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二戰中德國戰敗的真正原因-拋開宣傳和道德的真正客觀的戰爭解析
送交者: JHHHS 2011年03月07日14:32:4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拷自天涯] 作者:坦言人  發表日期:2011-3-6 15:01:00
一、屍骨堆出的勝利

俄羅斯國防部已於近日把蘇軍在二次大戰中的絕大多數檔案資料解密,斯大林時代公布的蘇聯在二次大戰中的死亡人數是1000萬人,但到了戈爾巴喬夫時代,這個數字已經改為2700萬人。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蘇聯當時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4200萬人。
許多蘇軍士兵死亡後,被蘇方專門派人摘去軍牌軍徽。還有許多是沒入軍籍就死亡了的。連德國人也不理解蘇聯人的衝鋒為什麼會如此愚蠢,拿人群迎接子彈的衝鋒,但是還是給德國人製造了麻煩。其實德意志士兵的戰鬥力和戰鬥勇氣非常高,遠在蘇軍之上,但實在是蘇聯政府把大量的平民半強迫地變成士兵送上戰場,用人海和血肉擋住了德國強大的戰爭機器。1億人口的蘇聯卻擁有幾千萬士兵,這相當與現在我國有6億軍隊一樣,蘇聯的動員程度和傾力程度可見一斑。


二、戰爭成敗的根源是工業

   德國的人口和工業原本均不如蘇聯,但在進攻蘇聯之前,隨着擴張,德國占據了歐洲大量的土地和工業區,也招納了很多盟國,此時工業能力已經略在蘇聯之上,武器和軍隊的戰鬥力則占有一定優勢。但由於德國參謀部低估了蘇聯的預備役體制(上千萬預備役士兵和較為完善的機制)和共產主義集權國家所能煽惑起的民眾的抵抗意志,所以在初期的巨大勝利後產生輕敵,希特勒和部分將軍因此戰略決策失誤,分兵三路去打高加索油田和列寧格勒,造成力量分散,三路(尤其是進攻莫斯科的中路)都未能形成迅速突進,讓蘇聯失去將一批批百姓變為士兵的大後方,並及時奪取蘇聯的武器工廠、礦山等戰爭資源。
   日本拒絕立即夾擊蘇聯後,遠東地區的五十萬精銳軍隊被調回西線,加上瘋狂徵召的幾千萬士兵用人海戰術,終於擋住了分兵後的中路德軍。由於蘇聯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巨量經濟和武器援助,相當於武器製造工業能力翻了幾番,加上蘇聯大部分工業東撤及時,武器製造能力已經遠遠強於第三帝國,兵力總數也遠勝。雖然即使是戰前在役的正規士兵也遠不如德軍精銳,新征的士兵更是遠遜,但憑藉十倍的傷亡,不僅能頂住德軍的進攻,還折耗了德軍大量的精銳士兵和戰略儲備。隨着新兵在戰火中淘汰練習,戰鬥力逐漸與德軍拉近,武器也越換越好,後期雖然蘇軍仍然不及德軍精銳,但二打一已經可操勝券。雖然戰鬥素質優秀很多的德軍用較少的兵力和坦克也能擊敗蘇軍,但每當擊毀三輛蘇軍坦克,自己也會折損一輛,而在德軍得到100台坦克補充的同時,蘇軍卻能得到英美援助的一千台,甚至更多坦克的補充。當蘇軍武器的優勢達到一定程度後,德軍擁有再高明的戰鬥能力和戰鬥意志,也已經無力回天,差距被越拉越大。
  
  
  三、歷史真相的總結與剖析
  
  1、德軍曾經有機會取勝,什麼“正義必勝”的說法不過是勝利者對自己的美化罷了,世界遵循的是叢林法則,狼吃掉羊沒有什么正義地,愛好和平的正義的羊也並非必勝。如果德軍取勝,希特勒就將是與亞歷山大、凱撒齊名的大帝國的開創者,德意志也將成為能與羅馬帝國一爭短長的強大帝國,就如主流輿論不會去譴責羅馬帝國的擴張一樣,大部分人也會對德國的擴張表示寬容,甚至是欽佩和讚嘆。然而希特勒失敗了,所以他成了第二個拿破崙。由於他屠殺猶太人,所以他的口碑還不如拿破崙。
  
  2、德國優秀的統帥曼施坦因曾寫過一本叫做《失去的勝利》的書,也認為如果當初如果德軍不分兵,有很大機會徹底擊垮蘇聯,失去後方的蘇聯將無法把大批平民變為士兵送上戰場,流亡政府和國際援助的效果也將微不足道,屆時德國將建立起牢固的統治。既然五十萬人的滿清都能穩穩統治有九千萬人口的漢族人,那三千萬人口的德國為何就不能成功統治一億蘇聯人?
  
  3、如果蘇聯垮了,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能在陸地上阻擋幾百萬精銳德軍的腳步?除了美國能靠海軍自保外,全世界恐怕都會落入軸心國之手。而海軍的關鍵是制空權,德國的空軍本就非常強大,軸心國再擁有了全世界的資源,美國的淪陷也只是時間問題,整個世界的格局將會改寫。也許到最後德日內鬨,德國一統全球,早一步形成全球大融合,消除國界也未可知,如此倒是像秦統六國般,徹底消弭了戰亂、國與國之間的無謂競爭,反倒有了積極意義了。
  
  4、都說“歷史是不能假設地”,其實這純粹是一句屁話。只能說歷史不能由事後假設而改變,但不表示我們不可以去假設歷史,不表示假設歷史就是蠢人愚行,毫無意義。以史為鏡而明得失,說得本來就是一種對歷史的假設:如果不那麼干,那就不會像某昏君一樣亡國。於是我們在假設歷史,並將真正的歷史與假設後的歷史對比後,總結了有指導意義的經驗教訓,這便是假設歷史的正面價值。於是,讓我們大膽地去假設歷史吧。
  
  5、很多人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作為蘇德戰爭,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其實沒有捕捉到歷史的本質。早在1941年底,德軍分兵三路,中路集群在莫斯科前無法繼續形成勢如破竹的優勢,從而讓蘇聯得到喘息時間後,德國的戰敗就已經成為註定的事實了。畢竟在英美兩個工業大國的支援下,同盟國的工業能力遠遠勝過軸心國,而蘇聯的人口又能輕易產生足夠的兵源。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其實是莫斯科保衛戰前德軍兵分三路的那一刻,是希特勒的戰略決策錯誤造就了同盟國的勝利與輝煌。
  
  6、我國的歷史書在提到蘇德戰爭時,不僅竭力鼓吹什麼“正義必勝”之類的荒誕言論,更對美英等國對蘇聯龐大的武器和財政援助隻字不提,將勝利一味歸結於紅軍保家衛國的戰鬥熱忱,這是不公正地。外因未必不如內因重要,現代戰爭打的不是勇氣和人口,而是工業製造能力。美英的武器援助是蘇聯能頂住壓力的重要因素,說重要性占據四五成也不為過。
  
  7、蘇聯紅軍與德國軍隊合作滅亡波蘭後,在卡廷進行大屠殺,處死了兩萬多名波蘭戰俘。在攻占柏林,德國投降前後,蘇聯紅軍共強姦了兩百萬德國婦女。二戰後蘇聯統治的東德人口失蹤近千萬,很多人至今懷疑是蘇聯進行了報復性人口滅殺。
  
  
  四、尾聲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為軸心國翻案。只是看不慣很多不客觀的歷史學家和主流媒體所用的那種,用“正義”、“民心”這些飄渺東西去牽強解釋歷史的做法,把一切都泛政治化,好像主觀意志可以超越客觀現實占據主導地位一樣。筆者希望能夠儘量客觀持正地去分析這場戰爭勝敗的真正原因,讓更多的人能了解那場戰爭的真相,能從偏頗的政治誤導中掙脫出來,形成一種踏實秉正的歷史觀。誠然,這種說法對宣揚反戰,倡導和平有一定負面的效果,可卻同時又對一個社會形成務實、客觀、誠信、實事求是的作風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筆者水平有限,見識難免有局限偏頗之處,若有錯謬,還望方家看在筆者秉心公正,有勇氣去用客觀的態度分析問題的份上,加以寬宥,且能不吝指正。
  
  
  
  五、蘇聯人力優勢體現的關鍵
  
   這段是轉引來地,思路側重與筆者有所不同,卻又有異曲同工之處。結合起來看,能對蘇德戰爭的勝負本質有更深入的認知。
  
   蘇聯在人力方面真正的優勢,其實不是總量優勢,而是效率優勢。在總量方面,蘇聯確實對德國占到2:1以上的優勢,但是加上僕從國的抵消和戰損比的劣勢,蘇聯在42年下半年的時候,實際在人力總量方面的優勢,實際曾一度消失但實際不是這樣算的,問題沒那麼簡單當時蘇聯人力—被占領土人力乘以戰損比,實際小於德國+僕從國人力。但這時蘇聯的另一個人力優勢顯現了出來——效率。由於蘇聯在人力動員效率上占優,使他可以比德國先一步達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簡單來看,這就好比兩支等長的蠟燭,蘇聯這支燒的旺,一時之間會占得明亮,而德國那支旺起來比較的慢,一段時間內會顯得暗淡,但卻可以燒的更久。
   但問題比這略微複雜一些:此時的蘇聯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鎖進了箱子,但總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來,就應該努力去解放被鎖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長,甚至增長。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燒達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麼蘇聯的人力就會盛極而衰,在綻放出一抹燦爛的輝煌之後,最終黯淡下去。
   看來,在動員率上處於劣勢的德國,只要能夠阻止住蘇聯的這一抹輝煌,就可以將蘇聯的人力優勢耗盡。可惜,德國原本曾有機會做到這一點,卻沒有這麼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動員速率低於對手的情況下,在自身尚未達到峰值之前,迫於西線形勢的壓力,草率的發動了庫爾斯克會戰。這就為蘇聯發揮其效率優勢提供了變利,這一戰,是在德軍尚未達到動員峰值的情況下發動的(德國的動員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時尚未完成後備軍的編練,只是在東線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而已);而蘇軍則憑藉效率優勢,達到了戰爭期間的峰值(這個峰值一直到戰爭結束前,才被占領了整個歐洲東部的蘇軍所超於,即使是44-45年初大獲全勝的蘇軍,也無法在規模上和43年中的蘇軍相比)。
   於是,一個尚處在動員途中的德軍就被一個已達到動員峰值的蘇軍大敗了,雖然蘇軍在會戰中付出了遠比德軍更大的代價,但他隨即就獲得了解放領土上龐大人力的補充——蘇聯龐大的人力優勢終於被鬆綁了。至43年末,這個數字達到430萬,略等於同期蘇軍的損失總數,使其可以繼續維持其強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復損失,優勢還將擴大)——現在,蘇軍這支蠟燭不僅可以明亮的燃燒,而且可以持續的燃燒了。
   而反觀德軍,雖然他的人力尚未徹底利用,卻已經喪失了徹底利用的機會了——他將來不及達到自己的動員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續獲得補充的蘇軍相比較,只能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來儘可能的維持軍隊實力。這時候,唯一可以支撐德國的,是他尚有數百萬人力可供利用,尚有龐大的軍工潛力可供開發——但是,這一切都來不及了。盟軍的登陸徹底斷送了德國細水長流式的人力模式,現在,德國這支蠟燭不僅沒有對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對手燒的長久了,因為他將被迫在另一頭再點起一個火苗。這兩團火苗將同時燃燒這支並不明亮的蠟燭,並將其徹底耗盡。
   雪上加霜的是,在西邊另點燃一頭之後,原先東線一頭的蠟燭開始被蘇軍一截一截的大塊剪掉,一進步縮短了蠟燭的壽命,如此往復,不足一年——這支新點起一頭的蠟燭,就被徹底熬幹了。假如說,德國這支蠟燭曾有過一次比東線那個對手燃燒更久的機會的話,那只能是在42年-43年之間這段時間,可是,這兩次機會最終被德國人自己給斷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爾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羅斯西部草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炒麵:幫助志願軍打贏戰爭的大功臣
2010: 中國隱身導彈艇引起世界大轟動
2009: 四川農民拆除舊屋 意外發現80張毛主席
2009: 1981年中越法卡山激戰
2008: 全密封餃子袋內側毒素的中日之爭
2008: 美國大規模軍事介入台海的可能性已經排
2007: 西方國家“捧殺”中國 類似當年拖垮蘇
2007: 北朝鮮大獲全勝,東亞一體化在即
2006: 2008年北京備戰--奧運和台海戰爭
2006: 台海戰略構想:和平制獨,武力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