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宗教對談
送交者: 葉小文 2006年10月31日17:00:08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葉小文在會議上的講話

了意法師代創辦人心道法師念致辭稿
會議總結

  10月18日,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學會會長葉小文先生參加了在北京大學舉行的《宗教對談:宗教生死觀》會議並講話。講話內容如下:

  宗教對話 世界和平 社會和諧

  ——在北京大學“宗教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

  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學會會長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葉小文

  (2006年10月18日)

  很榮幸應北大哲學系和宗教學系的邀請來參加“回佛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趙敦華教授希望我的發言圍繞“宗教對話、世界和平、社會和諧”的宏觀主題展開,這也是我近年來一直非常關注和感興趣的課題。

  一、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對話

  當今世界,儘管和平、發展與合作是時代的主流,但主流之外暗流洶湧,波詭浪急。不同國家、民族、宗教之間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對立和衝突,正在挑戰人類的智慧與文明。

  這種挑戰,更多地來自“恐怖主義”和“單邊主義”的衝突。近百年來,隨着西方強勢文化的擴張,自我中心主義、西方至上主義的思潮招搖於世,“單邊主義”便隨之滋長,與之相抗衡的“恐怖主義”也就相伴而來。“單邊主義”和“恐怖主義”相與爭鋒,造成了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之間的難以調和的矛盾和衝突,有人將之稱為“文明的衝突”。於是地區衝突迭起,恐怖活動猖獗,世界一次又一次被恐怖的聲浪所震驚。

  在“文明衝突”的噩夢中,主張和平、寬容的宗教不幸被一些人歪曲、利用,他們或是利用宗教問題干涉別國內政,或是打着宗教旗號製造暴力恐怖,進一步挑起隔閡、猜疑和仇視,引發緊張、衝突和對抗。純潔的宗教也被褻瀆,神聖的宗教也遭踐踏。2000年《世界宗教與精神領袖千年和平大會宣言》憤慨地說,“我們的世界被暴力、災難、戰爭和各種毀滅行為所破壞,而這些行為常常被說成‘以宗教的名義’。”

  因此,世界之和平,與宗教問題緊密關聯。宗教與和平的關係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世界宗教界尤其是宗教領袖對和平的態度及其國際合作乃顯得格外重要。正如當代著名神學家、宗教哲學家、“全球倫理”和“宗教對話”的倡導者孔漢思(Hans Küng)所言:“沒有宗教間的和平,就沒有國家間的和平;而沒有宗教間的對話,就沒有宗教間的和平。”

  因此,世界之和平,需要宗教間的對話。我非常欣賞台灣靈鷲山佛教社團與北京大學宗教學系合作舉辦的這次“回佛對話”研討會。這是一次宗教學者和宗教領袖的對話。宗教學者思想深邃,對不同的宗教及其精神,以至有關的神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和社會歷史問題有着深刻的理解,在研究宗教和討論不同宗教關係的問題時,其方法上的客觀性和語言上的非宗教性,可以幫助一種宗教的信徒對另一種宗教更不帶偏見和更準確客觀的理解,可以為不同宗教的相互理解起到鋪路架橋的作用。而宗教領袖以其對信仰精神的深刻把握、以其獨有的宗教睿智和人格魅力,可以對廣大信徒形成強大的感染力和深遠的影響,從而可以使宗教的對話變成宗教中人的對話,把宗教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變成宗教信徒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

  二、宗教對話應重視“東方模式”

  以宗教和平乃至世界和平為宗旨的宗教對話,應重視研究和總結中國宗教長期和諧共存的獨特經驗。中國悠悠五千年歷史,從古至今,各種宗教之間,一直能夠互相尊重、和睦共處。這裡沒有文明之間的互相蔑視、彼此踐踏,而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賞;沒有文明之間的以大欺小,弱肉強食,而是有容乃大、海納百川;沒有文明之間的區分優劣、生存競爭,而是互相平等、和合共生;沒有文明之間的孤芳自賞,一花獨放,而是互補共榮、百花齊放。這種人類彌足珍貴的經驗,能否稱之為文明的“東方模式”?

  這個“東方模式”,有深厚的文化作為支撐。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56個民族平等相待,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各教和諧共處。這是中華民族講信修睦,崇尚和平的文化傳統所決定的。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內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和美。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成功吸收了印度佛教,容納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形成了歷史上多民族多宗教共生共長的良性文化生態。

  這個“東方模式”,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中國傳統文化對其他文化一直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中國現有的五種主要宗教,除道教外,其他各大宗教均在不同時期由國外傳入,在中  以佛教為例。佛教在公元前後傳入中國後,中華文化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來自印度的文化。到公元3世紀,佛教已廣為傳播,出現了各種學派,到公元7世紀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諸多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派。與此同時,佛教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經過長期融合,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年以後,當佛教早已在印度沒落時,中國保存的大量佛經“反哺”印度,彌補了印度歷史的很多空白。今年4月,由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在浙江杭州和舟山舉行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這次論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大陸召開的第一個宗教多邊國際會議,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目的是要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平台,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宣示佛教的主張,促進佛教界的團結,進一步強化佛教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以求得人心安寧,促進社會和睦,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論壇閉幕時在中國佛教勝地普陀山發表了《普陀山宣言》,呼籲人類遵循佛陀的教導,實現“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的“新六和”理念。論壇充分體現了中國佛教對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積極回應,也得到來自國內和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位佛教界人士、有關政要、著名學者和知名人士的積極參與,堪稱中國佛教一大善舉,一件盛事。

  再以伊斯蘭教為例。公元7世紀,當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時,中國正處於盛唐時期,但中華文化並沒有排斥這種外來文化,而是允許其自由傳播。到12世紀,伊斯蘭教已大規模傳入中國,宋朝政府特意頒布保護穆斯林的財產法。到13世紀,伊斯蘭教徒遍及全國,元朝政府專設伊斯蘭教事務機構,給予伊斯蘭教傳教者諸多優待。明清之際,以王岱輿、劉智等為代表的中國穆斯林學者,為促進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溝通,採用儒家,包括佛教、道教的概念和術語,來闡釋伊斯蘭的教義、教理,並將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觀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進行融會貫通,建立了帶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中國伊斯蘭思想文化體系。1300多年來,伊斯蘭教不僅沒有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宗教發生過衝突和戰爭,而且在中華文化的滋潤和哺育下,在中華大地得以紮根、開花、結果,生生不息。經過上千年的發展,伊斯蘭文化已構成中國10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伊斯蘭教界以極大的熱情開展了“解經”工作,動員和組織國內高水平的阿訇、毛拉,對伊斯蘭教教義教規作出權威性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準確解釋,編寫講經範本,規範講經內容,清除極端主義思想對伊斯蘭教基本精神的歪曲,維護伊斯蘭教信仰的純潔性,推動伊斯蘭教的健康發展,促進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與時代進步相適應。2001年中國伊斯蘭教界建立了“解經”的權威機構——中國伊斯蘭教教務指導委員會。教務指導委員會嚴格以經訓為依據,大力倡導伊斯蘭教和平和睦、愛國愛教、“兩世吉慶”、寬容仁慈等基本思想,受到了各界的歡迎和好評。我認為,中國伊斯蘭教在中國和平發展的經歷,向當今這個很不安寧的世界,傳遞着寶貴的“有以告人”的信息。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這三大主要文明的相互對話中,兼有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文化傳統的雙重文化因子的中國伊斯蘭文化,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

  今天,這個“東方模式”,有國家的法律作為保障。中國憲法確立了政教分離、各宗教一律平等的原則。中國2004年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其立法宗旨就是“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這個“東方模式”,更有“促進和諧,人人有責;社會和諧,人人共享”的新的全民建設和諧社會的熱潮所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包括宗教關係在內的各方面關係的和諧。必須加強信教群眾同不信教群眾、信仰不同宗教群眾的團結,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自強不息生和氣,厚德載物送和風

  中國正努力和平發展,對內正構建和諧社會,兩岸要實現和平統一,人類都期盼世界和諧,——都需要“和”,都崇尚“和”,都要“以和為貴”,“以和為尚”。這真是應了一句老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居於世界東方的今日中國,天時地利人和都具足,有“和氣東來”,可“和風西送”。那麼,在中國的文化底蘊中,究竟氤氳着什麼樣的“和氣”?可以向世界送去什麼樣的“和風”?也就是說,在當今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中華文化能拿出什麼樣既有自身特色、又有普世價值的東西,來吸引其他文化的興趣和認同?

  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幾千年來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自強、以和為貴”。我以為今天應該強調其中相輔相成的兩條,即《周易》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提倡人應效法天之日月星辰的從不間斷的剛健運行,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提倡人應效法廣袤大地的有容乃大的寬厚、包容,和而不同、和實生物。“自強不息生和氣,厚德載物送和風”,應該是中華民族貢獻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要內在地統一起來,並不容易。古人說,“人類之好勝性,本系建設社會各種事業之原動力,惟用之過激,則爭強鬥狠,循環報復,糾紛擾攘,遂無寧日。”“浮躁淺率,偏窄迫促,德不足才亦不足;凝重寬厚,廣大從容,德有餘福亦有餘。”既能“自強不息”,又能“厚德載物”,此乃君子之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通理,中國“德有餘福亦有餘”之真諦。

  中國致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內來說,就是要處理好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深刻變革帶來的矛盾和問題。“和諧社會”是激發社會活力的社會,比“平安社會”、“穩定社會”的要求更進一步了,其特點是“和而不死,活而不亂”。所謂“和而不死”,即“和諧”並不是死水一潭的“平靜”。應該說,在計劃經濟的舊體制下,社會表面看起來比現在平靜,秩序比現在好,矛盾和問題也沒現在多。但那時是守着貧困、缺乏活力的暫時“平靜”,是潛伏不安、隱藏矛盾的表面的“平靜”。和諧社會的基礎,則充滿生機與活力,是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最廣泛地凝聚和發揮一切智慧和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活”了,就難免有“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亂局,但更有“江南三月,鶯飛草長,雜花樹生”的生機。所謂“活而不亂”,即兼顧了效率與公平,矛盾化解社會穩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此,和諧社會能夠如天之日月星辰的從不間斷的剛健運行,能夠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強大動力,能夠為社會深刻變革凝聚用之不竭的巨大活力,其深刻的本質,就是“自強不息生和氣”。

  構建和諧社會,就必然要求營造一個長期穩定、睦鄰友好、平等互利、互信協作、客觀友善的國際環境;就必然真誠地呼籲全世界人民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迅速和平發展,不能不引起舉世矚目甚至疑慮。近代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大國完全做到“和平發展”,中國卻一定要、也有希望走出這條新路,既通過和平發展來維護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努力實現和平、開放、合作、和諧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內功”,“建設和諧世界”則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外應”。內和,必然期盼外順;內和,必然力求外和。對內致力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就要努力協和萬邦,共建和諧世界。其真誠的願望,就是“厚德載物送和風”。

  “自強不息生和氣,厚德載物送和風”能夠受到世界的歡迎。因為“和諧”不僅是中國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也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律;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特徵向量,也符合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必能與時俱進、與時俱豐,與世共享、與世共榮。

  昔稱“紫氣東來”,今有“和氣東來”。人嘆“文明衝突”,我有“和風西送”。“東來”的,是努力建設和諧社會而生長、而凝聚的自強不息、和實生物之“和氣”;“西送”的,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而呼喚、而弘揚的厚德載物、協和萬邦的“和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知情人披露粟裕秘聞
2005: 第五次戰役與王近山的生涯
2004: 克里競選造勢親歷記(一)
2004: 克里競選造勢親歷記(二)
2002: 江蘇為什麼是江蘇?
2002: 又是一個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