。中國空軍的迅速現代化是爭奪制空權的物質保障。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在2015年,蘭德還不需要考慮殲-20、殲-16和殲-10C的問題,在力量對比計算中甚至考慮了為數不少的殲-7和殲-8,短短5年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台灣方面倒是老面孔


有意思的是,蘭德報告還沒有展開分析,就直接指出,即使不考慮中國導彈對嘉手納的威脅,美國空軍協防台海、維持制空權也日漸困難,尤其是在戰爭短促、激烈的情況下,或者在長期戰爭的最初階段。加上導彈威脅的話,美國空軍對台海戰爭的影響力可能是有限的。


蘭德報告指出,僅南京軍區就有18個戰鬥機和轟炸機團,每團約24架飛機。一旦台海戰爭爆發,中國肯定會從其他軍區抽調增援。即使留出足夠的防空力量,依然有至少800架作戰飛機可用於台海方向。美國空中力量(包括空軍和海航)必須部署足夠力量,達到足夠有利的交換率,才能迫使中國空軍無力支援海陸作戰,甚至在台灣崩盤前迫使中國放棄爭奪空中戰場。但在此期間,美國空中力量也無力反制中國的海空作戰,台灣守軍只有自祈多福。


蘭德在報告中認為,如果美國空海軍可以集中所有力量,也沒有基地地理位置和容量的限制,美國空中力量有把握輕易擊敗中國空中力量。但這種假設沒有意義,因為美國不可能集中所有空中力量到台海方向,附近也沒有足夠的基地和容量實現這樣的集中。只有考慮到基地位置、數量和容量,這樣的討論才有意義。

台海作戰對美國最大的不利在於地理位置。在金門作戰時,解放軍對於肉眼看得到金門都嫌太遠,第一波登上去後就後援不繼,功虧一簣。近70年後,台灣海峽這點距離不說不費吹灰之力,至少不再是遙不可攀了。但台灣離沖繩還是太遠。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中國周邊主要美國空軍基地


另一方面,中國空軍建設在近20年取得長足進步。雖然戰鬥機數量減少了,但戰鬥機的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第四代戰鬥機戰鬥機大量投入使用,飛行員訓練時間和強度也大幅度增長,貼近實戰的無預案對抗演習更是十分有效。這裡,蘭德使用了美國的分類法,這是在俄羅斯使用這一分類法多年後被迫改用的。中國還是使用美歐的老分類法,殲-7劃為第三代,殲-10、蘇-27/蘇-30MKK/殲-11/殲-15/殲-16劃為第三代,殲-8、殲轟-7可能也是劃為第二代。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中國空中力量(包括空海軍)實力


中國戰鬥機的數量和構成是坊間爭論不休的問題,蘭德的數據不一定權威,但至少說明了重要趨勢。在1996年,中國空軍飛機數量不小,但技術水平老舊,只有24架新引進的蘇-27可算是第四代戰鬥機。2010年有30%屬於第四代,2015年進一步增加到51%,2017年可達62%。僅2010-15年間,中國的第四代作戰飛機數量就從383架增加到736架,差不多每年70架,這是驚人的。蘭德報告截止到2017年,或許還有另外的用意。如果推到2025年,中國不僅第四代戰鬥機數量更多,而且第五代的殲-20也開始服役了,將使力量對比大大複雜化。在轟炸機方面,轟-6雖然基本設計老舊,近年中國通過換裝發動機、升級航電、掛載新式導彈,使得轟-6具有遠遠超過其原型圖-16的技術水平和作戰能力。這也是轟-6數量還略有增加的原因。在戰術攻擊飛機方面,老當益壯的強-5到2017年依然有一定數量,但海空攻擊的主力已經轉移到殲轟-7、蘇-30MKK/殲-16了。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離這裡800公里距離內,中國空軍有39個空軍基地可用


在台北800公里以內的距離內,中國空軍有39個空軍基地可用,總容量至少1000架作戰飛機。蘭德假定其中400架用於防空,這是根據戰區主要城市和防空導彈覆蓋範圍的間隙來決定的。其餘600架飛機可以投入台海作戰,假定每次出擊中空戰為主和對地攻擊為主的兵力構成比例為2:1。這不是飛機總數的構成比例,而是每次出擊的構成比例。另外,不同飛機種類和基地位置有不同的出擊率。


蘭德不是按給定美國空中力量來計算空中戰爭的結果,而是反過來,計算需要打贏台海空戰需要投入多少美國空中力量,包括在戰區直接投入戰鬥的空中兵力和維持這樣的存在所需要的輪換和補充的戰區空中總兵力。


這是數字化的沙盤演習。首先假定美國方面在台海部署航母,要求部署72架艦載戰鬥機,這相當於兩個航母戰鬥群的兵力。不過加上艦隊防空和其他用途,需要再加第三個航母戰鬥群。航母在理論上可以搭載更多的戰鬥機,在越戰時代甚至搭載多達80多架艦載固定翼飛機。但現代戰鬥機普遍體積、重量更大,號稱輕型的F-18E/F實際上起飛重量和重型F-14差不多了。另外,狹小的航母上硬性搭載更多的戰鬥機,嚴重影響甲板上的周轉,實際上出動率並不相應提高,但維修、裝彈空間高度緊張。在越南戰爭時代,艦載戰鬥機出動率的瓶頸在於系統可靠性低下,維修工作量大;現在系統可靠性大大提高,瓶頸在於甲板調度和周轉。所以美國航母現在通常只搭載36架戰鬥機。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到台海來蹭熱度,沒有雙航母是不敢的,最好三航母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但蘭德對中國空軍的進攻軸線的設定是圖樣圖森破了


在2010年和2017年的想定里,蘭德的數字沙盤演習包括了第五代戰鬥機,2010年一個聯隊(72架),2017年兩個聯隊。考慮到美國空軍總共只有187架F-22戰鬥機,投入兩個聯隊的F-22那是把美國空軍的家當差不多統統投入到台海了,難說這樣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蘭德的設想是F-22和F-35混編,這還比較現實。但美國空軍的F-35A 計劃在2016年才形成初步戰鬥力(簡稱IOC),初步戰鬥力到完整戰鬥力(簡稱FOC)還需要幾年時間,2017年是不大可能有實戰狀態的F-35A可以投入戰鬥的,除非美國空軍跳過正常的測試、驗收、訓練過程,強行投入實戰實用。美國海軍陸戰隊倒是宣布F-35B達到IOC了,但多方報導指出,這是美國航空史上少見的放水版IOC,很多主要武器系統(如航炮和AIM-9X空空導彈)的使用都還沒有驗收放行,連海軍陸戰隊的航空主管都坦承,他不會在現在把F-35B投入任何戰鬥。蘭德沒有對F-22和F-35的空戰能力刻意區別,當作同等處理。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司令卡里瑟爾空軍上將在2015年空軍協會年會上直接指出,F-35不是設計用來空戰格鬥的,而F-22才是幹這個的,因此蘭德把F-22和F-35的空戰能力等同的假定不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美國依然有足夠數量的第四代戰鬥機(F18C/D或者E/F和F-15C、F-16C/D)可以投入戰鬥。


數字沙盤演習的結果最後要核實投入力量的現實性,這要與美國空軍總實力(以每個聯隊72架飛機計算,約17個聯隊)比較,還要與台灣周邊的美國空軍基地容量相比較。不過第二個要求不容易,美國戰鬥機要與使用同一基地的轟炸機、加油機、預警機、監視飛機、電子支援飛機、運輸機、海上巡邏飛機 等爭奪使用空間。以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為例,這是中太平洋上最重要的空軍基地,肯定會有大量加油機駐紮,儘管停機坪上有250個停機位,實際上可供戰鬥機使用的不過100-125個停機位,折合1.5-2個戰鬥機聯隊。


在數字沙盤演習中,嘉手納可以部署一個聯隊(都以72架計算),三澤一個聯隊,安德森1.5個聯隊,再加兩艘航母可以等效為一個聯隊,這樣台海戰事共有4.5個聯隊可用。戰事升級的話,在嘉手納、三澤、安德森再擠一擠,增加部署,同時在橫田、普天間、岩國也部署戰鬥機,總數可增加到6個空軍聯隊。如果需要,海上也可以再增調兩艘航母,相當於再增加一個聯隊。這樣,台海可用空中總兵力達到8個聯隊,576架戰鬥機。但這樣的高密度部署非常擁擠。另一份蘭德報告曾分析,安德森如果塞進5個F-22中隊(約合1.7個聯隊)的話,需要68架加油機的支援,每架加油機的占地至少是戰鬥機的兩倍,這樣安德森就沒有部署轟炸機的空間了,但安德森是部署B-2的理想基地。在這樣的擁擠部署下,大量的露天停放不可避免,更容易招來中國的導彈打擊。特別對安德森來說,要是大量露天停放的加油機被擊毀,F-22自身的航程根本不夠前出到台海作戰。但如前所述,蘭德對於台海空戰與中國導彈攻擊的數字沙盤演習是分別考慮的,所以這裡的分析里,出動率只受基地設施影響,沒有中國導彈的影響。當然,菲律賓、日本空自的基地和民用機場也沒有考慮進去。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數字沙盤演習中按照任務距離、目標上空留空時間、飛機地面周轉時間、連續出動情況下飛行員容許飛行時間、機組與飛機之比等因素計算出動率,同樣數量的飛機情況下,出動率越高,戰場上可用飛機的實際數量越多。機組容許飛行時間按照美國空軍對1天、7天、30天、90天作戰的不同規定來設定。按照1.25的機組/飛機比、7天和30天飛行時數規定、2小時目標上空留空時間的條件,從嘉手納出動,在第一個星期內,每架美國戰鬥機每天可以平均出動1.6架次,第一個月的其餘時間裡降低到0.9架次;從安德森出動的話,分別為0.8和0.5架次。顯然,長期連續作戰和距離因素對出動率都有重大影響。三澤的情況和安德森類似,三澤到台海的距離和安德森差不多,所以在三澤部署並不有利。三澤還距離中國東北只有850公里,容易遭到中國導彈的打擊,但這個問題不在這部分分析的考慮範圍之內。周邊機場缺乏,需要部署到三澤,還只有部署到三澤。


增加機組/飛機比例可以提高出動率,增加維修力量、縮短地面周轉時間、增加備件也可以提高出動率,暫時取消飛行員連續出動時數限制也是一樣。蘭德沒有中國空軍出動率的可靠數據,但考慮到中國空軍基地與台海的距離大多在200-600公里以內,中國方面的搶修能力也得益於近便的補充,中國方面的出動率肯定占優勢。


空戰的數字沙盤演習還需要飛行員素質數據,這裡蘭德假定中國飛行員素質相當於美國飛行員的70%。另外,每次出擊擊落敵機數不得超過2架,這是基於典型戰鬥機掛載6-8枚空空導彈而空空導彈的命中概率不超過50%的事實。飛機性能則用公開數據,除了典型的速度、翼載、推重比等,還包括雷達性能、導彈性能、隱身性能等,最後折算成相對殺傷力和相對脆弱性。相對殺傷力數值可看作一次出擊中可擊落敵機數量,相對脆弱性可看作一次出擊中被擊落次數(這只是一個數學表示,實際上一次出擊中不可能被擊落超過一次)。飛機、導彈、雷達、數據鏈性能越高,相對殺傷力越高;飛機、導彈預警和對抗能力、數據鏈性能越高,相對脆弱性越低。數字沙盤演習中不過分考慮戰術設計,只是簡單的四機編隊在同一高度相對接近互射。為了簡化,演習中相似的戰鬥機歸併到同一組。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中國戰鬥機與美國戰鬥機的相對性能係數


在台海空戰中,美國空軍有兩大任務:

1、 奪取完全的制空權,把中國空軍從戰場擠出去

2、 打空中消耗戰,打掉足夠多的中國戰鬥機,迫使中國空軍退出戰場


演習結果表明,第一個任務格外艱巨,但這確保台海的制空權,是保衛台灣所必須做到的。在數字沙盤演習中,中國空軍從南京軍區和廣州軍區的39個空軍基地出動,出擊分為若幹個方向,每個方向包括一個對地攻擊任務的空地團(包括防空壓制)和兩個空戰任務的空空團,典型配置為一個空空團前出掃清通道,另一個空空團為空地團提供伴隨護航。蘭德在報告中認為,中國空軍(包括海航的力量)有足夠實力組織15個這樣的三團制打擊批次,每個團配備24架飛機,與美國空軍的中隊相同。理論上,中國空軍可以一次性把所有力量統統投入戰鬥,但實際上不大可能,既有台海空域容量和空中調度的問題,也有逐次投入、保持壓力的問題。一次性出動一半兵力是比較現實的。


對於美國空中力量來說,打掉中國的空中攻勢就必須打掉空地團,打掉空地團又必須首先擊潰空空團。最大的挑戰來自於要在台海時刻保持足夠的兵力,而不是等到攻擊波來了再出擊,那樣就來不及了。部分中國空軍基地到台海只需要15-30分鐘的飛行時間,而嘉手納過來需要近一個小時。但出於沒有說明的原因,數字沙盤演習中沒有完全考慮台灣空軍和防空力量的因素。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奪取完全制空權所需要的美國空中兵力(聯隊數)


蘭德通過數字沙盤演習計算出台海上空必須時刻保持的直接兵力,以及保證這樣的兵力所需要的戰區總兵力,以保證必要的輪戰、補充、裝彈、維修等。表內數字下限為主力靠前部署、出動距離較近、出動率較高的情況;上限為主力靠後部署、出動距離較遠、基地較安全的情況。由於嘉手納的容量問題和安全問題,實際戰術部署可能必須靠後,迫使美國投入很大的空中兵力。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在1996年,美國還有信心輕易取勝,到2017年,已經不敢夸這個口了,需要投入的聯隊數量大大增加,在不攻擊中國本土空軍基地(藍色)的情況下增加的幅度更大。到2020年呢?


按照蘭德的分析,1996年時,美國幾乎不用費太大事,就能確保台海制空權,打退中國的空中攻勢。2003年時已經比較吃力了。考慮到戰區各基地加航母的總容量不超過6個空軍聯隊加兩個等效艦載聯隊,2003年已經達到美國可投入空中力量的極限。2010年在最理想情況下都擺不下所需兵力。 2017年情況且不說基地問題,在上限情況下,美國空海軍兵力統統壓上來都不夠。


這不是說美國就必須就此放手,美國也可以選擇"波動制空權"的理念,打空中消耗戰,只在有限的時間段和有限的空間奪取制空權,選擇性出戰,而不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出現中國飛機就必須交戰。換句話說,這已經不是典型的防空攔截,而是自由遊獵的獵殲作戰,不以攔截中國空軍的出擊為目的,而以最大數量地擊落中國作戰飛機為目的。這足以打亂中國的空中攻勢。在不列顛之戰中,英國皇家空軍也是這樣,即使倫敦遭到轟炸也堅持最大數量擊落德國飛機的原則。這樣的空戰主動性大大增加,而不是被動攔截。另外在歷史上,在整個戰場所有時間裡不間斷地保持絕對制空權,這也不是大國戰爭的常態,而是特例。不過對越戰後的美國來說,這已經成為常態,而且天經地義。偏離這樣常態的作戰是美國軍方陌生的課題。


空中獵殲不以保衛台灣為直接目標,而是通過選擇有利的時間和地點,主動出擊,消耗中國空軍的實力,最終爭取在台灣防禦崩盤之前,迫使中國空軍由於剩餘實力不足而退出戰鬥。但在此期間,美國空中力量不能也無意攔截每一波中國空軍的突擊,台灣將繼續遭受轟炸。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在前7天(藍線),美國空軍還有可能保持較高的出動率,但時間一長(紅線),出動率減半。出動率也隨着出動距離的增加而降低


在蘭德的數字沙盤演習中,美中雙方各自按穩定的出動率出動,前7天出動率高於後續出動率,然後計算每天的交戰、損失和剩餘的兵力比。兵力比不僅決定損失比,還要受到空域容量限制,兵力過大的一方不能把所有兵力都投入戰鬥,只能按照戰鬥空間容量的最大兵力投入。最後,中國空地力量50%的損失率為中國方面必須退出戰鬥的判據。這個判據是否現實當然是可以爭論的,但具體數值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演習結果顯示的大趨勢。


按照這個判據,蘭德計算出美國空中力量必須在戰區部署和保持的力量。時間則限制在7天戰爭和21天戰爭兩個情況。換句話說,要計算在7天內和21天內消耗掉中國空地力量50%以上的兩個情況。從戰略層面上說,美國應該縮短戰爭,縮短台灣受到轟炸的時間,降低相應的損失,降低台灣崩盤的可能性。但這也要求戰鬥烈度相應增加,兵力要求隨之增加。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造成中國攻台空地力量50%以上損失所需要的美國戰區空中兵力


由於1996年和2003年時,中國還不具備實質性威脅嘉手納的能力,中國空軍現代化程度也尚低,需要投入的美國空中力量相對不多,除了海上的航母,所有空軍兵力可以都部署在嘉手納,縮短了出動距離。2010年和2017年如前所述,需要考慮靠前部署(如嘉手納)還是靠後部署(如關島或者三澤)的問題,分別對應於下限和上限情況。


蘭德認為,1996年時,美國空中力量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空中獵殲任務。基地幾乎不是個問題,因為航母就可以統包了。2003年時沒有那麼輕而易舉,尤其是7天戰爭。由於飛機數量較大,部分部署到關島更合理,但也不是不可以統統部署到嘉手納,所以有上下限問題。但到了2010年,中國空軍現代化迫使美國需要投入更多的空中兵力,即使不算導彈威脅,基地容量限制也使得靠後部署更加現實。但不管是7天還是21天戰爭,空中兵力的要求還是在太平洋美國空軍的能力範圍之內。到2017年,在最理想情況下,美國都遠離輕而易舉的勝利。在不利情況下,則是勉強能完成任務。事實上,由於中國中遠程導彈和空射巡航導彈的發展,大批擁擠在關島而只得露天停放的美國飛機的生存力很成問題,三澤則根本在從東北發射的DF-16的射程之內,除了為嘉手納分流,沒有任何好處。蘭德的想定里包括兩艘航母,提供相當於一個空軍聯隊的戰鬥機力量。理論上,艦載戰鬥機可以從不需要空中加油的距離上出擊,但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先進潛艇、空對艦導彈和其他反制手段使得航母在台海周邊的使用大大複雜化。在蘭德的計算中,1996年可以靠前部署在離台海500公里的地方,2017年就必須後退到2000公里以外了,由此增加的出擊距離和空中加油要求使得所需要的聯隊數相應增加,而陸基加油機的部署也是個問題。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DF-21迫使美國航母退到2000公里以外,DF-26呢?


在上述計算里,蘭德沒有考慮中國空軍的"波動空襲"問題,中國空軍也可以用不規則出擊間隔避開美國空中力量攔截的因素,這肯定降低攔截效率,增加美國空軍的攔截難度和兵力要求。佯動還可以調動美國空軍,或者製造空隙,或者製造伏擊機會,加大美國空軍的戰術困難。中國空軍甚至可以用陷阱戰術,引誘美國空軍進入中國在東南海岸部署的遠程防空導彈射程之內,以地制空,消耗美國空軍的實力。在十月戰爭中,以軍在爭奪運河渡河點準備反攻時,就掉進埃軍的反坦克導彈陷阱。埃軍在坦克佯攻後假裝撤退,引誘以軍坦克追擊,然後用四面八方發射過來的反坦克導彈大量消滅以軍坦克。中國在布置防空陷阱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防空導彈的機動性,增加突然性和反制的困難。當年打U-2就用過這樣的戰術,這對中國不陌生。


接下來蘭德考慮了攻擊中國大陸空軍基地的因素,這可以削弱中國空軍實力、降低中國空軍的出動強度。中國空軍基地離台海近,出擊距離近,容易遭到來自海洋方向的攻擊,失去基地的影響也更大。在數字沙盤演習中,美國方面攻擊的轟炸機需要護航,新增的護航戰鬥機在1996年和2003年的想定中可以部署在嘉手納,2010年和2017年想定中必須部署在關島。有意思的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所需的護航戰鬥機數量實際上在減少,因為美國轟炸機越來越依靠視距外攻擊武器,而不再強調直接突防。在計算中,短促而高強度的攻擊受彈藥消耗的影響更大,從長計議的攻擊中後續補給容易跟得上,這個差別也在7天和21天戰爭里體現出來。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7天戰爭所需的美國空中力量聯隊上限數


攻擊中國大陸空軍基地可以降低中國空軍的出動率,降低美國在台海的空中兵力需求。但攻擊空軍基地不僅需要轟炸機,也需要護航的戰鬥機。對於1996年和2003年情況而言,攻擊中國空軍基地沒有多少好處,因為美國有把握在空戰中輕易擊落大批中國戰鬥機。1996年時甚至還不如不攻擊中國空軍基地。2010年和2017年情況就不一樣了,中國戰鬥機的現代化和飛行員素質的提高使得美國的空中攔截負擔顯著增加,攻擊中國空軍基地有顯著作用。蘭德也計算了7天戰爭的下限(靠前部署)情況,但效果不那麼顯著。延長到21天也一樣,只有2017年情況下,攻擊中國空軍基地才有一定的降低空中兵力總要求的效果。


攻擊中國境內空軍基地不僅牽涉到政治層面的問題,還牽涉到軍事層面的問題。這不是簡單地直接攻擊空軍基地,而是需要首先壓制中國的防空和指揮體系,衍生的的問題是要反制中國的導彈反擊。如果中國已經發動了先發制人的導彈攻擊,連關島也不能倖免,從空中攻擊中國境內目標的組織和實施更是困難。從澳大利亞出動的距離比關島更遠,對空中加油的依賴更大,作戰的脆弱性也更大。演習也沒有考慮增援的因素。不僅中國空軍可以調集增援,美國空軍也可以。如果基地容量有限,無法容納更多的飛機,美國空軍至少可以增調飛行員,輪班出動,增調地勤,縮短地面周轉時間,大大提高出動率。

蘭德眼中的美中台海之戰:(二)台海空戰


有意思的是,蘭德沒有給出演習雙方的損失數據。演習以中國方面空地力量損失50%為判據,按照600架用於台海作戰和不考慮基地遭到攻擊而在地面損失的飛機的話,假定戰鬥機與打擊飛機(戰鬥轟炸機、強擊機、轟炸機)為2:1之比,那就是約100架打擊飛機的損失,還要另加戰鬥機在空戰中的損失。另一方面就是美國方面的損失。這樣的數據肯定在演習結束時給出,但出於沒有說明的原因,蘭德報告裡沒有給出相關數據。蘭德倒是半遮半掩地說道,在21天戰爭和靠後部署的情況下,美國的空中損失不超過78架戰鬥機,與中國的交換比高達13比1,暗指中國方面損失總數高達1014架。且不說這樣的持續交換比有多大現實可能性,也不談排除中國導彈攻擊(包括對關島)的因素對於空中戰爭的討論有多大意義,這是對美國最有利的情況,也是對台灣極端糟糕的情況。21天轟炸下來,台島早已打爛了。


另一方面,美國軍事干預與否不僅取決於需要投入多大力量才能確保何種程度的勝利,更重要的是,勝利需要以多大的損失為代價。對於美國出兵保衛台獨的特定情況來說,"理想"勝利只能是在最短時間內奪取台海制空權,保護台島不受轟炸;甚至消滅戰區中國空中力量,解除台島遭到攻擊的威脅。但這有巨大的損失作為代價,這樣的數據不給出,對於政治決策參考來說,至少是不完整的。


儘管有種種不利因素,蘭德在報告中的結論還是:美國空中力量在任何情況下不至於"輸掉"空中戰爭。美國拼得起這個消耗,前提是不能承諾全面保衛台灣。這樣的勝利在政治上也成問題。台灣需要的是保衛家園,而不是家園的殘骸。美國不能保證被保衛目標損失的最小化,美軍協防的承諾就變得空洞。


綜合起來,蘭德報告認為,在1996年,美國在空中戰場具有決定性的優勢,不管是全面奪取制空權還是打空中消耗戰,美國都有把握輕易贏得勝利。2003年和2010年時,美國依然有優勢,但已經不那麼輕而易舉了,而且勝利的重點逐漸從完全制空權轉向空中消耗戰。到2017年,美中雙方力量對比達到均勢。這也是在放棄完全制空權的基礎上,只以打贏空中消耗戰為目標。也就是說,台獨要是走向前台,就要準備台灣被打爛,打爛程度取決於7天就能迫使中國空軍退出戰鬥,還是要21天。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這位中國設計師同時開發兩款武裝直升機
2019: 香港政府徵召特別警察
2018: "基建狂魔"新利器竟用核動力
2018: 中國第4代核聚變裝置獲重大突破 首次實
2017: 金頭盔比武結果 說明殲10A明顯不是殲11
2017: 必須時常回顧來時路:北京衛視五集記錄
2016: 共匪飛賊的金孔雀變成了黑燒雞
2016: 自由派白人是真正的白垃圾,美國就是一
2015: 日稱中方已看透奧巴馬軟弱 將推進南沙
2015: 別再笑C919了:日本今日首飛的國產客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