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不列顛地主:閒談京劇流派之卅四: 關於\"十旦九張\"的由來
送交者: 不列顛地主 2017年02月10日20:35:58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所謂"十旦九張",是說在京劇歷史的某一個時期,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的十餘年問,學習並演唱張派的唱腔和劇目的旦角演員特別多。由於漢語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述特點,它不是一個量化的慨念。既便是非量化,它至少也說明從那時起張派唱腔己經成為傳統京劇的主流流派。

新中國成立之後,京劇院團的運作模式由完全市場化的名角挑班、組團轉變或被轉變為具有一定規模的藝術團體的集成化經營,例如,在"中國京劇研究院"的旗幟下有李少春、葉盛章、袁世海、杜近芳、葉盛蘭等知名藝人的戲班子合併成為一個"實驗京劇團",童芷苓的童家班和李玉茹、言慧珠等人的班子成為上海京劇團的班底。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等成為北京京劇團的頭牌。全面地點評這種藝術經營模式的變革不是地主的能耐,一芥草民也沒有這個權威,只是從藝術本身的成就而言,這些名角之間的合作演出的確出了些好戲。北京京劇團有三個劇目值得一提。一是《大 • 探 • 二》,即《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這是一出唱功戲,由譚、張、裘的生、旦、淨的大量唱腔為主線。嘿嘿! 也許有個別懂戲的朋友要拍磚了: 這齣戲在民國時期就有了! 例如楊寶森、謝虹雯等的早期錄音。地主說,這話不錯,但別忘了一齣好戲是幾代人磨出來的,這道理連江青都知道。這齣戲只有到了譚、張、裘的手裡,才被打磨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生旦淨三聯唱的頂峰之作。所以,您把板兒磚先收好了,聽一聽後來人唱的《二進宮》、《大保國》裡有多少張、譚的韻味兒。後來,據說是文革期間上頭的意思,要錄製一批傳統戲,其中就有宗其它流派的旦角演員向張君秋學戲、學這齣《二進宮》。地主聽過李宗義和李炳淑的《二進宮》,後者是上海團的著名梅派青衣、現代戲《龍江頌》的女主角。李炳淑唱的《二進宮》儘管學了張,卻仍是梅的味兒,力度不夠,聽起來怪怪的,當時俺就嘀咕: 這江支書當了娘娘以後還是有龍江村的革命本色啊! 

京津滬漢是京劇的四大碼頭,相互之間不僅常有演出團體的巡迴演出,也有藝人易地授徒。大約在五十年代中期,張君秋曾應邀駐紮武漢,指導當地京劇演員學習張派藝術。與他對調的是武生名家高盛麟先生赴京授藝,傳播楊(小樓)派武生戲。那次活動據報道成果頗豐,只是地主匆匆一暼,未仔細搞清具體哪些藝人受益,不便多說。到了七十年代以後,隨着錄音技術的普及,許了演員學習他人的唱腔有了更便捷渠道,學習張派的戲也不一定都必須來自張君秋先生的面授,這些技術因素的進步無疑也帶動了藝術的普及。

作為張派的"大本營",北京京劇院一定有張派青衣。楊淑蕊是第一位(注: 以地主的知識面為限) 系統地接受張君秋的藝術指導的旦角演員。曾有一個時期,北京京劇院組織了一批藝術傳承活動,譚、馬、張、裘、趙等老藝術家被指派各 指導一位青年演員,包括張學津、馬長禮、李長春、閻桂祥、楊淑蕊等人。從此以後,楊淑蕊成為該團演出場次最多的旦角,主力演員之一。地主珍藏有楊淑蕊的一盒磁帶,也曾在一個著名京劇網站上聽過她的許多唱段,有許多的張派劇目唱段。楊淑蕊的嗓音有尚小雲的剛、亮,她啟蒙接受了梅派青衣的童子功啟蒙,又全面地學習張君秋的戲,所以其唱腔華麗多彩,極耐聽,不同於其她張派弟子。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正置徽班進京二百周年之際,中國京劇界舉辦"梅蘭芳金獎大賽",屬於職業演員的最高藝術水平的賽事,記得楊淑蕊在旦角組的八名一等獎中名列第X。同屬"八仙"之列的張派青衣還有薛亞萍。不過,楊淑蕊早己移民美麗堅,淡出國內梨園已有多年,似乎現在的名氣遜於其她人了。"名氣" 這東西,嘿嘿! 小一些又如何? 藝術的真諦早已印在那些琴弦之中了。

那邊廂有看官問道: 楊淑蕊和薛亞萍到底各是第幾名? 地主認為,點評這個名次實在是乏味,“梁山情結"太重。好比說世界盃足球賽,能擠身八強的都是強者,最精彩的比賽是九十分鐘踢成個零比零,後邊的加時賽和點球看不看都行,而不懂球的觀眾愛看射門集錦。

王蓉蓉是繼楊淑蕊之後北京京劇團的著名張派青衣,獨領風騷近二十年。據說,當年王蓉蓉屬於"票友下海進科班"。她符合學張派的基本條件,有一幅極好的亮嗓子。話說某日傍晚,蓉蓉飯後如常亮嗓隨意唱了段現代戲,恰好有一位梨園界高人路過此地 (好像是在鞍山吧) 時聽見了,驚為奇人。蓉蓉遂得以入門學戲。她曾師從王玉蓉,一位造詣極高的王(瑤卿)派傳人,爾後亦拜師張君秋,學習張派劇目。2002年初,地主曾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撞上好運,看了一出新編歷史劇《蔡文姬》,由北京京劇院王蓉蓉、杜鎮傑、李宏圖主演,三位青衣、老生、小生唱得都非常好。散場後順便購得一盤王蓉蓉的《玉堂春》唱段磁帶,聽了無數遍,如迷。

另一位張派青衣大家,得說薛亞萍了。在"梅蘭芳金獎大賽",薛亞萍也曾名列仙班。地主未看過她的演出,但聽過她的許多唱段,大多是張君秋的私房戲,可以說學張極像,近於復讀,而且薜亞萍的伴像俊美,在張派青衣中最有俏佳人氣質。不過,薛的發聲像是張氏發聲法的“加強版",聽得多了就感覺到一些刺激。哈哈,這話可能一些張粉不愛聽,沒關係,各人感受不同。相比之下,地主對另一位張派青衣的戲更喜歡一些,即天津青年團的趙秀君。

說到趙秀君,就不得不提另一位曾經的京劇新秀雷英。雷英自上世界八十年代已漸露頭角,論面相、身材、嗓音、唱腔、身段等一切作為職業演員的素質,在那一代人中都是最好的,她的藝術成長環境條件也堪稱"得天獨厚"。(此處省略約249個字) 因當時傳播條件所現,筆者僅聽過她的一些梅派張派唱段,也在春晚上看過她的演出。可惜在九十年代初,金孔雀飛東南,一去不回頭,她的離開無疑是京劇界的一件不小不大的遺憾事。一時間津門京劇界張派戲出現“真空"。到了許多年以後的2015年,欣聞雷英女士回歸京津舞台,有過公開演出。前些時,“油管"上轉載了央視"空中劇院"的一場《狀元媒》大戲,只因看見了雷英名列其中,筆者遂仔細看完了全劇,並轉成音頻放入皮三。這齣戲的劇情暫且不表,性子急的看官們可以自個兒先去百度,只說演員的陣容: 兩位北京京劇院的頭牌老生譚孝增(譚家第六代)和朱強(馬派老生)分飾宋王和狀元,三位張派青衣姜亦跚、雷英和董翠娜前後分三段分別飾演柴郡主,其中雷英被"前呼後擁"而居中,演的是中段的重頭唱功戲。姜亦珊是一位出類拔萃的青年旦角演員,以演張派劇目見長,也演其它青衣和花衫戲。董翠娜是山東某團(煙臺?)的著各張派青衣,也是張君秋先生的兒媳婦。

在雷英之後,趙秀君成為津青團的主要張派青衣,與張克、劉淑雲、康健、孟廣祿等人合作演了大量的張派戲,許多被製版發行為VCD和DVD,趙秀君並參於製作多部張派劇目的"像音像集粹",筆者有幸看過的有《大探二》和《西廂記》。盤點筆者聽過的張派弟子的戲,若以張君秋的唱腔作為唯一評判標準,以趙秀君為最佳。注意了哈,地主所用乃學術語言而非文學語言,"最"字的使用從來不含"之一"的虛偽,只有“第一"。換言之,筆者最愛聽趙秀君和張君秋的張派戲。排名也可有講究。有看官可能小聲說了,那誰誰誰不是你的摯愛嗎? 答曰: 地主說的是張派戲,不是梅尚程。

得益於社會力量的鼎力支持,張君秋先生曾經在一個時期坐陣天津,專心致力於為青年一代旦角演員傾囊傳授青衣的演唱藝術。程門立雪,但"張門不立雪",來者不拒,使受益者眾,終於使“十旦九張"成為一時的輝煌,一段京劇史上的佳話。下面,該說些八掛了,您等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金猴鬧春】夢江南:夢裡水鄉 北美旗
2016: 不列顛地主:關於梅蘭芳大師的“移步不
2015: ZT:電視紀錄片《記住鄉愁》插曲《月兒
2015: 北坡 ZT: 人聲處理5步驟(錄音後期製做
2014: 【天駟呈祥】北雁南飛學唱:《梅花淚》
2014: 維歌學唱:兒行千里
2013: 【越走路越寬】漁舟/海石 給高山朋友們
2013: 北青:【金蛇狂舞】[高山笛樂]《五梆子
2012: 祝大家周末愉快!樂曲《冬陽》
2012: 【孝敬父母】車行詞 戚建波曲 夢鴿兒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