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不列顛地主:閒談京劇的流派之二十三: 京劇《汾河灣》及背後的故事
送交者: 不列顛地主 2016年06月14日15:37:43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看到題目,也許諸位納了悶: 怎麼着? 尚派的戲這就三言兩語給打發完了? 沒有,因為,上一回都己經是"再續"了,不換幅招牌沒法繼續侃。

說到老唱片和現今舞台的區別,其實是各有千秋。地主也很喜歡現在中青年藝人那高亢的青衣、老生、花臉的唱腔,只是說若以戲的韻味兒為主導更好一些。特別是,對非專業的戲迷票友們不能去說什麼“丹田氣"、“三腔共鳴"之類的高端學問,最好也不要去要求一定要跟什麼伴奏才能唱。首先,地主以為高亢的嗓音和唱腔的韻味兒,是魚和熊掌的關係。這是對非科班兒的戲迷而言,強調嗓音的高度,必然使聲帶的肌肉群和發聲振動源處於一種極限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那種高低聲頻的滑行和音量的控制必定失去柔性,韻味一定要丟的,這樣您非把戲唱成跑調兒的花腔女高音不可。舉個例子? 程派戲《鎖麟囊》中的"一霎時"以前(含)的幾個唱段,程硯秋先生的唱腔似乎都未用十足的力氣,而着重雕琢的委婉,顯得遊刃有餘,幾位主要弟子也把握得好。另外,地主放膽地說,讓演唱者跟着胡琴走是違反戲曲的遊戲規則的,唱腔的藝術創造和展示是靠演唱者來完成的,讓胡琴"捆"着唱,只能限制她他們的發揮。伴奏只能是托兒,不能是指揮棒。特別是跟着網上摘下來的伴奏唱時,唱者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唱,若有與伴奏有少許的不合拍,那是必然的,對此,建議聽戲者別挑這個毛病。諸位中有不服的,建議去聽一聽楊寶森先生的《洪洋洞》的那段二黃原板的第一句。這個版本地主剛在高山壇上貼過。那個原版的前邊過門兒稍有些快,但楊大師的前三個字"為--國--家----"一開唱,是與伴奏不合拍的,慢一些。隨後,胡琴跟上了這個慢節奏,很專業。這個話題還有很多可以談,但太專業,地主的水平太業餘,頂多算丟塊兒半截磚而己。

說到傳統戲,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即華夏歷史、文化、倫理的傳統。例如《鍘美案》的概念是糟糠之妻不下堂。當然也有例外,上世紀中葉戲改時就封、改了不少下三爛的劇目。但也有個別漏網或者"倖免"的,象《游龍戲鳳》,直接把朱皇上演成了西門大官人的做派的,尋花問柳,地主聽着就煩,再頂尖的戲曲大師也白給。看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樣的詩句,還是寫得有依據。這裡要說的是,傳統戲有許多本子是對章回文學、評書演義的再加工,例如三國戲、(東周)列國戲、說唐、薛家將、楊家將、岳飛傳、三言三拍等。對這些典故若能少知道一些,看戲會更有意思,得下些功夫。這可不象"你根本不懂我傷悲,就好像白天不懂夜的黑"那樣,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只要談過戀愛就聽得懂。

《汾河灣》這齣戲,也是薛家將故事裡的一折。前邊說荀派時,談過一齣戲《樊江關》就是這個系列的,有一個本子是荀慧生和尚小雲分別飾演的姑嫂。當然,這裡邊許多故事情節純屬虛構,而薛仁貴這個人物卻是真的,是唐初的一位軍事家。記得蔡東藩的系列國史演義中有一回的題目就叫"薛禮一箭定天山"。這個完整的評書本子應該包括《薛仁貴征東》、《樊梨花征西》和《薛剛反唐》等,它和另一部書《隋唐演義》(又名《說唐》)有故事和人物的連續性。這個系列的評書地主在童年時就聽過,依稀記得不少,篇幅有限,只揀與《汾河灣》這齣戲相關的故事說幾句。

話說富家女柳迎春下嫁窮漢薛仁貴。仁貴投軍走後,迎春生下一子,名丁山。母子相依為命十餘年後,丁山長成少年,靠在汾河岸打漁、射雁為生計,奉養母親。仁貴隨唐王征東,官封遼東王,還鄉尋找分別多年的妻子。在汾河邊見一少年箭射飛雁、槍挑魚兒幹得正歡。於是,心中喜愛,上前搭話欲收入軍中。豈料,未問及名姓,忽見山上一猛虎咆哮而至,見了少年欲傷之。為救少年,慌忙中一箭射去,虎應聲落荒而逃,丁山卻被射死。仁貴見狀,後悔不己。卻並無回天之術,見四下無人,急忙走脫。(按: 這箭術、這人品? 嘿嘿!)

迎春見丁山不回,出窯門到村口探望,正好遇見薛仁貴策馬而至。於是乎,夫妻二人唱了一折與《武家坡》中的平貴與寶釧幾乎一模一樣的戲。最後當然是相認了,那柳迎春這一回可真是"迎了春",滿面喜色,立馬要與平貴演一回"鴛夢重溫",自去裡間收拾打扮。當然,京劇是寫意的藝術,不寫實,功夫全在臉上和手勢與身腰,可不是"毛片兒"。你懂得。以前都說荀慧生大師的戲"浪",依地主看,尚小雲"浪"起來也猖狂哈,幾個飛眼,一切搞定。不料,仁貴忽然發現屋內有一雙成年男人的鞋子,立刻聯想到頭上可能有點兒“綠",頓時大怒。又是一番糾纏,方知有了兒子丁山,並且己經長大成人。當一切真相大白,仁貴得知中箭而亡的是親生骨肉,頓時追悔莫及,急忙忙夫妻二人奔向村外汾河邊。劇終。

後續故事中,其實丁山命不該絕,為一神仙救走,不僅起死回生,並且被傳授武藝,還引出了與師妹樊梨花的命中姻緣。後征西、三請樊梨花、樊江關等劇目,都是這裡的故事。其中,薛仁貴之死被演成了"因果報應戲"。話說若干年後,丁山與梨花夫婦征西、班師,正逢薛仁貴病重,夫婦二人前去探望。剛進屋,忽見從裡間竄出一隻白虎,迎面撲來。其實是仁貴的靈魂出竅,他乃"白虎將星"下凡,見兒子前來,出門相迎而現了原形。丁山哪裡知道這些,一箭射去,白虎中箭而折回裡屋。待丁山趕至裡屋,不見了白虎蹤跡,其父己中箭而亡。這是《汾河灣》的續集。這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但因篇幅所限,就不能往下寫成評書了。等後面談老譚派時,寫到《法場換子》時再說哈。

《汾河灣》這齣戲,地主看的是尚先生的音配像在央四套播出時的錄像,在大約十五年前,那時互聯網尚不發達,更無油管可看。我等與祖國文化的紐帶,全憑中國駐英使領館教育處的一個小圖書館,也無非是歷屆的春晚錄像帶大家傳着看,也有不錯的小說雜誌。還別說,真有不少好東西。《廢都》、《白鹿原》等名著都是那批貨中的精品,其中什麼“此處省略250個字",著作權應歸老陝作家賈平凹,不是春晚的趙家班。還有"臉皮比城牆拐彎兒還厚",也得歸功於老陝,只有長安才有比臉皮略薄的城牆。在此,地主多年來念念不忘的是曼城領館教育處的一位老師,聽說俺喜歡聽戲,特地幫俺從央四套錄製了三個音配像《打鸞駕》、《汾河灣》和《斬經堂》。祖國的關懷啊!

這齣戲中尚小雲先生演青衣柳迎春,人物形象是一個地道的孤居村婦,也是由尚慧敏配像。飾演薛仁貴的老生演員叫孫鈞卿,配像由著名譚余派老生孫岳擔剛。和《武家坡》一樣,《汾河灣》的劇情沒有太多的起伏跌盪,也是典型的唱念為主。聽戲的人,聽的就是兩個流派的藝人的有板有眼的演唱。從旦角的角度,大多數的青衣演員都演過這個本子,當然各人所展示的是各自的流派。尚派青衣的唱腔有什麼特點,建議讀者找到它,親自聽一聽。您若花上更多一些時間,找來程硯秋、梅蘭芳、黃桂秋等其他藝人的同一唱段,以及他們的晚輩弟子的戲,相信都能品出些名堂。這比讀地主的"閒談"更有意思。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戲劇和戲曲是不同的,不一定是山崩地裂、殺人放火的恐怖和悽慘,也不一定是洞房花燭、金榜題名的甜蜜和喜悅,象《汾河灣》、《豆汁記》都是非常平民化的故事,靜靜地漸漸展開,一樣有豐富的內容供人細細地品味。出身於草根階層的尚小雲、荀慧生,比其他藝人演得更接地氣,至少,地主是這麼看的。有些時侯,生活的積累比舞台的實驗更容易演得逼真。趙本山范偉的小品《紅高梁模特隊》(是這個名稱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兩齣戲的另一個大看點是其中的老生的戲。千萬別把大腕兒的戲看成他們的獨角戲。用陳佩斯的說法,是不是主角兒,"那還得看到了台上誰有戲!" 說得一點兒都不錯。給他們"配戲"演老生的唱念做打都不少。地主對演《武家坡》的老生藝人方英培沒什麼印象,對《汾》裡的老生孫鈞卿和孫岳父子卻是略知二三。比"一二"多一些哈。兩位藝術家都是譚余派正宗老生的大家,可以在這個本子裡欣賞到孫鈞卿的極其樸素的老譚派唱腔。念白也同樣精彩。孫岳先生也是地主特別喜愛的京劇藝術家。前不久在論壇上提過,第一次見識孫老師的藝術,是中京院重排現代京劇《紅燈記》時由他飾演的李玉和,大約是一九九二年。孫岳演得基本上不遜於錢浩梁(浩亮)的原作,只是錢先生己經樹了一根李少春的文武老生的標杆,其他任何人難以超越。隨後,曾專門留意過他的唱腔,從老譚派啟蒙始、學余派、再拜譚富英為師,他的唱腔、表演早己自成風格。孫岳老師己於十一年前去世。當時,戲曲網搞了一個專題悼念活動,刊出了先生的一系列的唱段,地主一個不剩地全部收藏了。

京劇音配像劇目,尚小雲、孫鈞卿《汾河灣》的網址:

https://m.youtube.com/watch?v=NPtnz0jXjw0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歌哥:【最後的四隻鳥 James Last
2015: ZT:flash歌曲《梅雨簾》
2014: 獻給父親的歌 --洛城歌者/倚夢幻歌
2014: 譚韻英風:現代京劇 紅雲崗選段 點亮
2013: 【樂歌原創】《東林寺戰歌》與《大戰東
2013: 格致夫:《中國最強音》——與聲音無關
2012: 月亮花花:《我住長江頭》繼續學美聲
2012: 良石: 小燕子 穿花衣
2011: 《爸爸的祝福》 - 演唱:雨霽初虹 樹燁
2011: 《月之故鄉》兩版比較by 川江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