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旋風颳起的地方——殲10誕生記
送交者: 智商128 2012年05月04日23:54:4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1981年年底,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鄒家華向286建議,開始搞新一代殲擊機,預計初期投資在5億元,286批示“新殲項目較為重要,前期投資5億左右,目前花錢也不多,擬同意”,我國的自製三代機就此拉開序幕。

1982年年初,由軍隊,國防科委和航空部主持,開始第一輪方案論證會。

當時主要的方案是沈飛的殲13方案和洪都的強6衍生方案。

殲13方案,是由沈飛“2號任務”衍生而來的方案,殲13方案最早其實從1971年殲8首飛之後就開始了研製,當時空軍對剛剛首飛的殲8性能不滿意,尤其希望改進其空戰格鬥性能。根據越南戰爭中的教訓,空軍認為需要研製一種輕小靈活,中低空格鬥性能優秀的戰機,用來取代殲6,是一款類似於早期型F16的格鬥戰鬥機。這個項目當時被稱為“2號任務”,由沈飛和601研製。

強6是一款後變掠翼的強擊機,技術來源是1979年通過秘密渠道從埃及換來的一家米格23MF,中國空軍對米格23的後變掠翼技術非常感興趣,於是將技術分解交與洪都仿製,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強6最終下馬,但之後陸孝彭和洪都設計團隊以強6為基礎繼續改進,把它改成了殲擊機方案,也參與了方案論證,但是由於洪都本身實力有限,外加強6方案固有的結構複雜,重量大,可靠性差的弱點,一開始,洪都方案就不被人報以希望。

總共只有兩個方案,而洪都的方案又不被人看好,這樣一來,沈飛殲13,在當時事實上也就已經被內定為勝出方案了。

說到這兒,新殲仍舊與成都方面軍(即611+132)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打從一開始航空部壓根就沒通知611拿出方案參加評審(成都方面就是標準的打醬油的角色)。此時,成都方面正在攻關殲7III(事關所有員工的吃飯問題啊,國家當時沒有給他們下訂單,也沒有啥預研項目更沒有財政撥款,若不能搞出外方滿意的JJ,拿不到出口訂單,那就真的要餓肚子啦!)當航空部臨時通知611,來4個人到北京參加評審會,幫忙參與評審新殲方案時,宋文驄還在011基地(後來的貴飛)做殲7Ⅲ的技術交底工作,得到通知後就回到成都,帶上三個人出差北京,宋老留了一個心眼,讓同事把611的新殲鴨翼方案的資料也帶上了。(這就是後來殲10的初步方案)

這是殲十的總設計師宋文驄院士。雲南大理人,解放前參加雲南“邊縱”。後隨志願軍空軍入朝作戰,在地面任機械師。在朝鮮的血與火註定了這個雲南漢子一生與航空的不解之緣。

殲10的前輩殲9,後者雖然失敗,但是其艱苦的探索為殲10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老一行4人到達北京,下榻到北京總裝招待所。當天晚上,時任航空部軍機局副局長的王若松突然到房間找到宋文驄,開口就問611是不是也有一個新殲方案?並要求在明天的評審會上做一個匯報。王副局長為611爭取到了15分鐘的時間,在評審會休息的間隙對自己的鴨翼方案進行匯報。而就是這不起眼的15分鐘,上演了一場戲劇性的大翻盤。

601PK611。具體來說601,30餘人,論證會上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他們占據演講台PK611,4人,只有15分鐘的時間。由於事先毫無準備,611的四個人啥都沒有,只得去隔壁兄弟單位的房間臨時借幾張明膠片和繪圖工具,把一些重要圖形、曲線和參數畫在明膠片上,而匯報的內容,宋文驄則自己想辦法。到第二天,611連個模型都沒有,也只能用幻燈片來湊合着匯報了。

第二天,在沈飛和洪都匯報的間隙,宋文驄上台匯報鴨翼方案,在15分鐘的時間裡,他只用幾張加夜班搞出來的幻燈片做工具,從未來戰爭的形態和需求入手,提出新殲要強調機動性,敏捷性,要有中距攔射,要有電子對抗等等….開始了評述自己的方案,結果贏得全場熱烈鼓掌,在座所有人都對這個鴨翼方案驚艷不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本來已經一邊倒內定的沈飛方案,開始出現變數。(命運的槓桿終於被撬動)

1982年2月16日~~25日,經過多次的激烈爭論,最終會議決定,會議暫不確定新殲方案,601和611兩家繼續回去完善各自方案,2個月後再次召開論證會。就這樣,611出人意料的逆轉,開始和601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成都方面接到這個好消息後一片歡欣鼓舞,領導當即宣布集中全所一切力量,不惜代價的進一步完善方案,備戰下一輪方案評審。由於西南有綿陽安縣的風洞基地這樣的基礎條件打底,經過加班加點,611集中了全所能夠集中的所有資源,完善了提出的10號方案,最終拿出了4個備選方案: 一號方案:鴨式布局,腹部進氣;二號方案:鴨式布局,兩側進氣;三號方案:增加鴨翼面積,放寬靜不穩定性;四號方案:作為保險,減小鴨翼面積,回歸靜穩定布局。(現在我們看到的殲十,可以說是一號和三號方案的結合體)

1982年4月,第二次選型會,按期在北京召開,此時,宋文驄帶領611所的人帶上四套方案,再次參加會議。601與611經過5天的激烈PK結果是,在場的專家和軍隊一致傾向於成飛611的鴨翼方案,尤其是軍方,態度更是一邊倒,而在航空口,“部分專家”對成飛方案,尤其是成飛方案中靜不穩定布局,表示風險過大,從而轉為支持601的方案,但這種意見,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而始終歸於少數派。但第二次會議依然沒有確定最終方案,會議決定,兩家回去之後繼續完善方案,擇機再次召開選型會議。(PS一句,611之所以在前期就能獲得這麼大的支持,除了自身方案較601優秀之外還有空軍對瀋陽集團的不滿已經達到了臨界。601耗費10餘年搞出來的殲8,根本不堪使用,毛病一大堆,更要命的是,601從來不積極解決問題,而是習慣性的把責任推給軍隊。當年80年代初殲8白晝型剛剛裝備部隊,時任殲8第一團團長的就是現任副總參謀長的馬曉天將軍,殲8裝備部隊後陸續發現操縱性差,尾翼震顫的毛病,而總師顧誦芬則把責任堅決推給部隊,稱這是飛行員操作不當造成的,後來官司鬧大了,馬曉天差點被解職轉業,逼得馬曉天當着空軍司令的面和顧誦芬拍桌子大罵,才讓顧誦芬勉強承認殲8設計有缺陷。空軍對601這種態度,早已深惡痛絕。而在1984年大閱兵中,殲8由於技術問題,沒能參加閱兵,部隊火氣非常大,以致時任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說出“沈飛別搞其他的了,把殲8弄好就行了”這種話。在新殲選型中,軍隊已經很難再信任沈飛,轉而扶持當時相對弱小但更有前途的成飛,也是必然之舉。)

雖然611方案事實上已經基本勝出,但這才是艱難道路的開始,殲10方案的激進,必然帶來高風險,這一點上,航空口部分專家的質疑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當時完全沒有接觸過靜不穩定布局和電傳飛控,能不能搞下去沒人知道。而601此時也對611能否把方案進行下去很不以為然,611承受的壓力,絲毫沒有因為競標的勝出而有任何的減輕。

82年第二次選型會之後的整整1年內,宋文驄帶着總體氣動專業組的人始終忙着模型生產、風洞試驗、數據處理、曲線繪製、結果分析、布局改進的循環中;先後完成了3期的高低速風洞試驗、流譜觀測試驗。殲10的總體氣動布局,就是在那時候打下的基礎,包括複合扭轉機翼的理論計算和工程化,都是這個階段的完成的。

1983年3月開始,先期安排相關子系統開始論證和預研。

1983年9月,新殲發動機選型會召開,會議確定渦噴15為配套發動機,但太行繼續發展。(確定使用渦噴為後來空軍強烈要求換裝毛子渦扇埋下伏筆)

1984年2月,航空部第三次召開新殲選型會,這一次國防科工委、空軍、相關專家119名到會。結果沒有任何懸念,611的鴨式布局方案獲得一致好評,被確定為新殲方案。

1984年5月,國防科工委正式下達關於新殲研製總體單位定點問題的批覆,確定新殲研製總體單位為611所和132廠。(成都方面正式翻盤,而對於瀋陽方面來說則好像煮熟的鴨子飛了,不過不要緊,上級領導還是很關心這個親生的兒子的,就算是沒有拿到這個項目,其他項目其他撥款還是會源源不斷地)

(插播一個關於132廠的小笑話。成飛原來對外的名稱是:峨眉機械廠。結果,有一年一些分配到成飛的大學生居然跑到了峨眉縣的縣辦機械廠報道,該廠廠長一頭霧水,我這個小廟就是個小作坊什麼時候能請到這些大菩薩來了,溝通了半天才知道人家原來要去的單位是成都的132廠,這幫兄弟搞了一次烏龍。烏龍歸烏龍。兄弟們還是很開心的,畢竟可以到成都工作,而不用在這個小縣城的這家寒酸的小作坊工作了。)

1984年6月,北京再次召開新殲方案論證會,宋文驄作方案匯報,並和空軍最後商定了新殲的重要指標,審查確定了新殲的初步設計,空軍對新殲的指標,要求很高,要求在2000年裝備部隊,總體要達到F16和米格29的水準,既要突出中低空跨音速格鬥性能,還要兼顧高空高速截擊性能,要具備較強的超視距空戰能力,較大的航程,較為先進的航電,還要兼顧對地打擊能力,總之,空軍想得到的要求,都提出來了。

1986年1月,286對新殲研製作了批示:“我認為建議很重要,近期花錢也不多,擬可同意”,隨後,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文,批准新殲研製,並列為國家重大專項,研製主體單位為成飛611所和132廠,項目代號10號工程。殲10正式上馬。

10號工程正式上馬之後,宋文驄就開始帶領611團隊開始了進一步設計。但首先,宋文驄頂住層層壓力和阻撓對當時的戰機科研體制,進行了改革,具體說來,就是:      1)建立設計師系統,系統分為3級:第一級為型號總設計師;第二級為系統總設計師;第三級為飛機一次配套新產品的總設計師、主任(主管)設計師。把參與研製的不同行業、部門的設計師都納入系統管理。

2)建立經濟負責制。每一項成品必須堅持先有原理性試驗、單個成品試驗,再到地面系統試驗、機上試驗和飛行試驗的做法,也就是說,成品不合格,就不給錢。

3)推廣應用計劃評審技術。嚴格型號研製程序,編制各級網絡圖,從方案論證、初步設計、到發設計圖和製造、總裝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必須進行評審,通過評審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4)組織重大技術攻關。對直接影響整個飛機研製進程的技術問題,由總設計師系統組織攻關。

說到底都是針對當時航空科研體系的弊病所針對性提出來的。這樣一來形成3級管理體系,各個子系統的研製和試驗全程由主機所和總師掌控,不配合的,有權進行撤換,而經濟負責制更是杜絕了之前不少子系統廠所只拿錢不幹活的現象。宋老的藥方可謂標本兼治,這套機制行之有效,一直到現在絲帶的研製過程中還是嚴格按照這套制度來進行的。   

也正是因為宋老的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一直以來各種非議不斷。曾經就有人這樣問過宋文驄:“宋總啊,恕我冒昧,據我所知,搞一個型號飛機少則10年8年,多則10年20年,你今年已經50多歲了,年齡不饒人啊,這架飛機在你手裡最終能設計定型嗎?”這個問題意思很明白,言下之意就是你宋文驄可能到死都搞不成殲10,這是赤裸裸的挑釁,而宋文驄這樣回答,“哈,這個問題有意思。我老宋還能活多少年,這架飛機能不能在我手裡定型,我說了不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通過這架飛機的研製,中國一大批現代飛機設計研製的人才肯定會成長起來,我們只要為他們鋪好了路,到時候我老宋在不在沒關係,自然會有比我宋文驄更高明的人來接着干。”

此時的殲10,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還不是一架完全的第三代戰機,跟現在的殲10也有很大差別。此時的飛機沒有完全採用翼身融合設計;鴨翼面積不大,靜不穩定度有限,機動性也不是太高;而發動機更是連根毛都看不到,整機動力水平還是大大的未知數。這架飛機究竟能達到什麼水平,誰都說不準。殲10研製的難度,超乎想象。

除掉技術上的困難,611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缺錢,這個問題曾經幾乎讓殲10夭折,其實在那個軍費緊縮,軍隊建設讓位于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年代,缺錢不奇怪,不缺才奇怪,10號工程的總共投資只有40億元人民幣,這筆錢落實沒落實不說,錢要用在10個分系統,上百家研製單位上,攤到611的已經所剩無幾,還要拿出來對外合作(主要是法國和以色列),能夠用到飛機研製上的錢,我不說你也知道有多少了,沒錢就做不了試驗,沒錢就做不了方案,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殲10的研製,曾經一度因為資金問題,在原地踏步。這個問題直到80年代末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將軍考察成飛,成飛領導趁機說明情況後,才得到了劉華清首肯的資金支持。

劉華清將軍在成都視察工作,宋老在一邊陪同。如今殲10批量裝備,而絲帶在不遠的未來也將承擔起保衛祖國的重任。劉華清將軍可含笑九泉矣!

沒技術,我們可以攻關,甚至搞合作;沒錢,我們可以熬,可以借;但假如失去軍隊的支持,殲10的命運就只能是悲劇,事實上,從殲10開始研製的第一天起,非議就沒有停止過,除了同行的冷嘲熱諷看熱鬧,還有來自軍隊的不認同。

1989年,中央軍委組織了一個龐大的軍事代表團,前往前蘇聯考察、訪問,宋文驄也受邀參加了代表團。最終結果是,蘇27SK這種前蘇聯的新銳戰鬥機給空軍土鱉們的印象,是無比震撼,光內油量就超過殲7空重的戰鬥機,居然能夠達到F16的機動水平,對當時的中國空軍而言,驚為天人!

於是,要兩妻!要更多的兩妻!幾乎成為空軍上下一致的的想法,殲10?搞了快10年,連跟毛都看不到,死一邊去吧… …

代表團回到北京後,就有不少空軍將領在會議上提出,蘇27性能優異,要大量進口,而殲10搞到現在,連根毛都沒見到,乾脆下馬別搞了,把錢省出來買蘇27更合算。對於這種觀點。劉華清將軍笑而不語,而是先讓在場的宋文驄發言,宋文驄起身解釋道,蘇27的確性能優異,但是和殲10相比,性能各有所長,蘇27是替代不了殲10的,兩者應該是相互配合。而劉華清點頭讚許,然後才亮明觀點:蘇27再好,也是別人家的孩子,殲10無論如何,就是再困難,也要搞下去!(TG軍方高層還是有明白人的,軍用武器還是買的不如自己造的啊。)

在最困難的歲月,劉華清將軍,和空軍副司令員林虎將軍等少數有真才實學的將領,都對殲10給予了毫無保留的最為堅定的支持!沒有他們,可能就沒有現在的殲10了。

82工程和引進蘇27之後,611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的確,從82年開始,到89年,整整8年時間,殲10依然躺在圖紙上,永遠在方案論證、永遠在預先研究,但就是看不到東西出來,有領導甚至直接說成飛搞殲10是“5分錢想上長城”根本是不切實際。面對這種情況,成飛決定不惜代價,先造出一架全金屬樣機,不管怎麼樣。先把東西擺出來,到時候見到了實物,爭議自然平息。

全金屬樣機的製造,是殲10研製歷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工程師第一次能夠將圖紙上的東西變成實物,精確、實際的驗證自己的設計和工藝,試飛員能夠做到機艙中模擬操作,提出改進意見,為整機技術凍結創造良好條件。決定作出之後,國防科工委和空軍都表示了大力支持,到1991年初,成飛已經完成發圖,開始樣機製造,在精心組織之下,1991年8月27日,樣機組裝完成。其實,此時的樣機,還不能飛,只是一個精確的全尺寸模型,而且裡面好多設備沒有,就用木頭刻的代替,甚至用紙盒子占着,管路沒有就用繩子代替,總之,先弄出來再說。

就算只是這樣,這個全金屬樣機對殲10研製的幫助,也是莫大的。空軍副司令員林虎將軍聽說造好了樣機,直接把空軍各大軍區的司令員全部叫到成飛來看樣機,還親自介紹這個飛機,這架頗具現代感的殲10讓司令員們大為讚嘆,這樣一來,空軍內部的爭議就平息了不少。

雖然爭取到了空軍的支持,但是依然面對一個棘手的難題:航空發動機。殲10的配套發動機是渦噴15,但是到90年代初,渦噴15依然在部件試製,距離仿製定型還遙遙無期,眼看殲10連樣機都出了,發動機拖進度估計又要重蹈覆轍了。而此時,空軍正好在計劃從俄羅斯引進了第一批蘇27,所以時任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提出既然買了蘇27,那乾脆再配套多買點AL31F發動機,給殲10換上。但這個意見,成飛和航空部當時是堅決反對的,私下抱怨這又是外行領導內行,以為換發動機是換汽車輪胎麼?殲10的設計從頭到尾都是按渦噴15配套設計的,樣機都出來了,這時候換發動機?又要修改設計,又要拖進度,還有完沒完了?雙方爭執不下,最終劉華清將軍拍了桌子,必須換!非換不可!沒辦法,劉副主席都拍桌子了,還能咋辦?換吧。(領導就是領導,站得高看得遠,要是成都方面不是一咬牙一跺腳換裝了毛髮,後來殲10項目怎麼能成功)

1992年,宋文驄作為全權代表,前往俄羅斯進行AL31F的引進談判,並簽訂了1台樣機和數台試飛發動機的引進合同。為了適應殲10,AL31F做了若干改進,AL31F配套蘇27戰機,發動機機匣附件放在發動機上方,方便維護,但要配套殲10必須把機匣附件改到下放,此外還有一些小的技術細節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型號被稱為:AL31FN,也就是目前殲10的配套發動機。而為了適應AL31FN,殲10做的改進更大,可以說基本又是一個推到重來。首先,AL31FN和渦噴15一個是渦扇,一個是渦噴,雖然最大推力一樣,但推力曲線完全不同,原來的簡單的不可調的橢圓進氣道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由於渦扇發動機高空性能不如渦噴,所以殲10換用了現在的矩形可調進氣道,以保證各種高度和速度下的飛行性能;其次,AL31FN要比渦噴15長很多,所以後機身需要延長,相應的需要對整機重心做配平和調整,主翼翼根弦長也大大增加;由於換發,空軍對殲10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殲10要能夠和蘇27形成高低搭配,機動性要和蘇27相當,這樣一來又不得不對氣動外形做小幅度更改以滿足要求;另外,此時殲10也借鑑了很多米格設計局的設計,包括外置式雙腹鰭,這些都是通過超7和米格設計局的合作中學來的。就這樣,經過又一輪的設計更改,新殲10才有了現在殲10的造型,此時假如有全金屬樣機,那麼這個樣機的樣子,已經和現在的殲10相差不多了。

到1994年6月,經過2年多的艱苦奮戰,成飛完成了換發後殲10的全部設計工作,圖紙全部完成,殲10的研製,開始進入新的階段——原型機製造!

在1994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後,殲10原型機的建造於1995年8月開始,原型機製造處於高度保密狀態,裝配車間全封閉,任何外人都無法進入。到1997年6月2號,新機完成建造,劉華清將軍親自為新機剪彩,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地面試驗,為首飛做準備了。最終,1998年3月23日,殲10順利完成了首飛。那一天,包括宋老、試飛員雷強在內的相關人員喜極而泣。這麼多大老爺們集體飆淚,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走到今天,這樣震撼的場面會被後人寫進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史上吧!





在殲10首飛成功之後,宋文驄就將試飛組織工作交給了楊偉,自己則繼續帶領氣動設計小組,開始了下一代戰機氣動設計的摸索,最終,宋文驄提出了“小展弦比升力體鴨式布局”,通過機頭渦、前邊條渦、鴨翼渦、邊條渦、主翼渦等諸多渦流的耦合,達到了空前的氣動性能,而這個布局,也進而發展成了現在的殲20。

而楊偉在出色組織試飛工作的同時,領導設計了殲10的雙座型殲10S,殲10S的設計是在單座型殲10首飛之後才提出的,整個項目軍隊只給了3年時間,時間非常緊張。但是在楊偉的出色領導下,殲10S成為了中國戰機研製歷史上第一個“不拖進度,不降指標”的項目。楊偉的領導才能和成飛611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當然,也有人把成都方面的人稱為怪胎!但是我要說,中國航空的跨越式發展依靠的就是這些怪胎,沒有他們如何能超英趕美,有的人抱着酸葡萄心理在這裡說怪話不如踏踏實實多做一些工作,用實際的成果來回報國人豈不強過口水百倍!??)

1999年,386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考察了成飛,而成飛也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雷強把當時首飛不久的殲10飛出了極限性能,386對這款中國人自己設計的戰機的優異性能驚嘆不已,當即表示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全力支持殲10。而很不巧的是,就在386回北京不久,空軍就有人打報告,建議下馬殲10,轉而採購蘇27,結果可想而知,386的憤怒在當時擁有一擊必殺效果,空軍的將領們見狀立即轉向,開始支持殲10了。



喜笑顏開的中央領導

在21世紀初,殲10依然在試飛中暴露了諸多問題,空軍對殲10最終性能還是心中無數,蘇27,還是正牌。此時,劉亞洲這個有名的大嘴巴到成飛考察,跟幾個試飛員聊了起來,說起殲10的性能如何,幾個試飛員當即表示,殲10腳踩27,拳打30,劉亞洲走後把這些話說給了附近一支裝備蘇27的部隊,結果27部隊當即表示對方在扯淡。就這樣,雙方約定了一場打擂台,其實,這時候殲10還在試飛,跟裝備多年的蘇27打擂台,是不公平的。但以雷強為首的試飛員依然信心十足,因為他們心裡清楚,蘇27在殲10面前,就是渣渣。。。。這場PK,一共兩架殲10,對面4架蘇27,結果,4:0,蘇27全部被擊落,殲10毫髮無損。

這次對抗結果,讓空軍對殲10刮目相看,其實,殲10還創造過更誇張的戰績,一次空軍內部對抗,依然是2架殲10對抗4架蘇27,結果殲10僚機半路故障,退出了演習,但殲10長機沒有返航,而是1打4,最後讓人大跌眼鏡,最後4架蘇27全部被擊落…

在2003年,殲10還在試飛時,空軍就決定先期裝備少量試用,這開了一個先河------邊試飛邊定型邊裝備的先河,除了殲10,還有一款戰機是沒定型即裝備的,就是梟龍,不能不說,這是客戶對成飛的信任。最終,在2003年12月25日聖誕節,徐勇凌完成了最後一個架次的試飛,殲10的整體試飛歷時近6年,終於圓滿結束!

2004年4月13日,殲10通過國家設計定型審核,正式定型!

10號工程從1982年開始設計,1986年正式立項,歷經20餘載,最終修成正果。在殲10的研製歷程,伴隨着中國航空工業的成長,也伴隨着空軍的轉變,可以說,殲10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軍事裝備發展歷程的縮影,悲壯而艱辛。

目前,殲10共計裝備了空1師,空2師,空3師,空44師(首批裝備殲10的部隊),空24師,空9師,海航4師共計7個整編團,另外還有試訓中心一個大隊,八一表演隊一個大隊,總計裝備數量超過220架,年均裝備數量接近30架。裝備部隊的殲10,表現出色,殲10空戰能力出色,飛行品質極佳,深受部隊好評,在歷次演習對抗中,殲10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尤其是首批裝備殲10的空44師131團,從西南邊陲一支三流部隊,一躍成為空軍中數一數二的尖子部隊,裝備對戰鬥力的有益提升,體現的非常典型。由於在軍事訓練中的突出表現,131團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殲擊機團”榮譽稱號,這對一支殲擊機部隊而言,是莫大的榮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一根毛,力挽狂浪,三把刀都表態拉登沒
2011: 奧巴馬徹底傻眼:本拉登發出錄音,死的是
2010: 毛主席超暴語錄,蘇聯外長嚇得屁滾尿流
2010: 從油耗看中國99坦克和西方主戰坦克的差
2009: 營口戰役——記千秋英烈吳占林營長
2009: 中共軍史館蘇聯援助中共內戰的鐵證
2007: 看奧運聖火一事上台獨怎樣無理胡鬧
2007: 美日變換手法玩“台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