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美國現在最大的問題便是中國製造?
送交者: 憤怒的綿羊 2011年03月03日23:22:53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英國BBC中文網日前發表文章,題為《美國問題“中國製造”》,作者為BBC記者賈斯廷·羅拉特。文章摘編如下:

  重工業的衰落,給美國中西部帶來沉重打擊,工人失業、昔日的鋼城成了販毒和謀殺之都。BBC記者羅拉特發現,許多美國工人抱怨,美國的問題是中國製造。

  斯普林斯廷把你的故鄉寫進經典名曲,既是福,也是禍。當然了,有人注意你的家鄉,令人感動;但問題是,樂觀,並不是美國藍領詩人的強項

  和揚斯敦人聊天,我很吃驚地發現,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愛斯普林斯廷描繪自己家鄉的那首歌。

  揚斯敦是美國工業革命的熔爐。馬洪寧河貫穿揚斯敦,兩岸曾經布滿了鋼廠。揚斯敦煉的鋼,是通往西大荒的鐵軌,是紐約和芝加哥的摩天大廈,也寫就了美國首批大富豪的發家史。

  斯普林斯廷在歌中描繪了揚斯敦的衰敗。歌中唱到,“現在,廠房堆滿了廢鋼爛瓦,這些鋼廠造的坦克和炮彈,為美國打贏過戰爭。我們把孩子送到朝鮮和越南,現在,就在揚斯敦,我們卻不明白,他們是為什麼而死”。

  揚斯敦的煉鋼業曾經有五萬名工人,現在就剩下幾千人了。喬治·卡爾科是其中的幸運兒之一。喬治祖上四代人都在煉鋼廠工作

  他和妻子希拉帶我在附近轉了一圈。我們開着車,看到路邊整座整座的樓房都被推土機剷平了,剩下的只有電線杆子和草坪了。

  希拉悲傷地說,揚斯敦現在不再以鋼鐵着名了,而是成了美國的“販毒和謀殺之都”。

  我們在一座兩年前關閉的煉鋼廠前停下車來。巨大的車間早就上了鎖,前面的空地上野草叢生

  喬治告訴我,後來,中國人來了,把這類倒閉工廠的設備全盤買走運回中國。喬治帶着滿肚子的怨氣發牢騷,“現在,中國人製造我們原來製造的產品,然後徑直賣回美國”。

  許多美國人把美國鋼鐵等工業的衰落歸咎於中國人,但是,喬治卻感受到更深一層的不安。

  汽車停在沉寂的廠房外,我們坐在車中,喬治繼續說,“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所有的工業重地,上下左右,像揚斯敦一樣的城鎮不停地破產。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能在商店中買得到產品,我們正在失去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勤勞的文化,一種懂得自己動手做事情的文化……”

  我轉過頭來,看到坐在喬治身邊的希拉,已然淚光潸潸。

  我問她為什麼這樣激動,希拉抑制着哽咽,說,“我是老師,經常反思丟了工作帶來的問題。我經常想起那些不能再為家人提供溫飽的人。

  離開揚斯敦不到五百公里,是華盛頓有名的富人區貝塞斯達(Bethesda),這裡可沒有失業的問題。華盛頓是世界上權勢最集中的城市,而貝塞斯達是有錢、有權的人最集中的地區我們坐在他的廚房裡,弗里德曼說,“最讓美國人不安的,不是中國的共產主義,而是資本主義。”。

  他說,“從中國身上,我們能看到美國過去的一些特點:無所不能的信念、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辛勤勞作,不怕付出,掌握自己的未來。這一切,曾經是美國人的追求,現在,都能在中國人身上找得到”。

  其實,任何時候,讓美國應對中國的崛起可能都很困難,在如今美國停步不前的大環境下,只能是更加困難。

  在揚斯敦的最後一個晚上,我到市中心一個小酒吧去喝酒。

  在酒吧外,我和兩個小伙子聊了起來。他們說,“這個鎮子已經死了,我們必須離開”。

  美國人最有名的強項之一是樂天,但是,在揚斯敦這樣的鎮子上,你很難相信,自己的未來是光明燦爛的。

  我問這兩個小伙子,“那麼,你們想到哪兒去呢”?

  其中一個小伙子搖搖頭回答說,“閉着眼睛往地圖上摁個圖釘。只要不呆在這兒,去哪兒都行”。

  他狠狠地抽了一口煙,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凜冽的寒風將一股煙霧吹進無邊的俄亥俄夜空。

  這些小伙子眼前的難題是,山的那邊,也很難追逐到前程似錦的夢。現在,美國藍領的日子非常難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時間如流水 扒一扒80後玩具現狀
2010: 轉載:一天學會韓語
2009: 東方早報 : 華爾街為什麼不喜歡奧巴馬
2009: 美國各地抗議聯邦政府開支無度:
2008: 孔子真給了中國人“道德”麼?
2008: 我們該怎麼辦?
2007: 李兆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2007: 美國違反人權的行徑受到歐盟譴責和法庭
2006: 女大學生被培養成“豪門預備新娘” 學
2006: 中國MM闖美國:勇敢去“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