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南海地區戰略形式縱論
送交者: Optics 2004年05月02日14:28:1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南海地區處於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中樞位置,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意識形態、文化、宗教和社會制度多樣,經濟發展迅速,歷來為列強所垂涎,現在仍是各大國競相爭取的對象。冷戰結束後,該地區的戰略形勢已由過去的美蘇隔海對峙、東盟和印支集團對立的格局,演變為現在的印支集團已被東盟所吸納,整個東南亞已基本上被“大東盟”所覆蓋的態勢。當前,東盟的發展因東南亞金融危機而受挫,各大國正在加緊介入,在南海地區形成激烈競爭的局面。在相互競爭的同時,各方也在尋求共同的利益,促使南海地區的多邊機制起步。在既競爭又合作,合作中也有激烈鬥爭的形勢下,中國在南海方向的安全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海上安全仍面臨諸多挑戰。

在對外軍事關繫上,東盟奉行“留美抑華”戰略,這是其“大國平衡”戰略在軍事上的表現。東盟認為,美、俄從南海地區撤出大部分軍事力量所留下的真空如被中國等國所填補,對東盟不利,故公開表示歡迎美國的軍事力量留在南海地區,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10萬駐軍有利於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因此,在美軍從菲律賓的蘇比克等基地撤出後,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立即與美國達成協議,允許美軍使用這些國家的基地設施,菲律賓和泰國仍與美國保持軍事同盟關係。與此同時,東盟還加強了與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西班牙等國的軍事和軍貿關係,使南海地區的軍事態勢向有利於東盟的方向轉移。匆庸諱言,由於東盟中的越、菲、馬、印尼、文萊等國侵占了中國南沙群島的島礁和海域,其留住美軍的意圖明顯是為了對付中國。

直到1997年中期,東盟的各項戰略相當成功,使其發展成國土總面積43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近5億,國民生產總值6000多億美元,外貿總額8000多億美元的戰賂集團,南海地區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東盟的政治影響日益擴大,軍事實力不斷增長,成為影響亞太地區形勢的一支重要的地區力量。但是正當東盟經濟平步青雲,東盟自由貿易區漸入佳境,“東盟地區論壇”影響遍全球,歐洲與澳大利亞爭相接近亞洲,東盟領導人趾高氣揚之時,一場猛烈的金融風暴襲擊了南海地區。金融危機不僅沉重打擊了東盟的經濟,而且引起了政局和社會動盪。國際社會有一種看法,認為“東盟已喪失往日氣勢,不得不依賴大國”。東盟發展受挫,為各大國加緊介入南海地區提供了機會。

大國加緊介入,在南海地區形成激烈鬥爭

由於南海地區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是列強爭奪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利益驅使,大國在該地區的勢力此消被長,使地區格局至少發生了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越南戰爭期間,以中、蘇、越為一方,與以美國、南越等反共政權為另一方之間的對抗;第二次,柬埔寨戰爭期間,南海地區形成了中國、美國和東盟國家共同對付蘇聯和越南擴張的格局;第三次,冷戰結束後,印支集團被東盟所吸納,各大國為了本國的利益加緊介入這一地區,形成激烈的鬥爭,使南海地區繼續成為世界熱點。

1.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利益及其介入該地區的政策

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利益主要有三項:第一,確保南海戰略航道的暢通、包括馬六甲、箋他、望加錫、台灣、巴士等海峽和南沙群島與越南之間航道的安全,以保證美、日等西方國家經濟體系的正常運轉;第二,保護美國在南海地區400多億美元的投資和近900億美元的貿易等經濟利益;第三,在南海地區保持一定的軍事存在。

為了保護這些利益,美國在南海地區採取的政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加大介入的力度,防止在南海地區出現占支配地位的大國。主要是針對中國國力迅速增強,協調與有關國家的關係,遏制中國的崛起。最近又利用東南亞金融危機,宣揚只有美國式的民主才是“唯一正確和值得推廣的社會制度”,而亞洲的價值觀“已經破產”,利用經援迫使該地區國家開放資本市場、取消國家補貼。按照西方模式改革金融體制,為美國占領南海地區市場和取得在政治上的主導權創造條件。二是將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作為其亞太10萬駐軍的一部分。除與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簽訂使用這些國家軍事設施的協議外,繼續保持與菲、泰的軍事同盟關係,積極尋求替代蘇比克、克拉克等基地的基地,同時在地區外發展與日本和澳大利亞的雙邊軍事同盟關係,實行南北“雙錨”戰略,一旦南海有事,可從南北兩個方向進行干預。三是積極介入“東盟地區論壇”,作為其雙邊軍事同盟的補充。力求將“東盟地區論壇”納入其“新太平洋共同體”的框架之內,並謀求攫取該論壇的主導權。四是在南沙問題上改變了“中立”立場,反對中國控制該群島,力求維持該群島被多國占領的現狀。

2.日本在南海地區的利益及其介入該地區的政策

南海地區被日本視為傳統的勢力範圍,它在這一地區的主要利益也有三項:第一,南海交通線 被看作是日本的“生命線”,其所需石油有70%是由波斯灣經馬六甲海峽——南海——台灣或巴士海峽——琉球——日本這條海上航線運回國內,日本的製成品也有很大一部分經這條航線輸出。一旦該航線被封鎖,等於切斷了日本經濟大動脈,其經濟就會在短期內崩潰。如果駛往日本的船隻不經過南海而繞道菲律賓以東航行,也會使日本的製成品成本上升25%。第二,南海周邊國家是日本傳統的商品市場和原料基地,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時襲擊美國珍珠港,真正的目的就是確保日軍南下並占領該地區。第三,將南海地區視為日本外交的基礎,尤其是日本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需要該地區國家的大力支持。

為了保護上述利益,日本在南海地區實行了以下政策:第一,在經濟上給予特殊關照,將東南亞國家作為對外貿易、投資和援助的重點。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利用美國的軍事保護傘,集中全力發展經濟,到70年代末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為了使自己在與美國的經濟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日本在東南亞地區實行了特殊政策。首先,在戰爭賠款問題上,日本利用美國的庇護和中國的寬容,擺脫了對中國等主要受害國的賠償,僅用25億美元賠款就使東南亞打開了市場大門。同時,又將這些國家作為對外貿易、投資和官方援助的重點,使日本經濟在南海地區占主導地位,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第二,在政治上給予特別重視,力爭取得在南海地區的主導權。在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問題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是拉攏東南亞國家,爭取選票,目前東盟國家均表示支持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了取得在南海地區的政治主導權,日本一方面利用其經濟上的巨大影響,密切與該地區國家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對中國的掘起抱有疑慮。為了阻止中國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散布“中國威脅論”,以離間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係。不過,由於日本在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沒能向東盟國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其國內經濟仍處於低迷狀態,日元不斷貶值,使這場金融危機有進一步加重的可能,東盟國家對日本的不信任感增大,日本要取得在南海地區的政治主導權為期尚遠。第三,在軍事上對“日美安保聯合宣言”和“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進行模糊解釋,為涉足南海做準備。1996年,日本與美國簽署了《安全保障聯合宣言》,1997年,兩國又制訂了《防衛合作指針》,擴大了日美安全合作的範圍。日本前首相橋本和外務省高級官員均公開承認“周邊有事”包括台灣。由於中國強烈反對,日本政府又改說,“周邊有事”着眼於事件性質,而非“地理範疇”,採取模糊政策。事實是1981年以來,日本海軍一直擔負從大阪灣到巴士海峽“西南航線”的護航任務,已經包括了台灣。而巴士海峽以南,包括南海到波斯灣的航線則由美國海軍保護,這種情況至今末變。日美兩國首腦在1996年簽署《安全保障聯合宣言》時,不僅討論了台灣問題,也討論了南沙群島問題,所謂日本“周邊有事”不僅包括台灣,也包括了南海在內的整個西太平洋地區,日本的國情決定了它對南海航線的關注。日本海軍實力已超出自衛的需要,從其仍然重視發展大型艦船和高技術裝備的趨勢看,日本海軍是在為向海外派兵包括擔負南海航線的護航任務作準備。

3.其他大國的介入

俄羅斯企圖捲土重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嚴重,其在南海地區的影響無法與蘇聯時期相比。但俄在越南金蘭灣仍保留少量軍事力量,與越南的軍事同盟條約也未正式解除;俄羅斯在越南的經濟影響很強,特別是對越南海上石油開發至今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越南的“龍”和“虎”油田主要是靠俄國資金和技術開發的。 90年代以來,俄積極向南海地區推銷米格29、蘇—27等飛機和導彈艦艇,其在該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影響逐步增強,為捲土重來作準備。

英國不甘心退出南海地區。香港順利回歸中國後,英國在該地區的影響有所下降,但它不甘心退出,仍將南海地區視為與其利益他關的重點海外地區,英國在南海地區有重要的貿易利益。此外,法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德國、荷蘭、西班牙、新西蘭等國均在積極發展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和軍事關係,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武器銷售,資助東盟召開各種有關南海問題的討論會。在資源開發上,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家石油公司參與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文萊和菲律賓等國海上石油的開發,不少公司還參與了周邊國家在中國南海九段線以內的油氣開發。總之,世界各大國和各種戰略力量正在向南海地區匯集,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南海熱”。它們主要是被南海地區的市場和油氣前景吸引來的,也包含了對南海國際航線的關注。圍繞南海地區這個“第二個波斯灣”和“第二個地中海”形成了激烈的競爭。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國介入南海地區均是通過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關係這一途徑達成的,所形成的競爭目前對東盟有利。這種競爭一方面可能使南海地區走向繁榮,並使該地區在世界的影響繼續擴大;另一方面利益的競爭也可能引發某種形式的衝突,使南海這個世界熱點保持一定的熱度。

中國的南沙群島和黃岩島主權繼續受外國侵犯

南沙群島問題不僅是歷史遺留問題,而且是中國領土被侵占並不斷遭蠶食的現實問題。越、菲、馬等國侵占了中國南沙群島40個島礁和大片海域,每年從南沙海域采走的石油約1800多萬噸(越200萬噸、馬800萬噸、文萊800萬噸、菲50萬噸),並加緊尋求侵占的法理依據和政治支持,不斷強化軍事占領,拋出各種否定中國主權的解決方案,還企圖使美、日等地區外大國捲入以遏制中國的行動。只要中國在南沙群島稍有行動,越、菲、馬就大叫大嚷,其他東盟國家也在外交上聯合對中國施加壓力;而越、菲、馬繼續侵占島礁,並在島上大興土木,增派駐軍,擴大警戒範圍,向中國在這一海區作業的漁船開槍,抓捕中國漁船,其他國家則默不作聲,使中國在自己的領土上遭到不公正對待。

黃岩島扼馬六甲海峽至台灣、巴士海峽的南海航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是中國領土,中國歷史上許多文獻都有中國對該島享有主權的記載,中國曾多次對該島命名或更改名稱,對該島行使主權管轄。國際社會普遍承認黃岩島是中國領土,菲律賓對此從未表示過異議。但從1997年4月以來,菲律賓多次出動軍艦和飛機在中國黃岩島及其附近海域對中日美三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參加的探險活動進行無端跟蹤、監視和干擾,菲國會議員還數次登島豎旗立碑,對中國領土黃岩島構成侵犯行動,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也破壞了南海地區的穩定。菲軍艦和飛機至今仍對該島進行監控。

有關國家海空軍力量發展快,南海南部的軍事態勢對中國不太有利

為了維護和擴展本國的海上權益,中國南海周邊國家從80年代中期大力發展海空軍力量,海灣戰爭以後,加快了海空軍現代化的步伐。據外刊統計,到2000年,東盟國家海軍總計將有一艘航空母艦,20艘潛艇,100艘導彈驅逐艦、護衛艦和1000噸以上的近海巡邏艦。東盟國家空軍將普遍裝備F—16、米格—29、蘇—30等先進飛機,並將擁有10多架空中預警機。就南海南部海區的制空、制海和制電磁能力而言,東盟國家海空軍將比中國海空軍占有一定優勢,南海南部的軍事形勢正在向對中國不利的方向轉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冷戰遺腹子張召忠
2003: 從美國侵伊戰爭模式看中國該如何處理朝
2002: 解放軍一代名將陳光生平與悲慘結局
2002: 中國應該邀請美國來華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