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美會為石油爆發衝突嗎?
送交者: wsp 2004年02月05日18:41:1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學會(IAGS)執行主任拉夫特(Gal Luft)在一篇論述美中能否因石油而爆發衝突的文章中稱,當美國正在全神貫注處於反恐戰爭之際,那些可能會導致另一場戰爭的種子正悄然發芽。亞洲另一個大國中國也在渴求着石油,呼籲美國政府應警惕中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擴張”,尤其是在局勢動盪的盛產石油的中東地區。

  拉夫特2月2日在洛杉磯時報所發表的評論文章稱,擁有13億人口和每年經濟增長都在8%至10%的中國,已成為一個純粹的日益依靠進口石油的大國。去年,中國的汽車銷售量增長了70%,其石油進口量也比頭一年增長了30%,緊隨美國之後,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預計在2030年中國的汽車將多於美國,石油進口量將同今天的美國一樣。

  中國的能源“擴張”

  中國已經有連續10年作為原油淨進口國的歷史。中國2003年原油進口同比增長31.2%,達到9110萬噸水平。世界去年新增原油進口總量的35%被中國所吸納。同時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石油需求對於國際石油價格日常的影響,可以與美國石油需求和美國國家石油庫存變化相提並論。

  據中國海關最新統計,2003年中國對原油、成品油、鋼材和天然橡膠的進口量分別增長29.8%、54.5%、48.7%和41.4%。中國官方媒體稱,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強勁增長全面激活了全球商業供應鏈。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上,無論是現貨還是期貨,中國因素已經成為影響供需和價格方面舉足輕重、無法漠視的力量。

  依靠於國外的石油來給它的經濟增長增加燃料,而這種依靠將會在未來幾十年內繼續增長。”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估計,在下一個十年,奔跑在中國公路上的汽車預計將增加4倍,達到1億輛,將近是美國汽車總數的一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已退休的石油勘探部主任翟光明稱,“如果我們所有的自行車換成汽車,那將是一個恐怖的數字。那將讓世界感到恐慌。”

  中國專家稱,中國在2004年將把建立國家戰備石油儲備庫列入議事日程。與此同時原油期貨的推出也面臨着臨門一腳的時刻,因此中國影響國際石油價格因素在不斷增多。而國際上影響國際石油價格再創歷史新高的因素,除了世界經濟正在復甦、美元匯率動湯因素以外,有關專家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拉克恢復石油常態生產能力遙遙無期情況下,沙特政局潛在風險可能帶來的新的國際石油價格的不穩定,乃至出現令人瞠目的價格。

  不可漠視的力量

  英國石油公司(BP PLC)首席經濟學家皮特·戴維斯最近在訪問俄羅斯時向記者表示,“中國現在對能源流動有著難以置信的影響力,它的影響力不僅是在亞洲,而是在全世界範圍內。世界能源市場的整個重心正在轉變。”英國石油希望能向中國提供西伯利亞的天然氣。

  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明顯的影響力體現在價格上。近幾年,中國被指責向美國和日本輸出通貨緊縮,因為該國的工廠大量出口低價的T恤、運動鞋、收音機和其他商品。而在這個每年交易額1萬億美元的石油市場上,相反的情況正在發生。今年和明年,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預計將增加到全球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中國的石油進口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歐佩克)得以在今年很多時間中將油價保持在每桶30美元或之上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中國在基礎能源的一舉一動已經開始深刻地影響全球供應鏈的分配和國際資源重新配置。中國旺盛的石油和煤炭需求使得日本這個傳統上對出口商品供應鏈異常敏感的國家發生改變。中國石油和煤炭減量出口以致讓日本不得不改變進口上述商品的進口地。而全球供應鏈和商品價格由此也受到了刺激,國際燃煤價格上漲至過去10年來的最高點。澳大利亞煤炭生產商與日本簽定的最新一份2004年供煤合約,價格定為每噸38.50美元,較2003年上漲44%。

  重要的中東石油

  對石油的依賴也就意味着對中東的依賴,那裡儲藏着全球70%的石油。由於其60%的進口石油來自中東,中國已不再對這個喧囂的地區視而不見。

  中國正緊急尋求其他石油交易。中國公司迫切希望能得到伊朗的石油儲備,該國是歐佩克成員國中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在伊拉克,中國石油天然氣希望新政府能繼續執行1997年與該公司就開發伊拉克Al-Ahdab油田簽訂的協議。北京方面將抓緊進行一項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自石油資源豐富的哈薩克斯坦進口石油的管線計劃,儘管對此項目可行性仍存疑慮。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6月份訪問哈薩克斯坦時簽訂了一份協議,此協議將重新啟動一項長期被擱置的跨境石油輸送管線項目。

  中國石油進口不斷增加的一個薄弱方面變得越來越突出。過去中國總是用各種手段制約那些力圖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跨國公司,現在它在被迫同日本和其他石油進口國競爭時也受到了這樣的制肘。較美國和歐洲的石油巨頭落後數十年起步的中國石油公司現在要為贏得海外石油特許開發權的有限成功而奮力拼爭。

  美國的擔心

  中國的石油需求在美國也造成了地緣政治影響。上月,美國國會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討論了中國對石油的巨大需求將對美國獲取能源供應有何影響的議題。

  去年,五角大樓審閱了一份報告,該報告研究的是如果中國和沙特阿拉伯的關係更加密切,那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將有何影響。世界最大的出口國沙特阿拉伯正就在中國修建一個大型煉油廠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 Corp.)談判。這個沙漠王國甚至已開始給石油官員上中文課。

  與此同時,中國迅速增加的汽車數量加大了人們對該國對環境影響的擔憂。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估計,在下一個十年,奔跑在中國公路上的汽車預計將增加4倍,達到1億輛,將近是美國汽車總數的一半。中國準備在2005年以前提高汽車尾氣排放標準,並計劃在2008年推出甚至可能比美國還有嚴格的標準。

  石油衝突將發生?

  樂觀主義者認為,世界石油市場將有能力來滿足中國的需求,而不是引發衝突,因為中國對石油的渴求可能會給中東地區帶來一種共同的渴望,實際上也會把中國和美國的關係拉得更進一步。

  歷史證明:在對匱缺的資源展開競爭之際,那些超級大國往往會發現彼此難以共存。缺少石油的日本就曾為了滿足自己的能源需求而推行向外侵略擴張的政策,最後把這個國家推向了一場戰爭。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學會(IAGS)執行主任拉夫特(Gal Luft)在一篇論述美中能否因石油而爆發衝突的文章中文章就稱,北京作為一個競爭對手在中東和沙特施加影響的風險,應該是華盛頓在重新定義21世紀的目標和優先權時所要“重點考慮”的對象。如果沒有一個全面的制定好的遏制中國成為一個同美國一樣的石油消費國的戰略,那麼一場超級大國的衝突則不可避免。

  更糟糕的是,上世紀90年代末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引起巨大的經濟變化,進而導致石油需求增長。中國和亞洲較小的國家一樣,經濟增長也過分依賴出口,並容易受到海外經濟突然疲軟的拖累。為了刺激經濟,中國政府開始向基礎建設投入數十億元,鼓勵銀行貸款,並放鬆對購房和汽車生產的限制,以刺激大眾支出。這些措施致使中國住宅和汽車銷售額劇增。此種增長勢頭也滲透至經濟其他方面,並導致石油消耗量突飛猛進。

  那麼一場超級大國的衝突則不可避免了?拉夫特最後建議,從而影響兩國目前至關重要的經濟利益,美國政府應該着手與中國展開對話,向中國傳遞一些有關石油的相互利益的信息,向他們提供任何可能減少對石油依賴的援助,幫助他們發展其它如氫和天然氣等交通能源。

  中國或許能夠越過依賴石油進口這一關,但沒有美國的具有實質性的技術支持,中國很可能會沿着沒有多少阻力的途徑,成長為一個全部依賴石油的經濟。拉夫特警告說,若是忽略這個最受關注的問題,將會削弱美國在中東地區所付出的昂貴努力。因為這個複雜而動盪的地區,無論在石油上還在思想意識上,都不適合兩個大國的競爭。

  未來中國在中東、中亞、非洲外交政策可以預料將圍繞着中國能源戰略去設計和實施。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這些中國大型能源巨頭將海外擴張作為企業核心發展戰略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相關新聞】美勸阻中石化競標伊油田內幕

  1月28日,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石化)[記者核實應為中石化集團]一高層人士明確表示,“中石化將不會理會美國要求”,“將竭盡全力繼續執行有關競標伊朗油田開發項目的計劃”。

  此前,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的有關人員曾經與中石化進行了接觸,要求中石化退出競標。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其中的原因,是美國政府一直試圖通過經濟制裁迫使伊朗放棄可能擁有的核武器項目,並相信油田開發協議將影響美國政府順利實現其上述計劃。

  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伊朗的變化

  事情的緣由是伊朗官方近期向全世界範圍內招標16個油田開發權。

  據石油在線網的信息,伊朗石油副部長Seyed Mehdi Mirmoezi28日號召外國石油巨頭繼續在伊朗投資並邀請它們投標16個油田的勘探開發權。此次招標的16個油田位於51個由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定義的新勘探區段。

  伊朗正在大規模擴建其原油生產能力,並計劃在未來20年內,將原油產量從現在的每天400萬桶擴大到700萬桶/天。而這51個新勘探區段,則是這一計劃實施的保障。而且為了保證該計劃能夠如期實施,伊朗政府一下子拿出將近1/3的油田,對外國石油公司開放。並且第一次給出許多優惠政策,一改過去外國投資商必須在完成勘探工作後才能投標項目開發的做法,把油田勘探和開發捆綁。而且把合同投資期限也從過去的7-8年改為25年以上。

  此外,Mirmoezi還表示,本次招標有別於以往的特點還在於,海外公司在油田勘探工作開始後,無需為開發項目而再次投標。

  而在此之前,中東國家尤其是伊朗對外國石油投資商的限制條款是非常苛刻的。對此,曾任伊朗首相石油助理、現任美國東西方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的凡瑞頓·費舍瑞克先生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介紹,外國投資者在伊朗一般只能實行返銷協議合同,也就是購回協議。“給一個合同,你開發一個油田,只能開發5年或者10年,其後,必須悉數賣還給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當然這其中會給你必要的回報,如12%或15%的回報率會有所保證,你沒有分成,也不擁有這個油田。”他說。

  “這次一下子開放16個油田項目,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非常少見的,這說明伊朗政府在思想上和政策上有重大轉變。”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潘繼平博士分析。

  中東石油變局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中東的石油市場基本是西方幾大石油公司一統天下,占據了其勘探、開發、生產90%以上市場。為此,人稱這個地區是“石油殖民地”。

  而在1970年代,發生了兩次世界範圍的石油危機。中東國家都開始石油資源國有化運動,並成功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尤其是在石油的勘探開發和生產環節上,禁止外資石油公司從事石油上游業務。

  一直到21世紀,中東的對外石油勘探開發政策才開始鬆動,陸續小規模地允許國外公司介入,但相關的限制條件也非常多。

  而據由美國國會創辦的東西方研究中心能源主管吳康介紹,在全世界的三大能源消費地區:亞太地區(不包括中東和俄羅斯)、美國和歐洲,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其消費量相當於中國、日本和印度三國的消費總量。2002年美國石油消費總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25%,其石油進口量為世界總進口量的35%。美國與亞太地區一樣,超過60%的石油需要進口。

  而中東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供應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而且,在1970年代,中東國家曾聯合實行石油禁運,從而導致美國國內的經濟危機。

  為了保障石油安全,美國提出了全球石油戰略,旨在建立石油帝國,實現對全球石油資源的壟斷和控制。石油出身的布什總統更不惜於2003年3月對世界第二大石油大國伊拉克發動戰爭。

  “從經濟上講,伊拉克戰爭實質是上打開了中東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市場的一個缺口,西方石油公司可以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一樣,大規模進入這個地區了。”潘繼平認為。

  對此,沙特、伊朗等中東國家十分擔憂,紛紛制訂對策,試圖阻止美國獨霸中東石油,推動多極化石油格局的形成。開放本國石油市場,廣泛吸引包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國的石油公司在內的世界大石油公司投資本國石油開發,是其主要策略之一。

  2003年7月22日,沙特石油和礦產資源部長納伊米在倫敦宣布,沙特將對外資開放其石油上游市場,將東部共計12萬平方公里的3個油氣富產區對投資者開放。

  為什麼是中石化?

  在中國石油“走出去”戰略中,中石油和中石化可謂皆是主角,這次為什麼把中石化推上了前台?

  據潘繼平介紹,中石油在海外有三個戰略選取區:以蘇丹項目為依託的北非戰略區;以哈薩克斯坦項目為依託的中亞和俄羅斯戰略區;以委內瑞拉項目為依託的南美戰略區。從目前來看,中東似乎尚未成為中石油的境外勘探開發投資重點區。而中石化則更多地把注下在了中東。據吳康介紹,中東是中國原油的主要供應國,約占了50%。沙特和伊朗分別是中國國內的第一、第二大原油進口國。而中石化作為進口大戶,占了總數的80%左右。為此,中石化近幾年在華南、華東地區建了大批的高硫原油煉廠。中東的原油是高硫的。

  中石化2003年在伊朗取得了一個較大的突破:當年12月31日,中石化集團在伊朗卡山區塊風險勘探中成功打出高產油氣井。同時,中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目前除了參與競標開發伊朗16個新油田,還在去年底獲邀參與開發伊朗第二大油田阿扎德干德項目的競標。

  而在今年1月27日,中石化集團又中標開發沙特的一個天然氣項目。這塊天然氣田位於沙特南部,面積約為4萬平方公里。這是沙特25年來第一次對外開放的三份天然氣合同中的一份。

  美國人希望中石化退出,是因為其用戰爭、“花了血本”拿到的中東石油盛宴“入場券”,當然不希望有人來分享。“尤其是中國。”潘繼平認為。

  而五角大樓的一份研究報告曾經認為,一旦中國和沙特阿拉伯關係密切,將“對美國國家安全帶來影響”。

  勸退中石化的背後是防止中國在中東擴大影響。

  中美伊能源博弈

  美國一直有計劃地在關鍵領域上防範對手,尤其是在能源領域。

  此次美國政府為什麼會直接向中國的石油公司施壓?知情人士介紹,因為國內幾大石油公司當時分拆在美國上市時,美國政府曾與其事先有約,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不能去涉足美國指定的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石油勘探開發,尤其是中東幾個主要產油國。

  為此,中石油、中石化在海外的勘探開發活動都是以母公司的形式“走出去”的。

  對此,地質科學院全球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分析:“這個事件更深層的原因,是中美兩國在許多領域都會面臨競爭,美國人要扼制中國,也是很正常的事。不但是能源領域,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上都是這樣的。我想我國的高層對這個問題肯定有所準備。”

  專家認為,“有所準備”的表現就是這一次中石化集團的“強硬”。

  自1970年代開始,中國的石油公司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時,首選之地就是當時不被西方石油公司看好的非洲和南美洲。但當中石油在該地區站穩腳跟並有不俗成績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在2000年開始啟動“石油非洲戰略”,把非洲提升到戰略的角度來考慮。為此,近幾年來非洲的石油勘探開發競爭也非常激烈。

  “不要太樂觀,但也是一個機會。”潘繼平認為,中東國家開放石油市場,首先會對西方國家開放。而對中國、印度等國家開放,不否認這其中存在着相互利用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手法在內。

  中國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中石化的上述管理人士就明確表示,中石化並沒有將目光僅投向伊朗。在結束近期對利比亞的黎波里的考察後,該人士稱,他會晤了利比亞部分高層官員,雙方就中石化在該國石油上游和下游產品領域的投資機會進行了探討。

  “中國進去了,在短期內很難取得優勢地位,不太容易拿到好區塊。”潘繼平說,“但只要進去了,肯定就能有收益。建議加大對中東的石油外交力度,為我國石油公司到中東投資石油勘探開發打好基礎。”(文/陳挺,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進駐中東――美伊之戰的戰略背景分析和
2003: 國慶游北朝鮮2
2002: 中國海軍力量作戰配屬詳細數量 (轉載)
2002: 台軍港易遭致命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