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楊閒士9264
萬維讀者網 > 攝友部落 > 帖子
羅馬印象(梵蒂岡博物館)
送交者: 鄉華 2011年11月26日14:34:17 於 [攝友部落] 發送悄悄話

第二天的重頭戲是梵蒂岡, 而重中之重則是梵蒂岡博物館。 其為重中之重,因為那博物館裡寶物繁多。 而這個時間的選擇更是大有講究,第二天是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平時15歐元一張票的梵蒂岡博物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免費。 俗話說“出家人不愛財,多多亦善”。 咱這不是背井離鄉地跑到天主教的總壇來朝拜嘛,這離出家也差不多吧?  所以這免費看寶的大好事絕對不可錯過。

羅馬像我們這樣的"出家人"何止千萬,千萬人中又有幾個不愛財?  這還不算當地的財迷,所以這一天去梵蒂岡博物館的人格外多。  教皇當然也不是傻瓜,知道這梵蒂岡博物館的門票收入乃是搖錢樹,給太多的人免費進去看寶,自己還活不活? 於是規定這一天博物館大門只開半天(一旦進去就可以待到下午三、四點)。  參觀者眾,又只開半天,估計去晚了就沒份兒了,於是我們起了個大早朝梵蒂岡進發。 

在正式講述去梵蒂岡的見聞之前請大家跟我一起高呼革命口號:古歌地圖萬歲!  出門旅遊一大煩擾就是語言不通而又人生地不熟,古歌地圖大大減輕了這種煩擾。 我這次出門前就曾利用古歌地圖把羅馬研究了一番,特別是對如何從機場到住處及如何從住處到遊輪港口曾詳細研究。 這番研究後來證明大有益處。

不過為了更多地感受羅馬,那天我們決定步行去梵蒂岡。 我們的住處距離羅馬的主要景點都不是很遠,所以我們在那裡時,大都采步行。  去梵蒂岡,我們事先只是在地圖上認了個大致的方位,知道要寧左勿右、見路向西就出發了。 其實也算不上甘冒奇險:梵蒂岡那麼大一塊兒,只要大方向不搞錯,怎麼都能撞進去。  從住處走出,來到Viale di Trastevere,見斜對面的Viale Glorioso朝向西北,馬上走了進去。 清晨,朦朦亮的時光,羅馬小街靜謐祥和,走在眾多古色古香的建築之間,恍惚有身處異境的感覺。  路兩旁停滿形形色色小型汽車。這些車因為體型小,在寸土寸金的歐洲廣受青睞。  其中一輛Smart,因為其車型短小,長寬相差無幾,雖然是車尾對着路邊 停着,竟也不覺得突兀。 Viale Glorioso 盡頭左可拾階上山,右可繞山前行。 我們因心中並無定見,於是選擇向右繞山,走上Via Gaetano Sacchi

左手邊山上樹木茂密,影影綽綽可見年代久遠而裝飾依舊華麗的建築,猜想那裡曾是舊時王公貴胄們的居所。 路邊忽然閃出一棟漢白玉門樓,門樓下雕塑精美的噴泉,清洌的山泉水淙淙流淌。

正走着,見左手一家旅館二樓有窗戶打開,一位大學生模樣的女孩兒手擎相機,探出身子拍照。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我也趕緊順過相機捕捉這一景象,不意女孩兒動作迅速,不一刻已拍照完畢,我卻還沒有完成拍攝。  女孩兒發現我在給她拍照,而且沒有完成,咯咯笑着說:“哦,對不起” ,口音上聽得出是來自美國。  我說:“沒關係,你可以繼續pose嘛。” 女孩兒很大方,真就擺了個拍照的pose,於是兩個素昧平生的異鄉人在羅馬的小巷裡完成了一次不期而至的擺拍。 接下來是Via Goffredo MameliVia Garibaldi,然後是窄窄長長的Via della Lungara 走着走着就能見到右手邊高處傍着台伯河平行而前的Lungotevere Gianicolense,知道離梵蒂岡不遠了。似乎是為了印正我們判斷的正確,拐過一個彎兒後就見左手一條岔路上的門樓前挺立了兩位身着中世紀服飾的梵蒂岡警衛,黑褲,黑鞋,黑大氅,頭頂黑色貝雷帽,不知是否也是米開郎基羅的設計。

以我們這次的經驗,游羅馬要住在比較靠近主要景點的地方,譬如我們選擇的地方,在鬥獸場西南方台伯河西岸,距鬥獸場、梵蒂岡都不過三幾公里。 除了去景點方便,這些地區的大街小巷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又是羅馬人生活中聚會消遣喜往的地方,稱得上羅馬的精華濃縮版。  我們在那裡期間恰逢萬聖節,晚上無意間由Viale di Trastevere拐上Via di San Gellicano, 向左彎上Via della Lungaretta,  只見小巷裡人流穿息不停,店鋪鱗次櫛比,餐館食肆外涼棚下紅男綠女座無虛席,小販沿街叫賣,頑童追逐嬉戲,無盡的熱鬧,無邊的夜色。 

走出Lungotevere Gianicolense不久就上了Via della Conciliazione 那條正對聖彼得廣場的大道。   走在寬廣的蛋格路上,“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老話很自然地浮上心頭。  頭天在鬥獸場時就注意到,蛋格路反射夕陽時格外漂亮,而在清晨初升的太陽下,石頭鋪就的路面更是流光溢彩,似乎成了有生命之物。

斜穿過雄奇廣闊的聖彼得廣場,很快來到梵蒂岡博物館外。 時間尚早,而且我們在路上才從同往博物館的遊人處得知,恰恰前晚意大利調整為冬季時間,所以我們比想象的還早到了一小時,距離博物館開門尚有不少時間,然而博物館高聳的北牆西牆外卻早已排起了等待入場的長龍。 

趁領導排在隊裡,我偷空到臨近街上白相。  羅馬人一大早也習慣以咖啡醒腦提神,街上很多人手持紙杯盛裝的咖啡。  這紙杯袖珍非常,只比美國超市裡給人嘗試食品用的小型紙杯略大,估摸是麥當勞小號飲料杯容量的1/3而已。  想想在美國每天早晨上班時電梯裡見到的人們手裡端着的大號咖啡,不禁啞然失笑。  領導也是每早必飲咖啡或茶的,否則頭會痛。  她一到羅馬就品嘗了這種小杯咖啡,評語是味道極好,力道超足,一杯效用可管一天。  此刻排在隊裡的她也正沉醉在那咖啡濃郁的馨香中呢。  羅馬不僅景美,人也極養眼。女孩子漂亮者比比皆是,讓人想起網上形容成都:三步一個林青霞,五步一個張曼玉。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裡的男女絕大多數身材健美,遠不似美國街頭所見的臃腫不堪。  在羅馬如果看到一群身材肥胖者,那十有八九是美國遊客。看看羅馬人手中小小的咖啡杯,想起頭晚鬥獸場邊晚餐時侍者端上來的盤碗裡食物的量的“小氣 ”,眼前羅馬人的健康形象便顯得理所當然。

說到羅馬人的身材健美,就不能不提到他們的衣着,畢竟再好的身材,一旦遮蔽在臃腫醜陋的衣着下,其審美價值也就消失殆盡。 街上小轉一圈兒就能注意到,羅馬人一如他們的西歐鄰居如法國人德國人,大都很注意穿着。 無論男女,衣服都很挺刮合體,樣式大都新潮俊俏。 時令當秋,皮衣呢服滿街,女子必足登高筒皮靴,甚至小女孩兒也不例外,男子或身裹緊身皮夾克,駕駛摩托風馳電掣,或呢外套上扎一條配色圍脖,瀟灑行走街頭。 比之羅馬人的時髦,美國人老土了,土得掉渣兒!

路邊一個半地下餐飲店裡,一位大概正在等咖啡的女郎正臨窗而坐,靜靜觀望着窗外等待進入博物館的隊伍,我欲用相機把這個羅馬生活的場景記錄下來,女郎卻一臉羞澀,微笑着垂下了頭。 感覺上意大利人沒有早些時協助我完成擺拍的美國女孩兒的那份兒大方,後來的幾次類似的經驗印證了我的這個感覺。

上午九時整,博物館開館,剛剛還排在館外的長龍,不多一刻就漸次消失在高聳的大門內,由此可以想見這博物館內面積的廣大無比。 

博物館裡展品之精彩紛呈自不待言,值得特別一提的有兩處地方,一是一處廣大的屋頂平台,由那裡可以看到下方一個幽雅靜謐而又空無一人的花園,心中不禁猜測那也許是天主教掌門人的御花園。 再就是西斯廷教堂,那儼然是眾望所歸之地,是眾多遊人心中必往的聖殿。    初進館裡,人們依個人興趣分往各展室觀賞,但終於如小溪歸大海般地集結到沿着裝飾金壁輝煌的長長廊道向西斯庭蜿蜒蝸行的人流中。即便如我等來自地廣人稀而又特別講究個人空間的美國的人也毫不猶豫、視擠如歸地加入那摩肩接踵的人流緩緩前行。    

對了,臨出博物館時走下的旋梯也很值得一提。 初看只覺得這旋梯精美絕倫,想起當初在美國羅得島州一所著名別墅里曾驚嘆那裡一座旋梯的華美高深,但那和梵蒂岡博物館裡這座相比卻只可算小巫而已。 繼而發現沿着旋梯出館的人每隔一層才有,中間夾着的各層卻是空蕩蕩的。仔細觀察,原來由Giuseppe Momo設計而於1932年建成的旋梯是饒着同心旋轉的的雙股螺旋結構,其實是各有進出口的兩座可分作進出博物館之用的旋梯。 想來梵蒂岡博物館當初並沒有料到,Momo這個設計的巧思日後卻被發現恰恰偶合了代表生命本身的符號:DNA的形態恰恰就是同樣的雙股螺旋結構。

 

第二天的重頭戲是梵蒂岡, 而重中之重則是梵蒂岡博物館。 其為重中之重,因為那博物館裡寶物繁多。 而這個時間的選擇更是大有講究,第二天是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平時15歐元一張票的梵蒂岡博物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免費。 俗話說“出家人不愛財,多多亦善”。 咱這不是背井離鄉地跑到天主教的總壇來朝拜嘛,這離出家也差不多吧?  所以這免費看寶的大好事絕對不可錯過。

羅馬像我們這樣的"出家人"何止千萬,千萬人中又有幾個不愛財?  這還不算當地的財迷,所以這一天去梵蒂岡博物館的人格外多。  教皇當然也不是傻瓜,知道這梵蒂岡博物館的門票收入乃是搖錢樹,給太多的人免費進去看寶,自己還活不活? 於是規定這一天博物館大門只開半天(一旦進去就可以待到下午三、四點)。  參觀者眾,又只開半天,估計去晚了就沒份兒了,於是我們起了個大早朝梵蒂岡進發。 

在正式講述去梵蒂岡的見聞之前請大家跟我一起高呼革命口號:古歌地圖萬歲!  出門旅遊一大煩擾就是語言不通而又人生地不熟,古歌地圖大大減輕了這種煩擾。 我這次出門前就曾利用古歌地圖把羅馬研究了一番,特別是對如何從機場到住處及如何從住處到遊輪港口曾詳細研究。 這番研究後來證明大有益處。

不過為了更多地感受羅馬,那天我們決定步行去梵蒂岡。 我們的住處距離羅馬的主要景點都不是很遠,所以我們在那裡時,大都采步行。  去梵蒂岡,我們事先只是在地圖上認了個大致的方位,知道要寧左勿右、見路向西就出發了。 其實也算不上甘冒奇險:梵蒂岡那麼大一塊兒,只要大方向不搞錯,怎麼都能撞進去。  從住處走出,來到Viale di Trastevere,見斜對面的Viale Glorioso朝向西北,馬上走了進去。 清晨,朦朦亮的時光,羅馬小街靜謐祥和,走在眾多古色古香的建築之間,恍惚有身處異境的感覺。  路兩旁停滿形形色色小型汽車。這些車因為體型小,在寸土寸金的歐洲廣受青睞。  其中一輛Smart,因為其車型短小,長寬相差無幾,雖然是車尾對着路邊 停着,竟也不覺得突兀。

 

Viale Glorioso 盡頭左可拾階上山,右可繞山前行。 我們因心中並無定見,於是選擇向右繞山,走上Via Gaetano Sacchi

左手邊山上樹木茂密,影影綽綽可見年代久遠而裝飾依舊華麗的建築,猜想那裡曾是舊時王公貴胄們的居所。 路邊忽然閃出一棟大理石門樓,門樓下雕塑精美的噴泉,清洌的山泉水淙淙流淌。

 

正走着,見左手一家旅館二樓有窗戶打開,一位大學生模樣的女孩兒手擎相機,探出身子拍照。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我也趕緊順過相機捕捉這一景象,不意女孩兒動作迅速,不一刻已拍照完畢,我卻還沒有完成拍攝。  女孩兒發現我在給她拍照,而且沒有完成,咯咯笑着說:“哦,對不起” ,口音上聽得出是來自美國。  我說:“沒關係,你可以繼續pose嘛。” 女孩兒很大方,真就擺了個拍照的pose,於是兩個素昧平生的異鄉人在羅馬的小巷裡完成了一次不期而至的擺拍。

 

接下來是Via Goffredo MameliVia Garibaldi,然後是窄窄長長的Via della Lungara 走着走着就能見到右手邊高處傍着台伯河平行而前的Lungotevere Gianicolense,知道離梵蒂岡不遠了。

 

似乎是為了印正我們判斷的正確,拐過一個彎兒後就見左手一條岔路上的門樓前挺立了兩位身着中世紀服飾的梵蒂岡警衛,黑褲,黑鞋,黑大氅,頭頂黑色貝雷帽,不知是否也是米開郎基羅的設計。

 

以我們這次的經驗,游羅馬要住在比較靠近主要景點的地方,譬如我們選擇的地方,在鬥獸場西南方台伯河西岸,距鬥獸場、梵蒂岡都不過三幾公里。 除了去景點方便,這些地區的大街小巷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又是羅馬人生活中聚會消遣喜往的地方,稱得上羅馬的精華濃縮版。  我們在那裡期間恰逢萬聖節,晚上無意間由Viale di Trastevere拐上Via di San Gellicano, 向左彎上Via della Lungaretta,  只見小巷裡人流穿息不停,店鋪鱗次櫛比,餐館食肆外涼棚下紅男綠女座無虛席,小販沿街叫賣,頑童追逐嬉戲,無盡的熱鬧,無邊的夜色。

 

 走出Lungotevere Gianicolense不久就上了Via della Conciliazione 那條正對聖彼得廣場的大道。   走在寬廣的蛋格路上,“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老話很自然地浮上心頭。  頭天在鬥獸場時就注意到,蛋格路反射夕陽時格外漂亮,而在清晨初升的太陽下,石頭鋪就的路面更是流光溢彩,似乎成了有生命之物。

 

斜穿過雄奇廣闊的聖彼得廣場,很快來到梵蒂岡博物館外。 時間尚早,而且我們在路上才從同往博物館的遊人處得知,恰恰前晚意大利調整為冬季時間,所以我們比想象的還早到了一小時,距離博物館開門尚有不少時間,然而博物館高聳的東牆北牆外卻早已排起了等待入場的長龍。 

 

 

趁領導排在隊裡,我偷空到臨近街上白相。  羅馬人一大早也習慣以咖啡醒腦提神,街上很多人手持紙杯盛裝的咖啡。  這紙杯袖珍非常,只比美國超市裡給人嘗試食品用的小型紙杯略大,估摸是麥當勞小號飲料杯容量的1/3而已。  想想在美國每天早晨上班時電梯裡見到的人們手裡端着的大號咖啡,不禁啞然失笑。  領導也是每早必飲咖啡或茶的,否則頭會痛。  她一到羅馬就品嘗了這種小杯咖啡,評語是味道極好,力道超足,一杯效用可管一天。  此刻排在隊裡的她也正沉醉在那咖啡濃郁的馨香中呢。  羅馬不僅景美,人也極養眼。女孩子漂亮者比比皆是,讓人想起網上形容成都:三步一個林青霞,五步一個張曼玉。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裡的男女絕大多數身材健美,遠不似美國街頭所見的臃腫不堪。  在羅馬如果看到一群身材肥胖者,那十有八九是美國遊客。看看羅馬人手中小小的咖啡杯,想起頭晚鬥獸場邊晚餐時侍者端上來的盤碗裡食物的量的“小氣 ”,眼前羅馬人的健康形象便顯得理所當然。

說到羅馬人的身材健美,就不能不提到他們的衣着,畢竟再好的身材,一旦遮蔽在臃腫醜陋的衣着下,其審美價值也就消失殆盡。 街上小轉一圈兒就能注意到,羅馬人一如他們的西歐鄰居如法國人德國人,大都很注意穿着。 無論男女,衣服都很挺刮合體,樣式大都新潮俊俏。 時令當秋,皮衣呢服滿街,女子必足登高筒皮靴,甚至小女孩兒也不例外,男子或身裹緊身皮夾克,駕駛摩托風馳電掣,或呢外套上扎一條配色圍脖,瀟灑行走街頭。 比之羅馬人的時髦,美國人老土了,土得掉渣兒!

路邊一個半地下餐飲店裡,一位大概正在等咖啡的女郎正臨窗而坐,靜靜觀望着窗外等待進入博物館的隊伍,我欲用相機把這個羅馬生活的場景記錄下來,女郎卻一臉羞澀,微笑着垂下了頭。 感覺上意大利人沒有早些時協助我完成擺拍的美國女孩兒的那份兒大方,後來的幾次類似的經驗印證了我的這個感覺。

 

上午九時整,博物館開館,剛剛還排在館外的長龍,不多一刻就漸次消失在高聳的大門內,由此可以想見這博物館內面積的廣大無比。 

 

 

博物館裡展品之精彩紛呈自不待言,在梵蒂岡博物館參觀絕對是視覺和精神大餐。

各色人等紛紛在這裡自尋寶物,在寶物面前張口結舌,然後還要用現代手段對自己尋到了寶物證明一番。

 

 

 

值得特別一提的有兩處地方,一是一處廣大的屋頂平台,由那裡可以看到下方一個幽雅靜謐而又空無一人的花園,心中不禁猜測那也許是天主教掌門人的御花園。

再就是西斯廷教堂,那儼然是眾望所歸之地,是眾多遊人心中必往的聖殿。    初進館裡,人們依個人興趣分往各展室觀賞,但終於如小溪歸大海般地集結到沿着裝飾金壁輝煌的長長廊道向西斯庭蜿蜒蝸行的人流中。即便如我等來自地廣人稀而又特別講究個人空間的美國的人也毫不猶豫、視擠如歸地加入那摩肩接踵的人流緩緩前行。

有大辛苦,就有大收穫。

    

對了,臨出博物館時走下的旋梯也很值得一提。 初看只覺得這旋梯精美絕倫,想起當初在美國羅得島州一所著名別墅里曾驚嘆那裡一座旋梯的華美高深,但那和梵蒂岡博物館裡這座相比卻只可算小巫而已。 繼而發現沿着旋梯出館的人每隔一層才有,中間夾着的各層卻是空蕩蕩的。仔細觀察,原來由Giuseppe Momo設計而於1932年建成的旋梯是饒着同心旋轉的的雙股螺旋結構,其實是各有進出口的兩座可分作進出博物館之用的旋梯。 想來梵蒂岡博物館當初並沒有料到,Momo這個設計的巧思日後卻被發現恰恰偶合了代表生命本身的符號:DNA的形態恰恰就是同樣的雙股螺旋結構。

 

梵蒂岡是教廷所在地,展品自然多有宣教成分。  我在這幅畫前佇立良久,覺得似乎嗅到了文革時破舊立新的殺氣。

 

 

剝除宣傳,眼前仍是寶物,數不清的寶物。

 

 

通觀我們此次精彩紛呈旅遊,梵蒂岡博物館一游無疑是最華麗的一章。

 

評論(0) 引用 瀏覽(28)
發表評論
共有0條評論  當前為第0/0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尾頁  跳轉到: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滿目景色張家界
2009: 拍攝水滴入水後瞬間:水花似演繹着一出
2009: 這兩組蘭花,你能看出區別嗎?
2008: 現有傻瓜D300,想變賣點家產進個D700是
2008: 這個樓長得有點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