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萬維讀者網 > 詩詞歌賦 > 帖子
閒侃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英譯熱身
送交者: 曹雪葵 2016年03月06日11:09:05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蘇軾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乃千古名作,以雄渾壯觀,感慨激昂感染了無數讀者。詩壇英文高手皆欲譯成英文以後快,好讓那洋鬼子們領略我天朝文學之宏大深遠。豌博和飄柔兄已經領先貼出譯作,俺幾番舉起“二把刀”要動手,細思還是先熱下身,省得謬誤百出,貽笑大方。為此,俺從英文翻譯的角度上又細細地學習了一遍這首詞。原作如下:

《念奴嬌·赤壁懷古》 北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串讀全篇,上片寫景,景在哪兒?在今湖北黃岡西,也稱為“黃州赤壁”,又名“赤鼻磯”,正是因為蘇東坡寫了這首《赤壁懷古》,也被後代文人稱作“蘇赤壁”。其實呢,真正的三國古戰場上的赤壁,已被文化界和考古界認定應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縣之西北。然而這“蘇赤壁”比那真正的赤壁還有名,可見好景還需好詩。說起詠古蹟,追求的還是心中的詩情畫意,不必非得站在景點前面才可以吟出。心中有感,則看着自己家的壁爐照樣能詠赤壁,俺已不只一次這麼作了。哈哈。

下片抒情,所抒乃感慨之情爾,用重筆讚揚周公瑾的成就來反襯自己事業上的失敗。文人多如此,比如李白,常在詩詞裡“吹噓”自己的劍法如何,箭法又如何,結果逢安史之亂,他跟隨永王璘以為終可一展抱負了,誰知自己不過被永王用作一個標牌。永王兵敗,他自己卻因政治上“站錯隊”而被流放夜郎,差點丟了性命。蘇軾亦如此,骨子就是個詩人而已,在政治上啥也不是。他的死對頭是王安石,後者推行新法,他寫詩諷刺,結果被貶黃州,誰知壞事變好事,竟為後人留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絕唱!

這首詞裡共涉及幾人?在這個問題上,後代文人們有爭議,有說是三個人的,即:周瑜,孔明,還有作者自己。還有說是兩個人的,就是周瑜和作者。

“三人說”的理由是:

1: 上片說道“一時多少豪傑”,既言“多少”,就不可能只周瑜一人。

2: “羽扇綸巾”在宋代已經被普遍理解為孔明的象徵性裝束,因為宋代伎藝中的“說史”早已在坊間流傳“說三分”,其中的故事情節被明代的羅貫中吸收寫成了《三國演義》。大家知道在《三國》裡,只有孔明一人才擁有“羽扇綸巾”的裝束。

3: 這句“談笑間”更說明不止周瑜一人,否則如何“談笑”?從赤壁之戰的劇情看,與之談笑者,自然是孔明。

“二人說”的理由是:

1: 上片寫景筆法乃概括,言及“多少豪傑”不過是渲染戰爭場面的宏大慘烈。

2: 下片換頭特占用兩行字來着力描述周瑜的功績,是為了與結句對自己事業失敗的描寫形成巨大反差來渲染感嘆的效果: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 此行描述周瑜年輕之時就是大帥哥大英雄,所以才能娶得有才有貌的大美女。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接下來這第二行則渲染周瑜才到壯年(30多歲),就大敗曹公,成就了不世之功。“羽扇綸巾,談笑間”特言其儒將風度,破敵輕如反掌爾。

3: “羽扇綸巾”在三國時,其實就是儒將的通常裝束,非孔明所特有。

有詩友問了:“就別管別人了,你認為該如何理解?這首詞裡有木有孔明?” 俺趕腳吧,木有孔明這首詞讀起來才順。請看這全篇的潛台詞:

這是赤壁,這兒曾打過一場火攻大戰。人家周瑜“談笑間”就大敗曹軍八十三萬,可俺涅?頭髮都白了,還被貶到這黃州,不知何時才能出頭。

另外,就算詞裡再多出個孔明,要說的還是上面這些內容,豈不是沒事找事兒?鬧不好還會喧賓奪主,減弱自己跟周瑜對比的渲染效果。因此,俺大膽推測,蘇軾用筆沒採取宋代“說三分”里把“羽扇綸巾”專屬孔明的說法,而是依據三國歷史,把羽扇綸巾當成儒將的普遍裝束來描寫的。

接下來,再理解一下全篇用筆的高明之處,順便探討一下譯作英文時應選詞造句才好。逐句讀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這第一行的亮點是氣勢!大江如何翻譯?似應直用Yangtze鬼佬兒們才易讀懂。“去”字和“浪淘盡”連讀,很叫板英文功力。其實整行是一句話,

“大江東去”可以做主句,後面“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似可用“動名詞結構”作狀語修飾“去”字,如flushing/washing the historical heroes away?俺這是先瞎比劃啊。哈哈。但俺很好奇“風流”二字咋翻譯好?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 “故壘”,營地的殘基斷石也。這句話還有其它如“三國東吳赤壁”等版本。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 “亂石穿空”俺理解為山頭上的石頭成尖狀,向青天刺去。這是往上看。往下看呢,江里的浪撲向岸邊,“千堆雪”應該是大浪拍岸後又翻卷直立地砸了下去,散成白色的浪花,就像雪堆一樣。俺居地靠海,推窗遙望,常見到類似的情景。大江兩岸若有石壁阻擋,想亦如此。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這句讀來覺得比較容易翻譯。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 這句回憶的是周瑜更年輕的時候,並非與赤壁之戰同時發生。若解釋為既娶了美婦又大敗敵軍,雙喜臨門,則大錯料。“雄姿英發”比較令人撓頭,詞義很抽象,不知該咋譯。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對咱們現代人來說,“綸巾”二字比較費解。啥叫“巾”?一塊布爾。但這“綸巾”比較特殊,布幅較大不說,且剪裁上也得留下“角”和“帶子”啥的,以便包住頭髮後還能系好,另外還須照顧到美觀。如果仔細考證起來,其實武將也可這樣裝束,非僅儒將。後又演變出很多形式,如“幅巾、襆頭”等等,總之,它在頭上紮好後,像一頂軟帽,卻又與縫製好的那種軟帽不同。宋代的步軍將領如雷橫朱仝等都戴“襆頭”,宋江也戴過。馬軍將領才戴盔。諸位在連續劇里常看見孔明頭上戴着個像屋頂子似的帽子,俺“堅決”反對把那種道士帽稱為“綸巾”!等以後科技再發展,出土文物多了,這“綸巾”究竟是啥樣的,究竟有多少種,自會分曉。

那麼這“綸巾”究竟如何譯才好呢?俺總覺得若像寫注釋一樣譯成個長長的句子就為了說清這“綸巾”,肯定費力不討好,譯成儒者所戴之“帽”,足矣。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 這一行說到蘇軾自己了。問題來了?“故國”是哪裡?“三國”時的?還是蘇軾自己的故鄉?或者是“京城”?俺個見以為,若理解為“三國”時的,則全篇詩意讀來較順。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酹”有“祝、頌”意,多為了寄託一時之豪興,應無供奉“犧牲”那般的肅穆。

熱身完畢,待動手翻譯,不過還得先到地下室拿酒去,不醉是斷難譯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我叫啥名字?”鳥的問題
2015: 七律-心霾,穹頂之殤
2014: 絕句嵌網名,看誰嵌得多,俺先試試:
2014: 視頻曝天津哥們練拳!路過詩壇見七哥跟
2013: 【解語花】 浪淘沙: 再詠杜鵑
2013: 五律 牽牛花吟 和曹兄大作
2012: 七律 戲侃英雄
2012: 七律:平民意識
2011: 博客男宣言
2011: 琴之舞 琴:理查德 詞唱:小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