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美国现在最大的问题便是中国制造?
送交者: 愤怒的绵羊 2011年03月03日23:22:53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英国BBC中文网日前发表文章,题为《美国问题“中国制造”》,作者为BBC记者贾斯廷·罗拉特。文章摘编如下:

  重工业的衰落,给美国中西部带来沉重打击,工人失业、昔日的钢城成了贩毒和谋杀之都。BBC记者罗拉特发现,许多美国工人抱怨,美国的问题是中国制造。

  斯普林斯廷把你的故乡写进经典名曲,既是福,也是祸。当然了,有人注意你的家乡,令人感动;但问题是,乐观,并不是美国蓝领诗人的强项

  和扬斯敦人聊天,我很吃惊地发现,所有的人都非常喜爱斯普林斯廷描绘自己家乡的那首歌。

  扬斯敦是美国工业革命的熔炉。马洪宁河贯穿扬斯敦,两岸曾经布满了钢厂。扬斯敦炼的钢,是通往西大荒的铁轨,是纽约和芝加哥的摩天大厦,也写就了美国首批大富豪的发家史。

  斯普林斯廷在歌中描绘了扬斯敦的衰败。歌中唱到,“现在,厂房堆满了废钢烂瓦,这些钢厂造的坦克和炮弹,为美国打赢过战争。我们把孩子送到朝鲜和越南,现在,就在扬斯敦,我们却不明白,他们是为什么而死”。

  扬斯敦的炼钢业曾经有五万名工人,现在就剩下几千人了。乔治·卡尔科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乔治祖上四代人都在炼钢厂工作

  他和妻子希拉带我在附近转了一圈。我们开着车,看到路边整座整座的楼房都被推土机铲平了,剩下的只有电线杆子和草坪了。

  希拉悲伤地说,扬斯敦现在不再以钢铁着名了,而是成了美国的“贩毒和谋杀之都”。

  我们在一座两年前关闭的炼钢厂前停下车来。巨大的车间早就上了锁,前面的空地上野草丛生

  乔治告诉我,后来,中国人来了,把这类倒闭工厂的设备全盘买走运回中国。乔治带着满肚子的怨气发牢骚,“现在,中国人制造我们原来制造的产品,然后径直卖回美国”。

  许多美国人把美国钢铁等工业的衰落归咎于中国人,但是,乔治却感受到更深一层的不安。

  汽车停在沉寂的厂房外,我们坐在车中,乔治继续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所有的工业重地,上下左右,像扬斯敦一样的城镇不停地破产。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能在商店中买得到产品,我们正在失去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勤劳的文化,一种懂得自己动手做事情的文化……”

  我转过头来,看到坐在乔治身边的希拉,已然泪光潸潸。

  我问她为什么这样激动,希拉抑制着哽咽,说,“我是老师,经常反思丢了工作带来的问题。我经常想起那些不能再为家人提供温饱的人。

  离开扬斯敦不到五百公里,是华盛顿有名的富人区贝塞斯达(Bethesda),这里可没有失业的问题。华盛顿是世界上权势最集中的城市,而贝塞斯达是有钱、有权的人最集中的地区我们坐在他的厨房里,弗里德曼说,“最让美国人不安的,不是中国的共产主义,而是资本主义。”。

  他说,“从中国身上,我们能看到美国过去的一些特点:无所不能的信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辛勤劳作,不怕付出,掌握自己的未来。这一切,曾经是美国人的追求,现在,都能在中国人身上找得到”。

  其实,任何时候,让美国应对中国的崛起可能都很困难,在如今美国停步不前的大环境下,只能是更加困难。

  在扬斯敦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到市中心一个小酒吧去喝酒。

  在酒吧外,我和两个小伙子聊了起来。他们说,“这个镇子已经死了,我们必须离开”。

  美国人最有名的强项之一是乐天,但是,在扬斯敦这样的镇子上,你很难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灿烂的。

  我问这两个小伙子,“那么,你们想到哪儿去呢”?

  其中一个小伙子摇摇头回答说,“闭着眼睛往地图上摁个图钉。只要不呆在这儿,去哪儿都行”。

  他狠狠地抽了一口烟,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凛冽的寒风将一股烟雾吹进无边的俄亥俄夜空。

  这些小伙子眼前的难题是,山的那边,也很难追逐到前程似锦的梦。现在,美国蓝领的日子非常难过。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时间如流水 扒一扒80后玩具现状
2010: 转载:一天学会韩语
2009: 东方早报 : 华尔街为什么不喜欢奥巴马
2009: 美国各地抗议联邦政府开支无度:
2008: 孔子真给了中国人“道德”么?
2008: 我们该怎么办?
2007: 李兆阳,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2007: 美国违反人权的行径受到欧盟谴责和法庭
2006: 女大学生被培养成“豪门预备新娘” 学
2006: 中国MM闯美国:勇敢去“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