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七言绝句作法举隅》,每天学写一首:56法之7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7法
此第7法,前两句要描述出一件(典型的)事物,第三句很挑战:要从该事物中挑出一个更代表性的事物或行为细节后,再用“浑不”二字予以否定,从而让第四句写出其它内容与之对比或陡然递进。还是来看下面的例诗才能更好理解,“---”号后为曹评:
唐•唐彦谦•无题
春江新水促归航,惜别花前酒漫觞。--- 这前两句描述出的“事物”是:饮酒送别
倒尽银瓶--- 从上面的事物中挑出的“更代表性的事物和行为细节”是:“倒尽+银瓶”,意即“痛饮”也。
浑不醉,--- 再用“浑不”二字“否定”为:不醉!为啥“不醉”涅?如此这般可就栓了个包袱,引起读者兴趣,要看第四句如何解开:
却怜和泪入愁肠。--- 为何“不醉”?正应了李白这句话:“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也!为啥愁?不舍得离别也。
宋•刘季孙•题屏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啥“事物”?燕子说话惊醒了梦。
说与旁人--- 更代表性的行为细节是:“假如燕子说给旁人听会如何?”
浑不解,--- 用“浑不”二字否定为:不解。意即别人都听不懂,只有睡在画梁下面的作者才听得懂。读者立马好奇:燕子到底说了啥?于是急看下面第四句:
杖藜携酒看芝山。--- 原来燕子说的是:春天就要过去了,快去看山吧。
宋•王安石•若耶溪归兴
若耶溪上踏莓苔,兴罢张帆载酒回。--- 啥事物?游春醉归。
汀草岸花--- 更代表性的事物是:花草。
浑不见,--- 一句“浑不见”就把美丽的“花草”们给否定了,因为下面第四句更有:
青山无数逐人来。 --- 这第四句的潜台词是:花草美,但青山更美。正是因为这春景如此之美,所以作者本要载酒访友一起赏春,可这一路走过早赏尽了美景,又何须见到朋友,干脆,载着酒又回来了。哈哈。他这是借用了“雪夜访戴”的典故啊。
明•于谦•咏石灰
--- 爱国之志于谦这首最有名,也最能说明这第7法的特点。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啥事物?“造石灰”。
粉身碎骨 --- 这个“粉身碎骨”最具有造石灰的代表性。
浑不怕,--- 可这“粉身碎骨”却被“不怕”二字否定了,为啥?因为:
要留清白在人间。
--- 余略
宋•王安石•暮春
北山吹雨送残春,南涧朝来绿映人。昨日杏花浑不见,故应随水到江滨。
宋•王安石•东皋
东皋揽结知新岁,西崦攀翻忆去年。肘上柳生浑不管,眼前花发即欣然。
宋•陈与义•甘棠道中
笋舆碍石一悠然,正月微风意已便。桃花向来浑不数,山中时见绝堪怜。
元•王冕•素梅 其四
岁寒风致少能解,野草安能识此情?春到玉堂浑不觉,清香疏影自分明。
明•于谦•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的作者是冯振心。简介:“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他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举隅》从古人七绝中归纳出56种写法,虽然拘于构思形式,习作纯熟后,也能悟出作七绝的精神追求。俺记不清什么从网上搜到这篇好文,自己也没有兴致跟着学写。今日又看到,想起以前曾在诗坛介绍过,但没介绍完。可又记不住介绍过多少,干脆从头来,陪着大家再来学写。一天一到两首,一个月,学完。俺吧,每天从《举隅》中摘录一两种写法贴来,大家读完古人例子后,自己找题目写一首。多写不限。要求:一定要严格按照《举隅》所介绍的方法来写,否则就毫无意义了。