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漁陽山人:看郎朗彈琴
送交者: 漁陽山人 2014年07月20日08:42:11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我急匆匆衝進艾佛里·費舍音樂廳(Avery Fisher Hall)的前廳,直奔售票處而去。當晚是郎朗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由該團音樂總監馬捷尓(Lorin Maazel)指揮,機會不容錯過。我是快下班時才知道這一消息的,所以連家都沒回就跑來了。不出所料,好票俱以售罄,我只好買了第一排正中的位子。

當晚共有4個曲目:開場戲是穆索爾斯基的歌劇《霍凡斯基之亂》(Khovanshchina)的序曲,然後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中場休息後是美國女作曲家托馬斯(Augusta Read Thomas)為女高音和交響樂隊寫的一首新作,最後是巴爾托克的《奇妙的滿大人》組曲。

太近了。年近80的馬捷尓先生高高站在我的正前方,像一座高聳入雲的雕像。我要使勁仰着頭,才能看到老人家的一頭華發。

我不是穆索爾斯基的粉絲,雖然我很喜歡他的那首《展覽會上的圖畫》。好不容易盼到霍凡斯基親王迴轉莫斯科,一半樂師竟也隨駕而去。這是因為,老柴為第一鋼琴協奏曲規定的配器有限,用不了百人制的大樂團。

這時,一架碩大的斯坦威鋼琴被緩緩推出來,擺在指揮台外側。接着,郎朗與大師在熱烈的掌聲中攜手而出。穿着一領黑衣的郎朗雙手合十,向觀眾鞠躬致意,臉上帶着天真的微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郎朗。過去慕其大名,買過一張他與芝加哥交響樂團錄製的SACD,是老柴及門德爾松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的合集,由巴倫波依姆(Daniel Barenboim)指揮。可惜這位老兄把節奏拖得太慢,而郎朗的彈奏則缺乏活力,加上錄音質量平平,令人失望。不過studio錄音和現場演出畢竟是兩回事,所以,我要看郎朗的現場發揮。

圓號吹出宏偉的引子,樂曲開始。馬捷尓先生一直面帶微笑,指揮不慍不火,沒有前任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那樣的大幅度甚至舞蹈般的動作。他對樂曲節奏的掌控以及對樂團和獨奏者的協調,已達出神入化的地步。因此,樂團與郎朗配合無間,音響平衡和諧,毫無此強彼弱的感覺。郎朗的鋼琴彈得很出色,開始部分的一系列chord(和弦)鏗鏘有力,頗有陽剛之美;後面的獨奏華彩樂段則如行雲流水,每一個音符都準確清晰,展示了非凡的技巧。觀眾為郎朗的琴藝感動,以至於第一樂章剛結束,就有人鼓掌大聲喝彩。

第二樂章是當晚郎朗彈得最抒情的一段。在弦樂撥奏的背景上,長笛吹出田園詩般的主題。鋼琴與雙簧管一唱一和,一連串的琶音猶如清晨的鳥鳴。接着,大提琴與鋼琴重複這一主題。鋼琴清脆明亮,大提琴舒展低柔,全曲最動聽之處,就在於此。郎朗的鋼琴和上海姑娘倪海葉(時任紐約愛樂樂團大提琴副首席)的大提琴珠聯璧合,優美的旋律如天籟之聲在空間迴響,動人心弦。第三樂章就不多說了,這本是這首協奏曲的高潮所在。郎朗與樂團在馬捷尓指揮下傾力合作,把這支奏鳴迴旋曲幻化成歡樂的舞蹈場面,在輝煌中結束全曲。

演出大獲成功,全場歡聲雷動。在“Bravo”的喝彩聲中,我大吼一聲“好!”

郎朗的演出當然不是無懈可擊。他當晚勝在技術而不是passion(激情),這在第三樂章尤其明顯。與當代鋼琴名家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普萊提涅夫(Mikhail Pletinev)等人相比,他顯然還不夠成熟。另外,因為坐得近,我發現他在彈琴時經常要瞟一瞟觀眾,好像信心不足,需要看到觀眾嘉許的反應。這讓我很不舒服。試想一下,如果京劇《空城計》裡的諸葛亮站在城樓上,一邊對城樓下的司馬懿唱着“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一邊偷眼往台下瞄,看戲的會有什麼反應?

最後,郎朗的演奏缺乏一種“俄羅斯味兒”,然而這又不能怪他。“俄羅斯味兒”是一種深入這個民族基因的東西,很難說清楚,但是如果比較歐美與俄國樂團對老柴同一作品的演繹,你就會發現它的影響。比如老柴的《斯拉夫進行曲》,由杜托瓦(Chales Dutoit)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的演奏固然不錯,但與普萊提涅夫指揮的俄羅斯國家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的演奏相比,就缺少一股生動的“野”氣。如果非要用文字形容,那麼“俄羅斯味兒”是抑鬱,是憤怒,是狂野的爆發,就像荒原里一聲聲悲涼的呼喊。然而我相信,即使沒有這種“味兒”,郎朗將來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激情和技法,把這個作品演奏得有聲有色。

2010年,郎朗與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chestra)合作,在華盛頓演出老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在YouTube上可以找到這段視頻。儘管不是全曲視頻,也可以看到郎朗的進步:琴聲悅耳,動作自然大方,也有了更多的passion。郎朗很年輕,正在逐漸成熟,他將在未來幾十年中給我們帶來高質量的經典音樂,山人對此有厚望焉。

順便提一下,郎朗2010年的演出,是為了紀念美國的退伍軍人節。在郎朗演奏的同時,後面的大銀幕上滾動着美軍士兵在戰火中拼搏的畫面,其中也有朝鮮戰爭的場景。記得三年前郎朗到白宮演奏《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曾遭到一些“右派”質疑,認為這是“反美”的陰謀。如果“左派”看到郎朗2010年的演出,會不會指責他“為美帝國主義唱讚歌”呢?其實,政治是政治,藝術是藝術。非要把二者扯到一起,讓人無所適從,很無聊。




附註:寫這篇短文時,得知馬捷尓先生已於今年7月13日逝世。我曾數次親睹大師風采,深感榮幸。在此順表哀悼,願大師一路走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碗叮噹:【我的維也納之旅(二)】
2013: 【踩地雷情歌會】林子丹:回想當年不會
2012: 【青藏高原】 by 夢萍韻
2012: 新竹翻唱【馬蘭花】和【畫中人】主題曲
2011: 愛茉莉/中國狼:《親愛的人》
2011: 田浩江演唱中國歌曲專輯《彼岸》
2010: 梅娘曲 by 胡楊
2010: 【輕鬆一刻】:到了日本才知道。。。。
2009: 《小號手之歌》-- 白礬/山西一號
2009: 【高山笛樂】《阿里山,你可聽到我的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