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軍工現狀
送交者: 大廠 2009年02月18日15:03:5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一個軍工系統,乃至一個軍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靠說謊和造謠來提高士氣,是沒有希望的。   1、軍工現狀   a、國產155自行榴彈炮(我國也叫加榴炮)的動力部分,完全從德國引進。僅引進德國發動機的翻譯工作,就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生產發動機的工廠,主要設備全是德國進口,而且設備一出了故障整個生產線立即趴窩,只能等着德方來排除。   b、老卡來中國的時候,說我國的槍械工業的工藝水平,還大致相當於蘇聯30~40年代的水平。我國自己內部的評述認為,80年代末的坦克行業的工藝水平,還停留在50年代。   c、某槍廠從事比較高精度加工的班組(能夠操縱加工中心的人),一旦熟練後就會整班整班的跑掉,跳槽到沿海急需這類人才的地方拿高工資去了。截止到2000年,已經跑掉3批了。   d、2001年底到坦克炮的生產單位公幹,臨時借用某車間的設備,閒來無事時注意看了十幾台該車間設備的銘牌,其中絕大部分是1959年安裝使用的,而這個工段正在生產的東西,是技術水平要求很高的火炮穩定器。   e、某大型兵工廠調集了上百台加工中心用於新式裝備的生產,但是其中70余台是原民品生產線上因民品在市場上失敗而轉過來的。   f、國產中小口徑自動武器的精鍛機,我所知道的3台,全是奧地利的,而且引進一二十年,至今沒有玩兒轉,而且,現在國內還沒有比它更先進的加工設備。   G、最先進的155加榴跑,引進仿製的;     某新型122榴彈炮,引進仿製的;     最先進的雙35高炮系統,引進仿製的;     最先進的速射迫擊炮,引進仿製的;     105坦克炮,引進仿製的;     125坦克炮,引進仿製的(注意、注意、注意);     最近又看到了一種“低壓線膛炮”的消息,又是引進的……     對了,忘了說航炮了,這個東西,俺可不熟。不過N年前,在現在的兵器裝備研究院靶場,看到過神秘地藏在某房間分解研究的多管航炮,來源俺就不說了,反正不是國產貨,反正現場的某人一提起要仿製,就嘖嘖搖頭……   H、120定裝炮彈太重了,在坦克的空間裡裝填困難——必須改成分裝,自行設計的裝彈機性能又達不到要求。要不然為什麼還要請WKL(烏克蘭,注意注意)設計“125炮的59”呢?人家可是三下五除二就把簡化緊湊版的裝彈機搞出來了。   I、炮射導彈,100型的是引進的,照葫蘆畫瓢搞出了105的,問題還不大。再接再厲搞125的,這下傻眼了——125的要分裝啊,要適應裝彈機。   2、科研   a、某型國產槍械規定全壽命試驗中允許的故障數是5次,有次試驗無故障,於是很多宣傳文章都大肆宣揚這次“無故障”的試驗結果,作為該槍“可靠性”的證據。可是另外一次試驗出現了34次故障,各種宣傳媒體卻隻字不提。這樣作為普通的愛好者,就以為這種槍果然很可靠——這就是報喜藏憂的宣傳的效果。   B、手頭正好有本解放軍總裝備部某局的論文集,其中提到瑞士給我們的雙35高炮系統,不但遠遠不是最先進的型號,而且僅火力系統就有65項技術沒有轉讓給我們。去年春節後,到生產廠家“玩了玩”,在火炮的總裝和機加車間“轉了轉”,所了解到的情況,比自己以前“在雜誌和網絡上了解”的東西,好象是要差不少。   C、設計時已經發現了產品質量“不穩定”的情況,實際上就是設計水平的問題。但是,如果你加工了20個產品,從中挑選5個進入國家靶場,試驗結果“挺好”,完全滿足指標(這就是某些公開宣傳中,數據“特別好”的原因),於是就可以上報刊雜誌“宣傳”,進一步再去報獎——其實剩下的產品可能有10件都是廢品,關鍵是為什麼報廢,還找不到原因。     設計者倒是名利雙收了,可生產中能順利麼?工人能不罵麼?     如果有替代產品,則名正言順地撤裝;如果沒有,那就要不停地“改進”“攻關”,最終受損失的還是軍隊和國家。   至少我說的事情,“有關負責人”不會受到懲罰。主要的參與者全部升官了,或者享受政府津貼了,至少他們的產品已經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了,好處人人有份。     當年我曾經善意但卻不客氣地對主要負責人說過,你們的項目“搞”成了以後,肯定名利雙收,但是今後工廠的職工,肯定會罵你們!——因為他們把問題留給了別人,特別是生產部門,結果該產品果然年年生產不順利,不停地“攻關”。   D、我獲得“國家級”獎勵的項目,其實沒有本人的絲毫功勞!這種虛假的“獎勵”,我見的多了。我的“事跡材料”中,說本人翻譯發表了英、德資料50余萬字,其實我發表的英文資料才幾千字,未發表供內部參考的也不過萬把字,而德語,我連1到10都數不全!     這種“事跡”和“成果”,在我身邊比比皆是!     再說裝甲兵系統,某位大 校,為了評高工,把俺老爹發表論文的幾本書借去,帖名複印一番,就成了自己的成果……   “國家級”的獎,我也獲得過,但是我沒有參加其中的任何工作,我畢業的時候,我“獲獎”的那個成果早已投入使用了!     公開履歷、成果的可信度,自己想吧!由以上種種,使俺有充分的理由去懷疑,去“瞎猜”那些公開宣傳的“成績”。   E、“研究所里的人”對自己的東西未必最了解,特別是“領導”。有些“領導”在具體的研究項目中其實只是起一個掛名的作用,真實情況、具體情況可能知道得非常少。記者採訪時,往往關心報獎名單上排在最前面的人,但那個人也許根本不是真正參與具體工作的。     其次,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對於國外的先進水平到底怎麼樣,專業人員沒有甚或不願深入了解。因此對於自己的判斷,難免失之樂觀。     前幾年,某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主要作者是我的朋友,也可以說是師兄或同事。他引用一部分資料,來論證某兵器的精度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實際上,他對資料的理解有偏差不說,引用的國外同類兵器的性能,也極其不準確,實際上二者(或N者)的水平有巨大的差異。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我沒有撰文表示“商榷” ——也算毛主席所說“自由主義”的一種吧。     某兵器在國內“專業”的普及雜誌上,基本上是“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但是,實際上,項目組裡面沒有一個人知道所謂的“世界先進水平”到底到了什麼程度。我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美國同類武器的《製造與驗收規範》原版件,早就被我國的某所收集了,但是一直沒有人感興趣去翻譯成中文。我的另一位師兄和我,完全出於興趣,翻譯了該《規範》,結果發現比國內號稱世界領先的同類產品,製造與驗收標準高得多!國產貨可以說根本不能望其項背!   F、有的人,有的廠,有的產品,對裝備性能保持低調,不吹噓自己“世界領先”,只埋頭工作,我自然要尊敬。可另外有的人,有的廠,有的產品,卻喜歡吹的天花亂墜,甚至把委託別人設計的東西也當成自己的“成果”去宣傳——誰讓咱出錢“開發”呢?這樣的人,這樣的行為,我堅決鄙視!   3、武器   a、80年代定型的59-2、69-2A、79、80/88坦克在坦克的三大性能,機動性,火力和防護方面,沒有哪樣能有把握地勝過74。   B、引進布爾博士的GC45之前,國內裝備和自行研製的榴彈炮技術性能與國外先進水平相差甚遠。實際上,當時有限的火炮研製人才都在全力以赴地研製反坦克武器。   c、公正地說,僅以威力計,我國的120滑在當時算是世界領先的,但是火炮先進與否,不能只看威力,作為反坦克炮,120滑尚可勝任,作為坦克炮,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至於我國引進的125滑的威力,絕對不是世界領先的。經過我國的改進,125滑能否算是世界領先,俺還不敢說。   (注意!多少年的神話,一朝破產,留下的只是泡沫)   120滑的炮彈是定裝的,在坦克內人工裝填不現實。國內也沒有這個水平自行設計可以和蘇制125炮一樣可靠性的裝彈機。   國產120滑的動能,是靠自行火炮龐大的炮塔空間支持,靠加長後坐距離減少後坐力實現的,不能裝在40噸級的坦克上?   d、如果你真正到生產車間看過59的炮塔和120滑的體積,就會對59D的宣傳抱有極大的懷疑。     宣傳的東西,不經過理性的思考,難免會再次出現“畝產十萬斤”的笑話。   E、查閱我國坦克炮的某內部文獻,隻字未提100滑的有關說明,只是說截止到80年代末期,我國生產的坦克炮是兩種100線和一種105線。原因是100滑坦克炮性能差,少量生產後又改回100線   F、其實脫離彈藥談論火炮的“威力參數”,沒有多少特別的價值。而人家的看家彈藥,不會隨便拿給你試用。即使我國並不怎麼先進的彈藥,也只是說“特種合金”什麼的,不會輕易明說是鈾合金,更不會拿給人家“研究”。   73式100滑使用超速脫殼穿甲彈時,公開數據1000米穿甲100毫米/60度。號稱世界領先的國產120滑,鎢芯脫殼穿甲彈的穿甲威力,比73式100滑提高了50%,可見火炮威力的提高是很困難的。     蘇聯的125滑坦克炮/反坦克炮的威力,2000米穿甲300~340毫米/0度或150~170毫米/60度(202所資料)。我國引進125炮,實際上只進行了少量修改(主要是反後坐裝置的布置,另外加長了一點炮管),威力竟然有成倍的增長(850毫米),您說我會怎麼想?(注意!我看x輝怎麼說)     值得提出的是,我國的標準均制裝甲板來源於蘇聯體系的標準。   那些改進都不足以有如此的“進步”,一種火炮的藥室容積不作大的變化,很難有膛壓、炮口動能等的重大提高(因為火藥成分、裝藥密度基本已經發揮到極限了)。   G、59我們國家玩兒了多少年?早就爛熟於心了吧?而自己的“三代”還有多少問題沒有解決?連改個59還要委託別人,你相信他會完全自主地搞出來“哈立德”麼?反正我懷疑。(哈哈)   H、紅箭系列導彈的生產廠家,我也去過,它射擊的靶板,順射流孔剖開後,就放在車間的地上,我認為,憑那塊靶板的侵徹深度,把99打個對穿都沒有什麼問題(當然金屬射流碰到內部障礙和間隔空間會散射,實際上不可能“對穿”,在這裡是個“比喻”),就是加上附加反應裝甲也沒有用!(注意注意)   4、分析問題的方法與資料的可信程度   a、兵工行業真正“專業”的期刊,根本沒有什麼“國際公認的權威”,因為那都是嚴格保密的。我所認同的國內“專業期刊”,不可能在街頭買到。除了各兵工院校的“學報”類期刊以外,還有各研究所,主管機關的內部刊物。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專業期刊,就是主要的大兵工廠的“XX科技”之類的期刊,全是第一手的資料,極有參考價值。很多貌似專業的“權威期刊”,在情報掌握上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我在上大學的時候,看到圖書館一本原版的《簡氏步兵武器年鑑》,其中對中國54式衝鋒鎗的介紹,配用的圖片就令人莞爾,竟然是雷鋒的局部胸像。   b、跟某些人推崇的什麼《戰場》相比,《當代中國的兵器工業》才是根據“內部資料”非常嚴肅地編寫出來的,對於某些人來講,這樣的“內部資料”已經足夠了   c、如果不是強制“換標”,原來幾乎所有的內膛量具都是俄文的!   D、對膛壓的測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一般測試膛壓時用的是“銅柱測壓法”,美國等西方國家喜歡用不經過預壓的銅柱,而我國的做法是使用經過預壓的銅柱,兩種方法所測得的值,可能相差300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個廠,為不同的用戶生產兵器產品,也可能應用戶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指標。這個細節在簡氏上很難得到具體的表示,但是如果沒有這個細節,簡氏上的膛壓數據又有多少專業的參考價值呢?   E、“穿甲威力設計指標要求在2000米距離上穿透150毫米/68度(約400毫米)均質裝甲,實際定型試驗時穿透距離為3310米。”     這句話說明什麼?     說明89式自行120滑在使用某種穿甲彈時的穿甲性能是2000米,150mm/68度!實際上國產120滑的威力並不比125滑低,那125滑的“驚人”穿甲力從何而來?     為什麼120滑的穿甲能力不是試驗的3310米?因為試驗的具體數值有很大的偶然性,經批覆的“指標”才是代表武器真實性能的(甚至還不一定保證能達到)。     現實情況是,研製和生產單位,往往把某次試驗中偶然達到的“高性能”作為功績大肆宣傳和向上級請功,但是如果軍方在制定驗收標準時說“既然能達到3310米,就按3000米驗收吧?”,保證研製單位打死也不干!他們不但會堅持“指標值”,而且還很可能會進一步在“指標值”是抽樣驗收中,樣本允許的最低值還是樣本平均值上討價還價。   F、還是“某型槍械”,在討論研製任務書的時候,有一項與現有口徑殺傷力(肥皂空間)對比的指標,論證部門死活不敢說“不低於”的話,他們說了實話,就是因為摸底試驗中“差點兒”,才提出“接近”的表述方式。     但是在定型試驗中,恰好該產品的“空腔值”不知怎麼居然超過了“現口徑”,於是該產品的介紹文章如獲至寶,大肆宣揚這一性能。其實在後來進行的部隊選型對比試驗中,在我的面前(定型試驗我沒有去,原因前面帖子說了),該產品的肥皂空腔值遠遠低於“現有口徑”,但是產品已經定型投產,怎麼辦?想辦法“ 處理”一下,大事化小吧!   5、結語   引用上大人的一句妙語,再妙不過:你生活過的地方,主要領導全是“王寶森”,這時候別人告訴你,其他地方的領導,都是“孔繁森”,你能不懷疑麼?   補個遺:現在我國槍械廠的不少工量夾具上,還刻着俄文的銘文。
0%(0)
0%(0)
  武器再精良, 全是貪官有何用?全賣了。  /無內容 - 極右派 02/20/09 (158)
  賺稿費請標明原鐵日期 - onetime 02/20/09 (141)
  您這篇文章能氣死軍壇這些憤青,小混混!  /無內容 - kkm 02/18/09 (194)
      什麼邏輯:張三被李四騙了,說明 - BLSH 02/19/09 (225)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西方人是虎中國人是猴的歷史原因
2008: 美國打衛星-- 霸權的無奈之
2006: 台海的“非攻”新篇----陳水扁不會敢搞
2005: 打蛇打七寸
2005: 我是一名即將脫下軍裝的解放軍中尉
2004: 167與168動力系統分析
2004: 爭霸天下:警示與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