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北方的京剧,同时为京剧正本清源,京剧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剧,跟北方只有一毛钱的关系。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所以所以,在南北PK的关键时刻,任何人唱的京剧都是为南方队呐喊助威,为南方队增砖添瓦。
其实,PK是次要的,我更喜欢唱京剧的学习过程。子荣贴了一个访问前辈童祥岺的视频,其中说戏的那段,我如获至宝,可惜子荣没有贴出他具体的唱段,否则学习观摩的收获更大。无奈,反复观看视频的同时,我反复对照我过去唱的同样的段子,可以说受益匪浅,找到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最后那句,唱得也不够干净。
这里贴的是我前段时间唱的,以便保留纰次。有兴趣的可以对照童先生的讲解,会有大悟大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