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從科技視角看甲午之殤:中國海防能戰方能止戈
送交者: warbow 2014年09月16日15:59:0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資料圖:甲午海戰日本聯合艦隊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標誌着甲午戰爭結束。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戰勝國日本邁入近代列強的行列,作為戰敗國的中國剛剛開啟的現代化進程卻被腰斬。

中國海防的不堪一擊,從表面上看,是戰略思想落伍,艦船、大炮等武器裝備的技術指標不如日本,然而究其根源,則是中國缺乏相對完整的近現代化的軍工體系、工業體系、科技支撐體系。


當時中國的武器裝備多是“一次性”的,無法裝配,也難以持續供給。因此,縱然有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挽救不了北洋海軍潰敗的命運。

時光荏苒,兩個甲子之後,反思甲午海殤,海洋的重要性益發凸顯。護國當護海,護海當強軍。如今,時過境遷,如果再打一場“甲午海戰”,中國是否有能力取得勝利?這取決於中國現代化海防建設及其背後的支撐力量。

無疑,有備才能無患,能戰方能止戈。

甲午戰敗,金錢買不來現代化

甲午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一場“泱泱大國”輸給“蕞爾小邦”的特例,它深深暴露了清政府統治下不堪一擊的海防力量。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74年的台灣事件和1884年的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已經有“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的決斷,並開始武裝海軍裝備。

北洋海軍,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中實力和規模最大的。北洋海軍成立以後,清政府先後購置了“致遠”“靖遠”“來遠”等裝甲巡洋艦,打造了一支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洋艦隊。

然而,在軍事評論員宋忠平看來,金錢購買不來現代化。“我們只能買,不能造,只能依靠外援,戰爭的失敗也因此而註定。”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曾分別接待過中國和日本代表團,後來當有人問他對中日戰爭的看法時,他指出,日本必勝,中國必敗。“日本人到歐洲後,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回去就算了。”

“海軍本身是一個工業化國家才能支撐的軍工和國防體系,靠一個封建農業國家是支持不了這麼一個龐大的軍兵種的。”宋忠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對此,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也指出,甲午戰爭是制度上的失敗導致。在西方船堅炮利的逼迫下,日本實現了由傳統戰略向現代國家戰略上的徹底變革。相反,清朝卻始終裹足不前。

也正因為這樣,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艦齡漸漸老化,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而且艦上火炮炮彈不足,質量不好,型號不一,有藥無彈、有彈無藥的問題突出。

征戰海洋,人才是關鍵

戰事之敗敗在軍。經甲午戰爭檢驗的清政府海軍,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且缺乏作戰經驗豐富的軍事指揮人才。

甲午戰爭中,李鴻章在對北洋海軍的使用上,堅持“保船制敵”的原則。他認為,北洋海軍來之不易,在具體使用上應慎之又慎,因此錯誤地用打農民戰爭的經驗指揮現代化海戰。

對此,有專家指出,甲午戰爭的悲劇在於,李鴻章以政治家的角色,扮演了一位陸海軍統帥的角色。他用政治原則代替軍事原則指揮作戰,不僅是一場戰役的偏差,更是全局性致命的偏差。

事實上,在整個戰爭中,中國湧現出大量衝鋒陷陣、慷慨捐軀的猛士。其中有“今死於海,義也”的鄧世昌、“若輩惜死可自去,此城為吾冢矣”的左寶貴,還有登台一望奮然蹈海的林履中等。

然而,在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謝俊美看來,這場戰爭的領導者和各路統兵大員,都是缺乏近代軍事文化知識和修養的人。由他們指揮戰爭,結果可想而知。“戰鬥力的較量就是科技和人才的比拼。”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羅援將軍曾多次強調作戰指揮人才的重要性。

吸取甲午戰敗的教訓,宋忠平說,從中國軍隊發展來看,人才是第一位的。“我們要提升懂海、治海以及聯合作戰的人才,也就是說我們要加強自己的人才儲備”,而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在未來的軍事衝突過程中打勝仗。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為先期培養航空母艦及編隊指揮人才,我國海軍就成立了“飛行員艦長班”,挑選海軍航空兵優秀飛行員改學水面艦艇指揮專業,培養一批高素質複合型艦長。這批人才現今大多已成為海軍艦艇部隊的中高級軍官。

自2006年以來,海軍先後投入數億元,實施人才戰略工程,大力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加大專項工程人才配套建設,深入實施高新科技人才工程,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步入快車道。

戰略調整,向深藍進軍

1949年4月23日,新中國海軍建立。自此,新中國海軍經歷了從近岸防禦、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三個階段的發展,開始了從“黃水”“綠水”逐步向“深藍”挺進的過程。

“建國之初我國就從蘇聯引進了‘四大金剛’等大型驅逐艦,還有一些護衛艇、導彈艇等。”宋忠平說,那時我國就比較重視海軍的發展。不過,由於國力太弱,提出來的很多較高的技術指標根本無法實現。

1980年,我國進行了遠程運載火箭試驗,被視作我國海軍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試驗向南太平洋發射了兩枚“運載火箭”,並派出中國海軍特混艦隊赴萬里之外執行測量回收任務。此次任務催生了我國第一代051型導彈驅逐艦和遠望系列行天測量船隊,並且首次設計建造了大型補給艦,使海軍開始掌握遠洋補給能力。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海軍作戰範圍都是“近岸防禦”。1986年,時任海軍司令員劉華清首次提出“近海防禦”戰略,海軍作戰範圍也從“近岸防禦”的300公里以內發展到上千公里,使作戰範圍進一步拓展。

“之前我們都是小艦小艇在岸邊作戰,現在我們都是大艦,並且具備了一定的作戰能力。”宋忠平說,從近岸防禦向近海防禦的轉變,是一個重大轉換。

不過,在專家看來,未來中國勢必要打造自己的深藍海軍。

2012年9月25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正式投入使用,這被視為中國海軍朝深藍進軍的重要一步。

“要以航空母艦作為戰鬥平台,這些是我國未來藍水海軍發展的方向。”宋忠平說,未來航空母艦將成為遠洋海軍發展的基本模式。

對此,解放軍空軍少將、空軍指揮學院戰略研究室教授喬良指出,擁有航母只是藍水海軍的第一步。“海軍是一個綜合性軍種,強調的是體系作戰能力,不只是依靠一兩個超強的武器平台,我國離建立一支真正有獨特傳統的藍水海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喬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聯合作戰,拼的是戰爭潛力

今年又是甲午年。而中國和日本兩國的海洋爭端一直沒有停止過。甚至有部分右翼反華勢力私下表示,要對中國再來一次甲午海戰,重新掌握亞洲的領導權。那麼,站在歷史輪迴的對峙上,如果再發生一次“甲午海戰”,中國能否打贏這場戰爭?

在專家看來,未來戰爭拼的是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而所謂戰爭潛力,是指國家或戰爭一方進行戰爭可能動員的潛在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精神力量等。

“有些國家看似很強大,但實際上並不經打。”宋忠平說,因為它的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支撐不了它去打一場中等軍事衝突。

中科院院士曹春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未來戰爭主要是考驗一個國家的聯合作戰能力,而這包括海陸空各個方面多維度戰場的博弈。“單純某一個軍種的作戰都會有缺陷,難以完全保護國家安全。”

宋忠平也指出:“日本的海軍、空軍確實有自己的優勢,但是未來戰爭不是打擂台,我們不可能拿自己的弱項跟日本的強項比,而是要比拼聯合作戰能力,核心則在於時刻作好戰鬥準備。”

“如果美國不參與,中國打贏的幾率很大。”曹春曉說,戰爭的勝敗必須要考慮美國參與以及參與的深入程度。

“兩國都會採用聯合作戰的模式,這時就要比誰的戰爭潛力更強,誰的自給率更強。”宋忠平說,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尤其是深度幫助,日本有些作戰能力是發揮不出來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美國華人:中國人過度迷信美國就是禍害
2013: 中國超級電容世界第一 電能革命可用於
2012: 中共60年代地圖:釣魚島“劃歸”日本(
2012: 915舊金山華人“保釣一起來”大遊行攝
2011: 《華爾街日報》:未來的世界將由中國主
2011: CV41中途島改裝後排水量幾乎增了一倍,
2010: 神奇塔利班“小米+步槍”與精銳美軍對
2010: "看我們的戰艦又要啟航"
2009: 父親心中的毛主席
2009: 張弛鬥爭藝術胡瘟該學學伊朗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