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不列顛地主:關於梅蘭芳大師的“移步不換形
送交者: 不列顛地主 2016年02月10日14:28:12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前面說梅派青衣時,提到了這個,當時的主題不是它,所以沒有說下去,結果有看官議論,那就湊一篇? 反正網上邊的玉石有的是,也不多俺這一塊磚頭。

對當時京劇改革的潮流,梅先生應對的觀點是"移步不換行"。在下也僅是在介紹梅蘭芳的文章中看見過兩次,據說還受了批判,或有較大爭論。怎麼理解它? 結合付戲曲唱腔的改革談些看法。"移步"者,"戲曲改革"是也,此"形"乃"戲曲之傳統"。還是說白話吧: 戲曲改革要保留它自身的一些基本的東西。為何這樣講? 要守隹戲曲這塊地盤,得先抓住聽眾。怎麼抓住呢? 俗話說"生書熟戲",評書主要聽的是故事情節的發展,要連續,可銜接,但不能重夏。 你可以說"且聽我下回分解",人家明天准還來聽。然後你又開篇道"上回書說到如何",那時簡短兩句給新來的人一個交待,也提醒老聽眾說要開新篇了。但這時您若又花了三分鐘去仔細回顧上回書的內容,恐怕急性子的聽眾就坐不住了。所以,要說新的。戲曲不一樣,看的是戲,聽的是曲,要聽得享受,還得是熟曲。拿京劇來說,一段西皮流水或搖板唱腔,不同的戲當中填上不同的詞,大家還是愛聽。把曲子略改可以,可以從接受而適應而喜歡而着迷,但若是改動太多,那就不是戲了,聽眾不買帳了,他要走。比如許多稱為戲軸的大段唱段多是"二黃導板"、"回龍"、轉"原板",老戲迷最愛聽最愛唱,但是,"回龍"後您若是給他直接打住不往下唱了,或來頓"流水"什麼的,下邊聽戲的要麼給憋得背過氣去,要麼腦筋不趕趟,那就不行了。說了這麼多,舉個例子?

先說一個成功的例子。于會泳,是樣板戲京劇的實際操盤手,大師級人物。他在京劇唱段中揉進大量的其它音樂元素,什麼交響樂、法國號、甚至頂級的“紅歌"都用上了,"移步"移得那個大呀! 但是,不少成了經典之作。在下單表上海京劇團的《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打虎上山的一個“二黃導板",對這段音樂許多人都很熟悉,咱就拿它練一練,一層層剝開了看。先是一頓急促的鑼鼓點兒足足敲了半分鐘開場,接着是西洋交響樂隊的幹活,好像是老楊憋足了幹勁要上山大幹一場;然突然交響樂聲靜了,法國號吹出了林海雪原的寂靜,下邊音樂聲再起並且快頻多變,似老楊在林中策馬穿行。然後不知不覺中,悅耳的京胡聲那長長的顫音“托"出了“二黃導板"的唱腔:“穿…林…海…”,原汁原味的余派老生的張揚。後邊的思路相似,俺就不廢口舌了,留給各位看官自己悟一悟?

再說一段大青衣的戲。《杜鵑山》中柯湘的“家住安源"那段,九三年在北京聽廣播介紹這一段的唱腔設計,記憶猶新。因為每句唱詞的尾字是"頭"、"牛"、"口"、“秋" 等ou字韻,而不是京戲中最常見的an或ang字韻,它的拖腔放到後邊顯然太難聽。那麼,那位說不"拖"不行嗎? 短點兒! 那樣的話,您真就把幾位大師們的飯碗給砸了! 看看《三堂會審》中一句“大…人…哪………"拖了三里地長,那才好聽,而且梅、程、張等的拖法還不一樣,俺乾乾練了一年,還拖不成樣呢,您要是不讓她們“拖",真就歇菜了。怎麼辦? 仔細聽聽,每句唱得照樣委婉動聽(各位包涵啊! 誇獎的詞俺就會這一句),只是聲腔變化都放在了中間的字上。這也是一種創新,成功的創新,至少俺第一次聽來就不排斥它,還不僅僅是楊春霞唱得好長得俊。

那麼不怎麼成功的呢? 至少是我本人不愛聽的,是樣板戲中過多的反二黃唱段,根本不是反二黃,有唱腔無胡琴相托,或直接改用別的樂器,要把它聽熟可真費勁。具體說哪段戲? 省了吧,說了誰,誰就會不高興,俺為人特厚道,不去給大師們添堵。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ZT:電視紀錄片《記住鄉愁》插曲《月兒
2015: 北坡 ZT: 人聲處理5步驟(錄音後期製做
2014: 【天駟呈祥】北雁南飛學唱:《梅花淚》
2014: 維歌學唱:兒行千里
2013: 【越走路越寬】漁舟/海石 給高山朋友們
2013: 北青:【金蛇狂舞】[高山笛樂]《五梆子
2012: 祝大家周末愉快!樂曲《冬陽》
2012: 【孝敬父母】車行詞 戚建波曲 夢鴿兒唱
2011: ===【討論貼】請網友們就這個問題暢所
2011: 子榮同志學唱【智取威虎山】胸有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