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70年前南京城下的虛弱 - 國軍德械師為什麼會覆滅?
送交者: 海角天涯 2010年11月09日07:29:3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近代中國屢遭野蠻入侵。究其原因,一般認為是中國軍隊武器與訓練落後。20世紀30年代,蔣介石引進大批德國顧問訓練部隊,並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德軍在二戰時曾橫掃歐洲的德制武器。至K戰爆發前,約30個師接受德式訓練和裝備,成為先進的德式部隊。其中陸軍36師、87師、88師在南京及其附近長期接受完整的德式訓練,裝備也先進,是德式部隊的代表。在南京的教導總隊甚至編制都和德軍一樣,不僅是德械部隊,已算是徹底的德式部隊。德國顧問認為,中國士兵是優秀的,經過德式訓練並配備良好裝備後,完全有能力與日軍對抗。然而,德式部隊成立後立即捲入內戰,並取得很大“成功”,至K戰爆發時,36師還在西安。      www.

首戰淞滬戰場之憾 


淞滬K戰爆發後第一周,中國軍隊投入德式部隊3個師加1個旅,猛攻日租界。日本4000名以艦上水兵為主的海軍陸戰隊和由上海僑民臨時編組的守軍負隅頑抗。

德國顧問訓練的中國最精銳部隊,其訓練水平應該超過日本艦上水兵和參戰僑民。武器方面,中國炮3、8、10團等部隊參戰,加上各師原有火炮,火力遠遠壓倒日軍地面炮兵。炮10團裝備的德國150毫米遠程炮,是後來二戰中德國陸軍的主炮,炮2旅炮3團的“博福斯”75毫米炮也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火炮,遠非日軍火炮可比。 www.

日本仿製英國MKII坦克製成的89 乙式坦克,懸掛系統基本還處於一戰水平,機動性很差,經常卡在半道上,必須在履帶等110處頻繁加油才能運轉,如果遭到對手連續進攻就會喪失機動能力。與中國投入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高水平的“維克斯”6B坦克相比,89乙式落後一代。另外,英制“維克斯”M1930-6B-F型指揮坦克裝備有電台,是當時世界上尖端的“信息戰”裝備。而在K戰初期,日軍坦克全靠旗語聯絡。 www.

在輕武器方面,中方德系7.9毫米步槍殺傷力遠超過日軍三八式,捷克輕機槍、德系08式重機槍也優於日軍的11年式“歪把子”輕機槍、92式重機槍。 .com


開戰初期,由於天氣不佳,日機很少出現在戰場。而中國空軍的德制攻擊機、“亨克爾”111轟炸機,以及遠比日軍戰機先進的美制戰鬥機和攻擊機,還有“馬丁”重型轟炸機紛紛出動攻擊日軍。 www.

.T灣戰史專家評論:整個K戰時期,絕大多數的情形都是日軍用優勢的裝備和火力來對付國軍,但淞滬會戰這次是罕遇的好時機,國軍在裝備與火力上都享有優勢,當然應該集中所有可用的重裝備,一鼓作氣地將日軍趕出黃浦江。

雖然德式部隊的基層官兵作戰勇猛,不懼犧牲,但收穫甚微。國軍自身最先進的英制坦克在日軍僅有的4門37毫米平射炮和自殺攻擊下被毀3輛、傷8輛。事後,指揮作戰的“國軍”高級將領陳誠說:“我以5師之眾,對敵數千陸戰隊實施攻擊,竟未能成功,實在是(中高層)部署種種不當之故。” www.

德式“國防線”的結局 www.

8月23日以後,日方援軍到達。德式部隊在占據全面優勢的情況下都未能消滅日方守軍,這以後也只能將攻擊轉為防禦了。 www.

日軍此時使用的89乙式坦克,10-17毫米厚的車體裝甲勉強可防步機槍普通彈,但當時中國的任何一種直射火炮都能將其裝甲擊穿,甚至步機槍發射的7.9毫米鋼芯穿甲彈也曾擊穿過它,實戰中,該坦克上的鉚釘被普通步機槍彈擊中後便遭毀壞,破片在車內橫飛,殺傷了許多日軍。例如1938年5月17日的徐州會戰,一輛日軍89式坦克被無數步機槍彈擊中,其中部分步機槍彈射中鉚釘和觀察縫,殺傷了坦克內的很多日軍,車長西住小次郎上尉被擊斃。由於日軍坦克數量有限,性能落後,所以在數月內都未能突破“國軍”防線。 www.

無論是大陸還是T灣,對蔣介石及其德國顧問在淞滬戰役的指揮都有很多爭議。但不管怎樣,淞滬戰線於11月11日全線崩潰。雖然出現了“八百壯士”,但上海地區畢竟全部失守,國軍各部隊在一片混亂中向西撤退,許多先進的重型武器和無數彈藥被丟棄。 www.

由於國軍兵力遠遠多於日軍,經過三個月的血戰,日軍也元氣大傷,因此未進行有力的追擊。T灣戰史專家評論:國軍的撤退是在與敵脫離接觸、無敵人直接干擾的情況下展開的,所以撤退之混亂是部隊內部組織自行瓦解造成的。蔣介石說:“退卻時,部隊未盡通過以前,即已將橋梁破壞,任令秩序紛擾,自相踐踏擁擠。”“蘇州河退卻之時,司令長官一跑,司令部的重要文件、地圖、重要計劃,都被敵人搜去了。敵人看破了我們的弱點,所以敢於放膽的追。” com

德國顧問在K戰前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主持構築了吳福(蘇州一福山)、乍平嘉(乍浦-平湖-嘉興)、澄錫(江陰-無錫)等國防線,也就是永久國防工事,原計劃退出上海後,依靠這兩條國防線“做兩年之持久K戰”。 www.

第一次世界大戰證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防禦遠比攻擊有利。堅固工事組成的防線很難突破。日軍當時的裝備基本是一戰水平。淞滬戰役中後期的實戰證明,日軍突破簡易防線都很困難,理論上日軍短期幾乎不可能突破國軍的“國防線”。然而失去指揮的潰兵在“國防線”上略做停留,便棄“國防線”而去,巨資購築的兩條“國防線”根本沒派上用場。國軍放棄“國防線”的理由是找不到工事的鑰匙。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這不過是藉口。

南京城下的德式部隊

中國方面,1936年2月張治中負責在南京地區構築了外圍和復廓兩道陣地。由於工事堅固,國軍最高統帥部曾估計僅南京城垣就可“固守兩周以上”。淞滬K戰失敗後的20多天時間裡,蔣介石調集約15個師、15餘萬人,準備南京守城戰。36師、87師、88師、教導總隊及德制坦克部隊等德式部隊是主力。K戰前,中國從德國獲得15輛I號A型坦克(PzKpfw-1A),它是K戰初期中國擁有的世界先進坦克之一。 www.

日軍方面,藤田、井上和宮川3個戰車隊約50輛94式裝甲車參與攻擊南京。筆者曾近距離觀察過日軍94式輕裝甲車。該車體積小得出奇,重量輕,當時被戲稱為“小豆坦克”,主要用於聯絡、搜索、布撒化學毒劑以及牽引火炮。主要武器只有一挺91式6.5毫米機槍(改裝的11年式“歪把子”),對付不了坦克和工事,在火力方面遠滿足不了坦克的最低要求。日軍坦克中隊長(連長)1937年報告說,該機槍居然不採用坦克裝甲車輛上常用的彈鏈供彈方式,只能3-5發點射,根本不適合在裝甲車上使用,而且供彈和退殼不良,連發時經常卡殼,故障率很高。“小豆坦克”的裝甲厚度為6-12毫米。南京金陵兵工廠1934年曾制.造過7.92毫米鋼芯彈,在100米距離可擊穿11毫米厚鋼板,完全可以對付“小豆坦克”。從日軍94式輕裝甲車中隊占領南京後的葬禮照片可以證實,曾有多名乘員被擊斃。“八百壯士”也曾用機槍發射鋼芯穿甲彈打壞過一輛,國軍的任何一種直射火炮都可以將其擊穿。可見在裝甲方面,該車同樣達不到坦克的最低防護要求。      www.

由於該車所有方面均達不到坦克的指標,所以日軍最初只是將它命名為輕裝甲車。遺憾的是,鬥志薄弱的國軍沒有勇氣抵抗,許多國軍部隊望風而逃,不敢與這種存在很多缺陷的輕裝甲車對抗,致使這種薄弱的輕裝甲車肆意妄為,竟然發揮着超乎尋常的威力。從此日軍開始將這種輕裝甲車作坦克使用。不過台兒莊附近一群裝備極差的中國地方民團,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曾勇敢地打擊了一輛日軍94式輕裝甲車,導致該車在逃跑中翻覆,乘員狼狽逃竄,坦克被民團繳獲。  

在裝甲車輛的總體技術方面,當時德國和日本更是有着天壤之別。

德制1號坦克個頭大得多,動力幾乎是日軍94式輕裝甲車的一倍。假如兩者相遇,1號坦克完全可以將94式輕裝甲車撞翻或擠到溝里,根本不用開火。德制1號坦克的兩挺7.9毫米機槍在當時也屬於“反坦克武器”。它發射的德制SmK鋼芯穿甲彈,能夠從任何方向擊穿“小豆坦克”,或從側面擊穿日本89式中型坦克。德制1號坦克的裝甲厚度是~713毫米,可以抵禦“小豆坦克”的6.5毫米機槍。日軍89乙式坦克主要武器為一門90式L15短管57毫米火炮,初速低,而且是南京淪陷後才到戰場。I號坦克還有一部當時屬高科技的FuG2無線電台,遠優於日本坦克。 .com


德制I號坦克的最後戰鬥 www.

1937年12月,裝備德制I號坦克的國軍裝甲兵團第三連,被蔣介石留下參加南京保衛戰,此時戰爭爆發已近半年。當月5日,南京附近方山的戰鬥中,守軍一個排5輛I號坦克攻擊日軍,但日軍面對從未見過的坦克並沒有潰散,而是用打步兵的山炮頑抗,結果德制I號坦克重傷2輛,輕傷1輛,日軍死傷約40名。從技術上講,守衛南京的“德式部隊”裝備二戰時先進德制槍炮的坦克比一戰水平的日軍槍炮坦克領先一代。而裝甲兵團第三連的15輛德制I號坦克,完全有能力消滅圍攻南京的日軍50輛薄皮94式輕裝甲車。但是很遺憾,上級指揮部從來沒有安排德制I號坦克與日軍“小豆坦克”正面交戰。 www.

12月初,國軍軍官開始大規模不辭而別。坦克連長趙鵠振等聲稱為撤退作準備而一去不返,失去指揮的守軍坦克部隊在兩名排長的指揮下繼續作戰,10日的守城戰中,一個坦克排帶領步兵曾射殺了全部攻入防線的日軍敢死隊,用事實證明了該坦克的威力及坦克兵的技能和勇氣。 www.

12月6日,南京即將變為戰場,蔣介石召集少將以上軍官開會稱:南京不能輕易放棄,又說責任逼自己必須立即離開。11日,離開南京的蔣介石致電守軍司令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 


12月12日拂曉起,日軍3師團、6師團、9師團、16師團、114師團對復廓陣地及城垣發動猛攻。德式部隊第88師師長孫元良擅自退卻,被德式部隊第36師強行“勸返”前線。中午前後,一部日軍在炮火掩護下由缺口突入城內,第88師遂即撤走。此時蔣介石又致電唐生智:“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眾多加一層光榮;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此電文發出時,唐生智等的撤退命令已經下達。 www.

12月12日17時,衛戍司令部召集師以上將領開會,布置突圍,而唐生智在下發撤退命令之後考慮到第88師、第87師、第36師和教導總隊是經過德國顧問多年訓練出來的中央嫡系部隊,惟恐突圍損失過大,回去會受蔣介石的責備,竟然不顧命令規定,口頭指示他們也可以渡江北撤,更增加了撤退時的混亂。

國軍將領大多脫離部隊先行撤退。如第71軍軍長王敬久,該軍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根本未回指揮所。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留參謀長邱清泉處理文件等,自己單獨先逃跑。其第2旅旅長胡啟儒不等會議結束,即獨自逃竄了。 www.

由於城中失去指揮的各部隊撤退時互不相讓,不少人被擠倒踩死。如教導總隊第1旅第2團團長謝承瑞,在光華門陣地上曾英勇地抗擊了日軍多次攻擊,卻在挹江門門洞內被擁擠的人群踩死。守城坦克部隊發現上級指揮部已空無一人,在城裡徘徊幾趟後,這些坦克竟從無數被踩倒的人身上開過去,衝出南京挹江門城門,退到長江邊。 www.

部分坦克兵逃回後稱,他們裝坦克的木船順流而下不知所終,全部損失。也有部分坦克兵稱,他們把坦克上的機槍、電台等關鍵部件卸下後拋棄了坦克。但這和日軍繳獲該批坦克的照片不很一致。T灣省的專家指出,國軍官兵造假成癖,K戰回憶甚至K戰檔案一向水分極大,讓戰史研究極為困難。 www.

其實日軍攻擊南京的部隊只有5個師團,攻城兵力約5萬人,不足以形成嚴密包圍圈,所以當時南京衛戍司令部的計劃是大部由正面突圍。但由於很多高級將領均拋下部隊不辭而別,絕大多數守城官兵甚至不知道突圍的命令,只有來自廣東的第66和83軍將領和部隊在一起強行突圍。他們途經岔路口、仙鶴門、東流等地時,均遭日軍阻擊,第159師代師長羅策群率隊突擊時陣亡,部隊拂曉前到達湯山附近時,不巧又遭遇日軍第16師團主力。即便如此,20目前後,各師大部的官兵分別到達南陵、歙縣,其將士成功地衝出南京生存了下來。其餘各軍、師均未按命令突圍,大部被俘。 www. park.com

36師、87師、88師、教導總隊等德式部隊由德國顧問長期訓練,裝備德制武器,在淞滬K戰初期曾被寄予厚望,但他們的實際表現卻讓人大失所望。

南京守城戰,守軍兵力約為日軍的一倍,守軍從西方進口的裝備數量和質量對日軍也有一些優勢,守軍還可憑藉堅固城牆以逸待勞,然而12月10日,日軍總攻城垣,僅兩天多的時間守軍就全軍崩潰。德式部隊除36師大部撤出外,絕大部分中下層官兵被俘、被屠殺。事實證明武器先進、訓練有素仍會挨打。    

而在後來的衡陽戰役中,沒有一輛坦克、裝甲車的第10軍,在國軍將領方先覺帶領下,在敵眾我寡的條件下還堅守衡陽47天。在台兒莊作戰中,未得到外國人訓練的中國軍隊擊敗了日軍兩個精銳師團的主要部隊,獲得K戰以來正面戰場第一次大捷。相比之下。德式部隊漸漸不再被提及。 www.

南京大屠殺後,德國逐漸與日本結盟,不久撤走了顧問,停止供應裝備。美、英等國為了本國利益,也沒有譴責、制裁日本,美國還向日本輸出大量戰爭物資。只有蘇聯為了本國利益,希望利用中國“避免兩線作戰”,所以積極援助中國政FK戰。僅1937年12月,一次就運來115毫米重炮80門、76毫米野炮100門、37毫米防坦克炮80門、輕重機槍900挺、以及大批炮彈槍彈,並派遣飛行員及大批軍事顧問、教員等。至1938年年初,蘇聯援助國M政F的軍火已足夠裝備20個當時一流的步兵師。國軍精銳部隊很快在教官的“俄語”訓練下“俄國化”,至此德式部隊被寫進歷史。但德式部隊基層官兵K日的勇氣及其犧牲不該被忘卻。

[編後語]國軍的三個德械師,僅從裝備上來說,可以算當時遠東地區最先進的。但他們不僅沒能阻止南京大屠殺,自己還成了犧牲者的一部分,為什麼?因為這種先進只是片面的。你能花錢買來先進武器,武裝自己的雙手。但戰爭打的不僅是武器、人力,還有意志和決心。先進的戰術思想,頑強的戰鬥意志,是不可能買來的,只能靠自己的,汗水與精神! www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劉軍寧:柏林牆為什麼會倒塌?
2009: 錢學森搬來美國兩彈技術非中國當時的最
2008: 拜蛇教宣傳部電示“懂些吸毒”:軍壇正
2008: 毛澤東英語翻譯唐聞生:我國開放源頭始
2007: 西藏問題的關鍵是政教分離
2007: 老穆,你贏了
2006: 我們相信王丹!
2006: 喊一聲“中日友好!”實在感到太沉重。
2005: 中國抗戰 - 劍橋中華民國史(2)
2005: 印度軍隊的真實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