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敬畏生命:史懷哲與藏傳佛教
送交者: 西藏論壇 2008年09月06日20:35:1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敬畏生命:史懷哲與藏傳佛教 作者:劉傑 來源:自由聖火 發表時間:4/23/2008
文章摘要: 如藏傳佛教所教導人們的一樣,一個有信仰的,懂得“敬畏生命”的人,一定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避免傷害動物及一切苦難的人。他會在危難中救助他們,讓自己與一切受苦的人與動物達到精神上的一體。 作者 : 劉傑, 發表時間:4/23/2008 在被世人敬重的思想家中,阿柏•史懷哲給了人們很深刻的印象。他是20世紀的一個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偉人。作為西方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輝代表,史懷哲體現了古希臘個人全面發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愛精神的完美結合。史懷哲在青年時代就是一個享有聲望的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同時又是哲學博士、神學博士、醫學博士。然而,史懷哲給人印象最深之處並不是他的多才多藝,而是他對人類苦難的無比同情和極其熟忱的獻身精神。 史懷哲是一位對於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並且聽命於自然呼喚的人。當他講述深刻的思想時,總是能夠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起來,講得娓娓動聽,又深入淺出。史懷哲曾經在《尊重生命理論的產生及其對我們文化的意義》一文中講述過自己童年的一段難忘的經歷,那時他才七八歲,他的同學海因里希•布雷希和他用橡皮筋做了彈弓,他們相約出去打鳥玩。但是,當給彈弓裝上小石頭並拉緊之後,史懷哲卻無法瞄準小鳥。仿佛有一個神秘的聲音,來自史懷哲的內心深處,並且對他發出了一道命令:“我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小鳥,它是一條生命。絕不能傷害它。”於是年幼的史懷哲扔下彈弓,欣然觀賞起富於生命活力的小鳥來。 作為同樣一個熱愛動物的人,史懷哲的這個小小的故事讓我感動了許久。我仿佛看到具有偉大人格的史懷哲就在我的面前,告訴我關於“敬畏生命”的真理。有人說,作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的一生似乎都在不斷重演着兒時的選擇:他曾經舉起彈弓,準備以殺戮為樂,然而他卻扔下彈弓,走向了勸善與行善的聖人的道路。“敬畏生命”的主題,貫穿了他的一生。史懷哲在三十多歲的時候,放棄了神學而改習醫學,毅然放棄了奢華而虛榮充滿了拜物主義的歐洲文明社會,而來到貧瘠又充滿了熱帶疾病的非洲叢林,默默地為當地土著服務了六十年之久。 今天的人們在追憶史懷哲的生命意義時,常常把他描述為:“心地無私天地寬”,在生活中實踐耶穌基督的“永恆大愛”的人。這種理解固然不錯,但卻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史懷哲這樣一位有着博大精神的人,他畢生實踐的正是“敬畏生命”的法則,他的思想,是要用和平、非暴力的 “敬畏生命”的精神來鑄就一種高尚的社會共識與公德。 史懷哲也深受另一被世人敬重的思想家尼采的影響。尼采曾經說過:真正文化的倫理,只能是對生活的,自豪和勇敢的肯定。“敬畏生命”,這樣一種尊重生命的倫理學,讓世人不僅與人,也與動物,還有大自然中的一切懂得了尊重的意義。這不由讓人想到了佛教思想中那種深刻而博大的精神,就如藏傳佛教所教導人們的一樣,一個有信仰的,懂得“敬畏生命”的人,一定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避免傷害動物及一切苦難的人。他會在危難中救助他們,讓自己與一切受苦的人與動物達到精神上的一體。 這是一種極其深刻的學說,卻以一種很簡單的能夠讓人人做到的方式說出來。其實,我們每個活着的人,都要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與宇宙,都與活着的大自然有一種親切的精神關係。正是這樣的尊重和敬畏,讓我們由此而體驗到了人格的內心生活。藏傳佛教所主張的“覺悟”,也是這樣一種人在雪域曠野,在大自然中所親切感受到的東西。 今天的人們,特別是大陸那些長期受無神論教育的年輕人,對於藏傳佛教有着很深的誤解與偏見。無神論教育出來的這一代人,既沒有對於他人信仰的尊重,也沒有對於他人人格的尊重。在大陸時不時,就常聽到有着用火虐殺小狗,用高跟鞋踩踏小貓的新聞,這種對於動物的缺乏同情心和冷漠,是與對待他人的瘋狂暴力與麻木分不開的。今天的官方思想教育,除了灌輸大道理,完全缺乏人格與信仰的內容。除了造就新一代的拳匪、暴民和憤青之外,很難有“敬畏生命”的意識出來。這真是極其可悲的一幕。 反觀在藏傳佛教中,人們除了有對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同情與關懷外 ,更有一種對於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正是這樣一種信仰的力量,雪域高原才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來到此地洗淨自己的靈魂。史懷哲曾經高度評價過藏傳佛教中對於“敬畏生命”的深刻思想。 今天那些被政府所誤導,盲目反對所謂“藏獨”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西藏文化及藏傳佛教的深刻意義。他們那種盲從與暴力,恰與他們那種缺乏“敬畏生命”的思想與言行成正比。其實,強大的“敬畏生命”、尊重大自然的藏傳佛教,遠遠比天天講什麼階級鬥爭的馬列哲學的生命力強大得多。正如在今天,保衛並發揚一種“敬畏生命”、尊重大自然的精神信仰,是每個有良知的人的使命。 如果偉大的史懷哲活到今天,他一定會與藏傳佛教徒們親切地走在一起。大家一定會手拉手,因為“敬畏生命”是他們共同的主題。生命是一場善與惡的鬥爭,而“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 當有一天,民主的時代定然來臨。無論是大陸的人們,還是海外的人,都能心平氣和地了解史懷哲的思想,了解藏傳佛教的意義所在。我相信在那一天,由於尊重並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得以發揚,人們將把同情的範圍從人擴展到所有生物,我們每個人都將與宇宙建立一種新的精神關係。這一天,就是世界大同的日子;這一天,九泉之下的史懷哲也會與我們一起歡笑。 阿柏•史懷哲年表 1875年 1月14日,阿柏•史懷哲誕生於上阿爾薩斯的凱澤爾貝格.移居京斯巴赫. 父親:路德維希•史懷哲,牧師.(1846~1925). 母親:阿德勒,生於席林格爾。 (1841~1916)。 四個兄弟姐妹:劉易斯(1873~1927). 阿德勒(1876~1969), 瑪格蕾特(1877~1959). 保爾(1882~1967). 最早知名的祖先:17世紀在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的約翰•史懷哲,在30年戰爭之後,他的兒子約翰•尼古拉移居阿爾薩斯.從此,史懷哲家族就生活在那裡。 1880~1884年 就讀於京斯巴赫的鄉村公立小學。 1884~1885年 就讀於上阿爾薩斯的明斯特的初級中學. 1885~1893年 就讀於牟羅茲的高級文科中學;在歐根•明希那裡上鋼琴和管風琴課;1893年6月18日獲得畢業文憑。 1893年 10月,開始在斯特拉斯堡學習神學和哲學,同時在巴黎的查爾斯•瑪麗•維多那裡上管風琴課. 1894~1895年 在斯特拉斯堡的第143步兵團服役。 1896年 聖靈降臨節期間決定在30歲後從事一項為人類服務的職業, 1898年 5月6日,第一次神學考試.助教, 1898~1899年 冬季學期,在巴黎學習哲學和音樂,有關康德的博士論文. 1899年 春夏之際,在柏林學習哲學.8月2日,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00年 7月15日,第二次神學考試,7月21日以關於聖餐問題的論文通過神學博士考試.11月14日,任聖尼古拉教堂的助理牧師. 1902年 3月1日,在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新教神學系獲得授課資格.申請授課資格論文為:《彌賽亞的秘密和受難秘密》(1901). 1904年 秋,由於剛果傳教區的緊急呼籲,決定了職業服務的方向. 1905年 《約•塞•巴赫》.10月13日:宣布成為原始叢林醫生的願望,開始學醫. 1906年 《德、法管風琴建造藝術和管風琴藝術》,《從賴馬魯斯到弗雷德》. 1908年 5月14日,醫科大學預科考試,《約.塞•巴赫》. 1909年 《關於管風琴製作的國際章程》(與馬蒂亞斯合作)。 1910年 12月3日,結束醫學國家考試. 1911~1912年 實習醫生,《保羅研究史》. 1912年 2月11日,獲得行醫許可證.春季,退出布道機構, 6月18日,與海倫娜•布雷斯勞結婚(1879年1月25日生於柏林). 12月14日,由於“值得讚賞的學術成就”,德國地方長官授於他教授頭銜. 1913年 3月,以《關於耶穌的精神病學的評定》的論文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結束對《耶穌生平研究史》的修訂. 3月21日,與海倫娜從京斯巴赫前往非洲. 4月4日,由於系內拒絕給予休假,通過書面報告放棄高校講演許可,辭去了大學教職. 4月16日,到達蘭巴雷內。 1913~1917年 在非洲的第一次居留. 1915年 9月,史懷哲發現了“尊重生命”的概念,從事文化哲學的研究, 1916年 7月3日,由於軍馬受驚,導至74歲的母親重傷而死. 1917年 9月,被法國當局送回歐洲,受拘于波爾多的集中營.史懷哲患了痢疾. 1917~1918年 秋一夏,加賴松(比利奈恩)和聖雷米(普羅旺斯) 集中營, 1918年 7月,回到阿爾薩斯.9月1日,接受施托爾策教授的灌腸手術.接着重新任聖尼古拉教堂的代理牧師和市民總院的助理醫生. 1919年 1月14日,女兒賴娜誕生.2月,關於“尊重生命”的兩次布道。夏季,第2次手術.10月,在巴塞羅那舉行第一次戰後管風琴音樂會.12月,受瑞典大主教瑟德布盧姆之邀,在烏普薩拉講演. 1920年 春夏,在瑞典旅行.講演、報告、管風琴音樂會。還清債務,決定在蘭巴雷內繼續工作.《水和原始叢林之間》。 1921年 4月,辭去在斯特拉斯堡的兩個職位,從事自由寫作和藝術工作. 1921~1922年 在瑞士(共3次),瑞典(共2次),英國和丹麥舉行音樂會和作巡迴講演.在京斯巴赫從事文化哲學的研究。 1923年 1月,在布拉格大學作關於文化哲學的講演,《文化的沒落和重建》,《文化和倫理學》,《基督教和世界宗教》。為海倫娜和賴娜在黑林山的國王地建造房屋。秋季,在斯特拉斯堡聽助產和牙醫的課程,在漢堡聽熱帶醫學課程。 1924年 《我的童年和青年時代》。 2月21日,第二次前往非洲,海倫娜未去。 1925年 5月5日,79歲的父親去世。 7月18日阿爾薩斯人瑪蒂爾德•科特曼(第一個護士)來到蘭巴雷內, 10月19日,阿爾薩斯人維克托•內斯曼(第一個醫 生)來到蘭巴雷內.秋季,開始為一個較大的醫院開闢地基。 1927年 1月21日,遷入新的木板房。7月21日,回到歐洲. 1927~1929年 在瑞典、丹麥、荷蘭、瑞士、德國,捷克斯洛伐克舉行音樂會和報告會,在倫敦錄製唱片。 1928年 8月28日,獲法蘭克福市的歌德獎.關於歌德的第一次談話. 1929年 9月(第一個)“德國之友協會”誕生。里夏德•金克在烏爾姆等地發起呼籲,人們要“閱讀、學習、熱愛史懷哲”並要像他一樣樣“生活”。用歌德獎金加固京斯巴赫的住宅。 1930~1931年 在蘭巴雷內的第三次活動(整2年),史懷哲夫人由於健康原因在1930年復活節回到歐洲. 1930年 謝絕萊比錫大學神學系的聘任,《使徒保羅的神秘主義》。 1931年 《我的生平和思想》。 1932年 3月22日,在法蘭克福歌德逝世100周年會上作紀念講話。 7月9日,在烏爾姆作《作為思想家和人的歌德》的報告。在德國,荷蘭,英國作報告和舉行音樂會。 1933~1934年 4月至次年1月,在非洲的第四次活動。 1934年 10~11月,在牛津和愛丁堡作關於宗教哲學的講演, 1935年 2~8月,第五次到蘭巴雷內。 8月,在愛丁堡作關於宗教哲學的第二部分講演. 12月,在倫敦錄製唱片《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觀》。 1936年 10月,在斯特拉斯堡灌制唱片。 1937~1939年 2月至次年1月:在蘭巴雷內的第六次居留。 1938年 《非洲史》。 1939年 由於緊迫的戰爭危險的印象,回到阿爾薩斯只用了12天時間處理最重要的事務. 1939~1948年 9年半不中斷的蘭巴雷內歲月(第七次居留)。 1940年 10~11月,在蘭巴雷內,戴高樂和維希政府之間的軍隊展開了戰鬥,但雙方都未損傷醫院, 1941年 8月2月,在一次經過安哥拉的艱難旅行後,海倫娜到達蘭巴雷內,並一直居住到1946年9月。 1942年 春季,第一次援助運送首先是來自美國的藥品。 1948年 10月24日,抵達波爾多。 1949年 7月8日,在阿斯彭/科羅拉多作關於歌德誕辰200周年的節日講話《歌德•人和事業》。 1949~1951年 1l至次年5月,在蘭巴霄內的第八次活動,直至1950年6月與海倫娜在一起。 1950年 《歌德•四次講話》、《鵜鶘敘述他的生平》。 19S1年 9月16日,在保羅教堂獲德國書業和平獎,10~11月,在瑞典。 1951~1952年 12月至次年7月,在蘭巴雷內的第九次活動。 1952年 9月,在京斯巴赫錄製唱片。 9月30日,獲帕拉克爾蘇斯獎章(第一次醫學榮譽)。 弗里茨•貝恩多次為史懷哲造型,(在1954年也是如此):素描、油畫和陶土胸像. 12月20日,史懷哲作為貝當的繼任者,被選入科學、道德和政治科學院,作關於《人類思想發展中的倫理問題》的講演。 1952~1954年 12月至次年5月,第十次到蘭巴雷內。 1953年 5月,開始在醫院附近建設一個麻瘋病區. 10月,阿柏•史懷哲獲得1952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獎金數額正好夠建立一個麻瘋病病區. 1954年 7月28~29日,在斯特拉斯堡的托瑪斯教堂舉行巴赫紀念音樂會,作為管風琴家在公共場合最後一次登台. 11月4日,與海倫娜一起在奧斯陸接受諾貝爾和平獎。《當今世界的和平問題》。 1954~1955年 12月至次年7月,與海倫娜在蘭巴雷內的第十一次活動. 1955年 5月,加固麻瘋病區。 秋季,在英國、巴黎、德國、瑞士訪問。 11月11日,在波恩獲德國科學、藝術最高獎(和平獎)。 1956~1957年 1~7月,與海倫娜在蘭巴霄內的第十二次居留。 1956~1961年 在日本出版了史懷哲著作的第一部全集(19卷), 1957年 4月23日,奧斯陸廣播電台播送了原始叢林醫生反對核試驗危險的呼籲。 5月22日,海倫娜離開丁蘭巴雷內。 6月1日,她死於蘇黎士。終年78歲。夏末在歐洲停留期間,由於右手中指骨斷裂,遇到嚴重困難: 1957~1959年 直2月至次年8月,第十三次在蘭巴雷內居留。 1958年 1月25日,在他夫人安放骨灰坑的墓穴上,史懷哲樹立了一個親手刻上生卒年月的白色石十字架。 4月28、29、30日,通過奧斯陸廣播電台,發表了三次反對原子危險的廣播呼籲,《和平或者原子戰爭》。 1959年 10月,在哥本哈根獲得森寧獎之後(每分尼都用於蘭巴雷內),作了最盾一次德國旅行。 11月,在巴黎逗留了3周,其中包括去布魯塞爾和鹿特丹的短期旅行。 12月9日,84歲的史懷哲(永遠)離開了歐洲,當時並沒預感到這一點,在以後幾年雖然考慮了旅行計劃,但都未實施. 1960年 7月23,新生的加蓬共和國發行了以史懷哲肖像為畫面的第一枚紀念郵票. 1963年 4月18日,到達非洲50周年紀念日(日期確定為4月16日). 1965年 1月14日,90誕辰,來自全世界的訪問者。 春季和夏季:建築、通訊、結束《約•塞,巴赫的管風琴序曲和賦格》的批判版, 8月27日,最後一封信: 我很健康. 幾天后日益虛弱. 9月4日,阿柏•史懷哲於午夜逝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旁觀台灣的“倒扁”運動
2006: 從中國“春曉”到“八角亭” 日本人快
2005: 美畏懼中國什麼?成本過高使美在多方面
2005: ZT:“凱特琳娜”災難驚駭世界媒體
2004: 台海問題的主要歷史責任在大陸一方
2004: 莫把彼日作此日,紀念日豈能改
2003: 關於朝鮮戰爭問題,反駁北大牛軍“教
2003: 關於韓戰,再駁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