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老萨: 张学良和中共的第一次谈判
送交者: 一剑破天 2010年10月06日22:36:19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1936年是抗战前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东北军和陕北的中共连续交手四次,全部失败,损失兵力近2万人,两个师长阵亡,战后这两个师还被蒋介石取消 了番号,不允许其重建。由此东北军的领袖张学良认为东北军无法消灭红军,如果持续跟红军作战,除了消耗自己的实力以外,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

  红军这方面虽然和东北军作战全部胜利,但在陕北苏区总共只有1万5000的兵力,面对20多万东北军和陕军十七路军处于劣势,也无力将他们消灭。更 关键的是,红军一直很清楚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拥有60多万主力部队的中央军,这支部队已经将南下四川的红军最有战斗力的红四方面军歼灭4万人。张国焘,徐向 前的曾经号称十万的红四方面军仅剩下4万多人,被迫北上川北,准备回师陕北苏区。中央军主力随即跟随红四方面军北上,顶多在36年中就会到达陕北。

  此时的红军确实不是中央军的对手,其实早在长征以前也就是这样。早在中央苏区,拥有10多万大军和200多万群众支持的红军,也被中央军击败,被迫长征。此时仅剩1万多人,困居贫穷落后的陕北苏区,更是无力招架。

  红军认为在和中央军交手之前,没有任何必要再和不相干的东北军和陕军交手。

  由此,红军和东北军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联系,并且最终通过红军外交大使李克农在洛川同东北军进行了初期的谈判。

  由于当时张学良还在南京公干,其部下王以哲军长先跟李克农达成了互不进攻,开通经商等秘密协定,一切重大问题还等到张学良跟李克农来具体商谈。

  张学良为东北军的打算

  1936年3月4日,张学良秘密乘坐飞机赶到洛川,立即跟在此等候10天之久李克农进行谈判。

  由于军统和中统的特工在陕西活动频繁,连东北军内部也有他们的潜伏,所以会谈是非常秘密的仅有李克农,王以哲,王以哲的参谋长赵镇藩,张学良的情报头子黎天才,和张学良本人几个人参加。

  会议开始之前,王赵两人已经把之前红军和东北军六十七军达成的协定汇报给张学良,张对他们的协定很满意。

  张学良最初只想达成双方和平协定,这次至少实现了这个目的。

  但张学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当然眼光要放长远一点。目前东北军被中央军逼迫跟红军交手,短短2个月就损失了近2万人的兵力,剩下的本钱按照这种速度 最多一年就会拼光,实在是拼不起。但是不拼又不可能,东北军失去了东三省的地盘,所有军费和军火都依靠中央补给。蒋介石明确表示,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国家这几年内每月花费2百多万银元的巨款养着东北军,就是让其为国家效力,剿灭红军的。如果东北军不跟中央合作,那么中央就算不对东北军进攻,最低程度至 少会取消提供给东北军的补给。以东北军的现状,怕是连饭都吃不上,坚持不了三个月就会自己跨了。

  所以,张学良认为自己不和红军交战,就等于违抗中央的意思,迟早会和中央反目。一旦反目了,如果中央来狠的兵临城下的要求将东北军肢解消灭,那么东 北军就只能冒险跟中央对抗作战。这种情况下,以东北军的实力,内无粮草外无援助,实力又远远不及,等于自我毁灭,失败是肯定的。

  想和中央对抗,第一必须联络西北各实力派,把大家力量联合起来,或许能够对付中央政府。就算实力仍然不及,至少能够让中央畏惧己方实力也不弱,不敢 逼得太过分,从而获得谈判桌上的筹码。第二,必须获得一个和中央不相上下的强有力的外援,能够提供补给和军援。一旦和中央军作战,这个外援能够取代中央政 府给东北军提供这些物资,帮助东北军渡过难关。

  西北实力派有很多,但是外援只有一个,就是和西北普遍接壤的苏联。苏联工业军事力量强大,是当时的世界第四,稍后的世界第三,连穷凶极恶的日本人也 不敢招惹,如果他愿意扶持东北军的话,东北军就能够和中央彻底对抗。想当年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军阀会战中被直奉联军几乎消灭,就依靠冯和苏联搞好关系,获得 苏联大量军事援助,短短一年内迅速恢复。

  在苏联的大量军援帮助下,冯玉祥迅速从全面崩溃的边境借尸还魂,不但迅速占领了西北几省的地盘,更是把部队扩大到40多万人,控制了河南,河北几省,占据了中国四分之一的领土,成为中国仅此于奉系的最强大军阀。

  冯玉祥例子在前,东北军实力丝毫不亚于西北军,一旦有了苏联的外援,前景绝对不亚于西北军。

  不过当时中国稍有智商的人都知道,从北伐以后,苏联面对四一二事变中国民政府,冯玉祥等人利用苏联以后又毫不客气甩掉它的现实(其驻国民政府和其他 军阀的代表都被武装押解出境),拒绝和任何中国军阀合作。但只有一股中国力量除外,这股力量不但苏联始终都在全力支援他,而且愿意支援任何帮助它的其他势 力,这股势力就是苏联的小兄弟中共。

  中共当时只是苏联领导的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一个支部,从建党开始到中共党依靠国共合作壮大,无一没有苏联的影子。

  苏联对中共的援助也是拼尽了全力,以经济上的援助为例,仅仅1927年前七个月援助给中共就有100万银元(相当于现在的1亿人民币)以上,同时期中共自己的收入仅有5000银元。

  国民政府当时就是通过容纳中共获得了苏联的大量外援,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打垮了100多万军阀部队。

  张学良知道如果他和中共合作,就和中共同乘一条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苏联自然也会援助东北军的。

  可惜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张学良虽然子承父业,没有经过什么考验。但毕竟统帅千军万马好几年,政治头脑还是有的。

  东北军如果和中共合作,就等于和中央政府对抗,按照双方实力对比,东北军肯定是凶多吉少。

  当时通匪罪名极重,足可以让所有人掉脑袋,单单南京雨花台刑场就处死了数万共产党员和通共分子,张学良的脑袋也不比人家特殊。

  张学良认为,如果能够通过手段实现蒋介石中央政府和共产党的官方合作,让他们联合起来抗日,他就不用执行这种自我毁灭的剿共命令了,对其是最为有利的。

  当时东北军数量高达20万人,装备在国内数一数二,是除了中央军以外最强大一股军事力量。

  一旦全国团结抗日,蒋介石就不可能忽视东北军这股力量,出于舆论也不可能在压榨东北军,这样东北军就有出路了,张学良按照他的身份和地位,至少能做一个地跨几省的战区司令长官。

  不过话虽如此,张学良跟蒋介石私交极好,在几年交往中,张学良深知蒋介石一定要消灭中共的主张,不可能和中共合作。

  用蒋介石的话来说:日本是肌肤之癣,中共才是中国的心腹之患。中共不是像冯玉祥,李宗仁那样只是试图取代我们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基本还是实行我们那一套,中共则是希望成功在中国进行一场极为危险的共产主义实验,危害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张学良认为这一条路很艰难,但对东北军最好,代价也最小,所以他明知难度极大,也会拼命试试。

  如果这条路不行,就意味着东北军非常危险,想保住自己不被消灭削弱,就必须和蒋介石中央政府对立了。如果对立了,东北军就必须向上面说的那样自保,一要借助西北其他力量(包括中共),二要和苏联合作。

  所以张学良目前必须考虑到最坏的情况,为自己多铺一条路,多一条路总没有坏处。

  如果张学良能够度过难关,实现蒋介石和中共的合作,那他自然不会冒着通匪危险这么做。如果蒋介石真的让东北军混不下去,那张学良也就只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了。

  对于中共,张学良其实心里根本没底。他一方面知道中共是一股比较神奇的革命力量,居然能够从几十人的小政党,发展为数十万规模,六块苏区的强大力 量,另一方面,由于从开始就处于敌对地位,张学良向来把中共当做妖魔,共产共妻,红色胡子,加上张大帅对苏联一向恨之入骨,苏联在中东铁路事变把张学良打 的惨败,张对苏联也深有戒备。

  -----------------董健吾出身在基督教世家,后从神学院毕业成为牧师。他其实是中共地下党员,在上海科特工作,用牧师的身份作为掩护。需要说明的,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就是被董健吾收养。

  说实话,张学良性格犹豫,在和李克农见面之前,他非常焦虑。因为当时和中共合作的罪名极大,一旦被发现张学良肯定会被严肃处罚,情况最坏的情况估计还能像韩复榘一样丢掉性命。

  但一件突发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张学良的观点。

  1月份,张学良下属-西北禁烟处处长钟可托带一个人来求见张学良。这个人是一个满脸和气的胖子,见到张学良时候递给他一张公函,上面写着财政部西北经济专员周继吾,签署人是财政部部长孔祥熙。

  张学良问:失敬失敬,周专员是中央政府的人啊,不知道找张某人有何贵干?

  那个周继吾扫了一眼傍边张学良的副官孙铭久和谭海,并没有说话。

  张学良摆了摆手让两人出去。

  周继吾随即对张学良说:这次拜见副司令,是想让您派人将我送到瓦窑堡。

  张学良吃了一惊说到:你说什么?瓦窑堡可是匪区,你是经济专员,难道匪区的经济你也要考察?这不是笑话吗。

  周继吾:实不相瞒,我去瓦窑堡不是为了经济考察,而是为了拜见毛泽东周恩来的。

  张学良听到这句话,这一惊非同小可:你说什么?周先生,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呢?凭这句话我就可以把你枪毙。来人啊,把这个人先抓起来。

  等在外面的孙铭久和谭海立即冲进来,从腰间拔出手枪对准周继吾。

  周继吾在这种情况下居然丝毫不动声色,只是低声对张学良说:副司令息怒,请让他们先出去。

  张学良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周继吾身份绝不简单,摆了摆手让孙铭久他们出去。

  周继吾对张学良说:实不相瞒,在下真名董健吾,是奉孙夫人之命而来,作为国民党代表给中共送信,谋求国共两党重修旧好,一致抗日。孙夫人说张副司令是好朋友,会帮忙的。

  张学良第三次吃惊,他绝没想到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居然会跟中共接触。

  稍后张学良和董健吾细谈了几天,通过董的谈吐,张判定董肯定是个中共地下党员。

  董健吾向张学良明确表示,目前蒋介石已经和共产国际联络,试图让共产国际压迫中共和国民政府和谈。

  同时蒋介石利用中统局的关系和中共北方局代表周小舟等人联系上,但周小舟表示他们只是中共的一个分部,无权作出决定,自己和陕北中共的联络也有问题,无法传达这样重要的情报。

  所以蒋介石通过妻弟宋子文找到宋庆龄,试图通过宋庆龄直接和陕北中共联络。

  宋庆龄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了,他找到以牧师身份作为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建吾,让他拿着中央的介绍信赶赴陕北。

  张学良通过和董健吾的交谈,知道蒋介石居然已经开始和中共,苏联接触。张学良暗想他自己畏惧通匪罪名,不敢和中共联络,但是蒋介石一面高喊剿灭赤 匪,一面居然首先跟中共试图合作,真是岂有此理。张想既然蒋介石已经愿意和中共合作,那么东北军为什么要再去和中共拼命,不是明显的借刀杀人吗,希望消耗 东北军的实力?如果东北军被红军拼光,这时候中共跟国府达成和平协定,那么东北军的牺牲是不是完全没有价值。

  张认为,既然蒋介石要和国民政府谈判,他为什么不能谈?

  张学良一面用自己的飞机将董健吾送到洛川,又派出一个骑兵连将其护送到苏区,一面下令决心和中共谈判,不让东北军被别人当枪使。

  红色牧师董健吾在2月27日到达瓦窑堡,传达了蒋介石的意思,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表示乐于考虑。

  董健吾于3月5日带着毛周等人回信赶回上海。

  蒋介石抗战策略

  其实董健吾的情况并非偶然,都是蒋介石头脑里面抗日全局的一部分。

  国军在1935年消灭中共南方五大苏区,迫使中央红军长途行军,经过中国南部,西部各省,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在长征中遭受惨重损失,从10万人锐减到陕北的7000多人。

  蒋介石早在1928年就认为抗日是持久战,必须以中国南部和西部作为基地。通过红军长征,蒋介石领导中央军以仅仅损失1万多人的代价,收复了湖南,贵州,四川,西康四个省,迫使广西,云南听从中央的调遣,由此南部已定,抗战的大后方顺利建立。

  于此同时,蒋介石认为红军此刻已是穷途末路,够不成大的威胁,开始备战抗日的全部计划。

  主要分在这几个方面:

  1.

  军队建设方面,1935年1月26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全国军事整理会议,布置整军工作。整军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

  根据蒋介石的德国顾问,德国国防军之父冯.塞克特将军给蒋介石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之方案,其中必须编组精锐的60个师。根据塞克特的意见这60个 师都应该是整编师,采用德式装备,使用德式步兵师编制和训练。但由于德式武器运送到中国数量并不能满足要求,只能将其中30个师暂不装备德械,只是在现有 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之后再补充德械,故称之为调整师。

  最终60个师为30个整编师和30个调整师,之后计划扩展到120个师,其中60个整编师和60个调整师。

  中国当时陆军情况很不好,截止1936年全国陆军已整建与未整建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4个炮兵旅及20个独立团,总兵力共计170万人。

  虽然人数不少,但现代战争不是冷兵器时代,人多就能打赢,要看整体火力配备,训练水平,编制和战术。根据国外专家的估计,中国绝大部分部队连列强的 民兵部队也不如,火力更是为列强主力部队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且没有受过任何先进的军事训练。只有约30万到40万部队受过西方标准最基本的军事训 练,装备最基本的武器,勉强可以算是作战部队。

  这个让希特勒非常尊敬,和大名鼎鼎的毛奇将军起名的塞克特对中国国民革命军仔细观察以后认为:中国急需的不是人数庞大的陆军,而是全力建设一支训练精良、装备齐全的精质部队,应先建立一支模范队伍、再逐步推广到其它部队完成国军的改造。

  从1936年开始,到1937年初首先完成20个师的调整,这20师编组成功以后再以他们为样板,继续扩大规模。这20个师以德国轻装步兵师的编制 和装备就行调整,为了编组这些部队,国民政府从德国大量进口新式武器装备。当时德国正在积极扩充军备,而中国有大量德国急需的矿产资源,其中钨矿是军工业 的骨骼(钨是制造优质钢的基础,也是造枪造炮的基础),而中国的钨矿沙产量占世界的一半,所以德国对华军售额度很大。《中德贸易易货贸易德和约》是 1936年3月签定的,德国先提供1亿马克的贷款,国府可以在这个额度内购买军火等物资,以矿产抵还。最后这笔贷款除了拨给资源委员会九百八十一万多马克 外,其余九千多万马克全部用来购买军火物资了。

  由于初期效果明显,国府军政部计划从1936年到1938年3月一共编组新式步兵师60个,另外编组60个预备役步兵师。新式步兵师以每师2个 旅,4个团编制,约1万多人,配备炮兵,工兵,骑兵,通讯兵,辎重兵,卫生兵,特种兵。预备役步兵师编制和整编师相同,装备差一些,主要为新编部队淘汰下 来的装备。整编师的每个师装备大量国产和德式装备(国产主要是轻武器,德国进口的多为重武器),原来老式部队的一个团编制里面只有一个重机枪连,6挺重机 枪,一个迫击炮连, 4门八二迫击炮,每团不过1500人,战斗力弱,火力弱。而新编师的一个团重机枪火力增至8挺,迫击炮增至6门,并增设通、勤、搜、工、辎等直属分队,使 各团一步迈进3000左右的新式大团。

  这种部队在蒋介石和中国其他军阀眼中是精锐德械部队,但冯.塞克特认为以中国的工业能力、财力与官兵素质而言,要建立真正德国标准的陆军是有困难 的。尤其中国重工业几乎没有,无法大量自产重武器,依靠军购想弥补重武器火力的缺陷相当困难。一战中,战争的主要火力支柱就是火炮,重机枪这类重武器,他 们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战场总伤亡的八成以上。这些部队无论装备和训练只是德械三类步兵师的水平,也就是所谓的轻装快速部队。这样的部队可以在大部队移动时以 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不倚赖重炮、战车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与若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行协同作战。

  这些师虽然重武器上还有所欠缺,但他的轻武器装备和人员编制都不亚于日本乙种师团,虽然火力不及日军甲种师团,但是终究差距不像现在这么悬殊,可以打一下的了。

  如果按照预定计划在1938年完成这60个师的编组,那么中国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就有80万左右,除此以外,还有大约100万各方面差一些的60个 师二类预备役部队。中国军队可以作战,有较现代编制和装备的部队就有200万左右,而日军可以用在中国作战的部队大约有120万到150万,双方实力不会 相差太大。

  ----------------------德械部队战斗力还是比较厉害的,防守南京的主力就为德械部队。他们在南京这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坚持作战,仅在城外几千米的三日拉锯战中,就造成日军约8000人的伤亡。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方面会有相当的本钱(可惜西安事变爆发,导致日军早在1937年就和中国开战,60个精锐师仅仅完成了20个师的编组,还有10个师还在编组中。二类预备役部队也只编组了东北军10个师,广东10个师,川军26个师)。

  空军方面也有很大发展,中国当时最强大东北空军在九一八事变中200多架飞机被日本缴获,国民中央政府方面在1932年仅有50架飞机,200名飞 行员。蒋介石在1932年制定了空军发展五年计划,到了抗战前夕空军已经有600多架飞机,飞机场100多个,具有相当的实战能力。

  海军方面,中国海军在1932年之前战斗力不值得一提,最有战斗力和吨位最大的两艘巡洋舰都是清末从英德处购买的,排水量也仅为日本海军的二十分之一,根本无法对日本海军造成威胁。

  从1932年开始蒋介石实施了5年造舰计划,以日军在华海军军力7万吨为对手,计划建造各种新式军舰5.6万吨。可惜造舰是最考验一个国家工业力量的,连德国纳粹如此强大的工业力量,建立欧洲最强大的机械化陆军,但海军仍然被英国打的找不到北。

  最终到1937年中国只完成1.3万吨的造舰计划,新建购买了包括巡洋舰,驱逐舰,炮舰,鱼雷艇在内的大量舰只。最终作战舰只有60多艘,全部舰只120多艘,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本来还准备购买5艘德国潜艇,因为日本强烈抗议没有成功。

  炮兵方面在1935年国军仅有各种火炮457门,有日式,德式,瑞典式,法国式等,口径不一,使用不同炮弹,以小口径迫击炮为主,重炮奇缺。从 1935年3月开始国民政府成立炮兵整理处,大量购买新式火炮,仅一次就从德国购买150毫米FH18重炮24门,37毫米口径Pak 35/36平射炮20门。这些火炮在之后的抗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军工方面

  当时中国军队因为隶属于各派系军阀部队,武器各色各样,有德国的,苏联的,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日本的,还有捷克,芬兰等国,以枪械来说,口径多达十几种,互相之间无法通用。

  以步枪来说,中央军装备德国毛瑟步枪,云南龙云部队装备法式步枪,广西桂系装备大量日式步枪,宋哲元西北军装备相当数量的苏式步枪,张学良的部队中则有大量捷克制步枪。

  一个调整师一天需要步枪子弹80万发,全国如果编组60个德械师的话,对日开战这些师每月就要消耗至少7亿发子弹。

  在1935年,国民革命军只有八十多万支步枪机枪,300多门大炮,子弹只有6000万发存量。

  这个数量对于当时的中国军工生产能力来说,根本就是天文数字。

  所以,蒋介石从1935年军政部开始大力发展兵工建设五年计划,提出从1936年7月开始实行,要求五年内建设十几处大型兵工厂,生产新式武器,预计建设费用达4.9亿元法币(约4亿美元),最终实现中国全部轻重武器自产。

  针对弹药不足的因素,同时制定了五年械弹储备计划,要求从现在开始每月储备子弹达到1000万发,重机枪100挺,迫击炮20门,以保证部队长期战斗力。

  实际军工长发展迅速,仅仅2年后的1937年,相对1933年来说,七五炮弹增长1.1倍,八二迫击炮炮弹增长1.5倍,步枪子弹增长2倍,手榴弹增长1.5倍,重机枪子弹增长2.5倍。中国基本实现步枪的自产,轻机枪,重机枪,迫击炮产量也大大增加。

  中国在1936年仿制德国毛瑟1924式标准型毛瑟系列步枪成功,取名为79步枪,也叫中正式。这种先进的步枪和老式的仿造毛瑟汉阳造步枪成为中国军队的制式步枪。

  轻机枪则仿制先进的捷克ZB26步枪成功,重机枪则在德国顾问帮助下仿造马克西姆24式重机枪成功(仿制德制1908重机枪),还仿造法国迫击炮,成功生产出20式八二迫击炮.

  由此中国新式生产的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均大大强于日本陆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迫击炮的性能也不相上下。

  重武器的火炮方面的产量也大大提高,坦克则只能从德国购买了一批。

  3.发展基础工业

  引用国府资料:

  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称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 业。从此,资源委员会这一军事组织担负了整个国家的重工业建设任务,这就表明以后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明显地具有作为战时国防体制的一个环节的性质,资源委 员会也就成为国民政府经济备战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部门。

  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在国防设计委员会及资源委员会成立之初对国内各项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 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1937 年,新建的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电力153.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11926吨,锑14597吨,精铜9吨,铁砂6313吨,电讯机425具。这些厂 矿的建成和投产,奠定了战时国防工业的基础。因为资源委员会设立的这些厂矿大多是当时国内没有或非常缺乏的行业,不少与国防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钢 铁工业、飞机制造业、电工电料业、化学工业、钨、锑等矿产业。

  ----------------------------通过兵工的备战,中国在抗战中勉强实现轻武器的自产。这种捷克式轻机枪就是日军最为恐怖的近战利器。

  4.军事交通

  现在军事作战建立交通线是基础,其中铁路是运输的最主要的血管。

  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对于交通运输方面备战的政策和措施作了明确的部署,决定全国的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干线、主要水道航线及航空线,由中央负责建设;特别是铁路之建筑,“应以国防运输及沟通经济中心为原则,使成为全国交通干线。”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除整修原有的铁路外,完成了粤汉、陇海两铁路的建设,并修筑了由广东到云南,由云南达四川,由四川到陕西与陇海联络之铁路,实际上是用铁路来沟通广东、云南、四川、陕西,使华北各省仍可以广东作为出海口,完成抗战大后方的交通运输沟通。

  到1936年底,粤汉铁路已经全线通车,陇海铁路也完成宝鸡以东到连云港段。浙赣铁路通车到南昌,同蒲、苏嘉、杭甬等铁路也均已建成。国民政府还制 订了铁路建设五年规划,计划新建铁路14条,总长8500余公里,可惜这项建设计划刚刚开始,日本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1936年到1937年7月, 国民政府共修筑铁路2030公里。到1937年7月,全国已建成铁路共13000公里。

  公路方面,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从东南着手,由近及远,逐渐推进到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全国性的公路系统。

  从1932年5月起,先就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修造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1932年1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决定在1936年以前,由全国经济委员会分五期完成苏、浙、皖、赣、鄂、湘、豫七省联络公路。这条联络公路共有十一条干线、六十条支线,共计10360公里。

  到1936年6月,全国经济委员会又将陕、甘、闽三省及赣、粤、闽边各公路加入督造的范围。全国经济委员会采用中央与地方合作建设的方针,由政府提 供技术与资金,地方负责建设。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还运用美国的部分棉麦借款,从资金和物资、技术等方面协助各省按分工负责的原则,加紧国、省公路干线网 络的建设。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主持修筑的西兰、西汉两公路于1936年底竣工,同时又协修了绥远至新疆、山西、甘肃到新疆、青海等公路。军事委员会委员 长行营川黔公路监理处在1935年-1936年修通了川陕、川鄂、川湘、川滇、湘黔等干线公路。

  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计有干线21条、支线15条,初步形成纵贯全国的公路网。

  1936年5月,粤汉、平汉铁路贯通,在武汉、广州失陷之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全部兵器、弹药、器材等军用物资主要取道香港通过粤 汉铁路运往前线,共计运兵200余万人次,物资54万吨。浙赣铁路玉山到南昌、南昌到萍乡的接轨通车,对西北和东南地区的军事运输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5年竣工的西兰公路和1936年通车的川陕公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成为中国通向国外的唯一通道,苏联的大批援华物质也经此道运往前线,对保证 前线的急需,支持全民族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抗战的头二年,单是铁路运送的兵员就达1100多万人次,军需物资在300万吨左右。

  5.其他

  除了以上,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全国性的兵役法。国府从1935年开始公布了兵役法,制订了全国兵役区,包括19个军管区,60个师管区,10个预备区。1936年当年就根据兵役法征召新兵5万新兵。

  从1936年开始,军政部开始修建全国性的防御工事,包括多道战略防御工事,还有包括江阴,镇江,虎门等坚固要塞,地域涵盖全国从河北到武汉再到广州。这些防御工事在之后对日作战中起到极大的作用。

  更重要的,从1936年开始,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正式拟定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度作战计划》,包括甲乙两案。甲案是考虑中日战争爆发在日苏 战争之前的作战计划,乙案则是中日战争爆发在日苏或者日美战争之后的作战计划。计划极为详细,包括作战区域,应对战略,具体战术,战斗序列及战场区分,各 兵团任务及行动,兵站,警备,通讯等等,耗费了大量军事参谋人员的心血,也是抗日最有效的计划。

  蒋介石力争苏联

  准备虽然基本全面,但蒋介石深感自身国力的衰弱,短短几年的发展还不足以和已经发展资本主义40年之久的日本抗衡。中国当时无论海陆空军战斗力都是日本的几分之一,没有一个有效强大的外援,短期内是无法靠自己拉平和日军差距的。

  蒋介石认为目前日本虽然英法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日本势力主要是在东亚,尚没有涉及英法美的固有地盘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缅甸(英国殖民地),菲律宾(美国殖民地),印尼(荷兰殖民地),越南,老挝,柬埔寨(法国),换句话说就是日本对英美法的威胁还远。

  所以只要日本不涉及这些区域,英法美会尽可能保持中立关系,不会公然支援中国。事实上美国直到1941年被日本空袭珍珠港以后,才开始大量军援中国,之前甚至出售军火给日本人。英国则更为过分,甚至帮助日本封锁了滇缅路数月之久,让中国孤立无援,向日本投降。

  至于德意两国更是日本的盟友,德国出售给中国大量军火,意大利也出售了包括飞机在内的一些装备,但都不过是希望得到中国的大量稀有矿藏而已。一旦中日开战,德意都会取消对中国的帮助。

  欧洲民主国家的列强都靠不住,法西斯国家也靠不住,但并不是说中国就绝望了。

  蒋介石认为苏联会是中国目前最可靠的支持者,和英美法不同,苏联在东亚和日本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早在沙俄时期,俄国就试图控制当时封建朝鲜,可惜被日本上世纪发动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击败中国夺取了这个国家,后日本在1910年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将朝鲜吞并为中国领土。朝鲜北部和俄国接壤,由此苏联的远东地区南部就是日本领土,直接受到日本的军事威胁。

  沙俄当时控制中国东北,享有很多特权。日本为了夺取中国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一举将俄军击溃,从他们手中夺取了东北南部,也就是南满的特权,夺取了俄国控制的旅顺和大连,还有俄国修建的南满铁路。更另俄国无法接受的是,苏联还被迫割让自己领土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到了918,日本更是干脆控制了东北全境,也强行占据了苏联在北满的利益,把苏联势力从东亚彻底清除出去。对此苏联极为不满,但无奈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面恢复国内国力,还没有能力和日本这样的军事强国全面开战。

  从1932年开始,日军继续进攻中国,夺取了察哈尔北方领土,还试图染指绥远,扶持蒙奸德王和李守信建立伪内蒙古政权。一旦日本控制伪内蒙古,那么就可以以重兵威胁在外蒙古的苏联红军。加上在东北驻扎的数十万关东军,苏联在外蒙古,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都被日军所威胁。

  苏联领袖斯大林深知在欧洲和德国有无法调合的矛盾,迟早一战。而目前德意日已经结成联盟,如果德国从苏联西边进攻,日本同时从中国东边进攻,苏联就 要被迫两线作战,兵力在一万公里的战线上来回调动。以苏联的实力,能不能对付一个德国还是一个问题,根本是无力在同时对付东边的日本的。

  两线作战不仅仅是将一个国家的力量分成两半,而是将一个国家两头作战部队的战力都减弱到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以德国为例,在和苏联作战中虽然非常艰难,接连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中失败,但尚无没有露出全面的败象,甚至还库尔斯克会战之前获得了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歼灭苏军23万多人,总体来说和苏联还算是势均力敌。

  可惜英美联军刚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德国就面临两线作战,兵力被迫分散,顾此失彼。不但无法守住东边的防线,更无力守住西边的防线,曾经强大的第三帝国在1年内就灰飞烟灭。

  苏联目前已经在长达数千公里的地域直接和日本接壤,而日本陆军一派高叫北上进攻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已经40多年了,日本陆军在日苏边境蠢蠢欲动, 之后在1938年,1939年日本陆军先后挑起了张谷峰和诺门罕两个事变对付苏联。张谷峰事件中,日军出动1万5000兵力,苏联出动4万7000多人, 最终以日本失败且损失1500人告终,但苏联为了此战也损失了4000人。之后诺门罕事件规模更是空前,日本有两个精锐师团4万人参战,其中包括100多 辆坦克和近500架飞机。此战目的是试探外蒙古的苏联军队战斗力,一旦苏军示弱日军立即会进攻外蒙古。苏联更是使用了近6万主力装甲部队,坦克装甲车多达 850辆,最终以日军伤亡2万人失败而告终,但此战苏联也损失了2万5000人。

  ------------斯大林虽然愿意对中国支持,实际不过是利用中国拖住日本罢了。其实在斯大林的眼中,无论中华民国还是日本都是他未来的威胁,只有中共这个小兄弟怎么说也是一个妈生的,还算靠得住。

  所以苏联出于自己目的,避免和日本在东线作战,一定会全力扶持同是日本敌人的中国。苏联心中很清楚,只要日本侵华战争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就不可能北上进攻苏联。

  苏联给与中国军事援助,中国力量强大以后必然会延长和日本的作战时间,将日本缠住在中国战场,无暇对付苏联。

  苏联通过大使一再表示和希望蒋介石中央政府合作,并且在1935年明确提出和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援助谈判的问题。

  蒋介石这方面很乐意与同苏联合作,1934年3月开始蒋介石陆续派人访苏。

  1935年他派出自己的随从秘书邓文仪出任中国驻苏联首席武官,负责和苏联谈判。

  作为蒋介石来说,他认为争取苏联援助是必须的,但前提必须是苏联取消对中共的支持。

  蒋介石认为中共是比日本更危险的敌人,一定要彻底将其消灭。

  而中共之所以能够从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曾经30多万红军的规模,苏联的大力援助功不可没。只要失去苏联的援助,中共就不可能生存。况且目前中共已经是穷途末路,很快就会被消灭,苏联应该根据现实让中共残余部队向政府投降。

  苏联为什么要援助中共,其实跟苏联援助北朝鲜和北越都是一回事,他希望自己邻国不要出现一个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个鼻孔出气的敌国,尽一切力量扶持一个共产主义的反对势力。

  另外,苏联也有私心,即使中共不能获胜,只要他存在,终究是对国民政府的威胁,也会造成中国实际的分裂。对于苏联来说,日本也好,中国也好,其实都是敌人。一个分裂的国家是无力对苏联造成威胁的。

  所以苏联一直没有取消对中共的支持。

  而对于蒋介石来说,消灭中共是和苏联谈判的先决条件,只要苏联对中共进行援助和保护,就没有办法跟其谈判。

  目前中央红军败退到西北,此处环境恶劣,人口不多,国军尾随追击,红军很难站住脚。如果红军想在西北死灰复燃,就只能依靠苏联的支持。

  蒋介石认为只要苏联不支持中共,中共就连一丝希望也没有了,必须向政府投诚。

  但苏联从来没有改变支持中共的态度,这点蒋介石也是知道的。

  在中统老大陈立夫在1935年和苏联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判中,这个大使在会议最后突然对邓说,陕北中共只有几千人,如果中共不肯跟你们合作,你们干脆把他们消灭算了。

  邓怕听错了,由多问了一遍,得到仍是肯定的回答,鲍格莫洛夫还说:中日战争一旦爆发,我们绝对不会支持中共(后苏联确实在1937年到44年间没有公然支持过中共)。说完鲍格莫洛夫就收拾文件离开了会场!

  陈立夫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赶忙报告蒋介石。

  蒋介石得知这句话以后也不敢相信,他询问邓文仪说,这个大使谈判之前有没有喝过酒,他有没有精神病史,翻译是不是译错了?

  陈立夫表示都没有,鲍格莫洛夫谈判全程精力充沛,传达的都是斯大林的意思。

  蒋介石顿时极为高兴。

  1935年底红军已经被中央军逼入陕北,四川北部,兵力锐减,朝不保夕。蒋介石认为红军再也没有出路,消灭他们顶多只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时间。他认为迫于这种形式,苏联会让和中共向他投降的。

  蒋介石认为处理中共军事打击为主,也要政治攻势,能够收编更好。

  所以他在1935年10月,蒋介石秘密会见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表示愿意和苏联合作抗日。同时表示希望苏联压迫中共同政府谈判,让中共向政府投降。鲍格莫洛夫表示同意,但需要向斯大林汇报。

  蒋介石同时命令邓文仪在1936年1月3日立即和中共在苏联的负责人王明联系,讨论中共投降的问题。

  另外他派出中统老大陈立夫带着外交官张冲赶赴柏林,希望一旦邓文仪和王明谈判出中共投诚的具体方案,他们就立即赶赴莫斯科,进行中苏两国合作的谈判。

  邓文仪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给王明提出的要求如下:

  1.取消中共的苏维埃政府,所有苏维埃政府的官员进入南京政府工作。

  2.取消红军,所部编入国民革命军,军官可以保留,但必须接受中央派出的政工干部。

  3.中共可以保留现有的政党,要么保持以前国共合作,要么保持中共作为独立党派存在。

  4.红军将来会被排到内蒙古参加抗日作战。

  5.中央政府可以提供给红军一些武器装备和补给。

  这个条件在蒋介石看来已经非常宽容了,毕竟他认为再需要一年时间就可以将中共彻底消灭掉。

  但王明表示目前很难接受这种方案,不过提出继续谈判的要求,还提出派出中共代表1月25日从莫斯科出发赶赴南京。

  就在出发前夕的1月23日,邓文仪突然告诉王明,蒋介石拒绝和苏联继续谈判,让他回柏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蒋介石在1月22日再次会见苏联大使鲍格莫洛夫时。这个大使表示苏联可以提供数亿卢布的军事物资给中国,但是表示苏联政府拒绝压迫中共向中央政府投诚。

  蒋介石顿时勃然大怒,他认为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不放弃对中共的支持,也就等于没有把中国政府当做盟友对待,仍然试图借助中共将其推翻,双方合作就无从可谈。

  他急电邓文仪立即停止谈判,并且命令在柏林等待和苏联谈判的陈立夫立即回国。

  虽然苏联这边僵了,但蒋介石终究是个明智的人。孙子兵法里面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的道理。他知道王明只是常驻苏联的代表,更多代表苏联利益,不能代表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中央。他指示中统直接和陕北的中共中央联系,讨论投诚的问题。

  由此国民党找到中共北方局,在北方局表示不能做主以后,他们又通过关系派董健吾赶赴苏区。

  董健吾拿着中央的伪装身份赶到陕西,试图进入陕北。但是由于两军作战,表面上信息交通全部封锁,董健吾再次等了40多天,都没有办法进入苏区,只得铤而走险找到张学良,于是发生了上面的事情。

  由此,张学良确定了和中共谈判的决心,他当时的想法就是,你蒋介石能谈,我张学良为什么不能谈。

  张学良初次接触中共

  ----------------李克农,潘汉年都是中共秘密战线的大师,他们的作用不亚于红军的几个主力师。

  和李克农见面之前,张学良心底算是有些低,不在那么害怕北上通匪的罪名。

  此次,张学良认为还是要套套李克农的话,摸摸中共各方面的态度到底如何,不能随便表明自己的立场。

  李克农心里却是另外一套想法,此时中共却是自南昌武装起义以来最艰难的时刻,中央红军加上陕北地方武装总数还不到1万5000人。由于自身力量薄弱,红军必须团结其他力量以自保。

  从瓦窑堡出发之前,周恩来和毛泽东曾经仔细交代李克农对张学良的态度,以及对张学良的统战策略。

  李克农接到的底线就是两点:1.东北军张学良必须和蒋介石分开,张学良不能在蒋体系内和中共谈判。如果张学良跟蒋介石一条心,联合张学良就无从谈起。2.达成两军不进攻协议,保持双方和平。

  虽然双方面临的形式都很危机,但在张学良见到李克农时候,仍然不觉笑了。

  李克农本人一身陕北商人打扮,加上本人矮胖,笑容可掬,同当地的土商人完全没有区别。

  李克农对张学良的印象也不坏,张学良一身笔挺的军装,领口上闪亮的三颗金豆,意气风发,英气逼人,确实有当年东北少帅的派头。

  张学良先对李克农客套:李老板这身打扮可真像一个人商人啊。

  李克农积善言谈,回答说:是啊,我这次就是来跟张副司令谈一桩大买卖。

  张学良回答:赵镇藩他们是搞零售的,我可是整销哦。

  由此,双方心照不宣,王以哲他们是谈具体的两军之前的和平,张学良则是来谈双军大方面的合作问题。

  让李克农没有想到的是,张学良对东北军试图和中共合作的事情几乎未置一词,也让李克农之前的精心准备全部失的。

  张学良首先发问,主要是摸摸中共的底。

  他提出第一个问题,中共去年底在瓦窑堡开大会,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又提出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既然要统一国内力量抗日,蒋介石领导的中央政府无疑是国内最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控制着中国大部分的经济,军事和国家的外交,为什么不联系它。

  张学良的原话是,不能同蒋介石的中国中央政府合作,还怎么谈抗日。

  张其实是在试探中共对中央政府的态度,看看他们到底是要继续反政府,还是和政府合作。对于张学良来说,如果红军能够和中央政府合作,自己就不算通共,也就没有什么罪过,这样代价最小。

  李克农久经世故,自然明白张的意思,他很直白表示。目前蒋介石集中多路大军围攻红军,攻势强大,步步紧逼,不消灭红军不罢休,双方根本不可能和中共合作。红军就算有意,蒋介石也肯定会断然拒绝,所以中共联合中央政府是根本不可能的。

  张学良和蒋介石私交极好,知道蒋介石对中共看法极差,近10年来都竭尽力量将其消灭,不可能和其合作。

  但张学良仍然认为,从各种角度来说,不联合国民政府没法抗日,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抗日统一战线。

  李克农说,如果蒋介石放弃消灭红军的想法,双方还有可能合作,现在刀架在红军脖子上,实在没办法谈。

  张学良在这点和李克农各执己见,谁也没有说服谁,甚至争执的脸红耳赤。

  张学良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共产党要抗日,但是中日目前国力相差数倍,就连国民政府也不是他们对手,红军力量如此之弱,拿什么抗日?

  李克农说张学良的观点不对,打仗自然要对比双方军事力量,拼武器,拼国力。但不是说双方实力有差距,己方就肯定不会胜利。再好的武器,再强的国力, 也要靠人来用。人的力量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决定性因素。对于抗日来说,中国人心是齐的,所谓万众一心可断金。中国虽然国力不如,但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又有数亿民众支持,有长期作战的条件,可以采用持久战把外表凶悍的小国日本拖垮。

  这点张学良表示同意。

  张学良又问了第三个问题,目前红军东渡黄河进攻山西(红军已经在20天前2月17日东进),打着抗日的旗号。山西境内没有日军,只有阎锡山的晋军, 去哪儿打谁去?况且晋军有十几万之众,红军在山西作战很难成功。而且肯定会让中央军进入山西,对东北军非常不利。如果红军真的想抗日,应该先进入宁夏省, 然后转进绥远。绥远有日本扶持的伪蒙古伪军,该省边缘处就有日军驻扎,这才是抗日的正确路线。

  李克农感觉这个问题很刺手,不过他回答的很不错。李认为阎锡山是土军阀,和日本勾结,力量不是太强,红军进军山西是有把握的。抗日也需要本钱,红军 目前困居陕北,四处都被封锁,人口只有40万人,需要山西相对富裕的地盘作为物资和人缘补充。至于去宁夏的问题,李克农没有做解释。

  张学良是聪明人,知道红军进军山西确实是为地盘,也可以说是积累抗日力量,就没再多说。

  --------------张学良此时仍然希望能够说服蒋介石和中共合作抗日,因为这样东北军就可以保全,不用被迫和红军互相消耗,自己也不用冒险跟中央翻脸。

  双方谈了一天一夜,李克农不愧外交战线的大师,说话滴水不漏,但表现的非常诚恳。

  张学良由于不知道中共的底牌,所以也不敢交心,事事留了一手,不敢把借助红军联合苏联的想法跟李克农交底。

  到了会谈最后,张学良终于忍不住了,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两军都想抗日,现实情况下,没有外援是不行的,红军和东北军如何分别派出代表与苏联联系,商量抗日援助的问题。

  李克农立即表示,这个可以由他们牵头。从绥远或者宁夏去苏联的路线太险,之前苏联派来的一支联络小分队在绥远被蒙匪全部杀死,还是化妆从新疆进入苏联比较好。新疆统治者盛世才和苏联关系非常好,双方协定了秘密协议,可以帮忙。

  张学良表示他是西北剿匪副总司令,表面上是盛世才的上级,可以从官方派出人和他联系。

  会谈到最后,张学良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张感觉李克农仍然是奉命而来,没有决定中共根本政策的权力,所以要求中共派出一位处于决策地位的大员来和其面谈,毛泽东,周恩来都可以,地点可以放在更靠近苏区的延安。

  第二希望中共派出一位灰色身份的代表在东北军负责联络。

  由此,李克农和张学良的会谈结束,这个结果是好坏参半的。

  毛泽东交给李克农的两点中,只达成了两军互不进攻的协定,但是没能将张学良和蒋介石分开,而且张学良明显对反蒋极为反感和不信任。

  李克农第二天就去了山西前线,向中央汇报。

  此时红军的情况还算不错,其主力部队在2月20日进入山西,宣布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击溃阎锡山在山西以西的晋军一部。晋军战斗力一直 都不强,强项在于自产较为齐全的军火武装(山西军火厂可以日产手榴弹数千枚,步枪100多支,子弹10几万发,炮弹500多发),包括一些自产的重炮和重 机枪。但自从中原大战失利以后,晋军退守晋绥两省,总兵力也从30多万减少到10几万,士兵待遇不高,军官腐败捞钱,战斗力逐步衰弱。此时面对红军背水一 战,更是抵抗虚弱。

  晋军5个团在晋西的激战中被红军击溃,被俘就有1200人,红军很快控制了石楼,中阳,孝义,汾西等六个县近4000平方公里的地盘。这些地域比陕 北要富裕的多,人口也很密集,短期内就招收兵员数千人,通过打土豪杀地主获得几十万银元的军费(山西很多土地主,有大量金银埋在地下。红军一次就从土豪家 搜出几百个50两重的银元宝)。

  当时红军主要领导人都在石楼县前线指挥,李克农赶赴山西向他们汇报以后,毛周一致认为王以哲比较诚恳,张学良则比较油滑,看来是摸不清红军的底,不敢造次。

  周恩来决定亲自去和张学良谈一次,但是目前他人在山西,立即赶回延安也要3月17日左右。

  电报发给张学良,张表示同意和周恩来会见。

  但是就在短短二周时间内,情况又发生改变。

  此时红军战局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西北的形势也发生巨大改变。

  阎锡山看到红军渡过黄河势如破竹,晋军根本抵挡不住,这个老军阀也彻底乱了阵脚。

  3月初,阎锡山集中在晋西的主力15个团发动全面的反攻,试图将红军驱逐出山西。可惜晋军从1931年中原大战以后就基本没有军事作战,战斗力已经不如往昔。

  红军在孝义兑九峪附近力挫晋军4个团的反攻,但是晋军兵力多达3个旅,红军也无法一口吃掉。红军随即分兵三路,绕过晋军正面防线前进,直逼阎锡山的老巢太原。

  阎锡山焦头烂额,他深知红军宣扬革命,不但要他的地盘,还要他的命。中央军蒋介石一方虽然也想要他的地盘,至少不会要他的命。当时反蒋的老军阀冯玉祥,唐生智等人,至少还有个中央的高级位子做做,自身的财产也不受影响。两害相比,取其轻,只能借助钟馗来打鬼。

  阎锡山一方面号称立即编组山西民团武装加入晋军正规军,一年就可以编组15万人,连续三年45万,这样不怕任何对手,一方面阎锡山忍着心中剧痛,邀请中央军进入山西协助围剿红军。

  阎锡山从1916年开始统治山西,经历20年时间,山西始终铁板一块,从无一股其他力量能够挤入山西。中央军用尽办法也从来没有早山西站住脚,此时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被别人邀请进入山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蒋介石大喜过望,随即命令驻扎在武汉,徐州,洛阳等地的中央军主力汤恩伯部7个师,号称15万大军,由同蒲路向北,正太路向西,分两路火速入晋,并在太原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剿共总指挥部”。阎锡山也派其全部在晋主力5个师和2个旅由晋中向晋西地区压来。

  中央军的战斗力比晋军强的太多,加上晋军总数高达近30万之众。毛泽东,周恩来自知不敌,被迫将部队向晋西收缩,避免被国军围歼,损失主力。

  中央军和晋军步步推进,迫使红军逐步后退,最终被压缩在黄河以东的狭小区域。红军眼见实在无法在山西站住脚,全部回渡黄河,撤回陕西境内。

  实战中晋军损失了大约1万人,激战中,红军也有一定损失,尤其红十五军团损失较大,著名战将刘志丹在三交镇战役中阵亡,年仅33岁。一种说法刘志丹 亲赴前线指挥,被晋军机枪子弹击中胸部阵亡,最近还有一种说法是红军内部有人认为刘志丹是陕北苏区地头蛇,相当有影响力和人缘,功高盖主,不杀始终留有后 患。他们从背后开枪将其杀害,刘志丹的子弹是从背后射入的。总之,红军失去一名悍将。

  -------------退到陕北以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深感形势严峻。陕北不但四周都是强敌,而且自身贫穷落后,红军在此处根本无法发展。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毛泽东甚至说:万一被国民党打垮了,我们就把红军分散开坚持在敌后打游击战,还可以到白区做地下工作。

  红军东进表面上宣告征兵7000人,获得40万巨款的军费补充,但不过是小收获,红军最需要的地盘没有打出来。更惨的是,由此中央军大举开入西北,西北局势大为改变。

  除了红军以外,西北各地方势力也对红军东征颇为不满。之前中央军只有胡宗南一个师(实际是军编制)在汉中驻扎,总兵力不过3万人,尚不足以动摇地方军阀。

  此次红军东征直接引来了中央军10万大军,一举打破了山西的格局,动摇了阎锡山的地位。

  阎锡山为西北最强大军阀力量,有两个省的地盘和西北最富裕的山西省,另有十几万人规模的军队。所谓唇亡齿寒,一旦连最强大的阎锡山都跨了,西北其他军阀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接垮掉。

  杨虎城的大将孙蔚如甚至跟杨说:红军长征一路,就是帮助中央军来扫清军阀的,贵州四川都是,现在也在山西这样做。

  这边张学良也深深恐惧局势的变化,起先西北中只有他东北军拥兵20万之众,为兵力最多的军阀。中央政府虽然不断通过电报催促其进攻红军,但毕竟中央军在西北没有什么兵力,从根本上无法动摇东北军。

  张学良就是按兵不动或者假装剿共打假仗,中央也不可能怎么样。

  现在中央军十万大军进入西北,稍后必将开入陕西,东北军的威胁就迫在眉睫了。

  所以,张学良也迫切想在和中共谈判,争取达成合作的协定。

  但是张学良私人飞机在从洛川飞回西安的路上出现问题,只好送到武汉修理,所以3月17日和周恩来会面时间被迫推迟。

  飞机快要修好的时候,张学良又有要事去上海处理,会面时间又延后。

  张办完事回到西安以后,突发喉病,几乎不能说话,赶忙找医生治疗,由此再次推迟见面时间,定为4月8日见面。

  可以说,李克农和张学良的会谈始终出于两军停止军事行动的层次,而周恩来则是希望两军成为战略盟友。

  未来的延安会谈,改变了中国未来的半个世纪。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大阅兵,抖出六十年国耻
2009: 韩国国内民意调查 83%的韩国人希望与中
2008: 新证据显示神七视频直播非太空现场(组
2008: ZHX123:对美国,中国应毫不含糊落井下
2006: 李时珍是高丽人,《本草纲目》是韩国文
2006: 中国参与围剿朝鲜令人困惑
2005: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是日本财富的源泉
2005: 志愿军司令部副处长讲述毛岸英死亡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