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老薩: 張學良和中共的第一次談判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0年10月06日22:36:1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1936年是抗戰前最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東北軍和陝北的中共連續交手四次,全部失敗,損失兵力近2萬人,兩個師長陣亡,戰後這兩個師還被蔣介石取消 了番號,不允許其重建。由此東北軍的領袖張學良認為東北軍無法消滅紅軍,如果持續跟紅軍作戰,除了消耗自己的實力以外,不會有任何好的結果。

  紅軍這方面雖然和東北軍作戰全部勝利,但在陝北蘇區總共只有1萬5000的兵力,面對20多萬東北軍和陝軍十七路軍處於劣勢,也無力將他們消滅。更 關鍵的是,紅軍一直很清楚自己最大的敵人是擁有60多萬主力部隊的中央軍,這支部隊已經將南下四川的紅軍最有戰鬥力的紅四方面軍殲滅4萬人。張國燾,徐向 前的曾經號稱十萬的紅四方面軍僅剩下4萬多人,被迫北上川北,準備回師陝北蘇區。中央軍主力隨即跟隨紅四方面軍北上,頂多在36年中就會到達陝北。

  此時的紅軍確實不是中央軍的對手,其實早在長征以前也就是這樣。早在中央蘇區,擁有10多萬大軍和200多萬群眾支持的紅軍,也被中央軍擊敗,被迫長征。此時僅剩1萬多人,困居貧窮落後的陝北蘇區,更是無力招架。

  紅軍認為在和中央軍交手之前,沒有任何必要再和不相干的東北軍和陝軍交手。

  由此,紅軍和東北軍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聯繫,並且最終通過紅軍外交大使李克農在洛川同東北軍進行了初期的談判。

  由於當時張學良還在南京公幹,其部下王以哲軍長先跟李克農達成了互不進攻,開通經商等秘密協定,一切重大問題還等到張學良跟李克農來具體商談。

  張學良為東北軍的打算

  1936年3月4日,張學良秘密乘坐飛機趕到洛川,立即跟在此等候10天之久李克農進行談判。

  由於軍統和中統的特工在陝西活動頻繁,連東北軍內部也有他們的潛伏,所以會談是非常秘密的僅有李克農,王以哲,王以哲的參謀長趙鎮藩,張學良的情報頭子黎天才,和張學良本人幾個人參加。

  會議開始之前,王趙兩人已經把之前紅軍和東北軍六十七軍達成的協定匯報給張學良,張對他們的協定很滿意。

  張學良最初只想達成雙方和平協定,這次至少實現了這個目的。

  但張學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當然眼光要放長遠一點。目前東北軍被中央軍逼迫跟紅軍交手,短短2個月就損失了近2萬人的兵力,剩下的本錢按照這種速度 最多一年就會拼光,實在是拼不起。但是不拼又不可能,東北軍失去了東三省的地盤,所有軍費和軍火都依靠中央補給。蔣介石明確表示,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國家這幾年內每月花費2百多萬銀元的巨款養着東北軍,就是讓其為國家效力,剿滅紅軍的。如果東北軍不跟中央合作,那麼中央就算不對東北軍進攻,最低程度至 少會取消提供給東北軍的補給。以東北軍的現狀,怕是連飯都吃不上,堅持不了三個月就會自己跨了。

  所以,張學良認為自己不和紅軍交戰,就等於違抗中央的意思,遲早會和中央反目。一旦反目了,如果中央來狠的兵臨城下的要求將東北軍肢解消滅,那麼東 北軍就只能冒險跟中央對抗作戰。這種情況下,以東北軍的實力,內無糧草外無援助,實力又遠遠不及,等於自我毀滅,失敗是肯定的。

  想和中央對抗,第一必須聯絡西北各實力派,把大家力量聯合起來,或許能夠對付中央政府。就算實力仍然不及,至少能夠讓中央畏懼己方實力也不弱,不敢 逼得太過分,從而獲得談判桌上的籌碼。第二,必須獲得一個和中央不相上下的強有力的外援,能夠提供補給和軍援。一旦和中央軍作戰,這個外援能夠取代中央政 府給東北軍提供這些物資,幫助東北軍渡過難關。

  西北實力派有很多,但是外援只有一個,就是和西北普遍接壤的蘇聯。蘇聯工業軍事力量強大,是當時的世界第四,稍後的世界第三,連窮凶極惡的日本人也 不敢招惹,如果他願意扶持東北軍的話,東北軍就能夠和中央徹底對抗。想當年馮玉祥的西北軍在軍閥會戰中被直奉聯軍幾乎消滅,就依靠馮和蘇聯搞好關係,獲得 蘇聯大量軍事援助,短短一年內迅速恢復。

  在蘇聯的大量軍援幫助下,馮玉祥迅速從全面崩潰的邊境借屍還魂,不但迅速占領了西北幾省的地盤,更是把部隊擴大到40多萬人,控制了河南,河北幾省,占據了中國四分之一的領土,成為中國僅此於奉系的最強大軍閥。

  馮玉祥例子在前,東北軍實力絲毫不亞於西北軍,一旦有了蘇聯的外援,前景絕對不亞於西北軍。

  不過當時中國稍有智商的人都知道,從北伐以後,蘇聯面對四一二事變中國民政府,馮玉祥等人利用蘇聯以後又毫不客氣甩掉它的現實(其駐國民政府和其他 軍閥的代表都被武裝押解出境),拒絕和任何中國軍閥合作。但只有一股中國力量除外,這股力量不但蘇聯始終都在全力支援他,而且願意支援任何幫助它的其他勢 力,這股勢力就是蘇聯的小兄弟中共。

  中共當時只是蘇聯領導的共產國際在中國的一個支部,從建黨開始到中共黨依靠國共合作壯大,無一沒有蘇聯的影子。

  蘇聯對中共的援助也是拼盡了全力,以經濟上的援助為例,僅僅1927年前七個月援助給中共就有100萬銀元(相當於現在的1億人民幣)以上,同時期中共自己的收入僅有5000銀元。

  國民政府當時就是通過容納中共獲得了蘇聯的大量外援,最終推翻了北洋政府,打垮了100多萬軍閥部隊。

  張學良知道如果他和中共合作,就和中共同乘一條船,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蘇聯自然也會援助東北軍的。

  可惜這些都是紙上談兵,張學良雖然子承父業,沒有經過什麼考驗。但畢竟統帥千軍萬馬好幾年,政治頭腦還是有的。

  東北軍如果和中共合作,就等於和中央政府對抗,按照雙方實力對比,東北軍肯定是凶多吉少。

  當時通匪罪名極重,足可以讓所有人掉腦袋,單單南京雨花台刑場就處死了數萬共產黨員和通共分子,張學良的腦袋也不比人家特殊。

  張學良認為,如果能夠通過手段實現蔣介石中央政府和共產黨的官方合作,讓他們聯合起來抗日,他就不用執行這種自我毀滅的剿共命令了,對其是最為有利的。

  當時東北軍數量高達20萬人,裝備在國內數一數二,是除了中央軍以外最強大一股軍事力量。

  一旦全國團結抗日,蔣介石就不可能忽視東北軍這股力量,出於輿論也不可能在壓榨東北軍,這樣東北軍就有出路了,張學良按照他的身份和地位,至少能做一個地跨幾省的戰區司令長官。

  不過話雖如此,張學良跟蔣介石私交極好,在幾年交往中,張學良深知蔣介石一定要消滅中共的主張,不可能和中共合作。

  用蔣介石的話來說:日本是肌膚之癬,中共才是中國的心腹之患。中共不是像馮玉祥,李宗仁那樣只是試圖取代我們成為中國的統治者,而基本還是實行我們那一套,中共則是希望成功在中國進行一場極為危險的共產主義實驗,危害極大,後果不堪設想。

  張學良認為這一條路很艱難,但對東北軍最好,代價也最小,所以他明知難度極大,也會拼命試試。

  如果這條路不行,就意味着東北軍非常危險,想保住自己不被消滅削弱,就必須和蔣介石中央政府對立了。如果對立了,東北軍就必須向上面說的那樣自保,一要藉助西北其他力量(包括中共),二要和蘇聯合作。

  所以張學良目前必須考慮到最壞的情況,為自己多鋪一條路,多一條路總沒有壞處。

  如果張學良能夠度過難關,實現蔣介石和中共的合作,那他自然不會冒着通匪危險這麼做。如果蔣介石真的讓東北軍混不下去,那張學良也就只能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了。

  對於中共,張學良其實心裡根本沒底。他一方面知道中共是一股比較神奇的革命力量,居然能夠從幾十人的小政黨,發展為數十萬規模,六塊蘇區的強大力 量,另一方面,由於從開始就處於敵對地位,張學良向來把中共當做妖魔,共產共妻,紅色鬍子,加上張大帥對蘇聯一向恨之入骨,蘇聯在中東鐵路事變把張學良打 的慘敗,張對蘇聯也深有戒備。

  -----------------董健吾出身在基督教世家,後從神學院畢業成為牧師。他其實是中共地下黨員,在上海科特工作,用牧師的身份作為掩護。需要說明的,毛澤東的兩個兒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就是被董健吾收養。

  說實話,張學良性格猶豫,在和李克農見面之前,他非常焦慮。因為當時和中共合作的罪名極大,一旦被發現張學良肯定會被嚴肅處罰,情況最壞的情況估計還能像韓復榘一樣丟掉性命。

  但一件突發的事件徹底改變了張學良的觀點。

  1月份,張學良下屬-西北禁煙處處長鍾可托帶一個人來求見張學良。這個人是一個滿臉和氣的胖子,見到張學良時候遞給他一張公函,上面寫着財政部西北經濟專員周繼吾,簽署人是財政部部長孔祥熙。

  張學良問:失敬失敬,周專員是中央政府的人啊,不知道找張某人有何貴幹?

  那個周繼吾掃了一眼傍邊張學良的副官孫銘久和譚海,並沒有說話。

  張學良擺了擺手讓兩人出去。

  周繼吾隨即對張學良說:這次拜見副司令,是想讓您派人將我送到瓦窯堡。

  張學良吃了一驚說到:你說什麼?瓦窯堡可是匪區,你是經濟專員,難道匪區的經濟你也要考察?這不是笑話嗎。

  周繼吾:實不相瞞,我去瓦窯堡不是為了經濟考察,而是為了拜見毛澤東周恩來的。

  張學良聽到這句話,這一驚非同小可:你說什麼?周先生,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呢?憑這句話我就可以把你槍斃。來人啊,把這個人先抓起來。

  等在外面的孫銘久和譚海立即衝進來,從腰間拔出手槍對準周繼吾。

  周繼吾在這種情況下居然絲毫不動聲色,只是低聲對張學良說:副司令息怒,請讓他們先出去。

  張學良看到這種情況,知道周繼吾身份絕不簡單,擺了擺手讓孫銘久他們出去。

  周繼吾對張學良說:實不相瞞,在下真名董健吾,是奉孫夫人之命而來,作為國民黨代表給中共送信,謀求國共兩黨重修舊好,一致抗日。孫夫人說張副司令是好朋友,會幫忙的。

  張學良第三次吃驚,他絕沒想到蔣介石的中央政府居然會跟中共接觸。

  稍後張學良和董健吾細談了幾天,通過董的談吐,張判定董肯定是個中共地下黨員。

  董健吾向張學良明確表示,目前蔣介石已經和共產國際聯絡,試圖讓共產國際壓迫中共和國民政府和談。

  同時蔣介石利用中統局的關係和中共北方局代表周小舟等人聯繫上,但周小舟表示他們只是中共的一個分部,無權作出決定,自己和陝北中共的聯絡也有問題,無法傳達這樣重要的情報。

  所以蔣介石通過妻弟宋子文找到宋慶齡,試圖通過宋慶齡直接和陝北中共聯絡。

  宋慶齡考慮再三還是同意了,他找到以牧師身份作為掩護的中共地下黨員董建吾,讓他拿着中央的介紹信趕赴陝北。

  張學良通過和董健吾的交談,知道蔣介石居然已經開始和中共,蘇聯接觸。張學良暗想他自己畏懼通匪罪名,不敢和中共聯絡,但是蔣介石一面高喊剿滅赤 匪,一面居然首先跟中共試圖合作,真是豈有此理。張想既然蔣介石已經願意和中共合作,那麼東北軍為什麼要再去和中共拼命,不是明顯的借刀殺人嗎,希望消耗 東北軍的實力?如果東北軍被紅軍拼光,這時候中共跟國府達成和平協定,那麼東北軍的犧牲是不是完全沒有價值。

  張認為,既然蔣介石要和國民政府談判,他為什麼不能談?

  張學良一面用自己的飛機將董健吾送到洛川,又派出一個騎兵連將其護送到蘇區,一面下令決心和中共談判,不讓東北軍被別人當槍使。

  紅色牧師董健吾在2月27日到達瓦窯堡,傳達了蔣介石的意思,毛澤東周恩來等人表示樂於考慮。

  董健吾於3月5日帶着毛周等人回信趕回上海。

  蔣介石抗戰策略

  其實董健吾的情況並非偶然,都是蔣介石頭腦裡面抗日全局的一部分。

  國軍在1935年消滅中共南方五大蘇區,迫使中央紅軍長途行軍,經過中國南部,西部各省,到達陝北。中央紅軍在長征中遭受慘重損失,從10萬人銳減到陝北的7000多人。

  蔣介石早在1928年就認為抗日是持久戰,必須以中國南部和西部作為基地。通過紅軍長征,蔣介石領導中央軍以僅僅損失1萬多人的代價,收復了湖南,貴州,四川,西康四個省,迫使廣西,雲南聽從中央的調遣,由此南部已定,抗戰的大後方順利建立。

  於此同時,蔣介石認為紅軍此刻已是窮途末路,夠不成大的威脅,開始備戰抗日的全部計劃。

  主要分在這幾個方面:

  1.

  軍隊建設方面,1935年1月26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全國軍事整理會議,布置整軍工作。整軍中對各種不同編制的部隊有着不同的名稱,主要有整編師、調整師、整理師、新編師等四種稱謂。

  根據蔣介石的德國顧問,德國國防軍之父馮.塞克特將軍給蔣介石的《陸軍改革建議書》之方案,其中必須編組精銳的60個師。根據塞克特的意見這60個 師都應該是整編師,採用德式裝備,使用德式步兵師編制和訓練。但由於德式武器運送到中國數量並不能滿足要求,只能將其中30個師暫不裝備德械,只是在現有 編制體系和武器裝備方面進行一些內部調整,之後再補充德械,故稱之為調整師。

  最終60個師為30個整編師和30個調整師,之後計劃擴展到120個師,其中60個整編師和60個調整師。

  中國當時陸軍情況很不好,截止1936年全國陸軍已整建與未整建部隊,共計步兵182個師,46個獨立旅、9個騎兵師、4個炮兵旅及20個獨立團,總兵力共計170萬人。

  雖然人數不少,但現代戰爭不是冷兵器時代,人多就能打贏,要看整體火力配備,訓練水平,編制和戰術。根據國外專家的估計,中國絕大部分部隊連列強的 民兵部隊也不如,火力更是為列強主力部隊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且沒有受過任何先進的軍事訓練。只有約30萬到40萬部隊受過西方標準最基本的軍事訓 練,裝備最基本的武器,勉強可以算是作戰部隊。

  這個讓希特勒非常尊敬,和大名鼎鼎的毛奇將軍起名的塞克特對中國國民革命軍仔細觀察以後認為:中國急需的不是人數龐大的陸軍,而是全力建設一支訓練精良、裝備齊全的精質部隊,應先建立一支模範隊伍、再逐步推廣到其它部隊完成國軍的改造。

  從1936年開始,到1937年初首先完成20個師的調整,這20師編組成功以後再以他們為樣板,繼續擴大規模。這20個師以德國輕裝步兵師的編制 和裝備就行調整,為了編組這些部隊,國民政府從德國大量進口新式武器裝備。當時德國正在積極擴充軍備,而中國有大量德國急需的礦產資源,其中鎢礦是軍工業 的骨骼(鎢是製造優質鋼的基礎,也是造槍造炮的基礎),而中國的鎢礦沙產量占世界的一半,所以德國對華軍售額度很大。《中德貿易易貨貿易德和約》是 1936年3月簽定的,德國先提供1億馬克的貸款,國府可以在這個額度內購買軍火等物資,以礦產抵還。最後這筆貸款除了撥給資源委員會九百八十一萬多馬克 外,其餘九千多萬馬克全部用來購買軍火物資了。

  由於初期效果明顯,國府軍政部計劃從1936年到1938年3月一共編組新式步兵師60個,另外編組60個預備役步兵師。新式步兵師以每師2個 旅,4個團編制,約1萬多人,配備炮兵,工兵,騎兵,通訊兵,輜重兵,衛生兵,特種兵。預備役步兵師編制和整編師相同,裝備差一些,主要為新編部隊淘汰下 來的裝備。整編師的每個師裝備大量國產和德式裝備(國產主要是輕武器,德國進口的多為重武器),原來老式部隊的一個團編制裡面只有一個重機槍連,6挺重機 槍,一個迫擊炮連, 4門八二迫擊炮,每團不過1500人,戰鬥力弱,火力弱。而新編師的一個團重機槍火力增至8挺,迫擊炮增至6門,並增設通、勤、搜、工、輜等直屬分隊,使 各團一步邁進3000左右的新式大團。

  這種部隊在蔣介石和中國其他軍閥眼中是精銳德械部隊,但馮.塞克特認為以中國的工業能力、財力與官兵素質而言,要建立真正德國標準的陸軍是有困難 的。尤其中國重工業幾乎沒有,無法大量自產重武器,依靠軍購想彌補重武器火力的缺陷相當困難。一戰中,戰爭的主要火力支柱就是火炮,重機槍這類重武器,他 們造成的人員傷亡占戰場總傷亡的八成以上。這些部隊無論裝備和訓練只是德械三類步兵師的水平,也就是所謂的輕裝快速部隊。這樣的部隊可以在大部隊移動時以 鐵路來運輸,使兵員可快速集中到戰場邊緣;不倚賴重炮、戰車等重型裝備,而是靈活機動地使用自動武器作戰;與若干戰車與炮兵單位配合,進行協同作戰。

  這些師雖然重武器上還有所欠缺,但他的輕武器裝備和人員編制都不亞於日本乙種師團,雖然火力不及日軍甲種師團,但是終究差距不像現在這麼懸殊,可以打一下的了。

  如果按照預定計劃在1938年完成這60個師的編組,那麼中國比較有戰鬥力的部隊就有80萬左右,除此以外,還有大約100萬各方面差一些的60個 師二類預備役部隊。中國軍隊可以作戰,有較現代編制和裝備的部隊就有200萬左右,而日軍可以用在中國作戰的部隊大約有120萬到150萬,雙方實力不會 相差太大。

  ----------------------德械部隊戰鬥力還是比較厲害的,防守南京的主力就為德械部隊。他們在南京這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堅持作戰,僅在城外幾千米的三日拉鋸戰中,就造成日軍約8000人的傷亡。

  全面抗戰爆發以後,中國方面會有相當的本錢(可惜西安事變爆發,導致日軍早在1937年就和中國開戰,60個精銳師僅僅完成了20個師的編組,還有10個師還在編組中。二類預備役部隊也只編組了東北軍10個師,廣東10個師,川軍26個師)。

  空軍方面也有很大發展,中國當時最強大東北空軍在九一八事變中200多架飛機被日本繳獲,國民中央政府方面在1932年僅有50架飛機,200名飛 行員。蔣介石在1932年制定了空軍發展五年計劃,到了抗戰前夕空軍已經有600多架飛機,飛機場100多個,具有相當的實戰能力。

  海軍方面,中國海軍在1932年之前戰鬥力不值得一提,最有戰鬥力和噸位最大的兩艘巡洋艦都是清末從英德處購買的,排水量也僅為日本海軍的二十分之一,根本無法對日本海軍造成威脅。

  從1932年開始蔣介石實施了5年造艦計劃,以日軍在華海軍軍力7萬噸為對手,計劃建造各種新式軍艦5.6萬噸。可惜造艦是最考驗一個國家工業力量的,連德國納粹如此強大的工業力量,建立歐洲最強大的機械化陸軍,但海軍仍然被英國打的找不到北。

  最終到1937年中國只完成1.3萬噸的造艦計劃,新建購買了包括巡洋艦,驅逐艦,炮艦,魚雷艇在內的大量艦隻。最終作戰艦隻有60多艘,全部艦隻120多艘,具有一定的作戰能力。本來還準備購買5艘德國潛艇,因為日本強烈抗議沒有成功。

  炮兵方面在1935年國軍僅有各種火炮457門,有日式,德式,瑞典式,法國式等,口徑不一,使用不同炮彈,以小口徑迫擊炮為主,重炮奇缺。從 1935年3月開始國民政府成立炮兵整理處,大量購買新式火炮,僅一次就從德國購買150毫米FH18重炮24門,37毫米口徑Pak 35/36平射炮20門。這些火炮在之後的抗戰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2.軍工方面

  當時中國軍隊因為隸屬於各派系軍閥部隊,武器各色各樣,有德國的,蘇聯的,英國的,法國的,美國的,日本的,還有捷克,芬蘭等國,以槍械來說,口徑多達十幾種,互相之間無法通用。

  以步槍來說,中央軍裝備德國毛瑟步槍,雲南龍雲部隊裝備法式步槍,廣西桂系裝備大量日式步槍,宋哲元西北軍裝備相當數量的蘇式步槍,張學良的部隊中則有大量捷克制步槍。

  一個調整師一天需要步槍子彈80萬發,全國如果編組60個德械師的話,對日開戰這些師每月就要消耗至少7億發子彈。

  在1935年,國民革命軍只有八十多萬支步槍機槍,300多門大炮,子彈只有6000萬發存量。

  這個數量對於當時的中國軍工生產能力來說,根本就是天文數字。

  所以,蔣介石從1935年軍政部開始大力發展兵工建設五年計劃,提出從1936年7月開始實行,要求五年內建設十幾處大型兵工廠,生產新式武器,預計建設費用達4.9億元法幣(約4億美元),最終實現中國全部輕重武器自產。

  針對彈藥不足的因素,同時制定了五年械彈儲備計劃,要求從現在開始每月儲備子彈達到1000萬發,重機槍100挺,迫擊炮20門,以保證部隊長期戰鬥力。

  實際軍工長發展迅速,僅僅2年後的1937年,相對1933年來說,七五炮彈增長1.1倍,八二迫擊炮炮彈增長1.5倍,步槍子彈增長2倍,手榴彈增長1.5倍,重機槍子彈增長2.5倍。中國基本實現步槍的自產,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炮產量也大大增加。

  中國在1936年仿製德國毛瑟1924式標準型毛瑟系列步槍成功,取名為79步槍,也叫中正式。這種先進的步槍和老式的仿造毛瑟漢陽造步槍成為中國軍隊的制式步槍。

  輕機槍則仿製先進的捷克ZB26步槍成功,重機槍則在德國顧問幫助下仿造馬克西姆24式重機槍成功(仿製德制1908重機槍),還仿造法國迫擊炮,成功生產出20式八二迫擊炮.

  由此中國新式生產的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均大大強於日本陸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歪把子輕機槍,九二式重機槍,迫擊炮的性能也不相上下。

  重武器的火炮方面的產量也大大提高,坦克則只能從德國購買了一批。

  3.發展基礎工業

  引用國府資料:

  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併,改稱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企 業。從此,資源委員會這一軍事組織擔負了整個國家的重工業建設任務,這就表明以後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明顯地具有作為戰時國防體制的一個環節的性質,資源委 員會也就成為國民政府經濟備戰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個部門。

  1936年3月,資源委員會在國防設計委員會及資源委員會成立之初對國內各項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並根據國防需要和可能的經濟能力,擬定了一項重工業 建設計劃,預定於三年之內,在中部的湘、鄂、贛等內地建設與國防需要直接相關的重工業和礦業,奠定我國冶金、燃料、化學、機器及電器工業的基礎。1937 年,新建的這些工廠的產品產量為電力153.3萬度,煤2萬噸,淨鎢砂11926噸,銻14597噸,精銅9噸,鐵砂6313噸,電訊機425具。這些廠 礦的建成和投產,奠定了戰時國防工業的基礎。因為資源委員會設立的這些廠礦大多是當時國內沒有或非常缺乏的行業,不少與國防建設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如鋼 鐵工業、飛機製造業、電工電料業、化學工業、鎢、銻等礦產業。

  ----------------------------通過兵工的備戰,中國在抗戰中勉強實現輕武器的自產。這種捷克式輕機槍就是日軍最為恐怖的近戰利器。

  4.軍事交通

  現在軍事作戰建立交通線是基礎,其中鐵路是運輸的最主要的血管。

  1935年11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對於交通運輸方面備戰的政策和措施作了明確的部署,決定全國的交通幹線如鐵路、公路幹線、主要水道航線及航空線,由中央負責建設;特別是鐵路之建築,“應以國防運輸及溝通經濟中心為原則,使成為全國交通幹線。”

  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除整修原有的鐵路外,完成了粵漢、隴海兩鐵路的建設,並修築了由廣東到雲南,由雲南達四川,由四川到陝西與隴海聯絡之鐵路,實際上是用鐵路來溝通廣東、雲南、四川、陝西,使華北各省仍可以廣東作為出海口,完成抗戰大後方的交通運輸溝通。

  到1936年底,粵漢鐵路已經全線通車,隴海鐵路也完成寶雞以東到連雲港段。浙贛鐵路通車到南昌,同蒲、蘇嘉、杭甬等鐵路也均已建成。國民政府還制 訂了鐵路建設五年規劃,計劃新建鐵路14條,總長8500餘公里,可惜這項建設計劃剛剛開始,日本就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從1936年到1937年7月, 國民政府共修築鐵路2030公里。到1937年7月,全國已建成鐵路共13000公里。

  公路方面,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開始從東南着手,由近及遠,逐漸推進到西南、西北地區,形成全國性的公路系統。

  從1932年5月起,先就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修造蘇浙皖三省聯絡公路。1932年12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決定在1936年以前,由全國經濟委員會分五期完成蘇、浙、皖、贛、鄂、湘、豫七省聯絡公路。這條聯絡公路共有十一條幹線、六十條支線,共計10360公里。

  到1936年6月,全國經濟委員會又將陝、甘、閩三省及贛、粵、閩邊各公路加入督造的範圍。全國經濟委員會採用中央與地方合作建設的方針,由政府提 供技術與資金,地方負責建設。在這一時期,國民政府還運用美國的部分棉麥借款,從資金和物資、技術等方面協助各省按分工負責的原則,加緊國、省公路幹線網 絡的建設。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主持修築的西蘭、西漢兩公路於1936年底竣工,同時又協修了綏遠至新疆、山西、甘肅到新疆、青海等公路。軍事委員會委員 長行營川黔公路監理處在1935年-1936年修通了川陝、川鄂、川湘、川滇、湘黔等幹線公路。

  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計有幹線21條、支線15條,初步形成縱貫全國的公路網。

  1936年5月,粵漢、平漢鐵路貫通,在武漢、廣州失陷之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從國外購買的全部兵器、彈藥、器材等軍用物資主要取道香港通過粵 漢鐵路運往前線,共計運兵200餘萬人次,物資54萬噸。浙贛鐵路玉山到南昌、南昌到萍鄉的接軌通車,對西北和東南地區的軍事運輸發揮了重大作用。

  1935年竣工的西蘭公路和1936年通車的川陝公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成為中國通向國外的唯一通道,蘇聯的大批援華物質也經此道運往前線,對保證 前線的急需,支持全民族抗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抗戰的頭二年,單是鐵路運送的兵員就達1100多萬人次,軍需物資在300萬噸左右。

  5.其他

  除了以上,中國由於歷史原因,並沒有全國性的兵役法。國府從1935年開始公布了兵役法,制訂了全國兵役區,包括19個軍管區,60個師管區,10個預備區。1936年當年就根據兵役法徵召新兵5萬新兵。

  從1936年開始,軍政部開始修建全國性的防禦工事,包括多道戰略防禦工事,還有包括江陰,鎮江,虎門等堅固要塞,地域涵蓋全國從河北到武漢再到廣州。這些防禦工事在之後對日作戰中起到極大的作用。

  更重要的,從1936年開始,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正式擬定了《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度作戰計劃》,包括甲乙兩案。甲案是考慮中日戰爭爆發在日蘇 戰爭之前的作戰計劃,乙案則是中日戰爭爆發在日蘇或者日美戰爭之後的作戰計劃。計劃極為詳細,包括作戰區域,應對戰略,具體戰術,戰鬥序列及戰場區分,各 兵團任務及行動,兵站,警備,通訊等等,耗費了大量軍事參謀人員的心血,也是抗日最有效的計劃。

  蔣介石力爭蘇聯

  準備雖然基本全面,但蔣介石深感自身國力的衰弱,短短幾年的發展還不足以和已經發展資本主義40年之久的日本抗衡。中國當時無論海陸空軍戰鬥力都是日本的幾分之一,沒有一個有效強大的外援,短期內是無法靠自己拉平和日軍差距的。

  蔣介石認為目前日本雖然英法美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日本勢力主要是在東亞,尚沒有涉及英法美的固有地盤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緬甸(英國殖民地),菲律賓(美國殖民地),印尼(荷蘭殖民地),越南,老撾,柬埔寨(法國),換句話說就是日本對英美法的威脅還遠。

  所以只要日本不涉及這些區域,英法美會儘可能保持中立關係,不會公然支援中國。事實上美國直到1941年被日本空襲珍珠港以後,才開始大量軍援中國,之前甚至出售軍火給日本人。英國則更為過分,甚至幫助日本封鎖了滇緬路數月之久,讓中國孤立無援,向日本投降。

  至於德意兩國更是日本的盟友,德國出售給中國大量軍火,意大利也出售了包括飛機在內的一些裝備,但都不過是希望得到中國的大量稀有礦藏而已。一旦中日開戰,德意都會取消對中國的幫助。

  歐洲民主國家的列強都靠不住,法西斯國家也靠不住,但並不是說中國就絕望了。

  蔣介石認為蘇聯會是中國目前最可靠的支持者,和英美法不同,蘇聯在東亞和日本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早在沙俄時期,俄國就試圖控制當時封建朝鮮,可惜被日本上世紀發動了日清戰爭(甲午戰爭),擊敗中國奪取了這個國家,後日本在1910年通過日韓合併條約將朝鮮吞併為中國領土。朝鮮北部和俄國接壤,由此蘇聯的遠東地區南部就是日本領土,直接受到日本的軍事威脅。

  沙俄當時控制中國東北,享有很多特權。日本為了奪取中國東北發動了日俄戰爭,一舉將俄軍擊潰,從他們手中奪取了東北南部,也就是南滿的特權,奪取了俄國控制的旅順和大連,還有俄國修建的南滿鐵路。更另俄國無法接受的是,蘇聯還被迫割讓自己領土庫頁島南部給日本。

  到了918,日本更是乾脆控制了東北全境,也強行占據了蘇聯在北滿的利益,把蘇聯勢力從東亞徹底清除出去。對此蘇聯極為不滿,但無奈正處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全面恢復國內國力,還沒有能力和日本這樣的軍事強國全面開戰。

  從1932年開始,日軍繼續進攻中國,奪取了察哈爾北方領土,還試圖染指綏遠,扶持蒙奸德王和李守信建立偽內蒙古政權。一旦日本控制偽內蒙古,那麼就可以以重兵威脅在外蒙古的蘇聯紅軍。加上在東北駐紮的數十萬關東軍,蘇聯在外蒙古,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都被日軍所威脅。

  蘇聯領袖斯大林深知在歐洲和德國有無法調合的矛盾,遲早一戰。而目前德意日已經結成聯盟,如果德國從蘇聯西邊進攻,日本同時從中國東邊進攻,蘇聯就 要被迫兩線作戰,兵力在一萬公里的戰線上來回調動。以蘇聯的實力,能不能對付一個德國還是一個問題,根本是無力在同時對付東邊的日本的。

  兩線作戰不僅僅是將一個國家的力量分成兩半,而是將一個國家兩頭作戰部隊的戰力都減弱到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以德國為例,在和蘇聯作戰中雖然非常艱難,接連在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中失敗,但尚無沒有露出全面的敗象,甚至還庫爾斯克會戰之前獲得了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殲滅蘇軍23萬多人,總體來說和蘇聯還算是勢均力敵。

  可惜英美聯軍剛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德國就面臨兩線作戰,兵力被迫分散,顧此失彼。不但無法守住東邊的防線,更無力守住西邊的防線,曾經強大的第三帝國在1年內就灰飛煙滅。

  蘇聯目前已經在長達數千公里的地域直接和日本接壤,而日本陸軍一派高叫北上進攻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已經40多年了,日本陸軍在日蘇邊境蠢蠢欲動, 之後在1938年,1939年日本陸軍先後挑起了張谷峰和諾門罕兩個事變對付蘇聯。張谷峰事件中,日軍出動1萬5000兵力,蘇聯出動4萬7000多人, 最終以日本失敗且損失1500人告終,但蘇聯為了此戰也損失了4000人。之後諾門罕事件規模更是空前,日本有兩個精銳師團4萬人參戰,其中包括100多 輛坦克和近500架飛機。此戰目的是試探外蒙古的蘇聯軍隊戰鬥力,一旦蘇軍示弱日軍立即會進攻外蒙古。蘇聯更是使用了近6萬主力裝甲部隊,坦克裝甲車多達 850輛,最終以日軍傷亡2萬人失敗而告終,但此戰蘇聯也損失了2萬5000人。

  ------------斯大林雖然願意對中國支持,實際不過是利用中國拖住日本罷了。其實在斯大林的眼中,無論中華民國還是日本都是他未來的威脅,只有中共這個小兄弟怎麼說也是一個媽生的,還算靠得住。

  所以蘇聯出於自己目的,避免和日本在東線作戰,一定會全力扶持同是日本敵人的中國。蘇聯心中很清楚,只要日本侵華戰爭沒有取得徹底勝利,就不可能北上進攻蘇聯。

  蘇聯給與中國軍事援助,中國力量強大以後必然會延長和日本的作戰時間,將日本纏住在中國戰場,無暇對付蘇聯。

  蘇聯通過大使一再表示和希望蔣介石中央政府合作,並且在1935年明確提出和國民政府進行軍事援助談判的問題。

  蔣介石這方面很樂意與同蘇聯合作,1934年3月開始蔣介石陸續派人訪蘇。

  1935年他派出自己的隨從秘書鄧文儀出任中國駐蘇聯首席武官,負責和蘇聯談判。

  作為蔣介石來說,他認為爭取蘇聯援助是必須的,但前提必須是蘇聯取消對中共的支持。

  蔣介石認為中共是比日本更危險的敵人,一定要徹底將其消滅。

  而中共之所以能夠從幾十人的小黨發展到曾經30多萬紅軍的規模,蘇聯的大力援助功不可沒。只要失去蘇聯的援助,中共就不可能生存。況且目前中共已經是窮途末路,很快就會被消滅,蘇聯應該根據現實讓中共殘餘部隊向政府投降。

  蘇聯為什麼要援助中共,其實跟蘇聯援助北朝鮮和北越都是一回事,他希望自己鄰國不要出現一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個鼻孔出氣的敵國,盡一切力量扶持一個共產主義的反對勢力。

  另外,蘇聯也有私心,即使中共不能獲勝,只要他存在,終究是對國民政府的威脅,也會造成中國實際的分裂。對於蘇聯來說,日本也好,中國也好,其實都是敵人。一個分裂的國家是無力對蘇聯造成威脅的。

  所以蘇聯一直沒有取消對中共的支持。

  而對於蔣介石來說,消滅中共是和蘇聯談判的先決條件,只要蘇聯對中共進行援助和保護,就沒有辦法跟其談判。

  目前中央紅軍敗退到西北,此處環境惡劣,人口不多,國軍尾隨追擊,紅軍很難站住腳。如果紅軍想在西北死灰復燃,就只能依靠蘇聯的支持。

  蔣介石認為只要蘇聯不支持中共,中共就連一絲希望也沒有了,必須向政府投誠。

  但蘇聯從來沒有改變支持中共的態度,這點蔣介石也是知道的。

  在中統老大陳立夫在1935年和蘇聯大使鮑格莫洛夫的談判中,這個大使在會議最後突然對鄧說,陝北中共只有幾千人,如果中共不肯跟你們合作,你們乾脆把他們消滅算了。

  鄧怕聽錯了,由多問了一遍,得到仍是肯定的回答,鮑格莫洛夫還說:中日戰爭一旦爆發,我們絕對不會支持中共(後蘇聯確實在1937年到44年間沒有公然支持過中共)。說完鮑格莫洛夫就收拾文件離開了會場!

  陳立夫驚得半天說不出話來,趕忙報告蔣介石。

  蔣介石得知這句話以後也不敢相信,他詢問鄧文儀說,這個大使談判之前有沒有喝過酒,他有沒有精神病史,翻譯是不是譯錯了?

  陳立夫表示都沒有,鮑格莫洛夫談判全程精力充沛,傳達的都是斯大林的意思。

  蔣介石頓時極為高興。

  1935年底紅軍已經被中央軍逼入陝北,四川北部,兵力銳減,朝不保夕。蔣介石認為紅軍再也沒有出路,消滅他們頂多只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時間。他認為迫於這種形式,蘇聯會讓和中共向他投降的。

  蔣介石認為處理中共軍事打擊為主,也要政治攻勢,能夠收編更好。

  所以他在1935年10月,蔣介石秘密會見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表示願意和蘇聯合作抗日。同時表示希望蘇聯壓迫中共同政府談判,讓中共向政府投降。鮑格莫洛夫表示同意,但需要向斯大林匯報。

  蔣介石同時命令鄧文儀在1936年1月3日立即和中共在蘇聯的負責人王明聯繫,討論中共投降的問題。

  另外他派出中統老大陳立夫帶着外交官張沖趕赴柏林,希望一旦鄧文儀和王明談判出中共投誠的具體方案,他們就立即趕赴莫斯科,進行中蘇兩國合作的談判。

  鄧文儀在蔣介石的命令下給王明提出的要求如下:

  1.取消中共的蘇維埃政府,所有蘇維埃政府的官員進入南京政府工作。

  2.取消紅軍,所部編入國民革命軍,軍官可以保留,但必須接受中央派出的政工幹部。

  3.中共可以保留現有的政黨,要麼保持以前國共合作,要麼保持中共作為獨立黨派存在。

  4.紅軍將來會被排到內蒙古參加抗日作戰。

  5.中央政府可以提供給紅軍一些武器裝備和補給。

  這個條件在蔣介石看來已經非常寬容了,畢竟他認為再需要一年時間就可以將中共徹底消滅掉。

  但王明表示目前很難接受這種方案,不過提出繼續談判的要求,還提出派出中共代表1月25日從莫斯科出發趕赴南京。

  就在出發前夕的1月23日,鄧文儀突然告訴王明,蔣介石拒絕和蘇聯繼續談判,讓他回柏林。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蔣介石在1月22日再次會見蘇聯大使鮑格莫洛夫時。這個大使表示蘇聯可以提供數億盧布的軍事物資給中國,但是表示蘇聯政府拒絕壓迫中共向中央政府投誠。

  蔣介石頓時勃然大怒,他認為蘇聯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不放棄對中共的支持,也就等於沒有把中國政府當做盟友對待,仍然試圖藉助中共將其推翻,雙方合作就無從可談。

  他急電鄧文儀立即停止談判,並且命令在柏林等待和蘇聯談判的陳立夫立即回國。

  雖然蘇聯這邊僵了,但蔣介石終究是個明智的人。孫子兵法裡面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的道理。他知道王明只是常駐蘇聯的代表,更多代表蘇聯利益,不能代表毛澤東領導的中共中央。他指示中統直接和陝北的中共中央聯繫,討論投誠的問題。

  由此國民黨找到中共北方局,在北方局表示不能做主以後,他們又通過關係派董健吾趕赴蘇區。

  董健吾拿着中央的偽裝身份趕到陝西,試圖進入陝北。但是由於兩軍作戰,表面上信息交通全部封鎖,董健吾再次等了40多天,都沒有辦法進入蘇區,只得鋌而走險找到張學良,於是發生了上面的事情。

  由此,張學良確定了和中共談判的決心,他當時的想法就是,你蔣介石能談,我張學良為什麼不能談。

  張學良初次接觸中共

  ----------------李克農,潘漢年都是中共秘密戰線的大師,他們的作用不亞於紅軍的幾個主力師。

  和李克農見面之前,張學良心底算是有些低,不在那麼害怕北上通匪的罪名。

  此次,張學良認為還是要套套李克農的話,摸摸中共各方面的態度到底如何,不能隨便表明自己的立場。

  李克農心裡卻是另外一套想法,此時中共卻是自南昌武裝起義以來最艱難的時刻,中央紅軍加上陝北地方武裝總數還不到1萬5000人。由於自身力量薄弱,紅軍必須團結其他力量以自保。

  從瓦窯堡出發之前,周恩來和毛澤東曾經仔細交代李克農對張學良的態度,以及對張學良的統戰策略。

  李克農接到的底線就是兩點:1.東北軍張學良必須和蔣介石分開,張學良不能在蔣體系內和中共談判。如果張學良跟蔣介石一條心,聯合張學良就無從談起。2.達成兩軍不進攻協議,保持雙方和平。

  雖然雙方面臨的形式都很危機,但在張學良見到李克農時候,仍然不覺笑了。

  李克農本人一身陝北商人打扮,加上本人矮胖,笑容可掬,同當地的土商人完全沒有區別。

  李克農對張學良的印象也不壞,張學良一身筆挺的軍裝,領口上閃亮的三顆金豆,意氣風發,英氣逼人,確實有當年東北少帥的派頭。

  張學良先對李克農客套:李老闆這身打扮可真像一個人商人啊。

  李克農積善言談,回答說:是啊,我這次就是來跟張副司令談一樁大買賣。

  張學良回答:趙鎮藩他們是搞零售的,我可是整銷哦。

  由此,雙方心照不宣,王以哲他們是談具體的兩軍之前的和平,張學良則是來談雙軍大方面的合作問題。

  讓李克農沒有想到的是,張學良對東北軍試圖和中共合作的事情幾乎未置一詞,也讓李克農之前的精心準備全部失的。

  張學良首先發問,主要是摸摸中共的底。

  他提出第一個問題,中共去年底在瓦窯堡開大會,提出抗日反蔣的主張,又提出民族抗日統一戰線。既然要統一國內力量抗日,蔣介石領導的中央政府無疑是國內最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控制着中國大部分的經濟,軍事和國家的外交,為什麼不聯繫它。

  張學良的原話是,不能同蔣介石的中國中央政府合作,還怎麼談抗日。

  張其實是在試探中共對中央政府的態度,看看他們到底是要繼續反政府,還是和政府合作。對於張學良來說,如果紅軍能夠和中央政府合作,自己就不算通共,也就沒有什麼罪過,這樣代價最小。

  李克農久經世故,自然明白張的意思,他很直白表示。目前蔣介石集中多路大軍圍攻紅軍,攻勢強大,步步緊逼,不消滅紅軍不罷休,雙方根本不可能和中共合作。紅軍就算有意,蔣介石也肯定會斷然拒絕,所以中共聯合中央政府是根本不可能的。

  張學良和蔣介石私交極好,知道蔣介石對中共看法極差,近10年來都竭盡力量將其消滅,不可能和其合作。

  但張學良仍然認為,從各種角度來說,不聯合國民政府沒法抗日,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抗日統一戰線。

  李克農說,如果蔣介石放棄消滅紅軍的想法,雙方還有可能合作,現在刀架在紅軍脖子上,實在沒辦法談。

  張學良在這點和李克農各執己見,誰也沒有說服誰,甚至爭執的臉紅耳赤。

  張學良又問了第二個問題,共產黨要抗日,但是中日目前國力相差數倍,就連國民政府也不是他們對手,紅軍力量如此之弱,拿什麼抗日?

  李克農說張學良的觀點不對,打仗自然要對比雙方軍事力量,拼武器,拼國力。但不是說雙方實力有差距,己方就肯定不會勝利。再好的武器,再強的國力, 也要靠人來用。人的力量是相當重要的,也是決定性因素。對於抗日來說,中國人心是齊的,所謂萬眾一心可斷金。中國雖然國力不如,但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又有數億民眾支持,有長期作戰的條件,可以採用持久戰把外表兇悍的小國日本拖垮。

  這點張學良表示同意。

  張學良又問了第三個問題,目前紅軍東渡黃河進攻山西(紅軍已經在20天前2月17日東進),打着抗日的旗號。山西境內沒有日軍,只有閻錫山的晉軍, 去哪兒打誰去?況且晉軍有十幾萬之眾,紅軍在山西作戰很難成功。而且肯定會讓中央軍進入山西,對東北軍非常不利。如果紅軍真的想抗日,應該先進入寧夏省, 然後轉進綏遠。綏遠有日本扶持的偽蒙古偽軍,該省邊緣處就有日軍駐紮,這才是抗日的正確路線。

  李克農感覺這個問題很刺手,不過他回答的很不錯。李認為閻錫山是土軍閥,和日本勾結,力量不是太強,紅軍進軍山西是有把握的。抗日也需要本錢,紅軍 目前困居陝北,四處都被封鎖,人口只有40萬人,需要山西相對富裕的地盤作為物資和人緣補充。至於去寧夏的問題,李克農沒有做解釋。

  張學良是聰明人,知道紅軍進軍山西確實是為地盤,也可以說是積累抗日力量,就沒再多說。

  --------------張學良此時仍然希望能夠說服蔣介石和中共合作抗日,因為這樣東北軍就可以保全,不用被迫和紅軍互相消耗,自己也不用冒險跟中央翻臉。

  雙方談了一天一夜,李克農不愧外交戰線的大師,說話滴水不漏,但表現的非常誠懇。

  張學良由於不知道中共的底牌,所以也不敢交心,事事留了一手,不敢把藉助紅軍聯合蘇聯的想法跟李克農交底。

  到了會談最後,張學良終於忍不住了,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如果兩軍都想抗日,現實情況下,沒有外援是不行的,紅軍和東北軍如何分別派出代表與蘇聯聯繫,商量抗日援助的問題。

  李克農立即表示,這個可以由他們牽頭。從綏遠或者寧夏去蘇聯的路線太險,之前蘇聯派來的一支聯絡小分隊在綏遠被蒙匪全部殺死,還是化妝從新疆進入蘇聯比較好。新疆統治者盛世才和蘇聯關係非常好,雙方協定了秘密協議,可以幫忙。

  張學良表示他是西北剿匪副總司令,表面上是盛世才的上級,可以從官方派出人和他聯繫。

  會談到最後,張學良提出兩個要求,第一,張感覺李克農仍然是奉命而來,沒有決定中共根本政策的權力,所以要求中共派出一位處於決策地位的大員來和其面談,毛澤東,周恩來都可以,地點可以放在更靠近蘇區的延安。

  第二希望中共派出一位灰色身份的代表在東北軍負責聯絡。

  由此,李克農和張學良的會談結束,這個結果是好壞參半的。

  毛澤東交給李克農的兩點中,只達成了兩軍互不進攻的協定,但是沒能將張學良和蔣介石分開,而且張學良明顯對反蔣極為反感和不信任。

  李克農第二天就去了山西前線,向中央匯報。

  此時紅軍的情況還算不錯,其主力部隊在2月20日進入山西,宣布紅軍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擊潰閻錫山在山西以西的晉軍一部。晉軍戰鬥力一直 都不強,強項在於自產較為齊全的軍火武裝(山西軍火廠可以日產手榴彈數千枚,步槍100多支,子彈10幾萬發,炮彈500多發),包括一些自產的重炮和重 機槍。但自從中原大戰失利以後,晉軍退守晉綏兩省,總兵力也從30多萬減少到10幾萬,士兵待遇不高,軍官腐敗撈錢,戰鬥力逐步衰弱。此時面對紅軍背水一 戰,更是抵抗虛弱。

  晉軍5個團在晉西的激戰中被紅軍擊潰,被俘就有1200人,紅軍很快控制了石樓,中陽,孝義,汾西等六個縣近4000平方公里的地盤。這些地域比陝 北要富裕的多,人口也很密集,短期內就招收兵員數千人,通過打土豪殺地主獲得幾十萬銀元的軍費(山西很多土地主,有大量金銀埋在地下。紅軍一次就從土豪家 搜出幾百個50兩重的銀元寶)。

  當時紅軍主要領導人都在石樓縣前線指揮,李克農趕赴山西向他們匯報以後,毛周一致認為王以哲比較誠懇,張學良則比較油滑,看來是摸不清紅軍的底,不敢造次。

  周恩來決定親自去和張學良談一次,但是目前他人在山西,立即趕回延安也要3月17日左右。

  電報發給張學良,張表示同意和周恩來會見。

  但是就在短短二周時間內,情況又發生改變。

  此時紅軍戰局有了根本性的變化,西北的形勢也發生巨大改變。

  閻錫山看到紅軍渡過黃河勢如破竹,晉軍根本抵擋不住,這個老軍閥也徹底亂了陣腳。

  3月初,閻錫山集中在晉西的主力15個團發動全面的反攻,試圖將紅軍驅逐出山西。可惜晉軍從1931年中原大戰以後就基本沒有軍事作戰,戰鬥力已經不如往昔。

  紅軍在孝義兌九峪附近力挫晉軍4個團的反攻,但是晉軍兵力多達3個旅,紅軍也無法一口吃掉。紅軍隨即分兵三路,繞過晉軍正面防線前進,直逼閻錫山的老巢太原。

  閻錫山焦頭爛額,他深知紅軍宣揚革命,不但要他的地盤,還要他的命。中央軍蔣介石一方雖然也想要他的地盤,至少不會要他的命。當時反蔣的老軍閥馮玉祥,唐生智等人,至少還有個中央的高級位子做做,自身的財產也不受影響。兩害相比,取其輕,只能藉助鍾馗來打鬼。

  閻錫山一方面號稱立即編組山西民團武裝加入晉軍正規軍,一年就可以編組15萬人,連續三年45萬,這樣不怕任何對手,一方面閻錫山忍着心中劇痛,邀請中央軍進入山西協助圍剿紅軍。

  閻錫山從1916年開始統治山西,經歷20年時間,山西始終鐵板一塊,從無一股其他力量能夠擠入山西。中央軍用盡辦法也從來沒有早山西站住腳,此時居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被別人邀請進入山西。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蔣介石大喜過望,隨即命令駐紮在武漢,徐州,洛陽等地的中央軍主力湯恩伯部7個師,號稱15萬大軍,由同蒲路向北,正太路向西,分兩路火速入晉,並在太原成立了晉陝綏寧四省“剿共總指揮部”。閻錫山也派其全部在晉主力5個師和2個旅由晉中向晉西地區壓來。

  中央軍的戰鬥力比晉軍強的太多,加上晉軍總數高達近30萬之眾。毛澤東,周恩來自知不敵,被迫將部隊向晉西收縮,避免被國軍圍殲,損失主力。

  中央軍和晉軍步步推進,迫使紅軍逐步後退,最終被壓縮在黃河以東的狹小區域。紅軍眼見實在無法在山西站住腳,全部回渡黃河,撤回陝西境內。

  實戰中晉軍損失了大約1萬人,激戰中,紅軍也有一定損失,尤其紅十五軍團損失較大,著名戰將劉志丹在三交鎮戰役中陣亡,年僅33歲。一種說法劉志丹 親赴前線指揮,被晉軍機槍子彈擊中胸部陣亡,最近還有一種說法是紅軍內部有人認為劉志丹是陝北蘇區地頭蛇,相當有影響力和人緣,功高蓋主,不殺始終留有後 患。他們從背後開槍將其殺害,劉志丹的子彈是從背後射入的。總之,紅軍失去一名悍將。

  -------------退到陝北以後,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深感形勢嚴峻。陝北不但四周都是強敵,而且自身貧窮落後,紅軍在此處根本無法發展。面對這種不利的局面,毛澤東甚至說:萬一被國民黨打垮了,我們就把紅軍分散開堅持在敵後打游擊戰,還可以到白區做地下工作。

  紅軍東進表面上宣告徵兵7000人,獲得40萬巨款的軍費補充,但不過是小收穫,紅軍最需要的地盤沒有打出來。更慘的是,由此中央軍大舉開入西北,西北局勢大為改變。

  除了紅軍以外,西北各地方勢力也對紅軍東征頗為不滿。之前中央軍只有胡宗南一個師(實際是軍編制)在漢中駐紮,總兵力不過3萬人,尚不足以動搖地方軍閥。

  此次紅軍東征直接引來了中央軍10萬大軍,一舉打破了山西的格局,動搖了閻錫山的地位。

  閻錫山為西北最強大軍閥力量,有兩個省的地盤和西北最富裕的山西省,另有十幾萬人規模的軍隊。所謂唇亡齒寒,一旦連最強大的閻錫山都跨了,西北其他軍閥都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接垮掉。

  楊虎城的大將孫蔚如甚至跟楊說:紅軍長征一路,就是幫助中央軍來掃清軍閥的,貴州四川都是,現在也在山西這樣做。

  這邊張學良也深深恐懼局勢的變化,起先西北中只有他東北軍擁兵20萬之眾,為兵力最多的軍閥。中央政府雖然不斷通過電報催促其進攻紅軍,但畢竟中央軍在西北沒有什麼兵力,從根本上無法動搖東北軍。

  張學良就是按兵不動或者假裝剿共打假仗,中央也不可能怎麼樣。

  現在中央軍十萬大軍進入西北,稍後必將開入陝西,東北軍的威脅就迫在眉睫了。

  所以,張學良也迫切想在和中共談判,爭取達成合作的協定。

  但是張學良私人飛機在從洛川飛回西安的路上出現問題,只好送到武漢修理,所以3月17日和周恩來會面時間被迫推遲。

  飛機快要修好的時候,張學良又有要事去上海處理,會面時間又延後。

  張辦完事回到西安以後,突發喉病,幾乎不能說話,趕忙找醫生治療,由此再次推遲見面時間,定為4月8日見面。

  可以說,李克農和張學良的會談始終出於兩軍停止軍事行動的層次,而周恩來則是希望兩軍成為戰略盟友。

  未來的延安會談,改變了中國未來的半個世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大閱兵,抖出六十年國恥
2009: 韓國國內民意調查 83%的韓國人希望與中
2008: 新證據顯示神七視頻直播非太空現場(組
2008: ZHX123:對美國,中國應毫不含糊落井下
2006: 李時珍是高麗人,《本草綱目》是韓國文
2006: 中國參與圍剿朝鮮令人困惑
2005: 日本對中國的掠奪是日本財富的源泉
2005: 志願軍司令部副處長講述毛岸英死亡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