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孔子選婿 - zt
送交者: wu6 2004年03月05日17:19:16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孔門學問之道多半是講“用”——作人做事的應用。下面記錄的都是孔子學生的故事,裡面談到孔子教育的方法,和在事實上面啟發教育的作用。

孔子選女婿

這一篇以公冶長為篇名,他是孔子的學生,在《史記》孔門弟子傳,乃至《孔子家語》中,對公冶長的資料都有限。不過散見其他雜學中的記載,公冶長是懂鳥語的。幾十年前聽到這種事還會哈哈大笑,現在並不稀奇了。因為現代研究生物科學的人,對於動物的語言和動作所表達的意思都懂了。所以科學發達以後,對古代人懂鳥語這種知識,反而並不覺得是笑話。所以我們的俗話有:“近水知魚性,在山識鳥音。”這是很普通的事,也可以說是生活習慣上體驗得來的。在現代來講,因為古人不大有研究科學的精神,所以對於公冶長識鳥語,簡直不相信。過去的儒家因此也就不敢說這個話,認為這是個笑話。但到現在由我們研究起來,它不會是笑話。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以其子妻之”的“子”就是女兒。古時候“子”字是男女通用的,所謂女子、男子、都用“子”。因此古代中國文化對自己女兒可以稱子;而兄弟姊妹之間,妹妹可以稱女弟;到後世反不大習慣用,也可說在另一方面看,中國過去是男女平等的。現在就孔子所講公冶長的資料,只知道他坐過牢,為什麼坐牢不知道,在歷史上查不出來。在另外的雜書上,有一則關於他的故事說,公冶長因為懂鳥說話,有一次對鳥失了信用,鳥就害他,所以他坐了牢。為什麼呢?傳說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鳥對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頭羊,你吃肉,我吃腸。”結果公冶長忘記了,把整隻羊連肚裡東西都吃掉了,鳥沒東西可吃,就想害他。後來又對公冶長說南山有隻羊,公冶長跑去,羊沒看到,而看到一個被害死的人,有口難辯,結果坐了牢。這是我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這種小孩子神話的傳說,大概有幾千年了,也是根據雜家的學問而來,當然這僅是傳說而已。究竟公冶長為什麼被關在牢裡?就不知道了。但是孔子認為公冶長坐牢,不是罪有應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由這件事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的為人,絕對不是要選一個有財、有勢或有學位的人,才把女兒嫁給他。而且最妙的是,他把女兒嫁給坐過牢的公冶長,又把侄女兒嫁給南容——南宮适。為什麼呢?我們看下面的理由。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我們先要了解一個要點,孔子的出身很苦,他的生母是繼室,孔子的前娘留下來一個殘廢的哥哥,家裡很貧窮。孔子十一二歲間,就負擔起了家庭生活,一切艱難困苦他都嘗過,他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一個人。他的道德、學問、文章被後世尊稱為聖人,這聖者不是偶然的。他對哥哥留下來的這個女兒,也是盡心的照應,最後將這個侄女嫁給南容。

《論語》中好幾處提到過南容,下面還說到南容“三復白圭”,孔子才把侄女嫁給他。白圭是什麼東西呢?是白玉,“圭”就是做官的人上朝時手上拿的手板,秦漢以後又經改變形式為“竹簡”;所謂“朝笏”的便是它。這是幹什麼用的呢?第一是禮儀的規定;第二作為大事的記載。現在可以用日記本抄一下,古代沒有日記本,遇到朝政大事,像對皇帝報告,如果忘記了怎麼辦?就把重要事寫在朝笏上,這是它的第二個用處。所以我們看上古圖畫中的帝王,手裡也都拿一塊長型式的手版。

古人之所以重玉,是有其意義的,並不像現代人愛好寶石的心理,說它是稀世奇珍。古人重玉,是因為“玉潔冰清”,人品要做到像玉一樣潔白,拿玉來比自己人格學問的修養,所以重玉。後世相傳,才戴玉的戒指、手鐲。至於腰帶掛玉佩,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說人跌倒了如會受傷,則所佩的玉會先代人受傷。玉碎了,人就可以免於損傷。這種迷信的傳說,是否真有其事?在力學上可能有這樣一個作用,並不是玉有什麼神靈。

我們知道,白圭就是一塊玉。上古有篇《白圭》,是專門讚嘆玉的詩。讚嘆玉,並不是因為寶石價值高,可值多少美金,而是讚嘆它的“玉潔冰清”。玉的潔白,不能夠有一點瑕疵、污點。南容讀到這篇詩的時候,非常欣賞,再三地朗誦。孔子聽到他再三朗誦這首詩,就把侄女嫁給他。如果說這記載的內容就只這樣簡單,那麼我們年輕人看到哪家小姐漂亮,去她家門口唱幾支歌試試看,不把你趕出去才怪呢?孔子就那麼愛聽歌嗎?那為什麼孔子聽南容吟了三次詩就把侄女嫁給他呢?是因為孔子平日考察,如今日訓導處之有資料,南容非常注重品德的修養,因此他讀到這篇詩的時候,有特別的感慨,被孔子聽見,這時就決定了把侄女嫁給他。到底孔子對南容學問、人品等修養的考察有何觀感?一個時代——社會上了軌道的太平時代——就需要像南容這樣的人才。他不會埋沒,一定會出頭。南容的才具由此可見。但是,凡有才具的人,多半鋒芒凌厲,到不得勢的時候,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騷,好像當今天下,捨我其誰?如果我出來,起碼可比諸葛亮。有才具的人,往往會有這個毛病,非常嚴重!南容的智慧、才具是不會被遺棄的,太平治世自然少不了他;一旦到了混亂的時代,才能越高的人,艱難險阻也越多,甚至生命也越危險,但南容不會。因為當社會亂的時候,也有善於自處、清以自守之道,他絕不會遭遇殺身之禍,可以免於刑戮。換句話說,他擅於用世。不但有用世的才具,也擅於自處之道。因此孔子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他。

我們把這兩節合起來研究,就可見孔子處事有一定的原則。南容雖然善於自處,但公冶長在學問修養上,有更深的功夫,所以遭遇困逆還能夠不怨不尤,涵養得平平淡淡。事實上比起來,他認為公冶長比南容更了不起。但是假如孔子把侄女嫁給公冶長,很可能遭到社會的批評,說他沒存好心,把侄女嫁給坐過牢的公冶長,而把自己女兒嫁給世家公子的南容。可是他的做法,恰恰相反。在這些地方,我們雖有作吹毛求疵研究之嫌,但它是一個事實。重點在於“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這兩句話是孔子處世的原則。一個人如何做到治平之世,才具不被埋沒;混亂之際,不會遭遇生命危險,實在頗為不易。

第三個評論的學生為子賤。子賤姓宓,名不齊,子賤是他的號。這是年輕人,《史記》上記載他比孔子少三十歲,《家語》記載他比孔子少四十多歲,到底小多少歲?在這裡不是主題,反正這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學生,以全部精神培植的年輕人之一。孔子對他的評語: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大概在這裡對學生們有所感嘆。他說,子賤真了不起,是一個君子。“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周公之後封於魯,魯國保存的文化風規,是周代文化的代表。從春秋戰國直到秦、漢之間,都是如此,也是中國文化中心的所在。但是從這一節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對魯國文化也有感嘆,指出文化要沒落了,至少一些人物已經沒有了。孔子特別提出子賤對同學們說,你們看,不論內在的修養品德,或者發揮於外的才能,宓子賤都可稱得上是一個君子;假使現在有人認為魯國沒有一個君子,那么子賤這個人不就是君子嗎?如果說這人不是君子,還有什麼人可以說是君子呢?在此隱約透露出:第一,文化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在於培養承先啟後的繼起人才。第二,注意獎勵後起之秀,導之使他發揚光大。

以上是孔子對學生學問、德行的評論。講過了三個人,下面是文章中的一個插曲,也等於一個轉捩點。由此更顯得《論語》文章的活潑。

高高山頂立

子貢問曰:賜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看見老師評論了三個同學,自己忍不住了,突然起來發問,老師!你看我怎麼樣?孔子對他說,你是個東西。我們曾經提到過,中國人罵人的習慣,往往會說你是什麼“東西”?人要構成一個東西,可也真不容易,等於說你有什麼名堂?我自己想想,的確什麼名堂都沒有,只會吹牛。可是在這裡孔子等於說子貢,你已經成了一個典型了。子貢又再問,那我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孔子說,你是個瑚璉。“瑚璉”是古代的玉器,這個玉器,還不是民間普通老百姓可用的。是古代用來供於廟堂之上的,相當於中央政府、皇宮的布置,擺在上面,非常精潔莊嚴。為什麼呢?它是“高”、“貴”、“清”的象徵。子貢形成這種精神的典型,未免有點太高、太貴、太清了。古代要在國家有大典的時候,才請出瑚璉來亮一下相。平常的時候,只好鎖在柜子裡藏起來,保護起來。

一天,同學拿了張鈔票說:“好髒,要當心細菌。”我說:“這就是人生哲學的寫照。”人如果拿了一張新鈔票,喜歡它,總想多保留些時候;舊的鈔票,先拿來用掉,所以鈔票越破舊越容易流通。同樣道理,好的東西深藏不露,保存起來。子貢就是這樣一個被存起來,保護起來的人物。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後來孔子自己父母之國——魯國——有難,孔子想要自己出馬解決,同學們勸孔子,您老人家不要去,讓我們出去替國家辦外交。孔子說,自己國家的事,不能不管了,還是要去。後來子貢來了說,老師!我去。孔子立刻答應由子貢去。子貢是政治、經濟、外交、工商,樣樣皆通的大通才。國際上走一趟,遊說諸侯,就把魯國穩定下來了。我們知道吳越之戰等等大戰爭,最後的決戰,是子貢挑起來的。子貢為什麼要把戰爭挑起來?因為齊國要打魯國,他就吳齊之戰開始,一路挑下來,把越、晉也挑動了,這麼一來,於是魯國就泰然無事。他才具之高,本事之大,於此可見。但是後面還會講到子貢“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後來他官不想當,什麼都不想做,專門去做生意,而且做生意總發財,孔子晚年的生活好像都靠他照應的。子貢這個人就是豪邁慷慨,什麼都不能拘束他,但是他絕不驕傲。所以孔子說他形成了高、貴、清的風格。對低下的事情不屑去做,就成了這“瑚璉”的典型了。

深深海底行

下面再說一個孔子的學生冉雍,號仲弓,比孔子少二十九歲,是平民出身,但是孔子認為這個學生有帝王之才。顏回固然是道德學問都好,可以傳道,但並不一定能成帝王之才,或者做驚人的事業。這裡提到冉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

知其仁,焉用佞?

或,是不定詞。不知道誰看到孔子對冉雍太好,有點不服氣,就對孔子說,你經常說冉雍非常好,他人是蠻好,仁慈、愛人、寬宏、厚道,優點不少,就是有一點,說起話來不大動聽,態度上也不隨和。——“不佞”,這個佞字的意義,以現代話來解釋,就是既會吹牛又會拍馬。不佞就是口才不好,態度也不很隨和的樣子。孔子聽了這個人的話後,對他說:“焉用佞?”——一個人為什麼要耍嘴皮子呢?“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他說耍嘴皮子是最可怕的,會講話的人,常犯一個毛病,喜歡用嘴巴得罪別人或刻薄別人。說話刻薄別人的人,常常被別人討厭,有時言語給人的傷害,比殺人一刀還痛苦。所以“御人以口給”,用嘴巴和人家對抗的人,常被人討厭。於是他進一步說:“不知其仁,焉用佞?”假如一個人沒有做到仁的修養,光是利嘴有什麼用麼?這一節首先講明人格修養的標準;其次說明了孔子再三強調以冉雍榜樣的道理。

論語別裁 南懷瑾

http://www.guoxue.com/wenxian/nowwen/lybc/lybc.htm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C++越來越不行了,想轉的趁早. Java與C#
2003: Stewart Alsop硅谷還可以東山再起?(ZT
2002: 知識分子的"貓步"
2002: 緣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