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穆正新:成人不宜的“黃繼光堵槍眼”(四)
送交者: 穆正新 2007年01月06日16:40:5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成人不宜的“黃繼光堵槍眼”(四)


送交者: mzxtd 2006年12月31日13:55:17 於 [天下論壇]http://www.creaders.org

穆正新


十一、野蠻用兵

“抗美援朝,小命難逃;保家衛國,我不得活。”
——引自前志願軍180師高文俊先生所著《韓戰憶往》

張蘊鈺“重申”彭德懷批評,要求制止“使用兵力過多,傷亡過大”的傾向,並非無的放矢。志願軍這次戰鬥中出奇的慘重傷亡與各級指揮官野蠻用兵直接相關。志願軍當局一貫使用“人海戰術”去與聯軍拼消耗。固然是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但對於基層負責送命的炮灰們來說,無一例外是悲慘絕望的經歷。中共官方總是編造志願軍士兵士氣如何高昂、人人願意送死,如何因為沒能得到參戰機會而“鬧情緒”等等虛假故事。但朝鮮戰場上實際情況根本不是如此。“抗美援朝,小命難逃;保家衛國,我不得活”等私下流傳的順口溜才是廣大志願軍士兵們心境的真實寫照。少數官兵僥倖免死被聯軍俘虜,有機會向世人透露出慘烈的戰鬥真相。而歸國的志願軍士兵,在公開場合下都按照官方的口徑說話,只有在某些私下場合才敢道出一些真情。讀者如果有機會私下和朝鮮戰爭歸來者深入交談一下,就會發現他們心目中的朝鮮戰爭完全是另一幅景象。這些老人在談及人命不如灰土、大批活生生青年瞬間變成血肉模糊的屍塊的慘景時往往傷感不能自制。

10月19日,王近山威脅要讓秦基偉“回去放羊”,秦基偉威脅崔建功“別回來見我”之後。這個壓力鏈並沒有到此為止。據在戰鬥中被俘的志願軍官兵向美軍說,上級命令他們“戰鬥到死”。這種明確命令士兵打到死的做法,即使在以運用人海戰術而著稱的志願軍中也是罕見的。在解放軍方面的資料中,也記載當時十五軍提出“一人捨命,十人難擋。”的口號。共產黨組織在執行指示時,向來有層層加碼的習慣。十五軍發出這種號召,實際上給下面各級野蠻用兵開放了綠燈。張蘊鈺事後裝模作樣地“重申”彭德懷的指示,把自己打扮得好像事先不知會發生這種後果似的。這是完全不誠實的。解放軍使用人海戰術是一貫的,越往上級越敢於浪費人命,這是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

已有資料披露當年志願軍傷亡慘烈兵力緊張時大量使用新兵作戰的情況。葉雨蒙的書中引用一位前志願軍指導員的話說:“實說吧,能搞清楚各種炮彈、子彈聲音而又能活下來的人不多;在上甘嶺,好多新兵糊裡糊塗就送了命 ...”。

豈止用新兵,火線上打到沒有兵的時候,指揮官們急了眼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運送彈藥和抬擔架的民工也逼上火線。這些民工連保護自己的起碼知識都不足,上火線基本就是死路一條。只有極少數命大者僥倖被聯軍俘虜。聯軍俘虜營中的中國戰俘,小的只有十五、六歲,老的可達六、七十。一些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俘的民工。這些運輸民工沒有經過起碼的軍事訓練,而且本來就是因為身體年齡不適合戰鬥才留在運輸隊伍中的農民。他們突然被趕到火線上去怎能打仗?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於1953年1月10日給志司及軍委寫過《上甘嶺地區情況及對作戰問題的幾點建議》一文,文中指出:“在傷亡上,運輸彈藥人員與戰鬥傷亡為三比二”。可見戰鬥部隊不但沒有為運輸彈藥人員提供必需掩護,反而把他們當成戰鬥人員來使用。這是多野蠻的做法?

有些文章吹捧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說他曾發出“剩下一個營,我去當營長;剩下一個連,我去當連長”類豪言壯語。事實證明全是鬼話。當晚美軍與志願軍對峙的是美7師17團3營,該營營長斯皮爾曼(Spellman)一直在山頭上指揮作戰。而志願軍方面進攻的兵力達到團級。查遍志願軍方面的文獻資料卻不見任何營級以上首長和進攻部隊一起前進。在火線上指揮的全是連長指導員或者班排長。即便到黎明時分進攻受阻、眼看無法完成任務的緊急時刻,135團派到火線上去督戰的也只是一個“營參謀長”而已。可見這些志願軍指揮官言辭漂亮而行動畏縮,只會躲在後方防空洞裡催命督戰。說白了,都是些讓士兵和民工去死而自己得“戰功”的懦夫膽小鬼。

據張嵩山書中所透露的情況,20日凌晨,當部隊傷亡慘重,戰鬥進行到“再也無力推進”的時候,黃繼光隨營參謀長張廣生來到前沿。張廣生了解情況後向師部請示。得到的卻是師長崔建功的嚴厲的催戰命令:“你們要不惜一切代價打下零號陣地!執行吧。”雖然張嵩山沒說張廣生當時請示了什麼,但從下文崔建功的語氣來看,他很可能請示撤出戰鬥。但遭到師長嚴厲拒絕。

依照當時情況,四十五師本應及時將部隊撤出戰鬥。因為那時志願軍進攻部隊嚴重傷亡,而美軍卻已獲得多次兵力增援。雙方兵力一減一增,使得美軍單在數量上也不輸給進攻的志願軍部隊了。曾因雙方近距離混戰而一度中斷的美軍火炮支援此時也已經恢復。並且由於134團進攻主峰力量微弱未能給美軍造成威脅,美軍還把用於支援主峰的炮火也轉向壓制135團進攻的這一路。這種對局下,志願軍進攻部隊已無力寸進,僵持只會徒增傷亡。此時若將部隊後撤,不但保護了有生力量,還能夠鞏固已經占領的5號陣地。而若不及時撤離,天亮後美軍的炮火將更加猛烈準確。志願軍進攻部隊暴露在敵人優勢火力下必遭嚴重殺傷。但是師長崔建功為了能向上級交代,為了給五聖山上觀戰的“祖國代表”一個“捷報”,不顧士兵死活強硬命令部隊繼續攻擊。嚴命之下,張廣生只能加強督戰。實際上張廣生此刻能做到的僅僅是不許部隊後撤,繼續與美軍對峙而已。這就為部隊在天亮後慘遭美軍炮火屠殺創造了條件。這支部隊根本就是被上級嚴令挺在陣地上挨炮轟。天色越亮,部隊傷亡越重。快6點時,美軍觀察到志願軍部隊中有人開始偷偷逃脫(美軍稱做“bug out”)。營長斯皮爾曼判定志願軍部隊難以支撐行將潰退,便通知後方炮火轉移去封鎖志願軍的退路。此招一出,鎖定了這支進攻部隊遭大屠殺的命運。沒過多久,志願軍部隊再也無法堅持,個別動搖退縮演變成全面的潰逃。斯皮爾曼毫不放鬆,緊急催促炮兵“把所有家當全拿出來,統統砸向Pike's Peak。”(“Hit Pike's Peak with everything we have.”)。志願軍部隊就這樣在敵人密集炮火的狂轟之下倉惶退向六號高地。其傷亡之慘不難想象。秦基偉崔建功們用兵殘忍無理,與謀殺戰友罪行無異。

了解朝鮮戰爭情況的人都知道,美軍步兵的主要優勢就是空炮協同好,後方支援炮火快而且准。中朝軍隊的主要傷亡是由美軍空炮火力所致。志願軍通常選擇夜間發起進攻,原因之一就是夜間觀察不良可以限制美軍空炮火力的發揮。但這次戰鬥比較反常。志願軍當局一改夜間出擊的慣例,在黃昏17點30分發動攻擊。這時離當地日落尚有一個多小時。能見度很好。志願軍當局應當知道,天色還很亮就發動進攻,部隊會遭到美軍炮火的大量殺傷。但他們為什麼還要這樣做?似乎從軍事上找不到恰當的理由。我們知道他們事先把“祖國慰問團”成員請上五聖山觀看戰鬥實況。是否為了讓在五聖山上觀戰的“祖國代表”們能看得清楚些而提前開打?現在尚不能肯定是這個原因。如果是的話,更說明志願軍當局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惜把戰士生命當兒戲。

十二、黃繼光留下了幾具屍體?

從目前所得到的資料看,黃繼光至少留下了三具屍體。

第一具,是四十五師新聞幹事劉雲魁以及戰士賈汝功看到的。時間是1952年10月20日上午。根據《最先報道黃繼光的新聞幹事劉雲魁》一文介紹,劉在六連的坑道里見到了黃繼光遺體。文中說,“劉雲魁走進六連坑道,在他邁進坑道的剎那間,他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六連原來的百十號人現如今不足30人!地上躺着的,靠着坑道壁頭纏繃帶的,斷腿斷臂的。坑道內,在那跳動着的微弱淡黃色的燈光下,放着黃繼光的遺體。人們臉上的表情像凍結了一般,誰也不說一句話”。“當天晚上,劉雲魁沒有返回師部。他和六連的官兵們整整守了黃繼光和其他烈士的遺體一夜。在那個不眠之夜,六連的官兵再次回憶起黃繼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又據《遼瀋晚報》2000年9月的一篇報道說,原四十五師135團高射機槍連9班的戰士賈汝功也於20日見到兩名戰士輪流將黃繼光遺體背下陣地。

第二具,是四十五師衛生員王清珍與其他幾個衛生員從山上搬回來的。時間在黃繼光陣亡後三、四天,地點在四十五師收容所。據《王清珍回憶黃繼光烈士犧牲前後》一文,王清珍告訴記者說:“因為戰鬥非常激烈,上去一個人也不是那麼好上去的,運一個屍體下來也不是那麼好運的,同樣都要付出九死一生的代價,僅19日夜裡到20日凌晨,我們四十五師就傷亡3000多人,從這個數字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戰鬥是多麼殘酷!所以,黃繼光犧牲以後,大約過了三四天瞅住戰鬥中的間歇機會,我們收容所的三個女衛生員,官義芝、何成君和我,還有三個我不知道名字的男戰士,一起把黃繼光的遺體弄到我們收容所的坑道旁邊的幾顆小松樹林子裡來。當時,他的屍體僵硬得像剛從冷凍庫里搬出來的一樣,兩隻手仍然高舉着,保持着趴在地堡上的姿態,就像這樣(講到這兒,王清珍站了起來,張開雙腿舉起雙手做給我看)。聽說把黃繼光的遺體搶下來了,有個我不認識的人跑了過來,說是要給黃繼光的遺體拍張相片,於是我們幾個人呼啦地一下就把黃繼光僵硬的遺體豎立了起來,讓那個人拍照。”

第三具屍體的情況是四十五師另一名衛生員官義芝的日記提供的。時間在黃繼光陣亡後82天,地點也在四十五師收容所。2000年9月19日《生活時報》刊登記者姚雪痕的《黃繼光身後留下照片疑案》的文章。該文報道前四十五師指揮所秘書謝萬丁公開了幾張收殮黃繼光屍體的照片。記者採訪了謝萬丁以及參與收殮的官義芝。報道說:

  官義芝非常肯定地記得當時收殮遺體時的情形。她說,黃繼光是10月19日犧牲的,而屍體70多天后才被發現,當黃繼光的屍體被運到收容所時,營長在外面喊:“快來看中國的馬特洛索夫啊!”馬特洛索夫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以胸膛堵住德軍地堡槍口的一位英雄,新華社在1952年11月20日發回國內的一篇文章中就稱黃繼光為“中國的馬特洛索夫”。聽到營長喊,官義芝就趕緊跑到外面去看這位英雄,她說:“黃繼光矮矮的個子,圓圓的臉,看上去還有點孩子氣。”

  遺體被送來後不久,就來了一位攝影師為遺體拍照。據官義芝回憶,當時他們拍了好多照片,有趴着的、站着的、穿軍裝的和裝進棺木的。其中讓遺體站起來拍的那幾張,還是由她、何成君和幾位男衛生員扶起來拍的。對於“護士為黃繼光烈士穿衣”的那張照片,她沒有什麼印象,因為當時收殮遺體的還有好幾個人,所以照片中的人是不是她自己,官義芝不能確定。為了幫助人們確定這些照片的真假,官義芝還提供了1953年1月10日所寫的日記:

  “飯後,準備換藥,剛洗好手,護士長叫去照相,讓穿着隔離衣、口罩,和英雄黃繼光攝影。當叫着我的時候,自己確真感到無尚光榮,不是功臣,也不是模範的我,竟能得到和功臣、和英雄攝影,這是很榮耀的。
  鋪滿白雪的山上擱着幾個裝英雄的棺材,一會兒,擔架班同志,從棺材裡搬出一個烈士來,這是一個小孩兒,年紀不到二十的少年,他,上甘嶺戰鬥出名的烈士、二級殺敵英雄--中國的馬駝羅索夫。”

此外,《遼瀋晚報》還報道原四十五師後勤衛生科手術組護士陳德林的回憶說,她在1953年1月4日見到黃繼光遺體時,遺體穿着新的整齊的軍裝,衣服裡面還寫有“黃繼光”字樣,還掛有手電筒、水壺等用具。陳德林見到的這具與上述三具在時間上不一樣,而且是一具收斂整理完畢的屍體。似乎可以算第四具。但她說的1月4日來自記憶,可能有誤差。這個日期和官義芝日記記述的那一具日期上很接近。有可能是同一具。

一個人死後有三具屍體,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想到的原因當然是第一具屍體弄錯了,不是黃繼光本人,因此只好到戰場上再去找。但稍經分析就可排除這個原因。

第一具屍體是不是黃繼光本人?我們有很充分的理由回答說“是”。1、劉雲魁本人認識黃繼光。且不是一般地照過面,還有具體的個人交往。劉雲魁回憶說黃每次到師部送信時都幫助劉雲魁打掃房間整理東西。黃繼光文化低,有時還向劉請教字詞的寫法和用法等。熟悉到這程度時,劉雲魁認出黃繼光不會有困難。劉在六連坑道里見到了黃繼光遺體後還在裡面呆了近一天一夜。陪伴這麼長的時間,劉雲魁有充分的時間辨認,沒有犯錯誤的條件。2、況且黃繼光生前連長和二十多戰友也在場,怎麼可能都認錯?3、志願軍四十五師必須在報道黃繼光“烈士”事跡前確認黃繼光的陣亡。這一點很重要。報道一個英模,必須防止各種意外錯誤。那天晚上的戰鬥非常激烈混亂。黃繼光有可能被俘、失蹤或者負傷被送往後方等等。如果不確認黃繼光陣亡就發表“烈士事跡”的報道,一旦黃繼光再度“復活”,場面就尷尬了。特別是萬一他出現在敵人俘虜營里的話,更是嚴重的政治事故。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因此,只有親眼認定黃繼光的死亡後,劉雲魁才敢寫出“黃繼光堵槍眼”事跡的報道,寫出來後四十五師也才敢報出去。劉雲魁從六連坑道返回師部後立即寫報道,說明他已確認了黃的遺體。身為專業攝影記者的劉雲魁,應該還拍了照片並帶回師部匯報。但他後來否認拍過黃繼光遺體照片,這點很不合理。也相當可疑。

確定第一具屍體是黃繼光本人後,則其他兩具只能是假的“黃繼光”。收殮第二具和第三具屍體的當事人是師部醫療隊的衛生員。她們與生前黃繼光打交道的機會極小,沒有能力證實屍體是否為黃繼光本人。上級說那是什麼人就是什麼人。從官義芝日記記述看,正是因為營長說那是“中國的馬特洛索夫”,她才知道那是英雄。才開始端詳他的容貌。第三具屍體最具假的性質。黃繼光於10月20日陣亡,那時該地區氣溫尚在零度以上,且經常下雨。在這種氣候條件下,暴露在野外的屍體容易腐爛。據韓軍的戰場日誌,上甘嶺地區到11月10日左右氣溫才降到零度以下。即使在零度以下屍體仍有一定程度的分解。經過80多天后,屍體表面應當已有部分組織溶解脫落。不可能讓官義芝還看得出“這是一個小孩兒,年紀不到二十的少年”。官義芝所見到的,應該是一個新近陣亡的志願軍士兵的屍體。

因此,志願軍四十五師當局尋找第二具第三具屍體的活動,不可能是因為第一具搞錯,而是出於其他的動機。顯然他們在搞什麼見不得人的名堂。他們為什麼要尋找假“黃繼光”屍體?從上面兩位衛生員提供的資料看,主要是為了照相。這兩具屍體都有專人前來拍照,而且還要衛生員們把屍體扶立起來拍。可見四十五師當局需要提供“黃繼光”屍體的詳盡照片。但拍照為什麼不用真正黃繼光的遺體?為什麼要費很大的勁去找“替身”來拍?這肯定是原身不合格,才只好用替身。這說明黃繼光並非因“堵槍眼”而陣亡。他的遺體缺乏“馬特洛索夫”特徵。無法與所宣傳事跡相匹配。即使當初師部專業攝影記者劉雲魁拍過遺體照片,也不能用。四十五師當局別無選擇,只能加緊尋找,希望找到“合格”的屍體。從王清珍描繪的情況看,“合格”的屍體具有胸部嚴重創傷的特徵,同時雙手伸展,能夠被解釋成“堵槍眼”的姿勢。在平常情況下,要找到“合格”屍體談何容易?而他們竟找到了兩具。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志願軍在上甘嶺的傷亡異常慘烈。以至於能夠提供“品種齊全”的屍源滿足四十五師當局的特殊需要。這種現實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志願軍司令部本來授予黃繼光“二級戰鬥英雄”稱號。直到1953年4月這個稱號才被撤銷,改授“特級戰鬥英雄”。有可能是志司在審批“特級英雄”時要求提供進一步詳細資料,導致四十五師不得不持續地尋找“合格”的屍體來充數。這種持續在戰場上尋找“合格”的假“黃繼光遺體”的活動,有力地證明志願軍四十五師先捏造了“黃繼光堵槍眼”事跡,然後再設法補上與“堵槍眼”相匹配的“烈士遺體”。這就是一人陣亡卻留下三具屍體的原因。志願軍四十五師在黃繼光一事上作弊,此處再添一證。


(連載之四完)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中國坦克發展極不正常
2006: 中共不敢攻台的真實原因
2005: 美國領跑後基因組時代
2005: 震驚美國專家的中國軍事改革
2004: 日本已偷偷做好2015同中國開戰的戰略准
2004: 大陸一旦動武 台灣人將一鬨而散
2003: 在領土和主權問題上應慎用“韜光養晦”
2003: 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2002: 台北消息:中共經改有成效,國企轉型是
2002: 漢族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