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徐贲:敬畏自然 敬畏死亡
送交者: viewer 2008年05月22日11:37:07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徐贲:敬畏自然 敬畏死亡

● 徐贲

汶川地震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悲痛之余需要思考的许多问题中应当包括灾害和自然的关系,也应该包括人如何在灾害中学会敬畏自然和敬畏死亡。
地震是一种灾害,灾害常常被看成是“自然灾害”。因此,“灾害”和“灾难”有了区别,灾害是自然的,灾难是人为的。灾害也被称作是“天灾”,灾难则被称作是“人祸”。自然按它自己的规律发生,地震、洪水、干旱、森林大火,只有当人遭受和感觉到自然对人造成的巨大伤害时,自然的发生才成为“灾”,所以一切灾害其实都凝结着人和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种被称做是“灾”的关系中,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去征服自然,战天斗地与自然对着干;另一种是敬畏自然,学会在自然中有节制的生存。
关注地震的预兆、在地震发生时充分重视、尽早预防、在地震多发地带加固房屋,这些谨慎行为都包含着人对自然的敬畏。当地震的预报因为政治需要被刻意隐满时,当建房标准因为金钱利益而被放弃时,人表现了十足的傲慢,于是遭到了自己行为的惩罚。悲哀的是,直接受到巨大伤害的却并不是那些追求权利和金钱、蔑视自然的人,却是无辜的男女老少和整所学校的学童。对于这些无辜者来说,他们遭受的不是灾害,而是灾难;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在5月18日的《苏州日报》的第一版上,我看到了一张题为《搜寻》的照片,两个军人在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中搜救学生。倒塌的水泥板碎片悬在仅仅像铁丝般粗细的“钢筋”上,我问着自己,要是学校按防震建筑标准建筑,地震灾难是否还会这样严重?这个问题在网上有了答案,一篇题为《史上最牛希望小学现身:教学楼经过8级地震的考验》的文章,报道说,距离北川县城仅15里的邓家海元村山中的刘汉希望小学因为房屋建造的符合安全标准,教学楼丝毫没有塌陷,483名小学生和教职员工也都安全撤离。
按建筑标准不偷工减料的盖房子,这是凭良心做事情,也是敬畏自然的行为。自然不只是物质世界的自然,而且还是真和善的德性自然。真诚的人际礼物就体现了这样一种德性自然。礼物中应该有一种谦逊的真诚。真诚的礼物总是包起来送人的,为的是不要让礼物成为在赠礼者和受礼者之外的别人面前成为炫耀。真诚的捐款也是一样。但是,眼下国人为灾民踊跃捐款,捐款却常常是在舞台上不自然地进行,捐款者捧着捐了多少钱的大牌子站成一排,集体亮相。捐款者像是在展现和夸耀自己的慷慨,与其说是在展现自然爱心,还不如说是在暴露人的傲慢。国家能办一个又一个的政绩大工程,并不缺少救灾的那几个钱。捐款不应该成为变相的“捐”和 “税”,而应该是让国人自己唤醒自己的真诚爱心和良知。一旦捐款变成了挣面子、别苗头、迫于形式不得不做的事情,钱是捐到了,但又哪里会有真挚的诚意?
人对死亡的敬畏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中最神奇和最深刻的。地震一下子带来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提醒我们要学习敬畏死亡。可惜的是,目前的一些悼念活动中,却并不是总能见到这种庄严、肃穆的精神,也看不到一种与敬畏死亡相一致的仪式。
哀思应该是在与人的灵魂有关的神圣场所进行。哀思是一种既集体又个人的行为,哀思的人聚集在一起,拥有共同的哀伤,但又不相互打扰,因此哀思的最好方式便是沉默。然而,5月19日成千上万的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整齐划一地挥动拳头,高呼口号,像是一场誓师大会,看不到有面对死亡的冷峻和肃穆。群体的亢奋掩盖了每个人必须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的那一份独自的哀思。当今中国,除了广场,难道再无其他可以表示哀思的场所了吗?除了挥拳头,难道再无其他面对死亡的方式了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如此在死亡面前不知所措?我们有可以追思死者的精神场所吗?我们有可以为死者安魂的音乐吗?我们有肉体生活之外的灵魂沉思仪式吗?我们什么时候能停止那种像是对死亡示威一样的挥舞拳头?什么时候能带着敬畏和谦卑的心情,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沉下心来,默默思考人的生命的存在意义?如果惨烈的汶川地震带给我们一些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可以说是不枉死者留给我们的一份遗产。



文章来源:天益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7: 酒的典故(16)-酒浇垒块
2007: 愿“林妹妹”花开见佛 乘愿再来!
2004: 中国革命中的知识精英
2003: 我的妹妹
2003: 莫哟的麻风病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