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慢走美國22,麻薩諸塞州.......美國的精神.
送交者: 一哲 2014年05月01日20:31:09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慢走美國22,麻薩諸塞州.......美國的精神.


Massachusetts: Our Taxes Are
Lower Than Sweden's (For Most Tax Brackets)

馬薩諸塞州:我們徵收的稅金可沒有瑞典人那麼高(對於大多數的稅級來說是這樣)。(也就是New England, 新英格蘭地區,本地人俗稱Yankee.美國歷史色彩最濃的地方,感恩節的發源地.傳統富人州,豪族聚集地.
美國稅最重的州之一,也是最開放的州,同性戀婚姻在Massachusetts是合法的)


-------------麻薩諸塞州(THE SPRIRIT OF
AMERICA)是一個很獨特的州,它的宣言是(THE
SPRIRIT OF AMERICA)即代表着美國精神. 麻薩諸塞州的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英格蘭地區的最大的城市波士頓,在波士頓市的本身和周邊有50多所大學,而且大都是著名的,學術水平相當高的大學,在這些大學中.吸引着來自全世界各地來求學的學者和學子,他們有的來自王公貴族家庭.有的來自平民百姓,有點來自大紐約的華爾街,也有的來自美國中部州里的小鎮,無論是他們是那種出身和背景,他們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理想和願望,求學求知,服務人類,這些來自全美國,全球各個地區的學生們,當然也帶着自己原地區原民族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同時帶有很重的外地(國)口音.這也帶來了許多不同的文化.
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印象最深的是,市內道路如迷宮,稍不注意就會迷路,因為到處都是One Way(單行路).而且,而且在這裡,因為小路太多,太彎曲,所以,最好還是不要用GPS(衛星定位).在這裡,走錯一個岔口是很容易的事,而你要改變方向,糾正你的過錯,很容易就還耗掉你一個小時的好時光.


到了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了麻省的地界,從九十五號公路轉到了九十號公路.進入了美國東部的重鎮---波士頓.


波士頓,這是一座教育名城,也是一座文化名城,還是一座科技重鎮.金融中心.是美國的大城市中最接近歐洲風格的都市,這裡彎彎曲曲的路,窄窄小小的街道.老而又舊的民居,向人們展示它的歷史,它的久遠…這裡的海岸線,這裡的河流.這裡的帶有書卷氣的人群…組成了這座獨具一格的城市.


沿街一個個小小的店鋪.各具特色.自助洗衣店THE FOUNA
SOCK.日本大和自助餐館.古董店.一個接着一個.它沒有高聳的大廈,卻透着一種讓人平和的安靜.它看似並不擁擠,可找個車位卻是比紐約來說,並不容易多少.它沒有紐約的繁華,也沒有歐洲的休閒.它是一座不溫不火的的都市,象是一個成熟的中年的漢子,厚實而不華麗,平淡而不張揚.


傍晚時分,我們被帶到了這裡的一家自助餐廳,這裡的所謂自助,就是在每人餐費確定的前提下,你可任意的點你喜歡餐廳所能提供的任何的飯菜和任何吃的東西.沒有任何限制,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你必須將你點下的菜餚吃完,吃靜,不能浪費.不能剩下.到最後的時候,如果餐廳服務員能看到你剩下的飯菜,那麼就要跟據你剩的數量對餐者罰款,也許是這家餐廳的別具一格和別具特色的規定,再加上他們別具匠心的飯菜,使的這裡的生意火爆,座無虛席,能進入餐廳還要排隊等待,就連餐館外面的街道上.開車轉了很久,也沒能找到一個規範的停車位,沒辦法,只好把自己在紐約練就的看家本事拿出來,在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一個小空間中.用平行倒車的絕技把車塞了進去,當車停好了,下來一看,停進去的自己的車和前,後的兩部先停在這的車的空隙只有一個拳頭的距離.總算讓學術氣,書卷氣很重,知識淵博的好朋友見識了紐約人的開車,停車的技術和水平…


這座城市的風格和紐約的莊重色調形成鮮明對照. 我們從紐約來,對這個城市興趣更注重於她的教育和文化,這裡的哈佛,這裡的麻薩諸塞州理工學院,這裡的威斯里女子大學,這裡的哈佛商學院….


如果你自然不自然的非要把紐約,波士頓做一下比較,那麼,如果把紐約比作王府井,而波士頓就像是中關村.


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這是美國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美國東北部的這座呈上升趨勢中最為引起人們關照和嚮往的的地方之一,就是聞名中外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所在地,我們在麻薩諸塞州的旅行中故事也就大多發生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中.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親歷唐山大地震 拍照帶來的麻煩
2013: 三個故事說穿了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