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中国人为什么迄今敬重周恩来?(ZT)
送交者: 大御医 2003年12月09日16:15:46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中国人为什么迄今敬重周恩来?

高伐林

   (2003年4月19日,纽约法拉盛图书馆举办了“周恩来新论”研讨会,此为作者的发言摘要。)

  “文革”摧毁了毛泽东的形象,却成就了周恩来的名声。我们都记得撼动人心的诗句:“京城处处皆白花,风吹热泪撒万家。从今岁岁断肠日,定是年年一月八。”(“童怀周”《天安门诗抄》)以及广播电台里的配乐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记得郭兰英的《绣金匾》——“一绣毛”与“二绣朱”,都还保持了圆润嘹亮,惟独到“三绣周”时泣不成声,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周恩来如此巨大的感染力从何而来?

  我们先来梳理周恩来在中国民间威望的脉络。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堪称中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人物关系之一。如果说,在《晚年周恩来》一书中所记述的文革年代的前期,老百姓看待周恩来更侧重于从政治层面,也就是说,将之视为“毛主席司令部的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在民间的威望,随毛泽东“水涨船高”的话,那么从林彪事件划界,在文革后期,老百姓看待周恩来的着眼点转到了道德伦理层面,他在民间的威望,与毛泽东呈现“水落石出”——毛愈低而周愈高。

  毛泽东及“四人帮”处心积虑打压周恩来的许多图谋,虽然当时不可能被民众知悉,是由高文谦的新书首次披露,但在文革几次浪潮中训练出高度政治敏感的民众,能够感知许多蛛丝马迹。毛及“四人帮”对周的打压激发出了民间逆反心理,官方的评价与民间的威望之间的落差,使民众为周打抱不平。这种感情,在特定历史阶段发酵升温,最后酿成“四五”大规模抗议,终于导向浩劫结束,在历史上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周恩来的形象急速升值。

  从1973年十大以后,毛及“四人帮”与周所代表的路线的矛盾日益激化,他们刻意打造周“相”形象——用了种种当时人们公认为是负面奸臣的历史人物如吕不韦、李鸿章……来含沙射影;民众认可“相”这一符号,但他们认为周是一位“贤相”,另找出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文天祥……来比附,文革结束后,这种颂扬完全公开化了,民众传诵他如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克己奉公,忍辱负重,忠君爱民……

  赵无眠先生在《真假周恩来》一书中分析过潜藏在民众潜意识中的对周的“恋父情结”:周自己没有子女,说“全中国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人们对他有一种对父亲的感情,以之为心理依托——不管天灾人祸,总有总理在牵挂我们,为我们呕心沥血想办法。当周辞世,人们除了悲痛还有惶恐:庇荫的大树一般的“父亲”没有了,往后得自己去面对灾难、风浪了。

  此外,还必须提到一个重要因素:恰恰是周恩来而不是别人,在四届人大上宣布四化目标。民众将四化(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的代名词)与周联系在一起,提起四化必联想起周,提起周必联想起四化。而四化这一目标在文革后期遭到打压,甚至被弃置,使周带上殉道者的光芒。

  回顾这一过程,归纳起来,简而言之,文革后掌权的官方与民间在四个问题上实现了“扬周”的耦合:

  1,当毛与文革随风而逝,作为替代,为了填补真空,官方需要周这个新的寄托感情的偶像,人民需要周这个能在精神上庇护自己的“慈父”;

  2,“文革”后新的领导集团上台,急需找到合法性来源,意识到:只有得到民心,社会才安定,所以要发展国民经济,改善百姓生活,周正好与这一目标相联系;

  3,新的领导集团需要树立自己号令天下的权威,就需要整个官僚机构和民众像周那样忠心耿耿、兢兢业业;而民众出于儒家文化积淀,认同周为贤相典范,认同他顺从君权、恪守本分。

  4,中共建政数十年,迫害了千万民众,积怨甚深。为了证明新的领导集团确实改弦更张,向被统治者的意愿让步,方式之一是改采以民众信服的形象,来取信于民,缓解怒火,以使被统治者放弃追究罪责。

  就这样,官方有宣传周的政治需要,民间有崇敬周的心理需要。两种需要合流,官方与民间共同打造了一个红色江山的管家。

  毛泽东走下神坛,走进暴君元凶行列;周恩来走下圣坛,却没有走进帮凶奸臣队伍。邓小平说:“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周)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也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

  这话耐人寻味:就连邓小平也承认,周确实做了错事乃至坏事;不过他认为周是“违心”,也就是说,所处地位困难,迫不得已,所以人民原谅他。

  邓小平这个判断从逻辑上说是否成立姑且不论,但作为对现象的描绘,却基本符合事实——我们看到,多年来人们确实对周恩来采取原谅态度。

  既然人们以前崇敬缅怀周恩来,是出于无法得到充分信息,并不真正知道他当时的所作所为,相当程度上是塑造一个理想形象来否定黑暗的现实;那么随着历史禁区被打开,更多关于周恩来的真相被披露,合乎逻辑的发展应该是:当人们得知这个理想形象并不理想,崇敬心理应该消退。但是情况并不如此。《晚年周恩来》提供系统翔实的内幕资料,却并未使众多民众改变对周的景仰。该书出版消息公布后,多维新闻网“大家论坛”立即出现不少读者反响,多数似乎并不认同作者——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读到全书,并不妨碍他们预先作出否定该书的结论。

  例如,从4月6日到4月11日六天比较集中的共34条反映中,只有少数帖子认为周恩来在国人“心中的崇高位置是历来的宣传造成的”,“非常敬佩高先生的勇气与付出”但19条表示不会改变敬重周的态度,周是“难得的忠臣”“中国历史中的伟人”“谁敢否认周恩来是世上接见外宾最多的总理?”认为高文谦是“诋毁周恩来,你能比周恩来做得更好?”“卖主求荣”、“出卖灵魂”、“侮辱一个伟人的形象来换取残羹剩饭”。

  为什么会这样?初步分析,我认为至少应该有如下几条原因:

  首先,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像筛子,让我们过滤新的信息。本来,对于事实的了解应当先于对事实的价值判断。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往往对信息“各取所需”,取舍的标准就是他的既定的价值观念,这种成见强烈影响着他对事物的观察、对信息的获取。“人所看见的东西都是他早已相信的东西”,信则有,诚则灵。成见与我们所受的灌输有关——所谓“灌输”,就是让一个人在亲眼看到这个世界是什么模样之前就被告知、就相信它是什么模样。

  其次,很多人仍然习惯于从主观动机而不是从实际作为去评判一个人,习惯从作为个人的“私德”而不是作为政治家的“公德”去评判政治人物,民众相信周是“好心”,相信他是“违心”,于是认识到此止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没有犯过错误?没有必要“苛责”周恩来。

  再次,很多人要维护的并不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周恩来,而是自己心目中想象的周恩来,这个周恩来,是与这些人自己人生经历中一段难以割舍的岁月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感情上无法重新抉择:追问这个周恩来的形象,也就意味着要颠覆自己人生中那一段岁月。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周在个人品德上的廉洁勤勉,律己奉公,当年被民众用来否定毛、林、江等人的暴虐、偏执,今天,也成为人们抨击中共权力场中腐败贪婪的参照系。当贪污渎职、赤裸裸地争权夺利成为今天官场的常态,人们很自然要怀念周总理办公室通宵不灭的灯光,他补了又补的睡衣——与其说是敬重周恩来,不如说是痛恨大小贪官。

  因为时间关系,许多问题来不及展开细说。总之,探讨民众为什么至今仍然敬重周恩来,这个问题并不是吃饱了没事做,而是要清理周恩来究竟留下什么精神遗产?要探讨“文革”悲剧中除了毛泽东应负的责任,中共其他领导人,包括周恩来,和这个体制,应负什么责任?同时,也是要反省我们作为民族的成员、文革的参加者和时代的见证人,每个人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我们虽然并没有掌权,但是我们的感情、态度同样承前启后:那个时代的风暴扬起的漫天劫灰,同样落在我们的心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中,还可能孕育生长中国今后的悲剧。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小明在纽约
2002: 俄罗斯故事 ( 3 ) ---- 维京人
2001: 流水帐:今天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