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海龜參考:中國招聘教授10年變化和今後趨勢
送交者: 呼吸新鮮空氣 2010年08月03日19:22:59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大學和科研院所招聘什麼教授/研究員系列人員,很大程度決定了其水平、風格和品味。在中國教育和科技界,有規模的招聘僅有十幾年的歷史。而同時期中國科教界變化很大,招聘的條件和要求也變化很大。

我從1995年到2007年參與美國大學的教授招聘,從1999年左右開始參與國內教授招聘,使有機會直接比較中美招聘情況。本文為考慮應聘中國工作的人提供一些參考信息。主要局限於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方面。因為國內的幾個是同領域率先推行一些改革措施的機構,可以體會中國的動態和改革趨勢。
      在中國科教前沿,可以看到:現在回國工作的年輕人,相當多是迎接挑戰、勇於開拓、敢為人先,而不是安於現狀、走前人走過的道路,他們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中國沒有足夠臨界群(critical mass)的領域,他們將成為種子和先驅,建立臨界群,而不是墨守陳規、加入國外已有大群體;中國終於可以和國外較好的單位競爭人才;有些回國的年輕科學工作者,在國內的工作超過同期國外同類人的工作,他們的工作將使中國在一些方面趕上和超過西方。
      以前,回國顧慮科學研究條件不能保證回國後的學術。現在,中國有些單位完全可以使回國科學家開展較好的研究,能否做好主要取決於科學家。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科學史的一個新時期。
      招聘概況:變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總結這幾十年最大的國情,也許是:變。
      如果不把握變化、只看一時一地,不預計未來,容易判斷失誤。1999年到2002左右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職位offer,但沒接受而留在了海外的應聘者,至今多數工作不如加盟神經所的人。同樣,2005到2007年不接受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offer而留在國外者,迄今發展一般不如同期回國者。並不是回國者當時就一定比留在國外的強,而是多個因素加起來,最後回國者比留在國外者做得好。其中有多個因素,但也反映了回國者對於發展的判斷和敢於為人先的勇氣。
      從幾個領域,如植物分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來看,有些年輕人在國內做出的工作,相當於在國外較好大學的同類研究人員,有些超過了多數海外華裔,可以和海外華人生物學家最好的媲美。
      以前,留在國外的研究人員很容易回國獲得較好職務。現在情況正在快速變化:留在國外領導實驗室者不一定能在國內較好單位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國內已經出現少數科學家較容易到國外的好大學去領導實驗室,這不僅是預計而且已經發生了。
      以此趨勢可以預計:如果中國沒有不可預料的情況發生,五到十年內,生命科學研究最好的一批華人,可能一半會在國內一半在國外;十到二十年內,可能大多數最好的華人生物學家都在國內,而在國外的可能是少數優秀的和很多中等的。
      其中,自然會有一批在國際上突出的國內科學家,而不局限於華人範疇。
      國內很多單位今後多年還會積極招聘,從科教集中地區到全國各地,有求職興趣者,不用看廣告,直接遞申請給自己感興趣單位的負責人。
      招聘的硬件:急劇改善
      一般來說,國內招聘的硬件是簡單的線性增加,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現在,有部分回國的年輕研究人員,得到單位和國家的足夠經費,可以自由探索,不用為經費做研究,而是為研究申請經費。國內優秀學生很多沒有出國。全國出國比率最高的很可能是北大、清華的生物本科生,百分之五十幾。但是,總分低而學術潛力優於高總分的學生還留在國內,老師可以發現和支持他們。還有很多大學出國率並不高,它們的好學生留在國內更多。美國名牌學校有國外優秀生源,而一般學校的最好學生是中國學生。
      在生物醫學領域,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基本很少有真正意義的招聘。雖然很多單位需要人,但那時,除了個別特例外,一般單位都不能提供條件,而且多數單位,包括北京、上海的單位,尚不熟悉國際招聘的規則,常是個別安排回國者。絕大多數應聘者不能獲得配套條件,即便有,也比較差:國際上常規給幾十萬美元啟動經費的時候,中國尚無啟動經費的概念,有也僅幾萬人民幣。
      到九十年代中期,少數單位開始招聘,有啟動經費。到那時為止,雖然北大、清華出現條件好的個案,但作為一個單位,很可能中國生命科學招聘條件最好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中心。這是九十年代中期為了吸引好的研究人員,科學院專門設立的機構,希望首先集中資源支持一些人,過渡以後讓他們分布到其他研究所。那時它能提供每個實驗室二十萬人民幣的年度運行經費,另有一些共用的儀器設施。現在,很多省級院校可以提供這樣的條件。較好的單位遠遠超出這樣的數字。
      中國的研究經費分配體系還有很大問題。但因為經費增加快,一般來說結果是,研究好的和拉關係厲害的,兩種人都能拿到。學術不好但能拉關係的人,也會拉上幾個研究好的人,這樣課題好看、也能交差。所以,做得還好的人,一般都有經費。更為詬病的問題是學術不稱職的人得到太多。
      很多人認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是支持最好的單位。以該所來說明和比較,也許較方便。在一些方面,確實NIBS最好。在另外一些方面,並非如此。最常見的誤解是認為NIBS的研究經費最多。這在六年前可能是事實,但現在這點已經過時。NIBS每年全部經費是一億,包括所有人員開支、儀器和運行經費,以及後勤食堂保安等服務開支。現在有二十幾個實驗室、九個輔助中心、六百多人。每個實驗室一般是兩百萬年度經費(包括實驗室負責人以外全體人員的工資和運行)。國內同類性質的很多個研究所年度總經費均超出NIBS,有幾個多達到三、四億。其他所需要照顧退休人員,一年至多幾千萬,還剩多於一、兩億的經費用於現有科研工作。NIBS需要購置所有的儀器,而其他所已有相當多儀器。國內基礎研究平均年度經費超過兩百萬的實驗室,如果沒有上百個,也有幾十個。與應用沾邊的農業和藥物研究的主要院所,近年經費更是大大增加。
       NIBS和其他多數(但非全部)單位的差別在:
      1)經費來源單一,無需實驗室主任費過多時間,可以集中精力做研究。其他單位的實驗室雖然經費相當或者更多,但來源多個,常需要7到10個來源,費時費力而且可能被迫跑關係;
      2)NIBS評審很嚴。NIBS課題組長,即使有了在國內其他單位值得自豪的論文,卻有可能過不了NIBS的五年國際評審而須離所,而加盟在其他單位被淘汰的可能性則低很多;
      3)NIBS在國內受一定排擠。在其他單位穩穩噹噹可以獲得傑出青年基金,從NIBS報名則很難,即使已經說過主要是名譽而不給同樣經費,也難以通過國內同行評審;4)NIBS要求高。在國內其他單位可以提名院士的,如果在NIBS不僅國內其他單位不太支持提名,研究所本身也可能還沒有給升正教授。
      所以,NIBS和科學院的研究所,對於應聘者來說,各有千秋。與NIBS課題組組長同齡的年輕人,在國內其他單位工作的,有些年度經費高於NIBS,而壓力小於NIBS。我曾參與某研究所幾位年輕人的三年評估,他們說,剛回國怕經費不夠、沒有人,現在知道都不是問題,已經爭取到了五年上千萬的研究經費。全國生命科學也有多個年輕人主持973項目。
      科學院神經所在1999年成立時,科學院撥每個實驗室年度經費是60萬,住房補貼30萬。我不清楚目前的情況,猜想可能介於NIBS和其他研究所之間。科學院下達的實驗室年度經費在一百多萬,加上其他來源,可能有幾個實驗室年度經費超過兩百萬,有些不到。
      浙江大學新近成立的生物醫學研究院,其啟動工作條件與NIBS相同,而浙江大學可能為引進準備了一些住房,條件優於北京上海。
      鮮為人知的是,地方大學條件也不斷改善。比如,南昌大學現在的硬件優於中國科學院十年前。它可以提供很好的實驗室空間,經費上有能力按國內較好標準,支持十幾、二十個實驗室。海南大學有一套很好的生命科學研究的硬件。
      如果招聘的單位需要應聘者加入國家十六個重大專項,經費可能非常多。與生命科學相關的有三項:新藥、傳染病、轉基因動植物。這些專項,全國是幾十億到上百億。而因為其範圍被人為地限定到很小,掌控它們的單位和部門,獲得的量可以很驚人。出現單個科學家五分鐘“評審”獲得五百萬、十分鐘獲兩千萬等現象,而一些單位獲得年度總量更多。這才是大經費,而973、863是小巫見大巫。是否要加入這種單位和這種課題,既是個人的選擇,也和具體能力和工作性質有關,這裡僅附帶提到。
      招聘的軟件:改善和惡化並行
      軟件的變化不是單一和線性的。
      招聘的軟件是指軟環境,單位領導的支持、同事的情況、局部的習俗、國內科教界的文化。所以,應聘者應該有所選擇。希望改善中國環境的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和勇氣,幫助改善中國科教界的軟環境。
      一般應聘中國工作的人,很擔心有些單位和領導說話不算數。我體會有些單位非常守信用。北大招聘我時給予的承諾,沒有不兌現的,而且並沒有因為校長更替而減少支持。我知道還有幾個單位也是這樣,而且不僅是對於年資高的教授,對於年資低的,也說到做到。現在好的單位都積極競爭發展,知道信用的重要性。
      確實還有單位和領導沒有信用、不能落實其承諾、甚至出爾反爾。應聘者在接受職位前,應該要求國內單位和國際上一樣,明文簽訂有法律意義的合同。無論你去的單位有什麼“系”和“面子”,不要依賴口頭或者其他非正式的承諾,而要明確合同。
      有些單位領導以工作為重,前赴後繼,支持做學問的人。有些單位可能不是這樣。
      有些單位和領導注重相互激勵,有些單位和領導注重抱團扎堆。
      有些單位對學術的興趣較大者多,有些單位對利益追求較大者多。
      有些單位拉關係增加,而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多數單位現在都沒有幾個文革前大學生。換代後,科學的知識和訓練多了,但科學的精神不一定多了,風氣不一定好了。以前的人爭取個人和局部利益至少不好意思,現在可能冠冕堂皇,不參與爭的領導反而被群眾猛批。老師不顧學生利益的言論也可以登堂入室,甚至熱烈討論、響應者眾。
      選擇應聘單位要考慮一些文化習俗:選擇淡如水的單位,對於個人生活和工作,會不同於甘若醴的單位。
      應聘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如何選擇單位的文化、如何把握自己,可能是要考慮的問題。
      招聘的要求:提高了什麼
      對於應聘者的要求,表面上看,各個單位都提高了。
      不過,提高的是什麼卻不同。有些提高也許是實質上的降低。
      有些單位要實質貢獻、重要發現或發明;有些單位要SCI數字, 要Nature、Science做門面。
      有些單位看長遠影響;有些單位要立竿見影,要應聘者成為政績工程的一部分。
      諸如此類的不同,應聘者個人需要根據自己的品位、能力、狀況,有所選擇,而不僅看給予的條件。
      中國過去十多年在國家層面的引進計劃主要是針對博士後回國的人,包括教育系統的“長江特聘教授”、科學院的“百人計劃”、自然科學基金會的“傑出青年基金”。而現在,因為國家的發展,一批條件好的單位,擔負起了招聘和支持同類年輕人的工作。很多專業,以前憑國外博士後期間記錄,回國後可以很快獲得“傑青”和“長江”,現在需要在國內做出成就才可以。這兩年“傑青”和“長江”可能有時難於以前選院士。
      國內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可以通過國際評審者,通不過國內評審;可以通過國內評審的,可能通不過國際評審。應聘者須辨別這種差別是否單位水平和體制有問題。
      作為單位來說,比較需要費力的是如何應付壓力,如何注意一些貌似冷門的方向,支持一些冒險和一時不能顯現成果的人和方向。通過單位內部的布局,遠近目標相間,才能儘量避免埋沒可能有長遠意義的工作,到幾十年後,中國通行的標準改變時,才不會追悔莫及,成為那時人們回顧2010年代的浮躁典型。

  招聘的談判:合情合理
      應聘者來國內,需要自己了解和把握情況。可以選擇性地參考國內親戚朋友的意見。但是,因為多數親戚朋友並不知道變化中的中國科教界的具體情況,如果不仔細分析,容易受誤導。因為中國變化很快,年紀大的人掌握的信息很容易過時。我有個例子從側面說明這個問題。科學院負責某個部門的主管,退休5年後,我問他估計自己原來待過的研究所,現在年度經費量,他說,你這樣的口氣,那我猜個大數,結果說出的數字是實際的十分之一,他得知事實後倒吸了一口涼氣。所以,如果出國多年的人,回國問退休的人,易出差錯。
      回國者應該合情合理地和單位談判工作和生活條件。單位以外的事情,不在談判範圍內。可以談判的,是單位可以提供的,而且,如果單位能夠做到,應聘者就會接受聘請。如果單位答應應聘者提出的所有條件,那麼就應該接受。如果不準備接受自己提出的條件,從一開始就不用談。
      回國不可能全部條件都比西方好。以前可能是中國科教界各方麵條件都不如西方。但近年有些人看到中國條件改善,突然變得要求所有條件都要比西方好,這不合情、也不合理。
      中國各個地方和單位的條件肯定也不相同,不可能魚與熊掌皆得。
      招聘的未來:職稱和實質
      是否在海外職稱高的,回國容易?這也將出現很大變化。
      首先回顧一個事實:以前大家以為國外博士比國內博士優秀。這是老皇曆。過去五年,已經多次看到國外名牌大學的博士在競爭教職時不如國內培養的博士。這些國內培養的博士經國外博士後訓練以後,優於一些同階段的國外博士出身的博士後。十年內,會出現國外博士後競爭不過國內博士後的情況。
      至於國外教授,確實以前在國外做過助理教授以上的科學家回國很少,生命科學方面可能迄今總共不到二十人。一般來說,國內預期在海外做過正教授的不僅帶來好的科學研究,而且帶來好的學風,並且敢於在國內改革。好的單位希望應聘的正教授在回國後十年、二十年能做較好的研究,一般的單位希望回國的正教授回國後的論文能到原來學校從來沒有進過的雜誌。所以,對國外正教授回國的壓力並不小。如果國內單位覺得海外正教授沒有前景,也不一定會招。
      已經有一批優秀年輕人回國,在好的單位,他們的基點和條件都可以和國外同輩者中優秀的媲美,比國外一般的要好。因此,今後在國外晉升到正教授後回國的優勢急劇下降:如果國內和國外做的一樣好,就沒有很強的動力吸引國外高職稱者。一般單位也許重視海外高職稱時間長些,但好的單位不會單純看重國外高職稱。所以,不宜將過去正教授回國待遇較好來推論未來也是如此。
      回國從什麼職稱做起?目前,生命科學領域招聘的年輕人,國內很多單位是直接將國外博士後變成國內正教授。這不同於國內好學校的物理、化學和數學,那些學科一般從副教授聘起。
      博士後直接做正教授的情況,今後五到十年,很可能會變化。少數單位已經實行教授定期聘任制度(美國所謂tenure track):博士後開始聘的職位和國外一樣是助理教授,以後升副教授、正教授。通過此評審系統者,將獲得明文的永久教職。不實行此體制的單位,開始的職位聽上去很高,但不會有明確的永久教職。所以,加入率先實行定期聘任的單位,這樣可能將在國內率先獲得永久教職。
      不實行定期聘任的單位,其入選人員的職稱高,在國內好聽。但和國際比較時有問題,使國外視中國教職太容易。而一步到位的高職稱,使國內單位失去進一步評審教授系列人員的重要槓桿。
      有些單位已經考慮不久的將來,新聘人員全部或者多數適用定期聘任制度。
      今後,越來越多的單位會重視實質: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發明。這個過程雖然需要時間,但方向明確。因為變化可以快到不可預料,所以考慮到中國工作的人,不能以過去的情況作為標準,隨時要調整心態。以前可能看論文表象的單位多,今後看實質的單位、能看潛力的單位,會不斷增多。
      最可喜的變化,很可能反映在一件事情上:有一批人在中國從年輕教授做起,成長為在國際上有影響的資深教授。
      九十年代後期出國的人中,有些對中國一直很有信心,他們回國沒有自信的問題,而是選擇不考慮國外發展,以回國為挑戰。他們在國外做得很好,而回國後積極、樂觀地努力,將自己的事業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他們中間一部分人,將刷新以前的記錄,無需在國外晉升高職稱,而是在中國做出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的成功,會使中國重視國外高職稱的這一現象變成歷史遺蹟,而激勵更多的人在中國發揮自己的才華。
      如果今後二十年內,中國出現一些智識領袖,不是以職位和權力影響中國,而是以學術影響世界,也不用驚訝。
       結束語
      如果您耐心看本文一直到此處,也許您考慮回國的問題。
      對於個人,回國與否有多種因素。本文是從介紹中國招聘教授情況的角度討論此問題。
      如果您回國:不會成為中國的客人,不會旁觀世界上發生的最大變化之一,不會落後於歷史的發展。
      二十年後,您可以為自己的決定而感到欣慰:在中國有條件支持您事業的時候沒有轉身而去,在中國尚有急切需求的時刻沒有放棄貢獻自己的力量,在中國極為歡迎的時代認真考慮了為中國做什麼。
      以前很多人不回國最常見的說法是:國內工作條件不好,回國學術受損。現在,這個最重要的因素已經有所改觀。國內很多好的單位,不僅已經證明回國的人做出了好的工作,而且對於今後回國者,能提供好的工作條件。對於助理教授水平的人,有相當多回國的人獲得的工作條件比國外好。國內的生活條件可能還比不上國外,但也不差。國內有些方面還不如國外,但也許這是您和志同道合者可以貢獻之處。
      如果您沒有得到合適的工作條件,不回國容易理解。
      在您能得到國內合適的工作條件的時候,應該認真考慮,是否時間合適,地點合適。也許,經過招聘過程,了解單位的情況後,您能感到“此時不回,更待何時”?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地鐵上遇到的黑人女孩
2009: 奧巴馬的所謂“改革”,誰受益,誰吃虧
2008: 太上感應篇(第一集, 第二集)
2008: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2005: 成都人和重慶人
2005: 討論一個嚴肅的問題:揮劍自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