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萬維讀者網 > 高山流水 > 帖子
譚韻英風:現代京劇 紅雲崗 點着了爐中火紅光閃亮 (重錄)
送交者: 譚韻英風 2014年08月05日22:04:13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問候各位山友,激動人心的時刻,山上又熱鬧起來了, 大腕們紛紛雲遊歸來, 好不熱鬧。 於是也忍不住要來再來獻一丑。這段唱前些時候唱了, 沒有用視頻伴奏。 今天再試試,結尾處還是難以勝任。 將就了。謝謝!


伴奏取自張春秋大師主演的紅雲崗一劇。


紅雲崗(京劇)編劇:山東省京劇團《紅雲崗》劇組

主要演員:

張春秋 -----英 嫂
劉玉銘 -----鄭英田
原 光 -----張打娘
王俊生 -----侯 三
楊志剛 -----方鐵軍

劇情介紹:
一九四七年秋,國民黨反動派垂死掙扎,重點進攻我山東解放區。我主力部隊轉移外線殲敵。解放軍某部排長方鐵軍在狙擊戰中英勇負傷,追趕部隊時,昏倒在山路上。地方黨組織受部隊委託,派人尋找未遇。敵人進入沂蒙山區後,為獲取我軍情報,命還鄉團搜捕我傷員。
貧農出身的英嫂,上山挖菜,發現方鐵軍,用乳汁將他救醒,掩藏在紅雲崗,對他加以精心護理。英嫂和方鐵軍機智地與還鄉團進行鬥爭,英嫂還說服膽小怕事的丈夫去東山送信。危機關頭,村支書帶領地方武裝趕到,將還鄉團全部殲滅。  


紅雲崗 點着了爐中火紅光閃亮 唱詞


紅嫂:【二黃二眼】

點着了爐中火紅光閃亮,一樣的家務事非同往常。
平日裡只煮過粗茶淡飯,今日裡為親人細熬雞湯。
續一把蒙山柴爐火火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
身在爐火邊,心飛紅雲崗。炊煙連硝煙,茅屋通戰場。
願同志傷早愈,身強力壯,踏平原越山嶺,去打豺狼。
直到把反動派徹底埋葬,迎來個新中國遍地春光。

---------------------------------------------------------------------------------------------------------------------------

發現一篇不錯的文章。 文章的一些觀點和提法有似乎有些過時, 但有關樣板戲有不錯的背景介紹, 可以一讀。


革命現代京劇與革命樣板戲

湘江潮

藝術來源於生活,革命現代京劇來源於中國人民火熱的革命和建設這一生活,它更能激發中國人民投身到火熱的革命和建設,向帝修反進行堅決鬥爭並取得勝利。這就是毛主席鍾情於革命文藝特別是革命現代京劇的緣故所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京劇被正式列為國粹當時為了宣傳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所以採取了這種人民大眾在當時都比較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

  文化大革命期間,黨提出,舞台不能都交給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要展示革命題材以及工農大眾、革命人民的現實生活,首先排出了《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劇,稱為樣板戲,以後又排演了出了《杜鵑山》、《海港》等一大批到現在都有深刻影響的劇目,各地方劇團、文工團、京劇院也根據“樣板”排演,這些京劇統稱為革命現代京劇。  

這批樣板戲在繼承傳統京劇藝術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1967年6月,《人民日報》率先號召“普及革命樣板戲,推動文藝革命的發展”,直到文革晚期媒體上仍在號召“進一步掀起普及革命樣板戲的熱潮”。革命樣板戲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個特殊的詞語,是江青等人把當時一批文藝作品視為開無產階級文藝新紀元的代表所賜的封號。“樣板戲”一詞源於《紅旗》雜誌第6期社論《歡呼京劇革命的偉大勝利》。隨後,《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第一次開列了“八個革命樣板戲”名單,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濱》。後來陸續出現的京劇《平原作戰》、《龍江頌》等9部作品,不在“樣板戲”之列,而被稱為“樣板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樣板戲在成為樣板之前,有的作品已有“前身”。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紅燈記》的前身是電影《革命自有後來人》,《海港》的前身是淮劇《海港的早晨》等。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收藏的視線和觸角延伸到樣板戲產生的歷史背景上,那麼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延安“戲改”(戲劇改革)運動(歌劇《白毛女》即為延安時期首創)和上世紀50年代的全國性現代戲創作,直至樣板戲產生、傳播的全過程。包括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杜鵑山》、《磐石灣》、《紅雲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草原兒女》、《沂蒙頌》等大戲,京劇《審椅子》、《戰海浪》、《江津渡》等小戲,以及“革命交響音樂”(是交響樂伴唱,或是名為戲的清唱劇,實屬於聲樂套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鋼琴伴唱《紅燈記》和鋼琴協奏曲《黃河》等音樂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或者再加上京劇《龍江頌》等六七個劇目。此外當時(主要是文革後期)公演的戲劇作品還有京劇非樣板戲的很多劇目(《鐵流戰士》、《蘆花淀》、《瑤山春》、《苗嶺風雷》、《草原銀河》、《紅色少年》、《三斤化肥》等等)、各種地方戲劇目和話劇劇目等等。

  1967年5、6月間,已有的八個樣板作品,即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七個戲劇,及“交響音樂”《沙家浜》,在首都集中上演,並被高度讚譽和宣傳。這時報紙上有一篇著名的評論文章,即《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其中五次出現了“(這)八個革命樣板戲”的字樣。

別有用心的人說文革時期八個片子來回倒,八個片子是革命樣板,絕不是全部!那個時期的戲劇及電影可以說是浩如煙海!那個 時期,深受歡迎的現代京劇《龍江頌》就沒有被列為樣板戲。但《龍江頌》思想性藝術性是相當棒的!那時的革命文藝真可謂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啊!什麼是“文化 強國”?那時才是真正的“文化強國”,今天的中國是不是?人民心裡最清楚!

《智取威虎山》是文化大革命中拍攝的第一部“樣板戲”電影。毛主席曾先後兩次觀看。當年毛主席看得很仔細,對唱詞一字一句進行反覆品味,他曾兩次接見演出人員。他用探討的口氣向編 導人員提議,把劇中第五場唱詞“迎來春天換人間”一句改為:“迎來春色換人間”,因為“春色”比春天更具革命浪漫主義;把第九場“小分隊整戎裝飛速前進” 中的“戎裝”改為“行裝”,因為“行裝”更大眾化。

工人題材的淮劇《海港的早晨》改編為現代京劇《海港》。1967年春,該劇赴京參加《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紀念演出。毛主席於6月看後說:“《海港》可以成為樣板戲,但要突出敵我矛盾。”

 毛主席看了《奇襲白虎團》後很高興,他用濃重的湖南口音對人說:“好。玲瓏剔透,聲情並茂。”

是什麼使那個時代的革命文藝欣欣向榮、蒸蒸日上?我們以革命現代京劇為例。第一,從內容方面,它是符合毛主席關於文藝 是為人民大眾、為工農兵服務的宗旨的。樣板戲中歌頌的主人公都是工農兵典型,樣板戲的劇情都取材於革命鬥爭和生產建設,人物的形象相當大眾化,極易為廣大 工農兵群眾所理解所接受,增強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第二,從藝術形式方面,革命現代京劇對傳統京劇進行 了改革,同時對西洋樂器進行了借鑑,做到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第三,樣板戲也是毛主席文藝普及與提高方針深入宣傳貫徹的產物。一個戲劇,一本小說, 質量如何,社會效果如何,評判的最終發言人應該是人民大眾。


-----------------------------------------------------------------------------------------------------------

從《紅嫂》到《紅雲崗》

2010-05-12 12:11: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續一把蒙山柴爐紅火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5月8日晚,現代京劇《紅雲崗》在山東省梨園大劇院上演。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電影版英嫂的飾演者 85歲的張春秋,與電影版刁鬼的飾演者75歲的王玉瑾,共同演出了《紅雲崗》第四場,再現了“為親人熬雞湯”的感人故事。

    《紅雲崗》原名《紅嫂》,儘管不是“文革”期間的八部革命樣板戲,但毛主席對這部戲的喜愛程度也絲毫不亞於八部樣板戲。1976年,幾經波折的《紅雲崗》終於被拍成了電影。日前,記者採訪了張春秋與王玉瑾老人,聽他們講述《 紅雲崗》的輝煌與坎坷。

    將紅嫂故事搬上舞台

    1963年秋,為了繁榮現代京劇的創作,文化部決定次年在北京舉行全國性的京劇觀摩演出。為挑選出優秀的劇目參加這次演出,山東省文化部門決定在全省舉行京劇匯演。淄博市京劇團將作家劉知俠根據沂南縣聾啞婦女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故事創作的短篇小說《紅嫂》,改編成了現代戲。

    在 1964年春天舉行的全省京劇匯演中,《紅嫂》因故事感人,唱腔優美,與山東省京劇團演出的《奇襲白虎團》脫穎而出,一起獲得了晉京參加全國京劇觀摩演出的入場券。

    為了把《紅嫂》打造成精品,省有關部門決定重新組班子,演員也要全省挑選。不久,梅蘭芳的弟子、被借調到青島市京劇團的張春秋接到了省里的一個電話:“你是學梅派的,現在有個任務,想讓你出演《紅嫂》。”張春秋說:“《紅嫂》不是淄博市京劇團的嗎,怎麼讓我演?”“讓你來演,不代表淄博,也不代表青島,是要代表全省來完成這個任務。”

    從張春秋接下任務到晉京演出,只有短短20天的時間,這對於識字不多也不識譜的張春秋來說,是個嚴峻的考驗。張春秋回憶說:“我開始排《紅嫂》的時候,《奇襲白虎團》已經去北京參加匯演的第一輪演出了,《紅嫂》排在第五輪。當時時間太緊,沒時間體驗生活了,我只是了解了一下小說《紅嫂》的故事,就開始排戲。演員、導演都不熟,唱腔不會,詞今天剛背了,明天又改了。當時的壓力確實很大。”

    戲排得差不多了,省領導來審查,最後確定了張春秋飾演紅嫂的 A 組,淄博京劇團原來飾演紅嫂的演員楊淑萍作為 B 組參加觀摩匯演。為了演出更加協調,又把周信芳的弟子、青島市京劇團的另一名演員李師斌調來演彭林。

    周總理自己買票看演出

    1964年6月20日,淄博市京劇團與青島市京劇團聯合出演的《紅嫂》參加了全國京劇現代劇觀摩演出大會。

    《紅嫂》演出的第一場是在北京的二七劇場。精彩的表演,感人的劇情,博得了觀眾的滿堂彩。在首都劇院演第二場戲的時候,剛從國外訪問歸來的周恩來總理趕來觀看匯演。“ 周總理是自己買票進來的,我們在台上演出都不知道總理來了。演出結束後,切燈了,總理走上台來接見我們。他說這個戲的題材好,演得更好,唱腔的創新也非常好,我們聽了都很激動。”總理還專門召集《紅嫂》劇團領導召開了一個座談會,就樂曲、唱腔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劇團於是根據總理的意見和建議對《紅嫂》進行了反覆修改和排練。

    觀摩演出結束後,在首都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頒獎儀式。張春秋飾演的《紅嫂》榮獲演出獎。在頒獎時,周總理握着張春秋的手說:“你就是演紅嫂的?演得很好!”

    張春秋說,山東的一“紅”一“白”兩齣戲獲得了成功,像《沙家浜》、《紅燈記》等都有個模子,山東的這兩個戲都是“ 白手起家”,全部是自己創作的。後來,來觀摩學習的全國文藝界單位想學《紅嫂》的最多。

    去北戴河為毛主席演出

    1964年8月,在周恩來總理的推薦下,《紅嫂》與《奇襲白虎團》劇組專程到北戴河為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8月 10日,《奇襲白虎團》演出結束後,馬上裝台,8月 12日,《紅嫂》在北戴河亮相。毛主席在觀看過程中頻頻點頭,以示讚賞。演出結束後,毛主席高興地走上台,握着張春秋的手說:“哎呀,謝謝你們,演得好!”並與全體演職人員一起合影留念。

    隨後,毛主席參加了座談會,他高興地說:“《紅嫂》這台戲可用‘玲瓏剔透’來概括,劇本編寫得細緻,人物表演得細膩,充分體現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情深。”毛主席還特別提到了《紅嫂》的唱腔風格。《紅嫂》選用的是張派唱腔,在唱腔中穿插了一句南梆子,毛主席說:“這樣不好,還是改用西皮原板,京劇里南梆子是用來表現小家碧玉的傳統人物,而紅嫂是革命中的英雄人物,還是用西皮原板好”。劇中“熬雞湯”一場戲開始是用的四平調轉慢板轉快三眼,毛主席說:“不用四平調,用二簧慢板。因為傳統文戲四平調表現的還是小家碧玉,二簧慢板則表現的是大家氣派的人物,還是用二簧慢板好。”

    毛主席看得如此仔細,點評得如此內行,令大家十分驚訝和敬佩。毛主席還鼓勵大家說:“這次山東帶來兩個好戲,我看了很高興。《紅嫂》這齣戲是軍民魚水情的戲,演得很好,要拍成電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國的新紅嫂。”

    12年才拍成的電影

    1964年,文化部決定由上海天馬電影廠將《紅嫂》拍成電影。為了提高節目質量,省領導又對許多角色進行了演員的調整,青島市京劇團的演員王玉瑾被調來演刁鬼。

    1965年,電影導演傅超武帶着《紅嫂》主演們,先後多次到沂南縣的馬牧池村體驗生活。

    體驗生活,讓演員們有了很多收穫。王玉瑾說,一開始刁鬼穿着馬褲、皮鞋,戴着禮帽,很“洋氣”。但是他從老鄉們那裡了解到,還鄉團的土地主是被掃地出門的,他們跟隨國民黨的軍隊打回來是來報仇的。因此,在他的建議下,服裝師按沂蒙山區穿孝的風俗,給刁鬼的衣服邊裹上白布,紐扣和帽子邊也是白的,以此來象徵復仇。

    1966年初,《紅嫂》劇組來到上海,試好鏡頭準備開拍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電影停拍,張春秋、王玉瑾等演員又回到了青島市京劇團。

    1970年春天,張春秋接到通知,恢復毛主席看的那一稿《紅嫂》,趕緊來北京。這時她已經4年沒唱過戲了,嗓子還沒恢復過來,就趕到了北京。《紅嫂》開始轉戰於人民劇場、首都劇場、民族文化宮等北京各大劇場之間,幾乎每天都有演出,就這樣呆了11個月。後來總理聽說演員想家了,便批准《紅嫂》“回家”,又說:“你們不要說什麼青島的淄博的,就叫山東省《紅嫂》劇組。”1974年,《紅嫂》劇組併入山東省京劇院。

    回到山東後,《紅嫂》依然在修改,每次修改後,演員們就要去臨沂、沂水等農村體驗生活。直到1975年,《紅嫂》再次調往北京,可住了 5天,負責審查節目的領導因病沒有審查,又讓劇組打道回府。此後,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將《紅嫂》的音樂進行了改編,省內文學水平較高的導演、編劇也都調過來,改寫劇本。直到1975年12月,電影版《紅嫂》才最終定稿,並改名為《紅雲崗》。

    1976年春天,《紅雲崗》終於開拍,因為再拖下去,很多演員都不能上鏡頭了。這距離1964年決定拍電影已有12年之久。張春秋感慨地說:“剛接紅嫂任務的時候我38歲,拍電影的時候已經50出頭了,紅嫂都熬成紅奶奶了!”

    《紅雲崗》的拍攝也並非一帆風順,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等國家主要領導人先後去世,又經歷了唐山大地震,電影拍攝一直拍拍停停。直到1976年9月份,電影才最終拍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木棉道》D調二重唱 BY 雨霽初虹/中國
2013: 【踩地雷情歌會】露露學E歌《一曲銷魂
2012: 我也來問問:《風,告訴我》- 中國狼
2012: 輕舟情萬縷 學唱: 佩儀
2011: 學唱 曲蔓地 by listenmusic
2011: 《今天是你的生日》 喜看潮哥回家-聽他
2010: 【送小紅】: 《你是我的海》by 玉蘭
2010: 【送小紅】《夢江南》by 逍遙樂
2009: 送一唱迎糊班:一首舊唱【朋友】 by 劍
2009: 男聲小合唱《萬丈豪情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